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补肾生发药酒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艳;戈士文;朱建立;腊胜明;李月华

    补肾生发药酒为复方中药制剂,由黄芪、制首乌、当归、丹参、红花等10余种中药组成,具有补益肝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祛风止痒之功.主要用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瘀血阻滞之脱发.本文通过多项动物实验来验证该药的活血化瘀作用.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脂的影响

    作者:佟素萍;梁志刚

    近年来中药制剂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科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产生的影响.1 研究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入我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39~68(55.2±8.5)岁,冠心病史3~21(13.2±6.6)年,BMI=24.5±3.3,其中43例(53.75%)有血脂异常病史;对照组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40~70(54.9±10.3)岁,冠心病史5~19(12.9±8.3)年,BMI=24.3±2.8,其中43例(53.75%)有血脂异常病史.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 胰复敏胶囊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血糖作用研究

    作者:郭俊杰;王宝山;冯玛莉;贾力莉;赵玉立

    胰复敏胶囊(主要由黄芪、丹参、苍术、女贞子、黄连以3:3:2:1:1煎煮提膏,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制成)具有益气养阴、化痰活血解毒之功效.在实验研究中胰复敏胶囊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有改善作用,为进一步观察其对血糖的影响,我们进行了胰复敏胶囊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血糖作用的研究.

  • 舒心安工艺研究

    作者:魏联杰

    舒心安胶囊是我院治疗心脏病的有效制剂,处方为人参6 g,丹参20 g,赤药15 g,益母草20 g,山楂15 g,麦冬15 g.早期为口服液,为减小体积,携带方便,拟制成胶囊.为此对其提取工艺进行研究.

  • 丹参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姜国贤;杨银盛;陈霞云;喻菁;王凡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丹参对D-半乳糖(D-gal)所致衰老小鼠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丹参的抗缺氧时间、游泳时间的影响,研究其延缓衰老的作用.

  • 健活利肝汤对实验性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玄恩余;宋秀宁;褚瑞海;陈伟宁;周海燕

    健活利肝汤由丹参、泽泻、茯苓、白术、大青叶等十几种中药组成的中药方剂,具有健脾利水、活血通络及佐以清热解毒等功效,本文观察了健活利肝汤对四氯化碳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降脂一号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予杰;樊岚岚

    降脂一号由葛根、丹参、砂仁等为主要成份组成.对224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临床降脂观察,治疗结果如下.

  • 康心宁胶囊人参皂苷Rg1含量测定研究

    作者:魏联杰

    康心宁胶囊是我院治疗心脏病的有效制剂,处方为人参9 g,桂枝12 g,益母草20g,丹参30g,赤药12 g,猪苓30 g,砂仁12 g,大腹皮12 g.为保证药物临床疗效的稳定性,对处方中君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进行了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甘草三参合剂对小白鼠耐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胡继鹰;潘克英;孙江桥;吕银娟

    甘草三参合剂主要由炙甘草、红参、丹参、苦参、麦冬等8味中药组成,临床观察表明对心气虚、血虚等引起的心悸、胸闷、气短有很好疗效.为了验证该方的效果,我们利用小白鼠进行了耐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HPLC法测定丹参中丹参素、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的含量

    作者:郑晓珂;董三丽;冯卫生

    目的:建立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同时定量的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Shim-pack VP-ODS(150mm×4.6mm)C18色谱柱,以甲醇-0.5%冰醋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1nm,柱温为35℃,流速为0.8ml/min.结果:丹参素、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9997,0.9997,0.9999和0.9994,四种成分精密度试验RSD<2%,24h内稳定性试验RSD<2%,加样回收率试验RSD<5%.结论:通过对河南卢氏县14种丹参样品的含量进行测定,说明本方法切实可行、稳定可靠、且重现性好,为丹参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 “丹参-三七”药对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讨

    作者:师帅;胡元会;吴华芹;邱志凌;汪九重

    目的:探讨“丹参-三七”药对的物质基础,预测其作用方向.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丹参”和“三七”所有的分子、靶点和相关疾病,使用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作用靶点-相关疾病”的网络模型,对药对物质基础和机制进行预测和研究.结果:通过口服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和类药性(drug-likeness,DL)筛选得到73个活性成分,145个靶点和325中相关疾病.自由度(degree)值较高的活性成分有槲皮素(87),β-谷固醇(51)和1,2,5,6-四氢丹参酮(46)等,degree值较高的靶点有雌激素受体(63),雄激素受体(59),前列腺素G/H合成酶2(56)等,Degree值较高的疾病有癌(16),肺转移性骨肉瘤(12),心血管疾病(10),乳腺癌(9)和胰腺癌(9)等.结论:该文对“丹参-三七”药对的物质基础和机制进行初步预测,为更深层次的研究和临床提供思考方向.

