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针D13S319和D13S25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3q14缺失

    作者:李丽;徐卫;仇海荣;程月新;张苏江;李建勇

    为了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13q14的缺失情况,采用SpectrumOrangeTM直接标记的位于13q14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D13S319、D13S25和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检测24例CLL患者13q14缺失[del(13q14)]情况.结果显示:24例CLL中用D13S319探针检测,del(13q14)异常10例(41.7%);用D13S25探针检测,del(13q14)异常11例(45.8%),两个位点同时存在del(13q14)异常者9例(37.5%).del(13q14)在不同的Binet分期中分别为A期44/(57.1%),B期3/7(42.9%),C期5/10(50%),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LL患者13q14缺失区域可能位于D13S319和D13S25之间,FISH是一种检测del(13q14)异常快速而准确的方法.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变异易位der ins(17;15)患者的联合G显带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作者:王彤;邱镜滢;余纯福;马晓兰;贾晓鹏;王艳平;刘红星;林跃辉;童春容;陆道培

    为探讨1例罕见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插入型变异易位der ins(17;15)的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联合应用G显带、间期荧光原位杂交、RT-PCR、基因扫描、基因测序和流式细胞术等时该例变异型易位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显带所见的der ins(17;15)是一种罕见的类型,联合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采用位点特异的双色pml/rarα融合探针证实了G显带的结果,间期FISH技术检测出几种信号类型,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该例虽具有插入型变异易位,但仍存在完整的pml/rarα基因.该病例经联合化疗达完全缓解,随访1年至今仍完全缓解.结论:t(15;17)变异型插入易位发生率低,其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中具有多种信号类型,本例应用联合化疗疗效明显.

  •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诊断核心结合因子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价值

    作者:杨慧;范磊;仇海荣;王蓉;张建富;吴雨洁;李建勇;刘澎

    本研究主要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核心结合因子急性髓系白血病(CBF AML)诊断中的价值.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分别应用AMLl-ETO双色双融合探针和荧光素直接标记的双色断裂点分离基因探针CBF β-MYH1l检测82例AML-M2及43例AML-M4/M5患者白血病细胞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并与R显带常规细胞遗传学(CC)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2例AML-M2患者中FISH检测AMLI -ETO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为25例(30.5%),CC检测存在t(8;21) (q22;q22)染色体异常为23例(28.0%),所有FISH检测AML1ETO阳性患者中典型的阳性信号模式1R1G2F为22例(88.0%);不典型的信号模式包括1R2G1F和2RIG2F共3例(12.0%).在所有43例AML-M4/M5患者中,FISH检出inv(16) (p13;q22)/t(16;16) (p13;q22)信号模式(1R1G1F)为10例(23.3%),CC检测出存在inv(16)(p13;q22)/t( 16;16) (p13;q22)为2例(4.6%),FISH检测灵敏度显著高于CC(p <0.05).结论:FISH作为新型细胞遗传学分析技术可以弥补CC技术灵敏度较低、检测周期长等不足,两者结合可以成为CBF AML诊断乃至微小残留病监测的有力工具.

  •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异常

    作者:茹晓;李青;房孝生;李英;王欣;张凌岩

    本研究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染色体异常中的价值.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CC)和间期FISH技术对80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髓细胞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检测MDS患者异常克隆的阳性率.结果表明:80例MDS患者经FISH技术检出染色体异常43例(53.8%),明显高于CC的异常核型检出率17例(21.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各亚型中,FISH异常检出率高于CC,其中难治性贫血(RA)和难治性贫血伴多系病态造血(RCMD)两组患者阳性率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在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各评分等级中,FISH阳性率也明显高于CC,其中中危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ISH技术敏感性优于CC,可以检测出CC分析失败及正常的染色体异常克隆,提高异常染色体的检出率,这一点主要体现在IPSS中的中危组患者;在WHO各亚型中,RA和RCMD组患者从FISH技术中获益较大.

