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RI 影像分型对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诊断与治疗价值

    作者:杨新明;孟宪勇;胡长波;贾永利;张培楠;王耀一;张振梁;成垚昱;康聪;任义行

    目的:探讨 MRI 影像分型对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BS)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3年7月确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57例 BS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1例,女126例,年龄21~82岁,平均(46.52±1.27)岁。依据发病部位、椎体及椎间隙炎症浸润和破坏程度、椎旁软组织改变、脊柱的稳定性、脊髓或马尾、神经根受压等 MRI 影像表现对病例进行分型。采用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前者为单纯药物治疗(A 组),后者分为腰椎局限性病灶微创术(B 组)、颈椎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C 组)、胸腰椎病灶清除植骨术(D 组)和胸腰椎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E 组)。通过影像分析一致性检验及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对影像分型与临床治疗策略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组257例中,MRI 影像分型为Ⅰ型47例、Ⅱ型45例、Ⅲ型41例、Ⅳ型32例、Ⅴ型92例;2个椎体受累241例、3个椎体受累16例,以腰椎发病率高(65.36%,168/257)。治疗后3个月257例均得到复查;6个月212例(82.49%)得到复查,其中手术134例、非手术78例,A 组5例复发(腰椎Ⅱ型1例、Ⅲ型2例、Ⅳ型2例)、B 组2例复发(腰椎Ⅱ型1例、Ⅳ型1例),复发7例均改为 E 组治疗方案治愈;12个月173例(67.31%)得到复查,其中手术112例、非手术61例,各组均无复发病例。 C、E 组无论术后早期还是后期脊柱均稳定,且植骨均愈合;D 组56例中50例采用横突关节突间植骨术,19例(38%)植骨愈合且脊柱稳定,31例(62%)植骨吸收(其中16例伴有脊柱不稳及下腰痛,再次行 E 组治疗方案后植骨融合脊柱稳定)。影像分析一致性检验κ值均>0.75;临床疗效显示各组后一个时间点与前一个时间点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在复检时间点 C、E 组治愈率高于 A、B、D 组,D、E 2组6个月、12个月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 BS MRI 影像学分型具有特征性,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各型均有适合的治疗方法,以Ⅰ型非手术治疗,Ⅱ、Ⅳ型微创术,Ⅲ、Ⅴ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为佳。

  • 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新明;王耀一;石蔚;章鹏;阎斌;张培楠;高永革;吴伟;崔书君

    背景: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发病率正逐渐升高,而其影像学分型有利于该病的标准化治疗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8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依据X线、CT及MR影像学表现对患者进行分型。
      结果: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Ⅰ~Ⅴ型。Ⅰ型:椎体炎型,Ⅱ型:椎间盘炎型,Ⅲ型:骨膜炎型,Ⅳ型: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型,Ⅴ型:脊髓神经型。两型以上为复合型。本组46例为复合型(51.69%),其中Ⅴ型伴有其他4种类型多(45例);43例为单纯型(48.31%),其中Ⅰ型20例、Ⅱ型9例、Ⅲ型4例、Ⅳ型6例、Ⅴ型4例。31例通过非手术治愈,58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中52例行病灶清除术、6例行经皮微创术治疗。本组89例均随访1年,痊愈83例,好转6例,愈后无复发。
      结论: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影像学分型对临床诊治策略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

