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体腓骨移植治疗股骨下1/3骨折伴大段缺损

    作者:左之良;刘向春;穆国斌;闫文静;王洪达;王浩

    股骨下1/3骨折伴大段缺损常由高能量暴力所致,骨折较复杂,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异体骨移植、人工替代物置换、骨延长转移术虽都已在临床上得以应用,但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 开放性胫骨骨折不连接及骨外露的修复与重建

    作者:马东亚

      自1991年~1995年采用小腿双蒂滑移皮瓣、外固定支架、高压氧等方法联合治疗小腿骨折后不愈合及骨外露8例,效果满意,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48岁。均曾一期手术钢板内固定。骨折部位于胫骨中1/3及中下1/3处。就诊时间为伤后9~19个月,平均14个月。无骨缺损及骨髓炎形成。胫前软组织缺损小1.5cm×3cm,大2cm×4cm。

  •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外固定支架在下肢开放性骨折骨缺损中的早期应用

    作者:肖坚;毛兆光;朱慧华;郭亮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外固定支架在下肢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中早期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采用万古霉素抗生素骨水泥联合外固定支架对36例下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伴骨缺损患者进行治疗,男26例,女10例;年龄19~65岁,平均38岁.所选病例均为下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伴骨缺损,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其中,25例为胫骨骨折,11例股骨骨折.X线提示骨缺损,骨缺损范围为3.0~6.1 em,平均4.0 cm.按开放性骨折Gustilo分型:ⅢA型24例,ⅢB型12例.观察创口感染率、植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下肢功能.骨折临床愈合后1个月患肢功能参照Paley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3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6.0±3.0)个月,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未发现骨感染及骨缺损不愈合等情况.患者使用抗生素骨水泥早期治疗后再次手术植骨时间为6周,部分延后到8周,到骨折基本愈合,疗程为4~8个月,平均(5.5±1.5)个月.根据Paley等骨与功能分级评价功能,优25例,良8例,可3例.结论:抗生素骨水泥联合外固定支架是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骨缺损早期处理的有效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绝对优势控制感染、提供良好的植骨床,利用膜诱导技术植骨,获得良好的骨愈合.

  • 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郭志民;上官天丞;张萌;田胜

    目的:探讨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应用骨搬移技术治疗38例胫骨骨缺损患者,男26例,女12例;年龄36~66岁,平均49.0岁;均为开放性胫骨骨折.38例患者骨缺损长度为4~9.6 cm,平均5.2 cm,术后及时调整力线及搬移速度,患者坚持负重.结果:3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7~36个月,平均24.0个月.19例患者对合端自然愈合,其余18例分别经手风琴技术(10例)、植骨辅助内固定(8例)相应处理后愈合.1例患者因神志不清、肺炎、膝关节脱位、糖尿病、脑瘫后遗症等难以护理,患者家属强烈要求手术截肢,故予以截肢处理.骨搬移时间为4~10个月,平均7.1个月.搬移长度为5~11.6 em,平均8.0 em.根据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价标准:优11例,良18例,中6例,差3例.除1例截肢外,其余病例均治愈,无感染复发、再骨折等.结论:骨搬移法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但其存在许多并发症是限制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包括搬移距离过长时长骨力线的偏移(骨外露)、钉道感染、钢针松动、软组织下陷、膝踝关节功能丧失、牵张骨痂不长、对合端接触后骨不愈合等.

  • 异体皮质骨板在严重骨缺损股骨翻修中的应用

    作者:钱万锋;沈海良

    21世纪,随着关节外科技术的进步和日臻完善,人工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数量不断增加,使用年限不断延长,相关的翻修数量也在逐年上升.2000年,全美共行183 000例全髋关节置换,其中翻修手术31 000例,占17%左右[1].比起初次的髋关节置换,全髋翻修面对的患者情况多变复杂,手术难度大,要求的手术技术高,关键技术之一是处理股骨假体周围的严重骨缺损,是对所有关节外科医生的一大挑战.其中的股骨侧缺损用一般传统技术重建困难,而自体骨移植受到自身骨量和强度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异体皮质骨板配合假体使用修复股骨缺损成为可能.自2002年以来,利用同种异体皮质骨板配合假体使用治疗全髋翻修术中股骨段缺损5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 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治疗肱骨骨不连骨缺损

    作者:贾红伟;吕松峰;任飞

    肱骨骨不连是骨科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治疗方法较多,效果较好.但对于一些复杂类型的肱骨骨不连,如合并感染的肱骨骨缺损,肱骨双节段骨不连等,治疗比较困难.2001年6月-2005年6月,采用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治疗13例肱骨骨不连骨缺损,取得良好效果.

