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丙型肝炎病毒自发清除者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姜翠;吴瑞红;王晓美;尹磊;尹沛源;迟秀梅;顾景凯;潘煜;许国旺

    目的 探索HCV自发清除者、慢性丙型肝炎(丙肝)及健康人血清代谢组学的差异.方法 纳入HCV自发清除者、慢性丙肝患者和健康对照各30例,采用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技术,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进行模式识别,然后通过变量重要性因子(VIP)、非参数检验,结合数据库检索筛选鉴定有差异的代谢物.结果 25个变量被确认为存在显著差异的代谢物,其中7个变量被鉴定为花生四烯酸、棕榈油酸、葵酰基肉碱、溶血磷脂酰胆碱(20∶5,16∶0)、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6∶0,18∶0),涉及脂肪酸、磷脂等代谢.其中花生四烯酸以及未鉴定出明确结构的m/z 179.0719、m/z 382.1360、m/z 548.3475、m/z680.4281、m/z 303.2323等物质与自发清除组的相关性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7~0.977,具有较好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论 HCV自发清除者、慢性丙肝感染者、健康人在血清代谢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的意义有待进一步探索.

  • 艾滋病患者中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作者:杨蓉蓉;桂希恩;熊勇;高世成;邓莉平

    目的 分析AIDS患者合并HBV和HCV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含拉米夫定(3TC)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对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 2004年至2010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合并HBV感染的AIDS患者199例,其中HIV/HBV/HCV三重感染76例,HIV/HBV两重感染123例,对患者常规检测HBsAg和抗-HBc等,分析含3TC的ART前后HBV DNA及HCVRNA变化,并比较终末期肝病发生率在两组的区别.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在进行含3TC的ART前,HIV/HBV/HCV组的HBV DNA阳性率为25.0%(19/76),HIV/HBV组为45.5%(56/1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29,P=0.004);HIV/HBV/HCV组HBV DNA为(4.70±1.84)1g拷贝/mL,HIV/HBV组为(5.61±1.88)lg拷贝/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9,P=0.003).含3TC的ART后,HIV/HBV/HCV组患者HBV DNA阳性率为9.2%(7/76),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5.0%(1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81,P=0.010);HCV RNA阳性率在治疗后为72.4%(55/76),反较治疗前的56.6%(43/76)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36,P=0.042).在平均观察的5.6年间,HIV/HBV/HCV组终末期肝病发生率为每年18.8/1000人年,而HIV/HBV组终末期肝病发生率为每年42.1/1000人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59,P=0.035).结论 HBV和HCV合并感染时,两种病毒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选择病例的时机不同可能是影响研究结果的关键因素.

  • 贵州某地由同一名献血员所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三都;程明亮;贾继东;杨庆坤;舒德云;穆茂

    目的 观察采用普通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标准疗法治疗由同一名献血员所致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方法 普通IFN治疗组纳入65例由同一名献血员所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隔天给予普通IFN-α 2b 300万~500万U,同时联合600~1000 mg/d RBV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对照组纳入同期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CHC患者32例,给予PEG-IFN-α 2a 180 μg,每周1次,联合600~1000mg/d RBV治疗;疗程均为48周,随访96周.以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停药后生物化学应答率为考核指标,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普通IFN治疗组SVR率为83.1%(54/65),EVR率为93.8%(61/65),ETVR率为86.2%(56/65),停药后生物化学应答率为100.0%.PEG-IFN对照组SVR率为87.5%(28/32),EVR率为96.9%(31/32),ETVR率为90.6%(29/32),停药后生物化学应答率为100.0%.两组患者SV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72,P=0.086).但将两组患者按病毒载量分成HCV RNA< 1.0×106拷贝/mL和≥1.0×106拷贝/mL亚组,普通IFN治疗组的SVR率分别为88.9%和54.5%(x2=7.67,P=0.008);PEG-IFN对照组的SVR率分别为96.0%和57.1%(x2=4.41,P=0.038),低病毒载量组SVR率高于高病毒载量组.PEG-IFN对照组WBC和PLT减少的发生率高于普通IFN治疗组(x2=9.805,P=0.003;x2 =6.643,P=0.009).结论 普通IFN-α 2b联合RBV治疗CHC患者的疗效与PEG-IFN-α 2a相似,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人类白细胞抗原-B特异性抗原表位Bw4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影响