  • 以右肝蒂为导向的肝肿瘤影像学分型与精准肝切除

    作者:陈晓鹏;张卫东;王东;崔巍

    目的 探讨右肝蒂周围肝肿瘤的分型及其意义,为精准肝切除设计切除范围和肝血流阻断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例位于右肝蒂周围的单个肝脏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17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5例.根据其与右肝蒂的毗邻关系分为4型,分别为A型(肿瘤浸润或包绕右肝蒂)、B型(肿瘤位于右肝蒂前侧)、C型(肿瘤位于右肝蒂后侧)和D型(肿瘤位于右肝蒂分叉间).根据分型设计手术方案,并分别施行不同形式的肝血流阻断和肝切除.结果 肿瘤位置与术前影像学分型完全符合,肝血流阻断方式和肝切除术式与手术规划基本一致.其中右肝蒂浸润型5例,主要施行右半肝或扩大右半肝切除术;右肝蒂前侧型8例,主要施行右前叶或肝中叶切除术;右肝蒂后侧型9例,分别施行肝Ⅴ、Ⅵ段切除术;右肝蒂叉间型10例,分别行肝右前叶或右后叶切除术.肝血流阻断方法有Pringle法、全肝血流阻断术、选择性右侧入肝或出入肝血流阻断术等.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45 min,平均出血量320 ml,输血18例,平均每例460 ml.术后发生胆漏3例、右侧胸腔积液2例、肝断面出血1例,均经保守治疗而愈.结论 术前运用影像信息对右肝蒂周围肝肿瘤进行分型,可为拟定肝切除范围、选择合适的肝血流阻断方法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制定更完善的手术方案,完成精准肝切除.

  •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影像学分型及对夹闭动脉瘤的指导价值

    作者:丰育功;李环廷;唐万忠;栗世方;刘伟;王伟民

    目的 术前根据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s)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分型并探讨其对术中夹闭的指导价值.方法 134例共发现168个动脉瘤,其中MCAAs 143个,术前按瘤顶指向分为4型:指向颞侧58个;额侧29个;侧裂后上方52个;侧裂后下方4个.除2例微动脉瘤肌肉包裹外,141个成功夹闭.结果 根据GOS评分,治愈(5分)111例占82.8%;自理(4分)14例占10.5%;重残或植物生存(3~2分)4例占3.0%;死亡(1分)5例占3.7%.结论 术前影像学分型,术中采用个体化手术技巧分离和夹闭动脉瘤,可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

  • 基于影像学分型的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作者:王刚;廖永鸿;张国忠;李明洲;宋烨;温运宇;漆松涛;冯文峰

    目的 探讨基于影像学分型的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策略及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8年1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共42例(45个动脉瘤).根据病变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位置关系行影像学分型,其中病变位于PICA以远为Ⅰ型;PICA从病变所累及的椎动脉发出为Ⅱ型(病变与PICA位于椎动脉同侧为Ⅱa型,分居对侧为Ⅱb型);病变位于PICA近端为Ⅲ型.根据临床症状、椎动脉优势供血及影像学分型,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术(SO)、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SAC)或载瘤动脉闭塞术(PAO)治疗.结果 Ⅰ型13例14个动脉瘤,采用SAC治疗4个,PAO治疗8个,SO治疗2个;Ⅱa型18例19个动脉瘤,采用SAC治疗9个,PAO治疗7个,SO治疗3个;Ⅱb型7例7个动脉瘤,采用SAC治疗5个,PAO治疗1个,SO治疗1个;Ⅲ型4例5个动脉瘤,采用SAC治疗4个,SO治疗1个.2例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均死亡),5例(11.9%)围手术期新发脑梗死.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分级Ⅴ级31例,Ⅳ级4例,Ⅱ级5例,Ⅰ级2例.术后随访时间为3 ~48个月,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中2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20例治愈,2例复发.结论 根据临床症状、椎动脉供血优势以及影像学分型选择个体化的血管内治疗策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

