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丙型肝炎病毒1b基因型核心蛋白对HepG2细胞Bax与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蒋孝华;刘玲玲;雷创;周清平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1b基因型核心蛋白(C)对HepG2细胞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与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以探索1b型HCV C蛋白与HepG2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利用RT-PCR扩增出HCV-1b-C基因,经双酶切后连接pcDNA3.1(-),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CV-1b-C.利用脂质体转染HepG2细胞,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其mRNA及蛋白的表达,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成功后HCV-1b-C对HepG2细胞Bax与Bcl-2表达的影响,并设转染空质粒组及未处理组作对照.结果 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CV-1b-C;瞬时转染HepG2细胞,成功表达HCV C mRNA及蛋白;转染C基因组的Bax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减少,与转染空质粒组及未处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染C基因组的Bcl-2的mRNAR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多,与转染空质粒组及未处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b基因型HCV C蛋白转染HepG2细胞会导致Bax表达减少及Bcl-2表达增多,降低Bax/Bcl-2比值,可能是抑制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 生物纳米siRNA颗粒抑制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体外研究

    作者:肖非;刘艳玲;宁琴

    目的 研究携带针对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的小干扰RNA(siRNA)的生物可降解性纳米颗粒在体外对HCV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一锅合成法"制备携带针对HCV RNA的siRNA的D-半乳糖-多聚乙酰亚胺-磷酸钙纳米颗粒,噻唑盐(MTT)法检测该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该siRNA纳米颗粒对HCV的抑制作用.结果 该纳米siRNA颗粒对肝原代细胞无毒性作用,在HCV细胞培养系统中,可被肝肿瘤细胞(Huh7.5.1)摄取进入细胞内,抑制HCV病毒载量超过llog<,10>.结论 D-半乳糖-多聚乙酰亚胺-磷酸钙生物可降解性纳米siRNA颗粒为治疗HCV感染提供了新的手段,具有一定发展前景.

  • 皖北地区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疗效

    作者:江水清;王健;胡孝彬;李玉芝;陆友杰;童瑞;童敏

    目的 探讨本地区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和基因型分布,探索提高丙型肝炎疗效的方法.方法 调查了解丙型肝炎传播途径,对丙型肝炎病毒(HCV)进行测序分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普通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RBV)和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RBV治疗,根据病毒基因型及应答情况等决定疗程,总疗程24~72周,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适当处理.结果 本地区HCV基因型有1a、1b、2a、3a、3b、6k型.1b型多,占56.3%,其次为2a型占21.3%,1b和2a混合型占5.3%,3b型占9.6%,3a型占4.3%,1a型占2.1%,6k型占1%.传播途径中通过静脉吸毒感染35.8%(102/285),输血及血制品感染31.2%(89/285).基因1b型和非1b型两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分别为12(46.1%)、16(61.5%)、15(57.7%)和17(81.0%)、19(90.4%)、19(9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个体化治疗,能大幅提高丙型肝炎的应答率,减少不良反应,但因各个病例差异较大,无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论 皖北地区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静脉吸毒及输血;基因型以1b型为主,占56.3%,其次为2a型,并可见混合型及6k型.治疗上基因1b型疗效远不如非1b型.个体化治疗能明显提高SVR.

  • 邢台地区HCV基因型分布特征及其与疾病进展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关系

    作者:张彦芳;赵冬梅;张彦敏;王伟;赵宏儒

    目的 分析邢台地区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及其与疾病进展程度和持续病毒学免疫应答(SVR)的关系,为其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2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邢台地区丙型肝炎患者23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测定ALT、AST、白细胞(WBC)、基因分型及病毒载量.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31例患者中1b亚型109例(47.2%),其次为2a亚型89例(38.5%),不同基因型患者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61,P=0.009);不同基因型患者间HCV R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6,P=0.034),其中1型的病毒载量明显高于2型和3型;不同基因型患者间肝病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b型患者中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比例高于其他基因型;基因型为2型的患者治疗后获得SVR率为93.1%,远高于1型患者的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850,P<0.001);112例(48.5%)患者出现了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其中96.4%终产生SVR,未产生RVR的病例中64.7%终产生SVR,两组SV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407,P<0.001);169例患者出现了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其中88.8%终产生SVR,未产生cEVR病例中56.5%终产生了SVR,两组SV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684,P<0.001).结论 邢台地区丙型肝炎患者以1b亚型为主,其次为2a亚型.不同基因型患者性别、HCV RNA载量、SVR及肝病严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进行基因型分析对患者治疗、疾病进展以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RVR及cEVR等过程性病毒学应答指标对SVR有良好的指向性,产生这些病毒学应答的患者有较大概率获得SVR.