    作者:赵艳;刘金花;刘宁;桥桂芳;王爽;李昂;闫惠平;张永宏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分子特异性抗原表位Bw4对HCV感染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 有偿献血途径感染HCV的患者86例纳入研究,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HCVIgG和HCV IgM,实时RT PCR检测患者血HCV RNA,序列特异性PCR扩增技术(SSP-PCR)进行HLA分型.计数资料比较采用行×列x2检验,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86例HCV感染者中,BW4/4纯合子29例,占33.7%;BW4/6杂合子38例,占44.2%;BW6/6纯合子19例,占22.1%.Bw4/4纯合子、Bw4/6杂合子、BW6/6纯合子患者HCV RNA水平分别为(3.98±0.32)、(5.22±0.29)和(5.04±0.38) lg IU/mL,Bw4/4纯合子患者HCV RNA明显低于Bw4/6杂合子、Bw6/6纯合子组(t=2.821,P=0.0063;t=2.106,P=0.0407).Bw4/4纯合子、Bw4/6杂合子、BW6/6纯合子HCV感染者中,自然清除率分别为58.6%、26.3%及21.0%,Bw4/4纯合子者HCV自发清除率明显高于Bw4/6杂合子、BW6/6纯合子患者(x2=7.135,P=0.008;x2 =6.583,P=0.010).携带Bw4/4纯合子抗原表位的HCV感染者发生病毒自发清除的可能性是Bw4/6杂合子及BW6/6纯合子的4.351倍(OR=4.351,95%CI:1.676~11.294).结论 携带Bw4/4纯合子的HCV感染者,病毒载量较低、病毒自发清除率较高,Bw4抗原表位对HCV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性.

  • 基于核心基因、非结构基因5B序列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法与线性探针技术对广东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型的比较

    作者:蔡庆贤;洪春霞;张晓红;赵志新;高志良

    目的 利用核心基因(core)、非结构基因5B(NS5B)序列与线性探针技术(LiPA)研究广东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的基因型分布,探讨LiPA基因分型的准确性.方法 分别采用core和NS5B片段序列和INNO-LiPA 2.0对广东地区11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基因分型.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样本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10份HCV样本中有97份扩增到core区段序列,62份扩增到NS5B区段序列,同时扩增到core、NS5B序列的样本有57份.core与NS5B序列的分型结果一致,102份标本被分为1b、2a、3a、3b、6a 5个亚型,分别占61.8%、9.8%、3.9%、3.9%和20.6%.在基因型水平,除6型外,其他基因型均能通过INNO-LiPA2.0正确分型;在亚型水平,除1b和3b型,其他亚型未能被准确区分,其中81.5%的6a型被错分为1b型.结论 6a型已成为广东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第二大基因型,LiPA技术是否能准确区分6a型与1b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病毒治疗的应答

