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白细胞介素2基因敲除诱发小鼠炎症性肠病的 特点及其机制初步分析

    作者:李卓;蚁梓希;周报春;张超;梅林

    近年来,利用免疫分子基因敲除动物模型、从免疫学机制分析入手对炎症性肠病(或称炎性肠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探讨,极大地推动了对于IBD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特别是通过敲除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及其受体的基因而诱发小鼠IBD的实验研究,揭示了IBD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进一步认识了调控IL-2基因转录的蛋白激酶C-theta(protein kinase c-theta,PKC-θ)的作用和潜在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阐述IL-2基因敲除小鼠发生IBD的特点、以及T淋巴细胞的PKC-θ信号通路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作者:李莎;林征;卞秋桂;王美峰;林琳;张红杰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疾病,病程漫长,迁延不愈,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IBD是一种心身疾病,患者负面情绪发病率高[1],且可使患者病情加重或复发[2].心理韧性是指从创伤、压力、应激或痛苦事件等逆境中恢复甚至愈挫弥坚的现象,属积极心理品质之一[3].帮助患者挖掘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有利于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与治疗,还可以帮助其控制相关症状.本研究探索IBD患者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为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找到入手点.

  • CT仿真结肠镜与腹部增强CT对炎症性肠病的对照研究

    作者:朱雪娥;王继琛;汪洋

    目的 对比观察CT仿真结肠镜(CTC)与腹部增强CT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价值,探讨IBD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IBD患者36例及非IBD患者36例,IBD患者中17例接受增强CT检查,另19例接受CTC检查;非IBD患者中接受增强CT及CTC检查者各18例.对图像进行盲法阅片,对IBD检出的可信度分5级进行评价,采用ROC曲线进行分析,并以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筛选能预测IBD的相关影像学征象.结果 ROC曲线显示CTC的曲线下面积(Az)为0.9354,明显高于增强CT (Az=0.6841,P=0.0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3项影像学改变可预测IBD,包括:①结肠黏膜不光滑、呈颗粒状;②肠壁增厚及强化;③结肠袋消失.以肠壁增厚及强化诊断IBD的敏感度高,达80.62%;结肠黏膜不光滑、呈颗粒状十结肠袋消失相结合的特异度高,达97.20%.结论 与腹部增强CT相比,CTC对IBD具有更高的检出率.结肠肠壁增厚伴强化是诊断IBD具敏感性的征象,IBD特异性的征象是同时具备结肠黏膜不光滑、呈颗粒状和结肠袋消失.

  • 自我管理理论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徒文静;徐桂华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其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具有癌变倾向,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加之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情感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IBD患者疾病负担重,个人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据2007年WHO统计[2],IBD发病率仅次于风湿性关节炎,位于慢性病发病率第2位,是全球性的疑难疾病.我国UC与CD的患病率无确切统计数据,据推测分别为11.6/10万和1.4/10万[3],且有低估之虞.自我管理是患者在应对慢性病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包括对症状的控制、治疗的监测、行为和情绪调节,以及对生活方式的改变[4],它能够积极影响健康结局,减少医疗花费,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慢性关节炎等慢性病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得到多国政府及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本文针对自我管理理论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炎症性肠病患者饮食调查与分析

    作者:周云仙;陈焰

    目的 调查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不耐受饮食和禁忌饮食,为患者饮食指导、饮食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在阅读文献,了解患者日常饮食基础上,自行设计炎症性肠病饮食调查袁,对81例患者进行调查,其中克罗恩病50例,溃疡性结肠炎31例.结果 克罗恩病患者常见不耐受饮食为乳制品、生冷食物和油腻食物等,禁忌饮食为辛辣食物(60.0%)、乳制品(42.0%)、海产品(42.0%)和生冷食物(42.0%)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见不耐受饮食为辛辣食物、生冷食物、乳制品、酒类和油腻食物等,禁忌饮食为辛辣食物(61.3%)、酒类(58.1%)、生冷食物(48.4%)和乳制品(45.2%)等.结论 多数炎症性肠病患者有饮食不耐受,但存在个体差异.临床护士应对这些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饮食指导.

  • 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知识与需求调查分析

    作者:朱迎;林征;丁霞芬;卞秋桂

    目的 了解炎症性肠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为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文版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知识问卷(Crohn's and Colitis Knowledge Score,CCKNOW)对106例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炎症性肠病患者CCKNOW总分为(5.82±4.66)分;其中7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5.42±4.44)分,28例克罗恩病患者为(6.61±4.9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4个维度的问题回答正确率分别为:饮食知识32%~39%,药物知识27%~36%,一般知识22%~28%,并发症知识20%~21%.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病程是其知识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97.2%的患者对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知识有较高需求,90.6%的患者对并发症知识需求强烈;患者疾病知识来源主要是医务人员.结论 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总体水平较低,对药物、非药物治疗知识和并发症方面知识有较高需求.护理人员应根据炎症性肠病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文化程度和健康教育的不同需求,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从而促进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健康行为,提高其生活质量.