  • 须根腐解对丹参根际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作者:刘伟;吕海花;周洁;王晓;耿岩玲;刘建华;李奉胜

    目的:研究须根腐解对丹参根际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含量,采用HPLC测定丹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流动相0.2%乙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结果:添加20 g须根处理土壤中Ca,Fe,K,Zn和N元素的含量分别比对照组(CK)降低了1.33%,1.95%,0.15%,5.81%和15.38%,添加40 g须根处理分别比CK降低了4.10%,3.62%,2.47%,5.81%和53.85%;土壤中Cu,Mn和P元素的含量与丹参酮Ⅰ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K元素含量与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a元素含量与丹参地上部分于重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中Zn元素含量与丹参根鲜重呈显著正相关,Fe元素与丹参根中迷迭香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丹参根际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与其产量或品质存在一定相关性.须根腐解产生的一系列生物、化学作用可能影响到丹参根际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从而影响丹参的产量和品质.

  • 丹参药材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比较

    作者:庞小存;王东辉;李先恩

    目的:通过建立中药丹参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测定方法来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煎煮时间丹参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并探究丹参体内硝酸盐积累的因素.方法:在超声条件下,利用去离子水萃取试样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萃取液经C18小柱净化,离心过滤后直接进样,使用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电导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亚硝酸和硝酸根离子的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介于93.1%~105.9%,方法的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测得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措施处理的丹参中硝酸盐含量很高并且有显著性差异,同一品种不同器官中硝酸盐含量茎>根>叶.结论:离子色谱法可以同时检测丹参中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行,为丹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同时,参考文献与其他10多种常用中药材的硝酸根含量作比较得出丹参是一种容易富集硝酸盐的作物,其硝酸盐的累积与种类、品种及部位等内在因素和施肥、栽培措施等外在因素密切相关.

  • 不同产地丹参ITS序列及有效成分差异分析

    作者:王娟;邵远洋;晋小雁;马双双;张驰;王学勇;刘春生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丹参的ITS序列差异,并结合其有效成分含量,分析ITS序列、有效成分含量与产地之间的关系,为探索不同产地丹参质量差异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提取不同产地丹参样品DNA,采用PCR-测序技术,应用序列分析软件分析各个产地之间ITS序列差异.采用UPLC方法检测不同产地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结果:发现不同产地丹参ITS序列在152 bp处存在变异位点,且经诱导子诱导后的ITS序列位点在152 bp处存在“A”和“G”两种变异类型;各地丹参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异.结论:初步得出不同诱导子诱导后丹参ITS序列152 bp处的变异导致更多“G”型转变;山东丹参分别经壳聚糖、水杨酸处理后水溶性成分均增加,联合诱导则对有效成分的增加无显著效用.

    关键词: 丹参 ITS 有效成分
  • 太空诱导对丹参不同生长阶段生理特性的影响

    作者:杨先国;舒柯;刘塔斯;林丽美;李钟

    目的:探讨太空诱导对丹参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方法:考察了航天搭载后丹参不同生长期叶片中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变化以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并同时与地面对照组丹参进行比较.结果:搭载后丹参的光合色素含量增加明显,花前期不同部位叶绿素含量平均增加28.5%,可溶性糖的含量平均减少近42%,且可溶性糖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CAT,SOD的活力均高于地面对照组.结论:航天搭载对丹参的光合特性和生理生化方面产生影响,能够显著提高其光合作用,增强CAT,SOD的活力.

  • 丹参SmCPS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特征分析及其与SmCPS1组织差异性表达的关系

    作者:孙莹;陈新;严铸云;王清蓉;李晓燕;穆帝秀

    目的:分析不同组织中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柯巴基焦磷酸合酶1基因(SmCPS1)启动子区甲基化分布特征及其与SmCPS1组织差异性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重亚硫酸盐转化法检测不同组织中SmCPS1启动子区-1 021 bp (转录起始位点+1)内的甲基化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不同组织中SmCPS1表达量.结果:SmCPS1启动子区甲基化主要集中在转录起始位点上游-750 ~ -500 bp, -450 bp以内的启动子区几乎无甲基化.300个甲基化检测位点中,组织差异性甲基化位点共72个,占总检测甲基化位点数的发生甲基化的转录因子结合区域共18个,其中有10个区域的甲基化存在组织差异.与SmCPS1表达量显著相关(P<0.01)者21个,其中7个负相关者集中在-632 ~ -450 bp,14个正相关者分布在-632 bp之外及-450 bp以内的启动子区.结论:SmCPS1启动子区甲基化差异可能是影响其组织差异性表达的原因.