    作者:于建武;孙丽杰;赵勇华;康鹏;高杰;李树臣

    目的 探讨HBV和HCV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39例HBV和HCV合并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和病毒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病毒学应答情况.数据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 39例HBV和HCV合并感染患者中,HCV优势株型35例,占89.7%;HBV和HCV混合优势株型4例,占10.3%.39例合并感染组患者HBeAg阳性率为15.4%,明显低于42例单纯HBV感染者的45.3%(χ~2=8.446,P=0.004).合并感染组患者的HBV DNA平均值为(4.6±O.9)lg拷贝/mL,,明显低于单纯HBV感染组的(5.9±1.2)lg拷贝/mL(t=5.544,P<0.01).在29例基因1型患者中,合并感染组的部分早期病毒学应答率为51.7%,明显高于25例单纯HCV感染组的24.0%(χ~2=4.432,P=0.037);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为93.1%,也明显高于HCV感染组的56.0%(χ~2=10.112,P=0.001);复发率为55.6%,也明显高于HCV感染组的21.4%(χ~2=4.360,P=0.037).非基因1型患者中,合并感染组与HCV感染组的快速病毒学应答、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部分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持续病毒学应答和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感染组39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不良反应,占38.5%,单纯HCV感染组25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不良反应,占17.6%(χ~2=3.851,P=0.049).结论 HBV和HCV合并感染以HCV为优势病毒株,HBV复制受抑制.与单纯HCV感染相比.基因1型患者部分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和复发率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相似;合并感染对非基因1型病毒学应答率无影响.

  •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陈昭云;孙燕;赵清霞;李超锋;丁霖

    目的 了解河南省HIV合并HCV感染者HCV基因型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129例HIV合并HCV感染者中,HCV 1b基因型70例,HCV 2a基因型57例;HIV单纯感染者131例.比较上述3组患者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后免疫学失败发生率,病毒学抑制情况,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肝肾功能.CD4+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流式细胞检测,HIV RNA检测采用PCR,肝、肾功能检测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和LSD-t法.结果HCV 1b基因型组、HCV 2a基因型组和HIV单纯感染组免疫学失败发生率分别是7.14%(5/70)、15.79%(9/57)和9.92%(13/1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P>0.05).治疗后3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614±258)、(529±245)和(518±243)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P<0.05).3组患者HIV病毒学抑制率分别为87.0%、78.2%和82.3%,HIV病毒学失败率分别为8.6%、14.5%和1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67,P>0.05).HCV 1b基因型和HCV 2a基因型患者的AST、ALT、TBil高于HIV单纯感染者(F值分别为27.38、15.22、7.33,均P<0.05),HCV 1b基因型和HCV 2a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7、0.29和1.59,P>0.05).结论 河南省HIV合并HCV经血感染者以HCV 1b和2a基因型为主,合并感染对ART效果无明显影响,但可加重艾滋病患者的肝功能损伤.

  •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1b型NS5A耐药基因相关变异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宁会彬;靳慧鸣;肖二辉;刘俊平;尚佳

    目的 对 HCV基因1b型(HCV GT1b)NS5A耐药基因相关变异(resistance-associated variants,RAV)情况及其与病毒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为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s, DAA)的应用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以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53例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43例HCV GT1b患者NS5A RAV中L31M和Y93H的突变发生情况及其与 HCV、肝功能、血小板计数及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丙氨酸转氨酶/血小板计数模型(APRI),γ-GT/血小板计数模型(GPR),基于4项因素的肝纤维化指数模型(FIb-4)]等数据的相关性.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53例,其中GT1b 43例,男9例,女34例;GT2a 10例,男2例,女8例;未检测出其他基因型.43例HCV GT1b患者 NS5A RAV 发生率为13.9%(6/43),其中 L31M 和 Y93H 分别为1/43(2.3%)、 5/43(1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500,P= 0.219).突变与未突变两组在 HCV RNA、ALT、AST、白蛋白、血小板计数及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 APRI、GPR、FIb-4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HCV GT1b患者存在NS5A RAV突变且发生率高,不受病毒、血生物化学及肝纤维化等因素影响,HCV治疗前检测NS5A RAV有助于合理选择DAA,减少耐药发生.