  •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和常规染色体分析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比较

    作者:王蓉;缪扣荣;仇海荣;钱思杆;洪鸣;乔纯;张建富;范磊;吴汉新;陆化;仇红霞;陈丽娟;张苏江;徐卫;刘澎;李建勇

    本研究主要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遗传学特征并比较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CC).应用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I-FISH技术对157例AP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研究,采用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应用染色体R显带技术对136例拟诊APL患者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其中对45例同时进行了CC和I-FISH检测,对其余21例仅进行I-FISH分析.结果表明:136例进行CC分析的APL患者中,120例(88.2%)存在t(15;17)(q22;q21)易位,其中107例(78.7%)为单纯t(15;17)(q22;q21)易位,13例(9.6%)为伴t(15;17)(q22;q21)异位的复杂核型异常;在16例无t(15;17)(q22;q21)易位的APL患者中1例(0.7%)为t(5;17)(q24;q21)易位,3例(2.2%)正常核型,12例(8.8%)未见分裂相.在所有66例进行FISH检测的APL患者中,64例存在PMI/RARα融合基因,其阳性率为97.0%,灵敏度显著高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p=0.041);而5例其他类型AML患者和5例正常标本均未检出PMI/RARα融合基因.结论: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间期荧光杂交技术联合分析AP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是诊断该病和监测微小残留病的有力工具.

  •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q-染色体异常

    作者:申咏梅;薛永权;李建勇;潘金兰;吴亚芳;陈苏宁

    为了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0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异常中的价值,应用绿色荧光素SpectrumGreen直接标记的酵母人工染色体(YAC)克隆912C3(跨越20号染色体长臂q12断裂点)作为探针,对52例MDS患者和5名正常对照者的骨髓细胞进行单色间期FISH检测,每例分析200-300个细胞,以1个绿色荧光杂交信号>7.16%作为阳性标准,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 CC)检测结果相比较. 结果显示,52例MDS患者中FISH检测7例(13.5%)为阳性,CC检测其中4例为阳性,3例为阴性.结论: YAC912C3为探针的间期FISH技术是检测MDS患者20q-染色体异常的有效方法,是CC检测的一个重要补充.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染色体异常及临床分析

    作者:李文君;郭力;侯明;孙建芝;邵琳琳;王淑康;马道新

    本研究旨在了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常见染色体异常情况及其与临床指标和疗效的关系.以4种序列特异性探针P53、D13S25、ATM、RBI和1种着丝粒探针CSP12,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对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建立各探针的检测阈值,然后对9例染色体核型分析阴,性/无分裂相的CLL患者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大于阚值为阳性,小于阈值为阴性.结果表明:用p53与D13S25检测7例患者结果均呈阳性,ATM探针检测5例患者结果呈阳性,用RB1与CSP12探针检测4例患者结果呈阳性.9例患者I-FISH检测结果均显示有遗传学异常.检测显示,ATM缺失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有显著相关性,ATM缺失阳性的患者更易出现全身广泛淋巴结肿大.结论:I-FISH技术适用于CL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提高了CLL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但I-FISH检测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是否是CLL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尚需扩大样本量的研究和长期随访观察.

  • 探针D13S319和D13S25检测多发性骨髓瘤13q14缺失

    作者:陈丽娟;李建勇;朱雨;仇海荣;张苏江;钱思轩;徐卫;陆化

    多发性骨髓瘤(MM)核型异常是MM主要的预后因素之一,13q14缺失是常见的一种染色体异常[1-2].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由于不受细胞分裂相影响,高纯度细胞分离的磁珠分选系统(MACS)富积了骨髓瘤细胞,二者可极大地提高MM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验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随机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研究

    作者:申咏梅;薛永权;李建勇;潘金兰;吴亚芳

    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检出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如果常规细胞遗传学(CC)检测只发现1个细胞有某种染色体改变,通常认为它们属于随机的异常.Chen 等[2]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有助于确定这些"随机"异常是否为克隆性,近来我们对19例应用间期FISH检测证实其中12例的"随机"染色体异常为克隆性.

  • 8号染色体四体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荧光原位杂交研究

    作者:陈苏宁;薛永权;申咏梅;吴亚芳;潘金兰;李建勇

    尽管8号染色体三体型(三体-8)是常见的常染色体数目异常,8号染色体四体型(四体-8)却非常少见,且多伴其他染色体异常,单纯四体-8迄今文献仅报道29例[1,2].初步研究表明四体-8异常可见于多种恶性血液病,且有某些共同的临床和预后特点,构成一种新的临床-细胞遗传学实体.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研究发现四体-8患者几乎均同时存在三体-8克隆.我们近年来先后共发现5例四体-8患者,对他们进行了FISH研究,现报道如下.

  • 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对隐匿性t(15;17)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朱永林;李建勇;薛永权

    t(15;17)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特异性染色体易位,分子水平上它导致PML/RARα融合基因.大约80%的APL患者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CC)技术可检出该易位,其余20%的病例,CC检测常显示正常核型,而逆转录-PCR(RT-PCR)仍能检出PML/RARα基因重排,提示存在着隐匿性t(15;17)易位[1].

