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4 564例心脏停搏院前复苏结果分析

    作者:徐绍春

    心搏骤停者院前复苏率是评估某地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努力提高心搏骤停者院前复苏率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回顾性地对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所属市区11个分站在1998年急救的全部4564心搏骤停者,用Utstein模式进行资料报告方法进行统计并对成败进行分析,以求客观上反映上海市心搏骤停者的院前复苏率,通过分析成败原因,为寻找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途径而努力。 一、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地对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所属市区11个分站在1998年急救的全部4564心搏骤停者病历,用Utstein模式进行资料报告方法进行统计[1],其中有91例由外伤引起不列入统计、98例因已出现僵硬等体症不可能复苏也不列入统计,符合统计要求的共4375例,统计性别、年龄、心搏骤停者有否目击者、救护车到时是否在作CPR、心搏骤停者心电图表现、现场复苏成功人数、现场复苏成功者入院人数及出院人数、呼救-到达现场间期的测定,复苏成功者与未成功者比较。 心搏骤停的判断依据为意识丧失、大动脉脉搏消失、心电图表现为心室纤维颤动(VF)、无脉搏心电活动(PEA)或直线。现场复苏成功的判断依据为自主循环恢复、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或心室率基本正常的其他心律。 心搏骤停病员中男2238例,女2137例,平均年龄63岁,病因为心血管疾病3018例、其他疾病1357例。 二、结果 需要复苏的4375例,心电图表现为VF的有402例,占9.2%;表现为PEA的有626例,占14.3%;表现为直线的有3445例,占76.5%,平均呼救-到达现场间期为11.3min,46例复苏成功者心电图表现为VF的有8例,占17.4%;表现为PEA的有6例,占13.0%;表现为直线的有32例,占69.6%;平均呼救-到达现场间期为8.3min,现场复苏成功组和未成功组有显著差别(见表1)。需要复苏的4375例心搏骤停者,后有46例恢复自主循环,现场均有目击者,现场复苏率为1.05%,其中1例恢复健康出院。1.本组心脏停搏病例心电图表现VF的较少,不到10%,多数表现为PEA或心电静止与美国洛杉矶医学院近期报导相似[2]。这与呼救-到达现场间期较长有关,平均为11.3min。因为随着时间的延迟,很多VF将演变为心电静止。然而从本组院前急救自主循环恢复的46例,分析中可以看出自主循环恢复前大多数心电图表现为PEA或心电静止,这也说明心脏停搏,尤其是虽然心电图出现PEA或心电静止,复苏还是有可能,决不能轻易放弃积极的抢救,这点也与洛杉矶医学院报导相一致。

  • 危重新生儿的现场复苏与抢救

    作者:张宇鸣;汤定华

    危重新生儿复苏用于临床两方面:第一,在急诊室、新生儿室、或NICU新生儿发生呼吸暂停、心率减慢、或呼吸心跳骤停,需采取维持生命的措施;第二,在产房内,那些从胎儿过渡到新生儿生活有困难的新生儿.在这两种情况下,窒息是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患儿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需要复苏纠正,否则三者形成恶性循环,终导致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

  • 战时重型颅脑伤高级救治系统的建立与探讨

    作者:熊家锐;王庆宣;张斌;王黎

    颅脑伤发生率在所有战伤中仅次于四肢伤,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1].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颅脑伤病死率为38.4 %~46.6 %;1979年,西南自卫还击作战中,由于神经外科医生的部署前伸,我军颅脑伤病死率降为30.3 %[2];越战中,美军95 %颅脑伤使用直升飞机后送,平均46 min 即获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病死率仅为11.2 %~4.5 %[2].针对受伤现场复苏、快速后送、早期手术等救治环节,建立现代战争战时重型颅脑伤高级救治系统,是减少其病死率的重要措施[3].我们对此进行探讨,并结合前卫-201演习进行可行性分析.

  • 基层医院实施院前急救干预效果研究

    作者:李东华;马劲光;范玉英;龚锦强;刘志成;郑锦源

    在实施院前急救干预前后比较,目击者呼叫"120"电话个数、救护车出诊车次增加,气管插管、电除颤操作增加,呼叫至到达间期缩短,现场复苏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院前急救病种比例发生变化.

  • 558例院外猝死及现场复苏情况分析

    作者:蔺汝云;宋江萍;肖力屏

    云南省急救中心2001年1-12月共接诊1 447例院外呼吸、心搏停止患者,参照Ustein模式[1]的资料报告统计方法,对其中经现场医生确诊需要并进行了现场心肺复苏(CPR)的558例猝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院外猝死的发生及现场CPR成败的原因,为追赶Seattle的复苏成功率而努力.#

    关键词: 院外猝死 现场复苏
  • 新生儿窒息的现场复苏与后续护理

    作者:苗泽梅;陈慧芳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及时的现场复苏与抢救,以及复苏后精心细致的后续护理,对于新生儿窒息能否痊愈至关重要.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成功复苏新生儿窒息患儿129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心脏骤停患者48例院前心肺复苏临床分析