  • 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作者:王华芬;马燕;吕敏芳;陈焰;陈鸣娟;王冯琴;吴小玲

    目的 探讨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6~10月入住我科并符合入组条件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通过健康教育讲座进行患者教育,每月2次,每次90min,共6次讲座.观察组除参加健康教育讲座外,还采取网上互动方式,每周2次,共计24次.于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分别评估两组生存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后与自身基线比较,生存质量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生存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在情感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差异明显(P<0.01).观察组参与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的积极性高于参与健康教育讲座,参与健康教育讲座的积极性也高于对照组.结论 网络互动方式促进了患者积极参与健康教育,进而有助于提高炎症性肠病患者生存质量.

  • 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作者:江红艳;李林静;李治国;刘静;朱丽萍;冯百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肠道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益生菌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正被越来越广泛地研究。大量研究证实了益生菌对IBD的治疗作用。本文就益生菌对IBD中的治疗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做一简要综述。

  • IL-17F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萌;李楠;吴凯;王欣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慢性、易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虽然距溃疡性结肠炎的首次报道至今已经有160余年的历史,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免疫因素等。其中免疫功能的异常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关系更为密切。近研究发现一类新细胞亚群,称为Th17细胞。分化成熟的Th17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其中的IL-17F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 磁共振成像在大鼠炎性肠病模型的诊断及疗效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任莹;Laura Jean Pisani

    目的研究大鼠炎性肠病模型的MRI表现以及应用MRI监测柳氮磺胺吡啶( SASP)疗效的可行性。方法20只炎性肠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SASP或对照剂灌肠。在诱导结肠炎前、后不同时间点对两组大鼠进行腹部MRI扫描,测量相近层面结肠壁厚度。后一次MRI检查后处死大鼠并对结肠炎病理分级。比较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结肠壁厚度比例及两组大鼠结肠炎病理分级。结果非治疗组大鼠各时间点肠壁均明显厚于诱导前,而诱导后各时间点的肠壁厚度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各时间点的肠壁厚度显著减低。治疗组炎症分级高于非治疗组,但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对SASP治疗大鼠炎性肠病的疗效进行监测。

  • 白细胞介素-10对抗增殖蛋白在小鼠肠纤维化中表达的影响

    作者:袁晨;陈维雄;欧洋肖;张靖;陈尼维;朱金水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对抗增殖蛋白(Prohibitin)在小鼠肠纤维化进程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IL-10基因敲除(IL-10KO)小鼠作肠纤维化模型.将30只IL-10KO小鼠随机分组,分别建立肠纤维化模型组(模型组)和IL-10治疗组(治疗组),另取18只野生型小鼠作为阴性对照组(正常组).造模后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于第12、14、16周各处死6只小鼠,治疗组于第12周开始腹腔内注射IL-10,3次/周,于第14、16周各处死6只.采用HE染色及Masson胶原三色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损伤和纤维化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肠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如胶原蛋白Ⅰ、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Prohibitin和NF-E2相关因子2(Nrf2)的mRNA的表达,采用定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Prohibitin蛋白表达.结果 14、16周模型组、治疗组小鼠组织学损伤评分、胶原面积比均较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16周治疗组小鼠组织学损伤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14、16周治疗组小鼠胶原面积比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16周治疗组小鼠胶原面积比较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12、14、16周模型组Prohibi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少于正常组(P<0.05),纤维化时间越长,表达量越低;模型组胶原蛋白Ⅰ、TGF-β1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均P<0.05).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组织Prohibitin的蛋白表达与纤维化指数呈高度负相关(r=-0.6332,P<0.01).结论 IL-10可通过提高Prohibitin表达量达到抑制肠纤维化的进展,从而在肠纤维化模型小鼠中起到抗炎及抗纤维化的作用,为IL-10治疗炎症性肠病肠纤维化的机制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 各地区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特征观察性研究

    作者:王忠伟;何彦;曾念宜;唐文丽;周宏伟

    目的 识别不同地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生物标志物,建立预测模型,并探索其菌群功能变化特征.方法 收集中国、美国(RISK)、美国(PRISM)、德国、印度和立陶宛6个队列1510例IBD患者和496名健康对照(HC)16 srRNA基因序列.使用微生物组分析软件QIIME(v1.9.1)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指标,使用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软件LEfSe比较IBD患者与健康对照有统计学差异的肠菌标志物.随机森林法建立预测模型.PICRUSt预测菌群功能变化特征.结果 IBD患者肠道菌群α多样性显著低于HC(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中国、美国(RISK)、美国(PRISM)、立陶宛和德国队列IBD患者肠道菌群和HC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donis,P<0.05),而印度队列未发现统计学差异.LEfSe分析显示,中国和美国(RISK)队列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较为一致,而德国、立陶宛和印度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具有较强的本地化特征.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在中国、美国(RISK)和德国队列IBD患者中显著增加,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在中国和美国(RISK)队列IBD患者肠道显著增加,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在中国、美国(RISK)、美国(PRISM)和印度队列IBD患者肠道中显著减少.各国队列分别建模预测当地人群,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86.48±4.91)%.以其中任一队列模型预测其他队列,中国、美国(RISK)和美国(PRISM)相互间预测AUC较高,其他两者间预测AUC较低.全样本整体建模预测中国、美国(RISK)、美国(PRISM)、德国、立陶宛和印度队列,AUC依次为90.1%、82.3%、79.6%、61.9%、65.5%和54.2%.功能分析显示,中国、美国(RISK)、美国(PRISM)和印度队列IBD患者肠道菌群谷胱甘肽代谢水平明显升高,醌类在中国、美国(RISK)、美国(PRISM)和印度队列IBD患者肠道中合成增加,而细菌的鞭毛组装,运动蛋白等功能在中国、德国和立陶宛队列IBD患者的肠道中明显下降.结论 不同地区IBD患者肠道菌群具有较为一致的特征,但是地理因素依然对菌群产生很大的影响,后续研究需要对该问题进行探索.