  • 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探讨cyclin D1 基因在乳腺癌中的扩增

    作者:黄贻学;黄必军;黄楚文;方女燕

    本研究将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nterphas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研究cyclin D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变化,为乳腺癌的术后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生物学信息。 1.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选取40例经手术切除治疗而病理诊断为乳腺癌的肿瘤组织,按国际TNM分期法(UICC 1988年)临床上属Ⅰ、Ⅱ期患者20例,Ⅲ、Ⅳ期患者20例。(2)细胞悬液的制备:制备单个细胞悬液,在杂交前2~4 d,将单细胞悬液滴在经处理过的玻片上,自然风干备用。(3)探针的制备:Cyclin D1探针购自Vysis公司(Fluoro-phore直接标记,呈红色)。(4)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玻片用100 μl RNA酶(100 μg/ml)37 ℃消化1 h,于70%甲酰胺2×SSC中(73±1)℃变性5 min后脱水,风干;同时将探针混合液(Lysis 杂交Buffer 7 μl,探针1 μl,2 μl纯净水)置(73±1)℃水浴箱内变性5 min,然后将变性探针混合液加于变性的细胞玻片上,封闭,置37 ℃温箱杂交过夜。将盖玻片取下,放入45 ℃ 50% 2×SSC甲酰胺内10 min共3次,然后再放入2×SSC液中洗10 min,后在室温放入加入0.1% NP-40的2×SSC内洗5 min和1 min(室温)凉干,加4′,6-二联脒-2-吲哚苯(DAPI)补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看结果。(5)观察结果分析标准:在荧光显微镜下,选取肿瘤细胞分析,观察细胞核内荧光杂交信号并计数。每例计数100~200个细胞核。信号4~10为轻度扩增,10以上为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dic(8;9)(p11;q11) 染色体继发t(9;22)(q34;q11)核型异常一例

    作者:刘洪军;卢洁;潘金兰;薛永权

    t(9;22)(q34;q11)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中常见的原发性核型改变,其作为继发性核型异常则较少见.近来我们发现一例dic(8;9)(p11;q11)继发t(9;22)(q34;q11) 的ALL,并对其进行了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的研究,证实了dic(8;9)和bcr/abl融合基因的存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其基因产物为p210bcr/abl,现报告如下.

  • 257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作者:黄亮;张恒;熊婕;李春蕊;孟力;黄梅;邓金牛;李登举;肖毅;汤屹;孟凡凯;张义成;张东华;孙汉英;刘文励;周剑峰

    目前,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技术涵盖了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技术虽然是全基因组筛查的常规手段,但却耗时费力,且只能在60%~80%的骨髓标本中获得足够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一些分子遗传学方法,如多重RT-PCR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能弥补其不足.

  • 遗传代谢及内分泌疾病诊治进展

    作者:方俊敏;张惠文;王慕逖

    现将国内1999~2000年儿科遗传代谢和内分泌疾病方面的诊治进展简述于下.1 遗传代谢性疾病遗传代谢病生化改变的研究、致病基因突变的研究、染色体病畸变检测新技术等为临床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的新方法,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法从苯丙氨酸血症中检出四氢生物喋呤(BH4)缺乏型苯丙酮尿症(PKU)[Δ](见叶军文)(角码[Δ]所示为"全国儿科内分泌、遗传性疾病2000年昆明学术会议资料汇编”,下同--编者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对原因不明的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进行代谢病筛查,检出10余种遗传代谢性疾病[Δ](见许克铭文);运用基因检测技术(PCR-SSCP、PCR-TGGE、DNA测序等),对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LDL受体基因,进行全编码区检测,发现了我国的新突变类型[Δ](见刘晓青和王冬青文);摸索出软骨发育不全FGFR3基因突变的新的基因检测手段--等位基因特异性PCR[Δ](见倪继红文);对戈谢病基因型和表型的研究,找出了不同基因型的临床表型特征[Δ](见施惠平文);间期荧光原位杂交13/21α卫星探针快速诊断唐氏综合征[1].