  • 氯霉素软膏外敷治疗手指软组织撕脱伤

    作者:刘春梅;迟桂月;邢荣

    我院应用5%氯霉素软膏外敷治疗手指软组织撕脱伤,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4~49岁;机器轧伤3例,电刨割伤4例,锐器伤1例;X线检查8例均无指骨骨折及指骨缺损,其中拇指末节软组织撕脱伤3例,食指中、末节软组织撕脱伤1例,食指末节软组织撕脱伤4例;损伤距就诊时间1小时~3天.

  • 带蒂筋膜复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大块骨缺损

    作者:孙西虎;庞德仁

    我院自1998年5月-2000年5月,采用带蒂筋膜复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大块骨缺损1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 加压外固定加植骨术治疗缺损性骨不连接

    作者:刘凤歧;高质刚;张信东

    1992~1999年间应用骨外固定加植骨术治疗四肢长管状骨缺损性不连12例,疗效可靠.现报告如下.

  • 三种移植骨材料修复骨缺损能力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金成;陈伟;高忠礼;段德生

    目的研究单纯异种无机骨、复合骨髓异种无机骨以及自体皮质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取健康6月龄纯系新西兰大白兔22只,制作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1.5cm)模型.根据植入物的不同,随机分为自体皮质骨组(10肢),单纯异种无机骨组(10肢),复合骨髓的异种无机骨组(20肢)和空白对照组(4肢).术后2、4、6、8、12周进行放射线片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单纯异种无机骨植入组,直至12周,仍为缓慢的骨传导过程,周边骨小梁向无机骨内爬行替代,异种无机骨内大部分为纤维组织,只有少数中心区域有新骨形成.而复合骨髓的异种无机骨植入后2周即有新骨形成,8周无机骨基本吸收替代完毕,12周髓腔形成、塑形改造,基本相当于自体皮质骨移植的融合速度.结论复合骨髓的异种无机骨的成骨能力明显优于单纯异种无机骨,与自体皮质骨相当.

  • 醒髓汤抑制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杜良杰;殷晓雪;杨毓华;李彦民;朱长庚;李堪印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醒髓汤对于脊髓损伤后兴奋性氨基酸诱发神经毒效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用AllenWD法致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对照组(A组,18只)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不给药;模型组(B组,26只)造模前后30min应用蒸馏水2ml灌胃;治疗组分成造模前30min给药组(C1组,18只)及30min后给药组(C2组,18只),按12.5g·kg-1·d-1剂量分2次给药。于用药后50min取伤段脊髓标本,纸上电泳法检测其兴奋性氨基酸含量;于造模后24h取伤段脊髓标本,干湿重法测定水含量;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离子含量;于造模后72h取脊髓标本进行光、电镜观察。结果 同A组比较,B组脊髓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早期显著增高(P<0.05),而后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期B组之水钠、钙含量显著性增高(P<0.01),钾、镁含量显著减少(P<0.01);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严重。同B组相比,C1组脊髓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P<0.01),水钠、钾、钙含量显著减少(P<0.01),钾、镁含量显著增高(P<0.01);脊髓组织变性坏死轻。同B组比较,C2组脊髓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水钠、钾、钙含量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其钾、镁含量显著增高(P<0.01);脊髓组织变性坏死程度重于C1组,但较B组为轻。结论 早期应用醒髓汤能够有效地抑制继发性脊髓损伤。

  • 局部植入接骨中药提取物促进骨愈合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银喜;王金熙;徐智敏;吴士良;陆小燕;李关兴

    目的评价局部植入接骨中药对颅骨缺损愈合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两组,每组16只.应用接骨中药提取物与经盐酸胍处理的无骨诱导活性的不溶性骨质(Insoluble bone matrix,IBM)为植入材料,将中药提取物IBM复合植入直径8 mm的大鼠颅骨缺损和胸部皮下组织内.不含中药提取物的IBM植入上述部位(不同动物)作为对照.术后10 d和30 d取植入物行组织学、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分析.结果术后10 d,植入中药提取物IBM的颅骨缺损内见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形态特征.术后30 d,中药提取物IBM复合物在大鼠颅骨缺损内形成大量的新骨,且大多位于骨缺损中部,与宿主骨不相连接;单纯植入IBM的颅骨缺损中部未见新骨形成.中药提取物-IBM和单纯IBM在胸部皮下组织内未能诱导异位成骨.结论接骨中药提取物植入颅骨缺损部位后能促进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从而加速骨缺损的愈合.

