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红素加氧酶-1对人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

    作者:雷蕊霞;周向东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炎性刺激时人气道上皮细胞黏液分泌的影响.方法 通过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HNE)刺激人肺腺癌细胞A549,构建炎性刺激下气道黏液高分泌模型,给予HO-1诱导剂氯化高铁血红素(Hemin)及HO-1抑制剂锌原卟啉(ZnPP Ⅸ)干预,观察黏蛋白5AC(MUC5A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EGFR(p-EGFR)、HO-1及双功能氧化酶1(Duox1)的表达.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HNE刺激组、Hemin干预组和ZnPP Ⅸ干预组.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测定Hemin及ZnPP Ⅸ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各组HO-1、Duox1、EGFR 及MUC5AC 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EGFR、EGFR、Duox1和HO-1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裂解液中MUC5AC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用细胞免疫化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条件下MUC5AC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HNE刺激组MUC5AC mRNA积分吸光度值和蛋白水平分别为(0.845±0.044)和(192.68±4.71)μg/mg,EGFR mRNA和蛋白的积分吸光度值分别为(0.868±0.039)和(0.623±0.052),均较对照组[(0.462±0.053)、(104.95±6.82)μg/mg和(0.528±0.054)、(0.297±0.055)]明显升高(均P<0.01);p-EGFR蛋白水平亦明显升高,且HO-1及Duox1的mRNA和蛋白水平也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均P<0.01).给予Hemin预处理后,与HNE刺激组相比,HO-1 mRNA及蛋白明显增多,p-EGFR蛋白水平、Duox1、EGFR及MUC5AC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均P<0.01).给予ZnPP Ⅸ预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HO-1 mRNA及蛋白水平无明显增高(P>0.05),而p-EGFR蛋白水平、Duox1、EGFR及MUC5AC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均P<0.01).结论 HO-1可通过下调Duox1的表达,阻断EGFR活化上游的配体依赖信号途径,减少EGFR活化,抑制MUC5AC的表达,此机制为气道黏液高分泌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 靶向MUC1的si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李灼日;李振振;李诤;吴金术

    目的 构建和鉴定针对黏蛋白1(MUC1)特异性的siRNA表达载体.方法 人工合成一对互补并编码相应短发夹状MUG1-siRNA的寡核苷酸链,将其插入pGC sileneer~(TM) U6/Neo/RNAi质粒载体中,用双酶切、阳性克隆聚合酶链反应(PER)鉴定及DNA测序鉴定所构建的重组载体是否正确;以脂质体法将构建的重组载体导入人胆管癌细胞QBC939中,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细胞中MUC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双酶切、PER鉴定及DNA测序证实MUC1-siRN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转染该载体后的QBC939(干扰组)中MUC1 mRNA 及其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结论 成功构建的特异性siRNA表达载体,转染QBC939后可特异性地封闭MUC1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MUC1-siRNA载体提供了实验基础.

  • MUC1与肝胆系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李振振;李灼日

    在多种肿瘤组织中,MUC1呈异常表达和异常糖基化,虽然在肝胆系肿瘤,如肝癌,胆管癌,胆囊癌,其确切功能尚不清楚,但其在这些肿瘤的的特征性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就MUC1的表达与肝胆系肿瘤浸润、转移和预后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皮层肌动结合蛋白不同位点磷酸化对人气道上皮细胞黏蛋白5AC分泌的影响