  •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CT分型及手术策略

    作者:钟志宏;周洪语;赵晨杰;葛建伟;张晓华;徐纪文;邱永明;江基尧

    目的 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CT影像学分型、手术术式选择和治疗效果.方法 5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依据CT影像中出血部位和累及区域将基底节区出血分为四个类型及三个亚型:(1)前部型;(2)中间型;(3)后部型:①后内侧型,②后中间型,③后外侧型;(4)混合型.对不同分型患者分别选择经侧裂-脑岛入路或经中央沟下点-脑岛入路,总结技术要点,对术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56例患者前部型占7%(4例);中间型占20%(11例);后部型占41%(23例):后内侧型占9%(5例),后中间型占21%(12例),后外侧型占11%(6例);混合型占32%(18例).采用经侧裂-脑岛入路清除血肿的占41%(23例),经中央沟下点-脑岛入路的占59%(33例).术后复查头颅CT,52例血肿清除>90%,3例血肿清除>75%,1例血肿清除>50%,平均住院天数15.8 d.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13例,中残29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该分类法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经侧裂-脑岛入路和经中央沟下点-脑岛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效果可靠、再出血概率少,具有微创、神经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 颅咽管瘤影像学分型与手术入路

    作者:李俊;秦尚振;朱贤立

    颅咽管瘤是鞍区常见的肿瘤之一,肿瘤大多起源于垂体结节部上端的残余上皮,少数起源于鞍内垂体前后叶之间的残余颅颊裂,偶可见发生于鼻腔、蝶窦及蝶骨内.

  • 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张山;要跟东;任洪波;牛国栋

    目的 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4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依据术前CT表现分为外侧型组、前部型组、后部型组、混合型组,均行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分析4组的性别、年龄、血肿体积、术前GCS评分、住院时间、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6个月生存状态的异同.结果 术后血肿清除>90%者42例,血肿清除在80%~90%者6例.术后死亡6例,再出血1例.存活的42例中,术后6个月ADL评级Ⅰ级者6例,Ⅱ级者10例,Ⅲ级者17例,Ⅳ级者5例,Ⅴ级者4例.在术前GCS评分及血肿体积方面,混合型与外侧型、混合型与前部型、后部型与外侧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理想方法之一.术前血肿的CT分型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影像学分型的老年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15例分析

    作者:罗小敏;陈清锋

    肺血栓栓塞症(肺栓塞)是指脱落的血栓栓子随血流运行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肺循环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病理状态。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影像学分型是指栓塞部位≥2个肺叶或≥7个肺段,因血栓栓塞于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短时间内肺部大血管阻塞,导致心输出量明显下降。有基础疾病、生理功能尤其是心肺功能日渐减退的老年人发生肺栓塞时,极有可能出现休克、晕厥,甚至突发心脏骤停死亡,该病起病急骤、危重,病情进展恶化迅速,又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误诊、漏诊。本文对15例年龄≥60岁,影像学分型为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老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 MSCT与MRI诊断2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分析

    作者:王小进;白卓杰;冯湛;王秀锦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与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收集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26例,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20例,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6例,对MSCT与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MSCT诊断20例,影像学分型:3例为主胰管型;16例为分支胰管型,发病部位:10例为胰头部,其中交界性肿瘤5例,腺瘤5例,6例在胰体部,其中腺瘤5例,腺癌1例;1例为混合型,发病部位为胰头部.MRI诊断6例中,发病部位:3例为胰体部,3例为胰尾部.病理诊断26例中,交界性肿瘤6例,腺癌4例,腺瘤16例,分别占总数的23.1%、15.4%、61.5%.结论 MSCT与MRI在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MRI影像学分型对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手术术后的效果分析

    作者:丁钟鸣;赵江;赵友

    目的 讨论MRI影像学分型对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手术术后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于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行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手术的90例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对影像学资料及其所采取的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析,通过临床疗效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共计90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MRI检查,根据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型后,61例选择微创手术治疗,29例选择病灶清除植骨术进行治疗.术后治愈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6个月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仍然相较于术后,治愈率有所上升.结论 通过MRI分型对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手术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微创手术效果较病灶清除植骨术更值得临床选择.