  • 新型生物标志物在炎症性肠病精准诊疗中的应用及展望

    作者:卢洁;谢鑫友;张钧

    炎症性肠病(IBD)是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可能与环境、遗传和免疫等因素有关.IBD个体化或精准诊疗是目前IBD临床管理发展的新方向.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在IBD的诊疗和临床管理中显得十分重要,除了传统生物标志物外,基于遗传学、miRNA及代谢组学等新型标志物在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活动性、严重程度及并发症的判定;治疗方案选择和治疗效果的预测等方面的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将有助于临床IBD患者实现个体化管理.

  • 炎症性肠病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作者:龙彦;冯珍如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环境等因素的改变,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逐年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疾病活动性评估、治疗效果监测、疾病复发的预测等方面尚缺乏简便、无创且相对特异的方法,其中以内镜及组织病理活组织检查为准确,但因其有创、耗时,患者常难以接受.近年来,随着对炎症性肠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无创、简便、特异性较高的生物标志物不断出现,尤其是某些粪便生物标志物,为炎症性肠病的诊疗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 血清学检测ASCA和ANCA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田雨;王化虹

    近期我国新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发布,其中ASCA、ANCA等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对鉴别诊断的价值没有达成共识,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但在一些特殊病例,因症状和临床过程的不典型性,或不宜进行有创内镜检查,使具有较高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测在鉴别诊断中仍具有临床意义.大部分国外研究支持ASCA、ANCA等血清学检测对预测IBD的发生、判定疾病生物学行为,预判生物制剂的疗效和手术后复发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探讨不同血清学标志物联合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寻找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血清学标志物是这一领域今后研究的热点."未达成共识"正是对我国血清学检测对IBD诊治的临床意义做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的期望.

  • 炎症性肠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翁文浩;龙吟;潘伟洁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为累及结直肠的特发性炎症.近年来,IBD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尽管传统诊断方法可对IBD患者进行肠道炎症评估,但存在检查创伤性、结果解释有赖于主观临床经验等局限;因此,临床亟待需要非侵入性、准确客观、更具实践性方法对IBD患者进行诊断、监测或预测复发.随着科学技术提高以及对IBD发病机制认识加深,遗传易感标记,肠道微生态及代谢标记,肠屏障及通透性标记等相关标志物不断涌现而出,开启了诊断IBD疾病新领域.

  • 炎症性肠病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作者:蔡洁珠;陈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主要累及消化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调节和抑制免疫反应是治疗的主要内容.目前治疗IBD的药物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为评估疗效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治疗中需定期监测相关实验室指标.

  • 炎症性肠病患者相关血清学标志物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作静;丁士刚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目前尚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两者的鉴别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和放射学检查、内镜及病理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具有方便、无创、快速、廉价等优点,尤其是抗微生物相关成分抗体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IBD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_173G/C基因多态性与炎性肠疾病的Meta分析

    作者:谭诗云;吴鹏波;张国;罗和生;姚文敏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_173G/C基因多态性与炎性肠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收集关于MIF-173G/C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或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易感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以IBD组与对照组人群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CI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95%CI)其为效应指标,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并进行偏倚评估.应用STATA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结果:纯合子比较模型,显性遗传模型,隐性遗传模型Meta分析表明MIF 173G/C基因多态性与UC易感性有统计学意义(C/C vs G/G:OR=1.54,95%CI:1.08-2.19;显性遗传模型:OR=1.15,95%CI:1.00-1.32;隐性遗传模型:OR=1.52,95%CI:1.07-2.17);各遗传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MIF 173G/C基因多态性与CD的易感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目前研究结果显示,MIF 173G/C可能是UC的易感性基因,但与CD无明显相关性.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 肠内营养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作者:智绪亭;寿楠海

    近年来,肠内营养(EN)逐渐受到重视,尤其在肠粘膜屏障功能和细菌易位学说提出后,EN的应用更是逐渐增多,且渐渐认同"只要胃肠功能允许,应首选或尽量采用胃肠内营养"的观点[1].为更好地实施EN,现对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作一概述.

192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