  • 新疆部分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者的丙型肝炎病毒5′端非编码区基因变异分析

    作者:古海尔·肉孜;周素娟;达吾提江·麦麦提;吴尼千;倪明健;李凡;何纳

    目的:了解新疆部分地区 HIV-1/HCV 合并感染者的 HCV 基因变化规律。方法采用ELISA 法检测212例 HIV-1感染者的抗-HCV,柱式核酸纯化试剂盒提取血浆中病毒 RNA,以PrimeScriptTM Ⅱ1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试剂盒进行反转录,并扩增 HCV 5′端非编码区(5′UTR)基因,将所获序列与 HCV 国际标准株进行比较,确定 HCV 基因型。计算4次采样毒株序列变异的基因离散率并建立进化树。结果212例 HIV-1感染者中抗-HCV 阳性157例,155例为静脉药瘾者,2例为异性性接触者。131例成功扩增 HCV 5′UTR 基因并进行了基因分型,结果3a 基因型占30.53%(40/131)、3b 基因型占17.56%(23/131)、1a 基因型占8.40%(11/131)、1b 基因型占42.75%(56/131)、6a 基因型占0.76%(1/131)。完成2年随访的38例感染者整体基因同源性为87.5%~99.3%,不同亚型的同源性有差异,同一样本的4次序列的同源性为99.3%~100.0%,变异率为0~0.7%。随着采样时间的推移,组内基因离散率以及与首次采样序列的组间基因离散率呈现依次增大的趋势。新疆地区HIV-1感染者体内的 HCV 的5′UTR 基因平均进化速率为1.62×10-3替换/(位点·年)(95%CI :1.52×10-3~5.38×10-3)。同一研究对象的4次序列之间相似度和同源度高。结论新疆地区 HIV/HCV 合并感染率较高,静脉药瘾者高于异性性接触者。HCV 以1b 亚型为优势流行毒株。

  • 宿主细胞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互作用研究

    作者:唐紫薇;王世杰;王文博;赵平;戚中田

    目的:探究宿主细胞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与 HCV 复制的关系以及 TXNIP 促进HCV 复制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转录组芯片和转录组深度测序技术对细胞培养的 HCV(HCVcc)感染的 Huh7细胞进行转录组分析,并通过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高通量测序差异表达的 TXNIP 进行细胞差异表达验证;同时观察 TXNIP 表达水平对 HCV 感染的影响。结果转录组芯片检测发现, HCVcc 感染的 Huh7细胞中 TXNIP mRNA 较未感染的对照细胞上调约3.7倍;转录组深度测序表明, TXNIP mRNA 在 HCVcc 感染后36、60 h 均明显上调(t 值分别为24.90、8.27,均 P <0.01);细胞实验证明,小干扰 RNA(siRNA)干扰 TXNIP 表达可降低 HCVcc 感染,而过表达 TXNIP 可促进 HCV 感染;HCV 感染可诱导 Huh7细胞 TXNIP 上调而不能诱导 Huh7.5.1细胞 TXNIP 上调;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λ干扰素处理细胞均可上调 TXNIP 的表达。结论 HCV 感染诱导 TXNIP 表达上调,而 TXNIP 表达上调可促进 HCV 复制,宿主蛋白 TXNIP 在 HCV 复制、感染及免疫逃逸中具有重要作用。

  • 广西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6型的流行特征及治疗分析

    作者:韦智;苏明华;江建宁;唐维;刘志红

    目的:分析 HCV 基因6型在广西地区的流行特征,并探讨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收集中国广西地区150例 HCV RNA 阳性患者的血清标本,用反转录巢式 PCR 法扩增 HCV NS5B 区段,对 PCR 终产物纯化测序,测序结果与 GenBank 中的标准株全基因序列比对,共同构建系统进化树。成功分型、完成48周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48例患者停药后24周随访,其中有10例为基因6a型,28例为基因1型,回顾性分析基因6a 型和1型患者治疗第4、12、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的病毒学应答情况。结果150例患者中共检出 HCV 基因6型21例(14.0%),其中以6a 亚型为主(20例),1例为6d 亚型。HCV 基因6型主要集中在静脉药瘾感染者,而且在≤40岁的年轻患者中多见。系统进化树显示,广西地区 HCV 基因6a 型病毒株与香港株(Y12083、DQ480515)、越南株(EU246930)的进化距离很近。10例接受48周联合抗病毒治疗的 HCV 基因6a 型患者均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SVR率有高于基因1型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0比75.0%,P >0.05)。结论广西地区 HCV基因6型患者主要见于40岁以下的年轻静脉药瘾者,广西地区 HCV 基因6a 型病毒株与来自中国香港、越南的标准株有较高的同源性,HCV 基因6型患者用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48周可获较高的SVR 率。