    作者:李琪;周向东;曾曼;钟有清;维克多·科罗索夫;尤列·皮尔曼

    目的:了解皮层肌动结合蛋白(cortical actin-binding protein,又称cortactin)在人气道上皮细胞黏蛋白(mucin,MUC)5AC分泌中的作用及不同磷酸化位点对其的影响.方法:培养人气道上皮细胞HBE16,以皮层肌动结合蛋白不同磷酸化位点突变载体转染细胞,并分为空白对照组、剪应力刺激组、剪应力+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质粒(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plasmid,pEGFP)-N1组、剪应力+pEGFP-N1-cortactin (Cort)组、剪应力+pEGFP-N 1-Cort-Y421A组、剪应力+pEGFP-N 1-Cort-Y470A组及剪应力+pEGFP-N1-Cort-Y486A组,剪应力设定为4 dynes/cm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real-time PCR法测定转染前后各组细胞及培养上清中MUC5AC蛋白和mRN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皮层肌动结合蛋白及磷酸化皮层肌动结合蛋白含量;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观察丝状肌动蛋白(filamentous actin,F-actin)的分布情况.结果:4 dynes/cm2剪应力刺激30 min后,细胞中磷酸化皮层肌动结合蛋白表达增加,在2h时表达水平高;剪应力刺激2h后,MUC5AC mRN表达增强,细胞及培养上清中MUC5AC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组均显著增加(均P<0.05);与剪应力刺激组相比,剪应力+pEGFP-N 1-cortactin(Cort)组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UC5AC蛋白含量显著增加,F-actin在胞膜的分布也明显增多(均P<0.05),而胞质内MUC5AC蛋白及MUC5AC mRN水平变化不大.与剪应力+pEGFP-N1-Cort组相比,剪应力+pEGFP-N1-Cort-Y421A组、剪应力+pEGFP-N 1-Cort-Y470A组培养上清液中的MUC5AC蛋白含量有明显降低,F-actin在胞膜的聚集也有所减少(均P<0.05),而剪应力+pEGFP-N1-Cort-Y486A中MUC5AC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皮层肌动结合蛋白参与了剪应力诱导产生的人气道上皮细胞MUC5AC蛋白分泌,Tyr421和Tyr470位点磷酸化在其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 MARCKS磷酸化对冷刺激诱导人气道上皮细胞MUC5AC分泌的影响

    作者:李敏超;尤列·皮尔曼;周向东

    目的:构建豆蔻酰化富丙氨酸激酶c底物(MARCKS)磷酸化位点(PSD)突变体,并探讨瞬时受体电位M8离子通道(TRPM8)及MARCKS在冷刺激诱导黏蛋白(MUC)5AC合成及胞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利用PCR克隆全编码MARCKS目的基因,并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将PSD的4个丝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编码基因.将野生型及突变体cDNA亚克隆至pcDNA3.0载体后用酶切及DNA测序鉴定.以TRPM8特异性阻断剂BCTC、重组突变质粒转染人气道上皮16HBE细胞为干预手段,用免疫荧光及ELISA检测二者对冷空气刺激诱导的16HBE细胞合成及分泌MUC5AC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pcDNA3.0-MARCKS重组质粒及pcDNA3.0-MARCKS-PSD突变体.冷刺激组胞内合成及分泌MUC5AC水平显著高于未刺激对照组(P<0.05).与冷刺激组比较,BCTC可显著抑制由冷刺激诱导的MUC5AC合成及分泌(P<0.05);与冷刺激组比较,转染MARCKS-PSD突变cDNA可显著下调由冷刺激诱导的MUC5AC高分泌水平(P<0.05),同时胞内的MUC5A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呈现显著升高状态(P<0.01),而转染载体及野生型MARCKS对冷刺激诱导的MUC5AC胞内合成及胞外分泌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TRPM8及MARCKSPSD的磷酸化过程介导了冷刺激诱导气道上皮细胞内MUC5AC的胞吐过程.

  • 甲状腺素对人气道上皮细胞黏蛋白表达的调控

    作者:吴小玲;周向东

    目的 研究甲状腺素对气道黏液分泌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肺腺癌细胞株A349,给予甲状腺素刺激,用逆转录-多聚酶联反应法(KT-PCR)检测干预前后细胞中黏蛋白(MUC)5AC m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MUC5AC蛋白含量;用DNA重组技术,构建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MUC5AC启动子不同长度片段的嵌合质粒,转染A549细胞,检测其荧光素酶的比活性.结果 甲状腺素能够显著抑制MUC5AC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t=5.35,P<0.05),并能使含有启动子序列-1330/+48bp、-1250/+48bp的嵌合质粒表达荧光素酶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t=3.08,P<0.05和t=5.00,P<0.05),但不能减少含有-1200/+48 bp和-1020/+48 bp的嵌合质粒荧光素酶表达(分别为t=0.82,P>0.05和t=0.40,P>0.05).结论 甲状腺素能够抑制MUC5AC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MUC5AC基因5'上游-1.25/-1.20 kb区域存在参与甲状腺素调控该基因表达的调控元件.