  • CLEC4L介导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胎盘滋养层细胞的作用机制

    作者:高禄化;聂青和;王媛媛;汪萌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非整合素蛋白3(CLEC4L)介导丙型肝炎病毒(HCV)对人胎盘滋养层细胞感染情况,观察相关抗体体外干预CLEC4L与HCV结合作用的初步研究.方法 培养滋养层细胞设CLEC4L单抗组、甘露聚糖组,同时设对照组.HCV与CLEC4L作用之前,先分别加入CLEC4L单抗及甘露聚糖进行干预,同时以高滴度HCV RNA阳性血清与各组细胞共培养.经RT-PCR法检测HCV感染后细胞内HCV RNA含量的变化.结果 CLEL4L单抗组细胞内HCV RNA水平较低,甘露聚糖组显示类似结果.结论 CLEC4L能够介导HCV进入人胎盘滋养层细胞,CLECAL单抗和甘露聚糖对HCV与人滋养层细胞的结合有一定阻断作用.

  • 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V DNA水平及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复生;秦玉杰;成振江;江培荣;张玲慧

    目的 探讨HCV重叠感染对HBV感染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HBV DN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HBV感染血清标志物阳性的MHD患者178名,将其分为HBV合并HCV感染组(HBV+HCV+组,n =86)和单纯HBV感染组(HBV+HCV-组,n =92),同时检测两组HBV DNA水平及主要血生化指标.结果 两组ALT、AS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HBV+ HCV+组HBV DNA水平较HBV+HCV-组明显降低[(0.42±0.10) log scale/ml vs(1.25±0.28) log scale/ml,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V感染与低HBV DNA水平独立相关(OR =0.316,95% CI:0.124 ~0.703,P<0.01).结论 在HBV感染的MHD患者中,合并HCV感染能显著降低患者的HBV DNA水平,而不引起明显的肝功能损害加重.

  • 兰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与干扰素α应答关系的探讨

    作者:张文杰;杜绍财;饶慧瑛;李朝霞;田淑菊;毛维武;龚晏萱;屈延

    目的 探讨兰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Ib基因型5'非编码区(5'NCR)基因变异株的感染状态,及其与干扰素α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检测40例HCV 1b型中5'-NCR基因变异及9例干扰素α治疗患者中的5'-NCR基因变异.结果 在40例HCV 1b型中存在5种感染状态:(1)有Mbo I切点24/40(60.0%);(2)无Mbo I切点变异株5/40(12.5%);(3)有Mbo I和无Mbo I切点混合感染株7/40(17.5%);(4)有BamH I切点变异株2/40(5%);(5)有Mbo I双切点变异株2/40(5%).对9例干扰素a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5'-NCR变异株检测.5例干扰素α应答病例中,2例为2a型,3例为无Mbo I切点的1b型.4例抗干扰素α病例中.1例为2a型,但在某节段存在着1b与2a混合状态,另3例为无Mbo I.结论 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单一的Mbo I切点的样品,24/40(60.0%)可能是HCV野生株感染的状态.

  • CLEC4M介导HCV负载后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变化

    作者:朱婷;赵西太;聂青和;龙振昼;高禄化;王媛媛

    目的 通过检测树突状细胞(DC)黏附HCV后的功能变化,探索CLEC4M介导HCV黏附DC的可能机制,初步揭示CLEC4M对DC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提取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分化为成熟DC,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CLEC4M的表达情况.利用制备好的HCVcc病毒液感染成熟DC,并设置阳性对照组、甘露聚糖干扰组、CLEC4M单抗干扰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收集感染各组的细胞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10与IL-12p70的水平变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DC表面CLEC4M的表达阳性率高达82.6%.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IL-10、IL-12p70的水平,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4.46、77.72,P值均<0.001),其中阳性对照组中IL-10、IL-12p7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两干扰组(P值均<0.001),阳性对照组、两干扰组IL-10、IL-12p70的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值均<0.001).结论 CLEC4M介导了HCV黏附DC,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并调节DC免疫分子的表达.