  • 孤立性脑桥梗死急性期病情进展与不同影像学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迎生;朱瑞;李邦松;张明;靳长华

    目的 探讨急性脑桥梗死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66例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头颅影像学资料,根据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依据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结果,分为旁正中梗死、深部小梗死和其他类型梗死.比较进展组与非进展组之间的临床和头颅影像学资料,然后进一步回归分析急性脑桥梗死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结果 66例脑桥梗死患者中发生病情进展17例,未进展49例,进展发生率25.8%;进展组与非进展组之间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脑白质疏松程度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中、下不同部位脑桥梗死在两组之间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旁正中梗死、深部小梗死和其他类型梗死不同影像学分型在两组之间构成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16,P=0.011),其中旁正中梗死在进展性脑桥梗死中发生率高于非进展组;相关性分析显示较其他2种类型脑桥梗死旁正中梗死与进展性脑桥梗死之间显著相关(r =0.376,P=0.002);进展性脑桥梗死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桥梗死不同影像学分型与病情进展明显相关(P=0.04),表现为旁正中梗死较其他类型梗死发生病情进展的概率显著增加(OR=0.13,P=0.02),较脑桥深部小梗死,旁正中梗死发生病情进展的趋势可能同样存在(OR=0.23,P=0.10).结论 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脑桥梗死病情进展无明显相关;不同影像学分型脑桥梗死与病情是否进展之间显著相关,旁正中梗死患者更容易在急性期出现病情进展.

  • MRI影像学分型对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手术策略的效果分析

    作者:孟宪勇;杨新明;胡长波;康聪;张振梁;郝运兵

    [目的]探讨MRI影像分型对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手术治疗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将2005年1月~ 2015年2月167例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依据MRI分型行微创术与切开手术治疗;通过影像分析一致性检验、影像学评分、临床疗效评价进行性归纳总结.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167例治疗前行MRI检查,6个月126例复查;12个月113例复查,影像分析一致性检验Kappa值均>0.75.依据术前MRI影像分型其治疗结果:选择微创14例(A组);153例选择病灶清除植骨术,56例未行内固定(B组),97例采用内固定(C组);各组12个月治愈率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12个月的时间点C组治愈率明显优于A组及B组,且A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MRI影像学分型对微创和手术治疗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及指导意义,内固定治疗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效果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 急性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分型与抑郁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学;王建平;马建军;王冰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分型与抑郁关系.方法对144例急性大脑梗死患者于24~72h内行头颅MRI检查确定梗死部位、测量病灶大小并作出影像学分型,于入院后第2周,在患者床前采用Hamiltron(HAMD)抑郁量表进行测验,判断患者有无抑郁及抑郁的程度,对比分析MRI变化与抑郁的关系.结果在144例患者中,12例大面积脑梗死因2周后病情仍不稳定,不能配合抑郁量表评定,未能入组.其余132例患者中65(49%)例出现抑郁,统计结果显示各部位之间抑郁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2.613,v=4,P=0.013),其抑郁严重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9.955,v=8,P=0.011);大小不同的梗死其抑郁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2.877,v=3,P=0.005),其抑郁严重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1.233,v=6,P=0.011).结论急性大脑梗死患者抑郁的发生及其程度与影像学分型有关.

  •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前影像学分型和手术治疗

    作者:庞陆军;张恒柱;李育平;严正村;王杏东;魏民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术前影像学分型以及手术治疗.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CSDH患者246例,根据术前头颅CT、MRI特征分为5型:低密度型、等密度型、高密度型、混杂密度型及分隔型,并依据分型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结果 本组效果良好(Markwalder分级Ⅰ~Ⅱ级)率为93.5%,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5%.低密度型术后5例血肿复发,等密度型1例复发,高密度型1例复发,混杂密度型3例复发;分割型发生癫痫1例.结论 根据CSDH患者术前影像学分型,选择合理的手术策略,并予以个体化治疗,对于治疗CSDH具有重要意义.