  • 肿瘤相关糖抗原sTn的提纯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作者:章万忠;陈智周;范振符

    目的 提纯肿瘤相关糖抗原sTn并研制针对它的单克隆抗体(mAb).方法 取羊颌下腺经溴棕三甲铵沉淀,Sepharose CL-4B凝胶过滤等获取羊颌下腺黏蛋白(OSM),将其作为抗原采用脾内注射、完全佐剂2种方法免疫Balb/C小鼠.常规方法细胞融合,用ELISA间接法筛选阳性细胞并测定效价,双抗体竞争抑制试验识别sTn表位,采用免疫组化检测sT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获得2株可分泌sTn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2F6、7E4,免疫球蛋白亚类测定均为小鼠IgGl亚类,2株mAb抗相同抗原表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胃癌组织中sTn表达阳性率较高,可达71.4%,且与胃癌进程相关.结论 成功提纯了sTn抗原并制备了2株针对它的杂交瘤细胞株,在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SBEM mRNA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忠;陈聆;孟凡祥;杜鸿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SBEM mRNA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RT-PCR)检测56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SBEM mRNA表达情况,以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者各20例作为对照.结果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SBEM mRNA表达阳性率为46.4%(26/56),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者表达阳性率均为0.0%(0/20,P<0.05);乳腺癌患者外周血SBEM mRNA表达阳性率与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但与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SBEM mRNA可作为乳腺癌微转移的判断指标,对乳腺癌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治疗起重要作用.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抗肿瘤侵袭转移相关机制的探讨

    作者:鲁藜;刘惠敏;汤为学

    目的 观察茶多酚的有效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人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黏蛋白1的表达、人工重组基底膜侵袭小室及明胶酶谱法观察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结果 EGCG能抑制HepG2细胞黏蛋白1的表达,对照组HepG2强阳性细胞数为15个,而EGCG组的强阳性细胞数为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GCG能抑制侵袭基底膜的能力,对照组的侵袭细胞数为(53.2±12.6)个,而EGCG组侵袭细胞数为(8.0±5.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GCG能抑制MMP-2、MMP-9的分泌.结论 EGCG具有明显的抗癌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黏蛋白1的降低有关.

  •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4型通道蛋白在气道压力诱导大鼠气道黏液高分泌中的作用

    作者:吴砚樵;周向东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产生的气道压力对大鼠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分为4组,实施麻醉和气管切开后接小动物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①对照组(8只):大鼠气管插管后自主呼吸;②机械通气组:对大鼠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机械通气,根据气道压力水平再分10、20、30 cmH2O 3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大鼠,机械通气6 h;③钌红干预组(8只):施加机械通气前鼠尾静脉注射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4型通道蛋白(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4,TRPV4)非特异性阻断剂钌红(ruthenium red,RR)进行预处理;④4α-PDD干预组(8只):机械通气前鼠尾静脉注射4-α-佛波醇-12,13-二癸酸(4-α-Phorbol-12,13-didecanoate,4α-PDD) 进行预处理.实验完毕后收集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肺组织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BALF中MUC5AC蛋白含量,RT-PCR法检测大鼠肺组织MUC5AC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机械通气组MUC5AC在蛋白及转录水平表达均增加,呈压力依赖性.30 cmH2O 亚组MUC5AC蛋白及mRNA转录水平分别为[(0.71±0.10)、(6.23±0.54)]明显高于对照组[(0.29±0 05)、(1.68±0.35)](P<0.01).在30 cmH2O压力水平下MUC5AC的表达增加可被RR干预减弱[(0.41±0.06)、(4 15±0 22)](P<0.05),被4α-PDD干预增强[(1.12±0.09)、(8.47±0.35)](P<0.05).结论 机械通气产生的气道压力可以通过作用于TRPV4诱导MUC5AC表达增加,这可能是压力诱导气道黏液高分泌的调节机制之一.