  • 不同抗HIV治疗方案对HCV与HIV合并感染者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影响

    作者:孙洪清;黄琴;沈芳;邬敏;周晓明;蔡卫平;胡芸文

    目的 探讨以蛋白酶抑制剂(PIs)或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为主方案治疗HCV/HIV合并感染者,对患者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 收集初次就诊的273例HCV/HIV合并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用PIs(PIs组,135例)或NNRTIs(NNRTIs组,138例)为主的方案治疗1年.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HCV RNA、AST、ALT、TBil、白蛋白(Alb)、层粘连蛋白(LN)、甘胆酸(CG)、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胆碱酯酶(ChE)等指标.计量资料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结果 治疗后NNRTIs组PTA、ChE、TBil、Alb、ALT、AST、CG、LN显著高于PIs组.PTA分别是77%(67%,109%)和68%(56%,91%);ChE 分别是6717.00(5951.00,7622.00)和5862.00(4392.00,8539.25) U/L;TBil分别是10.95(8.10,14.32)和8.60(8.00,9.50)μmol/L;Alb分别是43.90(39.65,48.20)和38.90(36.00,45.00) mmol/L;ALT分别是52.50(30.00,93.50)和36.20(30.30,40.40) U/L;AST分别是49.00(33.00,80.00) 和31.30(29.70,38.70)U/L;CG分别是16.78(3.26,29.32)和3.26(1.02,6.88)μg/ml;LN分别是34.40(16.71,46.54)和34.05(33.42,64.33) 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NNRTIs为主治疗HCV/HIV合并感染的患者可以加重其丙型肝炎进展.

  •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对HCVcc易感性的影响

    作者:魏欣;贾战生;王涛;李彧;马力;连建奇;王九平;张野;白雪帆;郝春秋

    目的 利用HCV体外培养细胞模型,观察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1对于HCV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pEGFP - claudin -1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转染293T细胞,观察claudin -1的表达,检测claudin -1对HCVcc感染性的影响;使用化学合成claudin -1 siRNA序列,抑制Huh -7.5细胞中claudin -1的表达,检测HCVcc感染性的变化.结果 293T细胞上外源性瞬时表达claudin -1后,获得对HCVcc的易感性,化学合成的siRNA序列可有效抑制Huh -7.5细胞上的claudin -1的表达,阻断HCVcc对Huh -7.5细胞的感染.结论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1影响细胞对HCV的易感性,可能与HCV的嗜肝性有关.

  • 合并HIV感染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影响

    作者:武志峰;张光文;杨萱

    目的 探讨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HCV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汝州市人民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治疗的合并HIV感染的丙型肝炎患者(合并HIV组)和单纯HCV感染患者(单纯HCV组)各28例,给予普通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抗HCV治疗,同时在治疗0、12、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检测HCV RNA载量、血常规,详细记录其他不良反应.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2组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后HCV RNA载量均逐渐下降,2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744、5.622,P值分别为0.013、0.024);在不良反应方面,2组患者白细胞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在治疗12、24、48周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22、4.443、2.949,P值均<0.01).2组间血小板水平、消化道症状及类流感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合并HIV感染对CHC患者抗HCV的病毒学应答及不良反应均存在不同程度影响.

  • 甘肃地区汉族HCV基因分型相关分析

    作者:彭雪彬;毛小荣;陈红

    目的 调查甘肃地区汉族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分布情况及与其可能的传播途径、其他相关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甘肃地区汉族220例患者完整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可能的感染途径、病毒水平及生化检查.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及秩和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HCV基因型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 220例患者共检出1b型84例(38%),2a型136例(62%).对220例不同HCV基因型感染者的年龄、性别、感染途径、HCV RNA、ALT、AST、TBil、IBil、DBil、ALP、GGT等11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感染途径、HCV RNA及ALT与HCV基因型间存在相关性(χ2=23.947,P<0.001;Z=-3.349,P=0.001;t=-2.325,P=0.021),而年龄、性别、AST、TBil、IBil、DBil、ALP、GGT等指标均与HCV基因型无关(P>0.05).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3项均与HCV基因型有关(χ2=3.993,P=0.046;χ2=9.308,P=0.002;χ2=11.652,P=0.001).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V RNA高水平复制(≥106)患者中感染2a型较1b型患者多;ALT异常(>49 U/L)患者中感染2a型者较之感染1b型患者多;通过输血途径、口腔感染途径感染1b型的概率,较之其他途径高.结论 甘肃地区汉族人群中HCV感染主要为基因1b型及2a型,且2a型较1b型更为常见.2a型患者更容易出现HCV RNA的高水平复制,且可能更容易出现肝脏损伤.输血途径感染是甘肃地区主要感染HCV的方式,其次为口腔感染,而通过以上2种感染方式感染HCV的患者1b型较2a型多.