    关键词: 颅骨 骨缺损 中草药
  • 钻孔法制造大鼠胫骨缺损性骨折动物模型初探

    作者:张万强;刘建清;王萱;田海霞;王震;宋庆慧;朱嘉;马渊;赵宏普

    目的:比较两种缺损性骨折动物模型损伤量、愈合时间和愈合方式的差异,为探索建立新型缺损性骨折动物模型提供研究依据.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锯开组和钻孔组3组,每组2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两组动物经麻醉后,钻孔组用低速骨钻在胫骨平台下外侧钻约1mm的圆孔缺损,缺损应能达到骨髓腔,但不可钻通对侧皮质(此方法为钻孔法);锯开组用骨锯在胫骨平台下外侧锯约3 mm左右的缺损,缺损应能达到骨髓腔(此方法为钻开法).术后2周和4周两个时间点每组取10只动物,检测大鼠胫骨的骨密度、骨灰重、拍摄胫骨X线片并进行胫骨病理切片观察,检测术后2周时骨Ca、P含量.结果:造模后2周,钻孔组和锯开组的骨密度,骨灰重,骨Ca、P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钻孔组和锯开组胫骨X线片可见骨折线模糊,病变端密度增高,骨痂形成.钻孔组和锯开组病理切片中均可见新生骨小梁形成.造模后4周时,钻孔组、锯开组与正常组相比骨密度、骨灰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锯开组胫骨X线片中骨痂较钻孔组明显.钻孔组和锯开组动物胫骨病理切片示骨小梁粗大,并逐步融合成板状骨,锯开组动物骨痂处较钻孔组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钻孔法和锯开法均可建立大鼠胫骨缺损性骨折模型,并且在损伤量接近的情况下,两种模型的愈合时间和方式相近.钻孔法操作相对简单规范,损伤量较易控制,并且较少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和骨不愈合.

  • 新型掺锶硫酸钙材料的成骨细胞生长活性研究

    作者:张春丽;赵彦涛;侯树勋;衷鸿宾;李忠海;刘彦;周颖

    目的:评价新型掺锶硫酸钙材料的成骨细胞生长活性,并与硫酸钙材料进行比较.方法:通过成骨细胞在掺锶硫酸钙和硫酸钙材料表面的直接接种,于第1,3,5天观察成骨细胞的增殖活性,分别在5d后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活性,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微观形态结构.结果:成骨细胞在掺锶硫酸钙材料表面旺盛生长.掺锶硫酸钙材料表面的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普通硫酸钙组(P<0.05).其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组高出5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细胞的骨钙素水平较后者高出40.2%(P<0.05).掺锶硫酸钙材料表面成骨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生长,胞浆丰富,状态活跃.结论:掺锶硫酸钙材料具有优良的成骨细胞生长活性,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 BMP和TGF-β对兔尺骨骨缺损修复作用的研究

    作者:卢卫忠;贺小兵;唐康来;杨柳;朱庆和;刘小冬;何静;许建中;吴梅英

    目的探讨外源性BMP和TGF-β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兔尺骨干1.5 cm缺损模型,在骨缺损局部单独或联合应用TGF-β和BMP,在4、8、12周三个时相点进行大体形态观察、组织学、X线片观察和在12周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对骨缺损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BMP和/或TGF-β治疗组骨缺损均已修复,对照组骨缺损未修复,联合应用TGF-β和BMP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用TGF-β或BMP,而BMP又优于TGF-β;在生物力学方面,TGF-β和BMP复合应用的力学强度与正常骨接近,单独应用时明显弱于正常骨,TGF-β弱于BMP.结论 BMP和TGF-β对骨缺损均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BMP的作用强于TGF-β,复合应用时,二者作用进一步增强,在修复骨缺损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 骨水泥表面粗糙度对诱导膜组织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柳海晓;徐华梓;张宇;胡刚;沈跃;程小杰;彭磊