  • N-cadherin和vim entin在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俊君;郭轶

    目的:探讨N钙黏蛋白(neuronal cadherin ,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在原发性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58例原发性直肠腺癌组织和距肿瘤5 cm以上的正常直肠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组织中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直肠腺癌组织中N-cadherin和vim-entin阳性表达率[53.4%(31/58)、46.6%(27/58)]明显高于正常直肠黏膜组织[3.4%(2/58)、1.7%(1/58)](P<0.01);N-cad-herin和vimentin的阳性率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 TNM 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与原发性直肠腺癌的转移密切相关,检测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可作为判断直肠腺癌转移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 溃疡性结肠炎和结直肠癌患者血清MUC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邓磊;何松;赵晓莉

    目的 探讨血清MUC1(sMUC1)在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各组间的表达差异,了解sMUC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该院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31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31例,将结直肠癌组根据淋巴结及脏器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随机采集在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血清31例为对照组.采集入组病例临床检查资料,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所有入组对象的sMUC1水平,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结直肠癌组和溃疡性结肠炎组的sMUC1表达水平[(9.98±7.75)、(8.64±6.09)U/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6±3.49)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47).结直肠癌组内分析,其中转移组sMUC1表达水平[(13.80±9.69)U/mL]较高,与未转移组[(6.82±3.58)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 在结直肠癌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sMUC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肿瘤转移患者sMUC1水平升高更为明显,提示MUC1的表达与炎症及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检查sMUC1水平对溃疡性结肠炎和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及肿瘤转移具有一定预判价值.

  • 中耳普通炎性疾病相关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黄秀丽(综述);孙永东(审校)

    中耳普通炎性疾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隐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等[1],是一类由多因素导致的中耳黏膜炎性疾病,属于耳鼻咽喉科的一类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目前,有研究显示这类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免疫反应等方面[2],但其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明确,随着基因研究技术的不断加强,疾病发病机制的基因学研究已成为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耳普通炎性疾病相关基因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 通窍鼻炎方对慢性鼻窦炎患者体内Foxa2、黏蛋白MUC5AC、HIF-1α水平的影响

    作者:陈璀璀;李永磊;芦二永

    目的:探讨通窍鼻炎方对慢性鼻窦炎患者体内Foxa2、黏蛋白M UC5AC、HIF-1α水平的影响性.方法:选取11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平均分成两组,均为58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窍鼻炎方治疗,观察不同方法治疗后在临床症状、疗效、实验室指标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流脓、鼻塞、头昏头痛、嗅觉减退、黏膜充血肿胀积分和炎症指标IL-β、IL-5、TNF-α以及Foxa2、黏蛋白MUC5AC、HIF-1α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前末在Foxa2、黏蛋白M UC5AC、HIF-1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治疗末较治疗前以上指标两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末研究组以上指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疗效上,对照组治愈率22.41%、总有效率81.03%;研究组治愈率36.21%、总有效率93.1%,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窍鼻炎方能抑制慢性鼻窦炎患者体内Foxa2、黏蛋白M UC5AC、HIF-1α表达,从而提高疗效,改善临床症状.