    作者:沈渊

    急救基本的目的是挽救生命,而危及生命于片刻的是心脏骤停(C A)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常遇到需要现场复苏的C A患者。本文通过回顾院前48例C A患者采用不同的复苏方法比较复苏效果,来探索在院前设备、人员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复苏方法而达到佳的复苏效果。

  • T组合复苏器在新生儿窒息现场复苏中的应用

    作者:王利英;赵月涵

    目的 研究T组合复苏器在新生儿窒息现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确诊为窒息的新生儿,均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自动充气式复苏囊正压人工通气,观察组30例采用T组合复苏器正压人工通气治疗,评价其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1,5,10 min Apgar评分、动脉血气中的氢离子浓度指数(pH)、碱剩余(BE)、动脉氧分压(PaO2)、碳酸氢根离子(HCO3-)、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儿的气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窒息现场复苏中采用T组合复苏器,操作简单方便,可有效减少漏气情况发生,对于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效果显著.

  • 剖宫产新生儿窒息41例手术室现场复苏分析

    作者:史庆绮

    目的分析剖宫产新生儿窒息手术室现场复苏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对窒息新生儿实施ABC现场复苏法的效果。结果本组41例窒息新生儿经过手术室现场复苏治疗,有1例因治疗无效死亡,其余40例均复苏成功,成功率为97.56%。结论临床对剖宫产窒息新生儿及时实施手术室现场复苏能够有效降低患儿死亡率和伤残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心肺复苏术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作者:王惠春

    心肺复苏技术(CPR)是院前急救工作常用的、重要的抢救技术.及时、正确和有效的现场复苏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有关资料证明[1],发生心脏骤停后,复苏时间开始愈早,存活机会愈大,预后愈好.目前我院引进多功能监护型急救车,在院前进行气管插管和电除颤取得了很好的抢救效果,现报道如下.

  • 87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与急救干预

    作者:瞿惠春;徐绍春

    目的 分析探讨院外猝死及现场复苏成败的原因,以进一步提高现场复苏成功率,强化院外猝死的急救干预。方法 收集1999年1~12月经本中心院外急救的874例猝死病历,参照Utstein模式进行资料报告方法统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占70.44%;猝死高发年龄为60~84岁,占64.48%,且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地点以家庭为主,占93.8%;先由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CPR)的24例中16例复苏有效,有效率66.67%,而后再由医生进行CPR的815例中43例复苏有效,有效率仅为5.28%,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呼叫~到达现场平均间期在复苏有效组与无效组中分别为8.16分钟和9.90分钟;经除颤、气管插管后复苏有效率分别为12.59%和28.22%,面未用除颤、气管插管的有效率仅为5.89%和1.92%,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现场复苏有效58例(6.91%),复苏成功1例(0.12%)。院外猝死率在12个月中的高峰期为冬季。在平均一昼夜中的高峰点为早晨7点。结论 降低院外猝死发生率的急救干预:①要识别、防治猝死的高危因素;②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救护知识;③努力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即呼叫~到达现场间期;④要针对不同季节和时间,及时调整急救力量。

  • 一起17例交通事故伤的急救救援体会

    作者:毕强

    2006-11-02上午,同三高速公路连云港段因大雾造成35辆汽车连环相撞,造成17人受伤,其中1人死亡.我中心立即启动高速公路应急预案,先后出动4辆救护车展开急救救援.除1例现场复苏失败以外,其余16例经120急救、院内抢救,已全部治愈,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剖宫产窒息新生儿手术室现场复苏

    作者:吴荷玉;王萍;祝茹生;陈刚辉

    目的 探讨剖宫产窒息新生儿的手术室现场复苏方法.方法 严格按新复苏方法的ABCDE抢救程序,即评价、初步复苏、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脐静脉用药等步骤,对35例剖宫产窒息新生儿进行手术室现场复苏.结果 35例均复苏成功,患儿存活.其中22例通过气道处理即恢复有效心肺功能,Apgar评分8~9分;13例经4~12 min复苏处理,Apgar评分7~10分.结论 复苏小组人员的紧密合作和熟练的复苏技术、充足的复苏用物准备以及快而有序的复苏程序是复苏成功的保证.

  • 急诊死亡患者救治分析

    作者:董新玲;蒋涛;聂新乾

    急诊病人病情变化快,可预见性小,一旦呼吸心跳停止,应尽快正确地进行复苏,否则会增加死亡率[1].近年来猝死者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其中约75%死于医院外,40%死于发病后15 min,30%死于发病后15 min~2 h[2].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猝死定义为:不能预测的突然性内因性死亡,通常死亡时间为瞬间或24 h以内,我国采用WHO规定在6 h以内[3].一般死亡不含交通事故、外伤、中毒、他杀、自杀、其他事故等.院前死亡是指病人在未来得及到医院就诊,由于各种创伤和非创伤因素引起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或短时间内迅速发生的死亡.本文对我院151例急诊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并对现场复苏成败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院外、院内急救能力,减少急诊死亡事件的发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