    目的:探讨周围组织和骨水泥表面粗糙度两因素对诱导膜组织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表面光滑和粗糙的两种骨水泥分别植入兔子桡骨缺损、肌肉内和皮下,在体内形成诱导膜.6周后取诱导膜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获取诱导膜组织学图片,并在图片自动分析软件中对诱导膜的厚度、面积、细胞密度、细胞外基质密度、微血管密度进行定量评估.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评价周围组织和骨水泥表面粗糙度2个因素对诱导膜各个参数的影响.结果:组织学观察两种骨水泥在3个部位均能形成诱导膜.诱导膜组织学特性在桡骨缺损、肌肉内和皮下3个部位有所差异:差异表现在膜厚度、面积及微血管密度3个参数的不同(P=0.000,P=0.000,P=0.000);而细胞密度和细胞外基质密度2个参数无明显差异(P=0.734,P=0.638).表面粗糙度不同的骨水泥在相同组织内诱导形成的膜具有相似的组织学特性,其5个组织学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506,P=0.185,P=0.883,P=0.093,P=0.918).结论:周围组织对形成的诱导膜组织学特性有明显的影响,而骨水泥表面粗糙度对诱导膜组织学特性的影响并不明显.组织中的纤维细胞数量、血供、机械张力及微动环境可能是影响诱导膜组织学特性的因素.

  • 带骨膜腓骨治疗桡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严重骨缺损1例

    作者:王少伟;李伟居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以病理纤维增殖为基础的良性病变,早在1891年Von Reckinghcuson首先发现本病,直到1942年Lichtenstein与Teffe才正式命名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本病可单发或多发,多发者治疗较困难.在处理骨缺损上方法比较多,笔者曾治疗1例单发于桡骨中上段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采用带骨膜腓骨代替部分桡骨治疗本病所引起的严重骨缺损取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 诱导膜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研究进展

    作者:金志超;蔡群斌;曾志奎;李定;李悦;黄培镇;郑晓辉

    由创伤、骨髓炎、肿瘤引起的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以往针对大段骨缺损的治疗存在诸多修复重建的方法,但是存在技术治疗周期长、对技术要求高、较易出现骨折不愈合等缺点.2000年Masquelet报道了诱导膜技术以后,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创伤、骨髓炎、肿瘤引起的大段骨缺损,并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其具有疗程短、愈合率高、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等优点.诱导膜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膜内包含的多种促成骨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等,可促进成骨,加速骨愈合.随着诱导膜技术的不断发展,铰刀冲洗抽吸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内固定技术等技术的运用可以为缺损区提供骨源、促进骨缺损重建、改善远期肢体功能,减少并发症.本文回顾性的总结了Masquelet技术在治疗大段骨缺损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进展.

  • 骨组织工程中促进血管化策略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凯;张超;王路;毛雨彦;卢建熙;陈雷

    随着骨组织工程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骨移植材料为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骨组织工程技术面临的主要难点是保证骨移植材料在植入后早期、快速地实现材料内部的血运重建,即血管化问题.血管长入为骨组织的再生和重建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因此血管化一直是骨组织工程领域研究的焦点.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促血管化的金标准策略.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和生长因子作为组织工程3个要素仍是目前各种促血管化策略努力的基本方向,其中多种生长因子、多种细胞复合支架材料联合构建组织工程骨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血管化效果,是近来研究的热点.

  • 引导骨再生及相关因子在骨缺损中复合应用

    作者:何虹;黄剑奇

    骨组织是以再生方式完成损伤修复(骨折愈合等)的少数组织之一,引导性组织再生概念适用于骨再生过程即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所谓骨引导再生(GBR)是采用生物隔膜技术阻止上皮和纤维组织长入骨创区,保证理想的骨再生愈合空间,保护骨组织细胞增殖修复,促进骨创区良好快捷地愈合.目前,国内外对GBR膜以及骨诱导因子或者复合材料报道纷呈,但尚未见有复合应用的系统介绍,笔者就此综述如下.

2552 条记录 3/128 页 « 12345678...1271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