  • 肠三叶因子和黏蛋白对烧伤血清所致肠上皮细胞增殖移行能力变化的影响

    作者:王焕;吴修文;万千雪;金星;孙勇;吴丹;曾俊杰;彭曦

    目的 观察烧伤血清所致肠上皮细胞增殖、移行能力的变化,以及联合应用肠三叶因子(ITF)和黏蛋白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小肠上皮细胞株IEC-6传代培养,按照随机数字袁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组、ITF+烧伤血清组、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和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均采用DMEM培养液培养,其内分别添加体积分数10%小牛血清、体积分数10%烧伤大鼠血清、25 μg/mL ITF和体积分数10%烧伤大鼠血清、250 μg/mL黏蛋白和体积分数10%烧伤大鼠血清以及联合使用上述剂量ITF、黏蛋白和烧伤大鼠血清.处理后0~4d观察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后12、24、36、48、72 h观察细胞移行情况;Transwell法(细胞置于上室、培养液加入下室)培养4、6、8、10、12 h,观察细胞变形能力,以下室内细胞计数表示.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1)细胞增殖能力.处理后1~4d烧伤血清组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值为-16.569 ~ - 2.613.P<0.05或P<0.01).ITF+烧伤血清组和黏蛋白+烧伤血清组细胞数量与烧伤血清组接近(t值分别为0.037~0 740、0.116~0.429,P值均大于0 05);处理后2d,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细胞数量明显高于烧伤血清组(t =6.484,P<0.01)、ITF+烧伤血清组(t =3.838,P<0.01).(2)细胞移行能力.烧伤血清组划痕后各时相点细胞移行距离均远远短于正常对照组(t值为-37.594~ -6.727,P值均小于0.0I).与烧伤血清组比较,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划痕后各时相点细胞移行距离无明显变化(t值为0.055 ~0.589,P值均大于0 05).ITF+烧伤血清组划痕后12、24、36 h细胞移行距离分别为(47±6)、(126±13)、(170±11) μm,明显长于烧伤血清组[(42±7)、(98±14)、(154±22) μm,t值为2.230~4.817,P<0.05或P<0.01].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划痕后各时相点细胞移行距离明显长于烧伤血清组(t值为2.982 ~7.390,P<0.05或P<0.01),划痕后12 ~48 h明显长于ITF+烧伤血清组(t值为2.707 ~2.918,P<0.05或P<0.01).(3)细胞变形能力.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烧伤血清组穿孔细胞数大幅减少(t值为- 23.965 ~ -6.436,P值均小于0.01).与烧伤血清组比较,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各时相点穿孔细胞数改变不明显(t值为0.199~ 0.797,P值均大于0 05);ITF+烧伤血清组各时相点穿孔细胞数均明显增加(t值为3.650 ~10.028,P值均小于0.01).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各时相点穿孔细胞数明显多于烧伤血清组(t值为4.313~15.100,P值均小于0.01),培养10、12 h时穿孔细胞数分别为(328±47)、(465±37)个,明显多于ITF+烧伤血清组[(277±25)、(353±34)个,t值分别为3.051、6 945,P值均小于0.01].结论 ITF对肠上皮细胞增殖影响有限,但能明显改善细胞变形能力,促进细胞移行;单独使用黏蛋白对细胞无明显作用,与ITF联合应用能增强ITF的作用.ITF维护肠黏膜屏障的主要机制为促进细胞移行.