  • 抑制素对HCV复制的影响

    作者:石娟娟;杨宁;张欣;吴凤萍;李梅;高宁;贾晓黎;翟嵩;党双锁

    目的 研究抑制素(PHB)对HCV复制的影响.方法 全长基因组HCV RNA体外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uh7.5,构建HCV全基因组细胞模型,分别收集24、48、72、96 h培养上清液检测HCV拷贝数;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HCV核心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HCV感染细胞Huh 7.5-HCV的超微结构改变,鉴定HCV全基因组细胞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PHB在Huh 7.5-HCV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应用RNA干扰技术检测PHB对HCV RNA的复制情况.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HCV全基因组细胞模型.HCV RNA转染Huh7.5细胞24和48 h后,PHB mRNA表达水平分别是13.41 ±1.35和16.45±1.76,与对照组(1.01±0.57和1.01±0.8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540、31.361,P值均<0.01);PHB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PHB的RNA干扰质粒(shRNA-PHB)转染Huh7.5-HCV细胞24和48h后,HCV RNA的水平分别为64.32±5.49和84.45±7.06,显著高于对照组(shRNA-control组,10.52±1.57和16.34±2.97,t值分别为29.538、25.908,P值均<0.01).结论 Huh7.5-HCV细胞中PHB表达的升高可能与HCV RNA的感染有关,PHB蛋白对HCV RNA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郴州地区门诊美沙酮吸毒人群HCV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分布特征

    作者:骆珊;陈菲;张健;吴志辉;欧文胜;黄健;文波;瞿小旺

    目的 了解郴州地区美沙酮门诊静脉吸毒人群的HCV感染状况.方法 采集2014年8-9月在郴州市美沙酮门诊中具有静脉吸毒史的181例患者血清,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 R)以及ELISA法分别检测HCV核酸和抗体,并通过测序确定HCV基因型.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181例患者中HCV核酸或抗体阳性患者160例,阳性率为88.4%(160/181),其中抗体和核酸阳性(IgG+ RNA+)134例(74%),抗体阳性核酸阴性(IgG+ RNA-)19例(10.5%),抗体阴性核酸阳性(IgG-RNA+)7例(3.9%);HCV和HBV共感染19例(10.5%).HCV感染患者中IgG+ RNA+组的ALT和AST水平明显高于IgG-RNA+组和IgG+ RNA-组(P值均<0.01);HCV、HBV单感染患者ALT和AST水平与HBV和HCV共感染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133例HCV核酸阳性样本中,6a型81例(60.9%),3型36例(27.1%).结论 静脉吸毒人群具有高HCV感染率,HCV感染以6a型和3型为主,且HCV和HBV共感染并不加重肝损伤.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李元元;金磊;赫兢;福军亮;张晖;周春保;张政;王福生

    目的 调查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1例丙型肝炎患者和117例健康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数值,通过回顾性分析,调查我国丙型肝炎人群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健康人群中,CD3+ CD4+T细胞、CD3+ CD16+ CD56+ NKT细胞频率以及CD4/CD8比值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而在慢性丙型肝炎人群中,CD3+ CD4+T细胞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CD3-CD19+B细胞则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在肝硬化人群中,只有CD3-CD16+CD56+ NK细胞频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在15 ~49岁的健康人及慢性肝炎人群中,女性CD3+ CD4+T细胞亚群频率高于男性,而在肝硬化患者中女性CD3-CD19+B细胞频率低于男性;同时,在HCV感染的不同阶段,CD3-CD16+ CD56+ NK细胞亚群频率均较正常人显著降低,而CD3+ CD8+T细胞频率则显著升高,在15岁以上人群,CD3-CD19+B细胞在健康人、慢性肝炎、肝硬化人群中呈持续升高的现象.结论 通过回顾性分析健康人群和HCV感染不同阶段人群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特点及其与HCV疾病进展、年龄、性别的关系,为临床科学评价丙型肝炎人群免疫状态提供重要的免疫指标.