  • 核心蛋白和非结构蛋白5B 直接测序法对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影响

    作者:李威;宁会彬;康谊;靳秀;刘俊平;尚佳

    目的:分析 HCV 核心蛋白(Core)和非结构蛋白(NS)5B 区直接测序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方法收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51份,采用反转录 PCR 对 Core 和 NS5B 区分别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构建进化树进行基因分型。结果51份样本中,Core 区扩增阳性49份,占96.1%。共检出5种基因亚型:1b 为61.2%(30/49),2a 为20.4%(10/49),2b 为2.0%(1/49),3a 为4.1%(2/49),6a 为12.2%(6/49)。NS5B 区扩增阳性45份,占88.2%。1b、2a、2b、3a、6a 分别占62.2%(28/45)、20.0%(9/45)、2.2%(1/45)、4.4%(2/45)和11.1%(5/45)。结论与 NS5B 区相比,Core 区引物设计容易,扩增效率和分型成功率较高,可作为 HCV 基因型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的优先选择。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下调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AMP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活性致肝细胞能量代谢紊乱

    作者:于建武;孙丽杰;刘伟;颜炳柱;康鹏;赵勇华

    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 (SIRT1)-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在HCV核心蛋白所致肝细胞能量代谢紊乱中的作用.方法 pcDNA3.1-core重组质粒转染HepG2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表达HCV核心蛋白的HepG2细胞的活性氧(ROS),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ATP/ADP比例和AMPK α2酶活性,比色法测定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态与还原态之比(NAD+/NADH),荧光定量检测SIRT1酶活性,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SIRT1、AMPK α2的表达.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Western印迹检测证实,HepG2细胞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22 000的HCV核心蛋白.与HepG2细胞相比,表达HCV核心蛋白的HepG2细胞ROS水平升高(1.0±0.1比4.0±0.5,t=14.411,P<0.01);ATP/ADP比例无明显变化(8.2±2.2比9.3±2.8,t=0.757,P>0.05);AMPK α2酶活性(0.8±0.2比0.2±0,t=7.345,P<0.01)明显降低;NAD+/NADH比例明显降低(0.08±0.02比0.02±0,t=7.348,P<0.01);SIRT1酶活性[(0.30±0.05) pmol·μg 1·min-1比(0.15±0.04) pmol·μtg-1·min-1,t=5.738,P<0.01)]明显降低;SIRT1 mRNA(0.8±0.2比0.4±0.1,t=4.382,P<0.01)和AMPK α2 mRNA(0.9±0.3比0.2±0,t=5.715,P<0.01)表达明显降低;SIRT1蛋白(0.8±0.2比0.3±0,t=5.941,P<0.01)和磷酸化AMPK蛋白(0.5±0.1比0.1±0,t=9.608,P<0.01)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HCV核心蛋白能下调SIRT1-AMPK信号通路活性,导致肝细胞能量代谢紊乱.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活性受抑导致肝细胞糖代谢紊乱促进丙型肝炎病毒复制