  • 肠三叶因子和黏蛋白对烧伤血清所致肠上皮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

    作者:吴修文;王焕;万千雪;金星;孙勇;吴丹;曹俊杰;彭曦

    目的 观察肠三叶因子(ITF)和黏蛋白对烧伤血清所致肠上皮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1)体外培养大鼠小肠上皮细胞株IEC-6,根据培养液添加物质不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5组:①正常对照组,培养液中含10%(指体积分数,下同)小牛血清;②烧伤对照组,培养液含10%烧伤血清;③ITF+烧伤血清组,培养液含10%烧伤血清及终浓度25μg/mL ITF;④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培养液含10%烧伤血清及终浓度250 μg/mL黏蛋白;⑤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培养液含10%烧伤血清及终浓度25 μg/mL ITF、250 μg/mL黏蛋白.向各组细胞加入上述培养液的同时,加入大肠杆菌菌液(1×108 CFU/mL,200 μL).继续培养15 min、30 min、1h、2h、3h后,行瑞氏-吉姆萨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黏附在细胞上的细菌数;采用锥虫蓝染色法观察并统计细胞存活率.每组每时相点样本数均为20.(2)将IEC-6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烧伤对照组、ITF+烧伤血清组、黏蛋白+烧伤血清组、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分别同前加入相应的培养液(不加菌液)培养3、6、12、24、48 h.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时相点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6和IL-8 含量,每组每时相点样本数均为6.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结果 (1)烧伤对照组细胞各时相点细菌黏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t值为2.947 ~8.149,P值均小于0.01).与烧伤对照组比较,其余3个烧伤血清组在加菌后多数时相点细菌黏附的数量明显偏少(t值为-4.733~-2.180,P<0 05或P <0.01).烧伤对照组细胞各时相点存活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t值为-4.126~-2 363,P值均小于0 05).ITF+烧伤血清组、黏蛋白+烧伤血清组细胞存活率在部分时相点明显高于烧伤对照组(t值为2.120~3.423,P<0.05或P<0.01).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细胞存活率加菌后15 min为(96.7±2 4)%,明显高于ITF+烧伤血清组[(94 5±3 1)%,t=2.507,P<0.05];在3h时为(84.0±6 7)%,明显高于黏蛋白+烧伤血清组[(77 1±8 2)%,t=2.934,P<0.01].(2)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培养6、12、24、48 h,TNF-α含量均低于其余3组(t值为-6.914 ~ -2.889,P<0.05或P<0.0i).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IL-6含量在部分时相点明显低于其余3组(t值为-7.657~-2.580,P<0.05或P<0.01).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在培养6、12、24、48 h IL-8含量明显低于烧伤对照组和黏蛋白+烧伤血清组(t值为-8.802 ~ -3.640,P值均小于0.01);在培养12、24 h明显低于ITF+烧伤血清组(t值分别为-2.786、-2.740,P值均小于0.05).结论 ITF能维护肠上皮细胞功能,抵御细菌黏附,降低细胞死亡率,同时能维护细胞免疫稳态,减少炎症介质释放;ITF与黏蛋白联用效果更明显.

  • PPAR-γ和MMP-9对COPD病人气道杯状细胞增生和MUC5AC表达的影响

    作者:田刚;陈恩竹;于文成

    目的 探讨气道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气道杯状细胞增生及黏蛋白5AC(MUC5AC)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男性肺鳞癌手术病人40例,根据肺功能分为COPD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取手术切除肺叶的无癌组织浸润的外周支气管组织制备切片,阿辛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法检测气道上皮杯状细胞百分比,免疫组化法测定气道中PPAR-γ、MMP-9及MUC5AC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气道上皮杯状细胞数目及气道中PPAR-γ、MMP-9及MUC5AC表达量均明显增高(t=-9.41~-3.85,P<0.01).COPD组气道中PPAR-γ表达水平与气道上皮杯状细胞百分比、MUC5AC表达水平均呈明显负相关(r=-0.824、-0.865,P<0.01),而MMP-9表达水平与气道上皮杯状细胞百分比、MUC5AC表达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r=0.875、0.754,P<0.01).结论 COPD气道杯状细胞明显增生、MUC5AC表达增高,而气道PPAR-γ和MMP-9表达异常参与了黏液高分泌的调控.

  • Sec3对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诱导的气道上皮细胞黏蛋白分泌的影响

    作者:何芳;周向东

    目的 探讨栓链因子复合物亚基Sec3对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诱导的气道上皮细胞黏蛋白分泌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气道上皮细胞16HBE,随机分为8组:空白对照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磷酸化抑制剂AG1487组、Sec3 siRNA组、阴性siRNA对照组、NE组、NE+AG1478、NE+ Sec3 siRNA组、NE+阴性siRNA组,采用ELISA、RT-PCR法分析上清液MUC5AC的相对含量及细胞中MUC5AC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ec3蛋白及pEGFR的相对含量.结果 单纯NE刺激组上清液中MUC5AC含量,细胞中MUC5AC mRNA、pEGFR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AG1487可明显抑制上述刺激作用;转染Sec3 siRNA可阻断MUC5AC分泌(P<0.01),但并不影响其转录水平(P>0.05).结论 在NE诱导的人气道上皮黏液高分泌过程中,栓链因子复合物亚基Sec3对黏蛋白出胞有重要的介导作用.

98 条记录 5/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