  • 弥漫性轴索损伤影像学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程志伟;张宏文

    目的 探讨影像学分型指导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治疗的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DAI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分型组(40例,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六型,根据分型结果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和对照组(40例,不进行影像学分型).结果 出院时按GOS评估预后,分型组恢复良好20例,中残2例,重残8例,植物状态生存3例,死亡7例;对照组恢复良好10例,中残5例,重残8例,植物状态生存5例,死亡12例.分型组恢复良好率(50%,20/40)明显高于对照组(25%,10/40;P<0.05).结论 根据影像学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可提高DAI的疗效.

  •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张开鹏;刘德财;金澎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母细胞瘤(HB)的诊断方法以及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54例颅内HB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中,44例为囊伴结节型肿瘤,8例实质型,2例单纯囊性.肿瘤全切除52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无再出血,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5年,肿瘤复发4例.结论 MRI是诊断HB的主要方法,影像学分型对于指导手术有帮助,应根据瘤结节位置,合理选择手术入路.

  • 正常末端回肠影像学表现及分型

    作者:贾云岭;廖文凤;晏正光;陈昊炜;欧仕洪;肖祖斌

    近年来由于医学影像设备性能不断提高,数字化胃肠机日趋普及,影像质量得到改善,清晰度及分辨率大幅提升,促使对末端回肠疾病的认识得以深入和提高.而钡剂造影要对末端回肠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就得先了解正常末端回肠钡剂造影表现.末端回肠的正常影像学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少,作者总结分析作者医院多年来的正常末端回肠钡剂造影图像,并对其分型,报告如下.

  • MRCP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分型中的作用

    作者:应援宁;韩悦;杨连海;廉宗(澂);田伟军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术前分型的可行性及其在临床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参照Bismuth分型法,对3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术前分型,并与手术探查结果及术式相对照.借助MRCP图像测量病变上缘至肝内胆管二级分支之间扩张的胆管长度,同时观察肝门部胆管汇合方式,并且与术中胆肠吻合方式对照. 结果 (1) MRCP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分型准确性达97%.Ⅰ+Ⅱ型与Ⅲ b型和Ⅲ a型之间手术切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Ⅳ型的手术切除率明显低于Ⅰ+Ⅱ型及Ⅲ b型(P<0.05).(2) Ⅰ+Ⅱ型手术切除率高,MRCP示病灶上缘至肝内胆管二级分支之间扩张胆管长度在0.5~1 cm之间.(3)17例显示了肝门部胆管解剖及变异情况,其中右后叶肝管汇入肝总管及右后叶肝管汇入左肝管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结论 (1) MRCP可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较准确的术前Bismuth分型,且对临床外科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 依据MRCP图像对肝门部胆管癌病灶上方可游离胆管长度的测量可作为术前评估胆肠吻合可能性的可靠依据.(3) 术前MRCP显示的肝门部胆管汇合方式对临床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可提示临床避免术中误伤胆管.

  •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CT分型及手术策略

    作者:崔永华;夏咏本;虞正权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CT分型、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6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CT影像中侧裂前点与血肿主体的关系,将基底节区出血分为3个类型及2个亚型:①侧裂型;②侧裂后部型:跨侧裂-后部型和侧裂后部型;③长轴型.对不同分型患者分别选择经侧裂-脑岛入路或经颞上沟-脑岛入路,并总结手术技术要点,评价疗效.结果 60例患者侧裂型占10.0%(6例);跨侧裂后部型占48.3%(29例);侧裂后部型占26.7%(16例);长轴型占15.0%(9例).采用经侧裂-脑岛入路清除血肿占56.7%(34例),经颞上沟-脑岛入路占43.3%(26例).术后复查头颅CT,56例血肿清除>90%,4例血肿清除>75%,平均住院天数16.5d.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评分:恢复良好13例,中度残疾31例,重度残疾1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结论 该分型方法对手术入路选择具有指导意义,经侧裂-脑岛入路和经颞上沟-脑岛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微创、高血肿清除率、低术后再出血率、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