    作者:孙丽杰;赵勇华;李树臣;于建武;康鹏;刘伟

    目的 利用携带HCV复制子的Huh 7.5细胞探讨HCV复制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表达和肝细胞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氧(ROS)变化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还原型NDA(NADH)比值变化,应用液体闪烁计数仪、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印迹法检测SIRT1活性、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放射核素法和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肝细胞葡萄糖摄取率和糖异生,RT-PCR检测SLRT1 下游调节糖代谢基因mRNA水平.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与Huh 7.5细胞相比,复制子细胞ROS水平升高(3.8±0.5比1.0±0.2,t=12.736,P<0.01),NAD+/NADH比值下降(0.03±0.01比0.12±0.03,t=6.971,P<0.01),SIRT1活性(0.3±0.1比1.0±0.2,t=7.668,P<0.01)、mRNA(0.4±0.1比1.0±0.3,t=4.648,P<0.01)和蛋白(0.3±0.1比0.8±0.2,t=5.941,P<0.01)水平下降.SIRT1受抑后,不仅增加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磷酸化(0.7±0.2比0.4±0.1,t=3.286,P<0.01),降低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0.3±0.1比0.6±0.2,t=3.286,P<0.01),下调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基因表达(0.4±0.1比1.0±0.2,t=6.573,P<0.01),抑制葡萄糖摄取率(每分钟计数值:4600±500比21 000±4600,t=8.682,P<0.01);而且降低叉头蛋白转录因子O1 (FoxO1)磷酸化(0.2±0.1比0.5±0.1,t=5.196,P<0.01),上调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2.8±0.6比1.0±0.3,t=6.573,P<0.01)和葡萄糖-6-磷酸酶(2.6±0.5比1.0±0.2,t=7.278,P<0.01)基因表达,增加糖异生(2.5±0.5比1.0±0.2,t=5.543,P<0.01).结论 HCV复制降低NAD+/NADH比值,下调SIRT1活性和表达,改变其下游调节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降低葡萄糖摄取能力,增加糖异生,导致肝细胞葡萄糖代谢紊乱,促进HCV复制.

  • 丙型肝炎病毒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性

    作者:李广学;曾瑞红;凌世淦;张贺秋;姚智燕;魏林

    目的 研究两种HCV重组蛋白联合免疫小鼠所诱导的免疫应答及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用两种重组蛋白HCV-T和HCV-第一高变区多片段重组融合蛋白(F4HVR1)分别与联合免疫BALB/c小鼠,共免疫3次,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特异性抗体;末次免疫后14 d处死5只小鼠,分离小鼠脾细胞.体外检测IFN-γ、IL-4和行CTL杀伤实验;剩余的小鼠背部皮下注射1.0×106个SP2/O-NS3细胞,观察其保护作用.组间均数差异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PBS组相比,用HCV-T和HCV-F4HVR1联合免疫诱导了针对HCV-F4HVR1的特异性的IgG(t=3.815,3.762,P<0.05)、高水平的HCV-NS3特异性的CTL效应(t=3.971,P<0.05)和高水平的IL-4(t=3.813,3.426,3.671,P<0.05)和IFN-γ(t=3.512,3.417,P<0.05)的分泌.结论 用HCV-T和HCV-F4HVR1联合免疫小鼠可诱导出高水平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有效地预防SP2/O-NS3细胞的攻击.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配对分析

    作者:张吉宏;杨宗国;王琳;陈良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 )治疗 HBV/HCV重叠感染者和 HCV感染者的疗效及病毒学应答情况。方法 HBV/HCV重叠感染者16例,HCV感染者32例。比较Peg IFNα‐2a联合RBV治疗后,两组疗效及病毒学应答率、生物化学应答率。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前 HBV/HCV 重叠感染组 HCV RNA 中位值为6.54 lg IU/mL ,HCV 组为6.98 lg IU/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24,P<0.01)。Peg IFNα‐2a联合RBV治疗后,HBV/HCV重叠感染组16例患者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R)和SVR的例数分别为14、12、14和9例,HCV感染组分别为24、24、23和2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11、0、1.474和0.400,均 P>0.05);HBV/HCV重叠感染组复发5例,HCV感染组复发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2,P=0.042)。 HBV/HCV重叠感染者治疗前HBV DNA阳性7例、HBeAg阳性7例、ALT异常13例和AST异常12例,治疗后分别为4、5、4和5例(P值分别为0.458、0.716、0.004和0.032,Fisher确切概率法)。治疗前HBsAg中位数为780 IU/mL ,治疗后为250 IU/mL ,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6,P=0.068)。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者4例,获得部分病毒学应答者3例;2例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R为获得SVR的有利因素(OR=35.2,95% CI=3.55~349.15,P=0.002)。结论 HBV/HCV重叠感染可使 HCV处于相对低复制状态, Peg IFNα‐2a联合RBV治疗可获得病毒学应答,并对 HB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EVR为获得SVR的有利因素。