  • 郴州地区HCV基因型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谷斌;黄慧琴;侯小兰;宁峰;张彦;李璐

    目的 了解本地区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和基因型分布,并分析HCV基因1型与非基因1型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 选择来自郴州地区的60例HCV RNA阳性的初治丙型肝炎患者,进行HCV RNA病毒载量及HCV基因分型检测,依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基因1型和非基因1型两组,并对两组进行病毒载量的比较.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本地区HCV基因型有1b、3b、6a、3a、2a、2a+3a、5a型.其中,1b型25例,占41.6%,其次为3b、6a型各11例(18.3%),3a型6例(10%),2a型4例(6.6%),2a+3a型2例(3.3%),5a型1例(1.7%);HCV基因1型患者中,HCV RNA载量≤104 IU/ml者1例、104~105 IU/ml者4例、105~106 IU/ml者10例、106~107 IU/ml者10例;非基因1型患者中,HCV RNA载量≤104 IU/ml者1例、104~105 IU/ml者6例、105~106 IU/ml者18例、106~107 IU/ml者8例、HCV RNA载量≥108 IU/ml者2例.两组病毒载量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02,P=0.763).结论 郴州地区HCV 基因型以1b 型为主,其次为3b和6a型,同时还存在3a型、2a型、5a型,以及2a/3a混合型.HCV基因1型与非基因1型病毒载量高低无区别.

  • 直接抗病毒药物时代HBV/HCV重叠感染的治疗

    作者:王程;廖家杰

    亚太地区,尤其是我国,为HBV感染高发地区,自2011年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DAA)问世以来,抗HCV的治疗逐渐从IFN为基础的方案转向全口服药物方案.进入DAA抗HCV治疗的时代后,陆续观察到HBV再激活的发生,相比IFN治疗时期,HBV再激活发生得更早、更严重,甚至有HBV再激活相关的死亡病例及肝移植病例的报道.因此,全世界各大肝病学会都高度重视DAA时代HBV再激活的发生,此类药物的说明书也新增了黑框药物用药安全警示,警示患者在接受DAA抗HCV治疗前,必须筛查HBV感染标志物,并在开始DAA抗HCV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密切检测HBV再激活的发生,并且在必要时,及时开始启动抗HBV治疗.

  • HCV 5'非编码区基因突变对标准抗HCV治疗方案疗效的影响

    作者:毛维武;杜鹏;张文杰;李静;屈延;石怀远;王艳霞

    HCV属于黄病毒科成员之一,球型,有包膜,为单股正链线状RNA,基因组长约9600 bp,编码11种蛋白质,HCV基因包括5′非编码区(5′non-coding region,5′-NCR)、结构区、非结构区和3′非编码区(3′non-coding region,3′-NCR)4部分。学者们通过对 HCV RNA 的研究,已发现了6个基因型,80多个亚型[1-3]。在临床上对指导抗HCV治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西安及周边地区HCV基因型构成分析

    作者:叶传涛;赵洁茹;郑煦阳;边培育;贾战生

    HCV可分为6个主要类型(1、2、3、4、5和6型),每个类型又可以继续分为多种亚型[1].HCV基因组高突变率的特点极大的阻碍了疫苗及治疗性抗体的研发.中国现行HCV标准治疗方案主要依赖于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2],但随着新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的研发及临床运用,病毒清除率得到极大的提高,HCV NS5蛋白酶抑制剂——索非布韦(sofosbuvir)能够有效抑制多种类型病毒复制[3],对于1型和4型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率能够达到90%[4].因此,HCV患者进行病毒基因型检测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单纯及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唐漾波;占晗琳;曹孟丽;赵稳;平岖

    目的 了解单纯感染HIV-1及合并感染HCV时HIV-1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方法 单纯HIV-1感染者26例和HIV-1/HCV合并感染者23例,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分选出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测定(ELISPOT),以HIV-1 P24编码区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12个重叠肽段组成的肽段库作为特异性抗原表位,测定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PBMC的IFN-γ分泌细胞频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IV-1 RNA.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Mann-WhitneyU检验,Spearman 评价组间相关性.结果 单纯HIV-1感染者的HIV-1抗原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5斑点形成细胞(SFC)/106细胞,显著低于CD8+T淋巴细胞的38 SFC/106细胞(F=4.592,P-0.037)及PBMC的53 SFC/106细胞(F=5.436,P=0.025).HIV-1/HCV合并感染者的HIV-1抗原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5 SFC/106细胞,Z=-2.432,P=0.015)、CD8+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5 SFC/106细胞,Z=-1.996,P—0.046)及PBMC(中位数为10 SFC/106细胞,Z=-2.306,P-0.021)的应答频数显著低于单纯HIV-1感染者.结论 在HIV-1感染中,CD4+T淋巴细胞能对HIV-1产生一定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但是其强度弱于CD8+T淋巴细胞;合并HCV感染可能使HIV-1感染者的HIV-1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强度下调.

146 条记录 5/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