  •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在慢性髓系白血病8三体检测中的意义

    作者:杜庆锋;张嵩;刘晓力;宋兰林;李荣;王瑜;樊伟;姚锋

    目的 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 技术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 8号染色体三体(8三体)异常的价值及其对CML演进监测的意义.方法 联合应用染色体G显带和I-FISH技术对22例(慢性期7例、加速期8例、急变期7例)CML患者8三体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①染色体G显带检测发现8三体8例,疑似6例;I-FISH证实12例患者存在8三体.②综合两项检测结果,均为阳性7例;6例疑似患者中I-FISH证实3例阳性;1例核型无8三体的慢性期患者,I-FISH检测8三体阳性(8.0%);1例无分裂相加速期患者,I-FISH发现同时存在8三体(14.6%)和8四体(80.4%).结论 相比传统细胞遗传学技术,I-FISH检测CML8三体具有显著的优势,能为疾病演进的监测提供早期、敏感和准确的依据.

  •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3q14缺失

    作者:李建勇;潘金兰;徐卫;仇海荣;沈云锋;李丽;陈丽娟;薛永权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13q14缺失[del(13q14)]情况.方法运用Spectrum OrangeTM标记的位于13q14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D13S319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对83例初发的B细胞CLL(B-CLL)患者的细胞进行染色体13q14的检测.结果 83例B-CLL中35例(42.2%)有del(13q14),其阳性细胞率为22.0%~95.0%,其中6例(7.2%)纯合缺失.del(13q14)在不同Binet分期中分别为A期27/63(42.9%)、B期7/15(46.7%)、C期1/5(20.0%),各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FISH是一种在分析CLL患者del(13q14)异常方面较为快速、准确和敏感的方法.del(13q14)在判断B-CLL预后方面的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 21例多发性骨髓瘤分子遗传学异常的FISH检测的意义

    作者:马玲;陈蕾;王晓蓓;胡丽华

    目的:为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间期细胞13q14缺失、1q21、p53缺失以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组合探针(1q21/RB1、D13S319/p53、IgH)对21例MM患者骨髓进行FISH检测,分析其分子遗传学异常,比较其与常规染色体检查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21例MM患者中,19例(90.48%)检测出1种或1种以上的细胞遗传学异常,15例(71.43%)同时检测出2种及以上的异常.其异常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1异常(66.67%),IgH基因重排(57.14%),13号染色体缺失(47.62%)和p53基因丢失(23.81%).3例(14.29%)通过G显带常规染色体检查发现异常,与FISH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IgH基因重排及13q14缺失在MM中的发生率较高.FISH技术能提高MM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敏感性.

  • 遗传学和免疫表型分析在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张嵩;刘晓力;杜庆锋;宋兰林;刘启发;易正山;林榕;冯茹;周淑芸

    目的探讨染色体G显带、荧光原位杂交和流式细胞术在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运用染色体G显带和流式细胞术,对15例骨髓细胞形态学拟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4型 (AML-M4)的患者进行核型分析和免疫分型,并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nterphasal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I-FISH)对其中6例患者进行检测.结果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正常核型6例,伴有inv(16)(p13;q22) 异常2例,伴有del(16)(q22)、-X,5q-,t(8;21)(q22;q22)、t(9;22) (q34 ;q11)、t(11;17)和t(11;?)异常各1例,另有2例无分裂相可供分析.I-FISH对3例患者进行CBFβ基因重排检测,2例阳性,1例阴性;对这例阴性患者进一步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结果阳性;3例患者检测了MLL基因重排,2例阳性, 1例阴性但伴有t(9;22)异常,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免疫分型提示14例患者有髓系和单核系分化抗原的共同表达,1例仅有髓系表达.结论联合运用染色体G显带、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对于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复杂核型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p53基因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凯赛尔江·多来提;古丽美热·艾买如拉

    目的 探讨复杂核型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p53基因异常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分析29例复杂核型异常及23例非复杂核型异常的MDS患者p53基因异常的情况,并对入选MDS患者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判定其预后意义.结果 29例复杂核型异常MDS患者中,几乎所有的染色体均可累及,29例复杂核型异常MDS患者中,p53基因阳性17例(59%),而在23例非复杂核型异常MDS患者中,p53基因阳性1例(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693,P=0.00).29例复杂核型异常MDS患者中,p53基因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5(95%CI 10~19)个月,阴性患者为23(95%CI 18~27)个月,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期明显短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复杂核型异常MDS患者中,19例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转白),其中p53基因阳性17例中15例(88%)转白,阴性12例中4例(33%)转白,两者白血病转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385,P=0.002).结论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灵敏地检测出p53基因的缺失,伴复杂核型异常的MDS患者p53基因缺失频率较高,生存时间较短,监测p53基因对MDS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