  • 甘肃地区不同基因型丙肝感染与糖脂铁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毛小荣;彭雪彬;张有成;李林平

    目的:比较甘肃地区汉族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携带者中1b型和2a型HCV基因型与糖脂铁指标的检测结果,探讨这些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检测HCV携带者的基因型,比较1b型和2a型基因型HCV携带者血糖(GLU)、胰岛素、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转铁蛋白(TRF)、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差异.结果:本组患者共检出1b型84例,2a型136例.1b型和2a型两种基因型HCV携带者的TG、ALT、TRF、TIB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甘肃地区汉族人群中,2a型HCV较1b型更为常见.两种HCV基因分型在人群中的血糖代谢可能没有区别;2a型患者有高脂血症、脂肪变倾向,肝脏损害程度可能高于1b型;而1b型患者相较2a型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铁沉积.

  • 基于RNA干扰技术和microRNA调控的丙型肝炎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刘艳宁;楼国华;陈智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全球约有1.7亿人感染了HCV,慢性丙型肝炎常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的肝脏疾病,但至今尚无针对HCV感染的有效疫苗或抗体.RNA干扰(RNAi)是一种抵御病毒感染的具前景的治疗策略,近年来基因治疗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RNAi技术加速了对HCV生物学基础的认知,并揭示了许多可作为治疗新靶点的病毒和宿主细胞分子.同时,基因运载体系的发展以及microRNA (miRNA)在HCV感染中关键作用的发现,使得基于RNAi和miRNA的抗病毒治疗策略具有巨大前景.文中就丙型肝炎治疗的RNAi靶点,肝脏靶向基因运载体系,microRNAs抗HCV感染潜能等研究领域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要重视微小RNA在HCV感染和防治研究中的作用

    作者:陈智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引起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并且丙型肝炎疗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微小RNA (miRNAs)具有序列特异性调节基因表达的功能,参与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病变等多个环节.近期研究发现,miRNAs可调控HCV复制,并与丙型肝炎进程及干扰素应答相关,因此需重视微小RNA在HCV感染和防治中的作用,开发基于miRNAs靶点的治疗新策略,为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治开辟新领域.

  • HCV F蛋白和APC基因甲基化与慢性HCV感染的相关研究

    作者:季晓伟;肖雯;裴家平;石丽萍;蒋龙凤;王长军;邓小昭;张琪;韩一芳;张锦海;朱丹燕;徐孝东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F蛋白与多发性腺瘤样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甲基化在慢性HCV感染中的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HCV患者(chronic hepatitis patient,CHP)的血样,检测F抗体(F antibody,F-Ab)的阳性率并且分成两组(F-Ab(+)CHP组、F-Ab(-)CHP组),收集健康者的血样作为对照组;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分别用HCV Core/F蛋白刺激,72 h后,分别提取DNA,用二代测序检测APC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分析各组APC基因甲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APC基因甲基化程度在F-Ab(+)CHP组、F-Ab(-)CHP组及健康对照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185,P<0.001),F-Ab(+)CHP组APC基因甲基化程度高于F-Ab(-)CHP组,健康对照组低(均有P<0.05);三组样本PBMC分别经Core/F蛋白体外刺激后,APC基因甲基化程度各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0.05),Core蛋白与F蛋白共刺激组细胞APC基因甲基化程度高于F蛋白刺激组,Core蛋白刺激组为低.结论 在慢性HCV感染患者中,HCV F蛋白的产生能够影响APC基因甲基化程度.

146 条记录 6/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