  • 吡虫啉和多杀菌素在丹参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分析

    作者:王亮;李敏;郭威;管仁伟;周倩;于宗渊

    目的:建立丹参中吡虫啉和多杀菌素的检测方法,并对残留动态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样品用有机溶剂提取,利用固相萃取小柱净化,HPLC-DAD进行检测.结果:2种农药残留的前处理均采用固相萃取法,净化较为彻底,检测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准确度、精密度和检出限均符合农残测定要求.消解动态数据的拟合结果表明,以2h残留量为初始残留量,吡虫啉和多杀菌素半衰期(t1/2)分别为3.65 d和1.64 d,表明施药初期多杀菌素消解速度比吡虫啉快;ld后吡虫啉和多杀菌素在丹参中的消解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t1/2分别为6.93 d和11.55 d,表明多杀菌素的持效期更长;在相同剂量标准下,多杀菌素的残留量均低于吡虫啉,因此多杀菌素的安全间隔期比吡虫啉更短.吡虫啉在土壤和产品中的终残留分别为0.02,0.18 mg·kg-1,多杀菌素均未检出(<1.9μg·kg-1),表明多杀菌素的终残留更低.结论:在丹参种植中,多杀菌素可作为一种替代吡虫啉的理想农药.

  • 丹参潜在性致病内生真菌的筛选及其致病相关酶酶学特性分析

    作者:林亚丽;黄倩倩;严铸云;陈新;王海;何冬梅;韩桂琪

    目的:从18株丹参内生真菌中筛选具有潜在性致病作用的内生真菌,并对其致病机制进行探究.方法:采用内生真菌与组培苗共培养方式,根据组培苗的发病情况筛选出潜在性致病作用的内生真菌,测定活体外和活体根内的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果胶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和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细胞壁降解酶(CWDE)活性的变化.结果:在活体外,PG,PMG,木聚糖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到后期基本不变,Cx,β-G酶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持续升高.在活体内,9株潜在性致病内生真菌均能在组培苗根部组织产生细胞壁降解酶,但不同菌种差异较大.其中7株菌接种的组培苗根部Cx,β-G活性显著高于未接菌的根部(P<0.05),6株菌接种的组培苗根部PG活性显著高于未接菌的根部(P<0.05),9株菌接种的组培苗根部PMG以及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未接菌的根部(P<0.05).结论:Cx,β-G和PG,PMG以及木聚糖酶在潜在性致病内生菌的致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重要的致病因子,但各潜在性致病内生真菌的作用环节存在差异.

  • 丹参酮ⅡA的分离纯化

    作者:孟召全;陈鸿楠;钱捷

    目的:用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技术分离丹参酮ⅡA.方法:通过HPD-100树脂对丹参酮ⅡA的吸附穿透曲线与静态实验所得饱和吸附量来确定上样量,进行乙醇梯度洗脱,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丹参酮ⅡA,初步确定树脂的洗脱条件进而分析出分离的优化方案.结果:丹参酮ⅡA的分离纯化提取工艺为:丹参酮提取液,用HPD-100大孔吸附树脂,80%乙醇洗脱.结论:该工艺可以将丹参酮ⅡA的浓度由提取液中的17%左右富集到42%左右,浓度提高了2.5倍左右.

  • 治疗心血管疾病常用中药组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概况

    作者:王淳;刘丽梅;宋志前;董运茁;杜智勇;宁张弛;刘元艳;刘振丽

    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PubMed等数据库(截至2014年9月1日)及相关参考书目,对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常用中药组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相关文献进行汇总.研究显示常用的提取方法有回流提取法、超声法、微波法、超临界萃取法、酶法和闪式提取法等,且研究多为实验室规模.提取工艺条件优化的方法主要有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均匀设计等.提取溶剂多为水和不同体积分数乙醇.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是大孔吸附树脂法,萃取法和沉淀法也常使用,并且常与大孔吸附树脂法联合应用以达到纯化目的.一些新的分离纯化技术比如超滤法、生物转化技术和分子印迹技术等也有使用,为治疗心血管疾病常用中药组分提取分离方法提供了系统的文献研究基础.

4394 条记录 11/220 页 « 12...891011121314...2192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