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踝关节融合术在治疗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赵大伟;姚太顺;孟宪杰;穆岭;郭跃生

    目的:探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31例.根据患者踝关节病变和畸形情况选择适宜手术入路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评定患者治疗的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TPM、AOFAS评分、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TPM、AOFAS评分、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6个月(P<0.05).31例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经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后,优良率为93.5%.结论:踝关节融合术能有效减轻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纠正畸形,改善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良好选择.

  • 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人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的效果评价

    作者:刘飞

    目的:对比分析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5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96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病人分到A组(n=98例)和B组(n=98例),A组行关节置换术,B组行内固定术,随访3个月,对比分析2组病人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再手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前,A组、B组病人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P>0.05.术后3个月,A组病人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16%(8/98),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28/98),2组比较,P<0.05.A组再手术率为8.16%(8/98),B组再手术率为22.45%(22/98),2组比较,P<0.05.结论:相较于内固定术,在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病人中施以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病人的髋关节功能,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心理干预在关节置换术中的影响

    作者:丁晓荣

    通过对我科11 例关节置换术采用心理干预,做好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增强患者手术成功的信心,可使患者增强机体的耐受力和防止手术后并发症, 心理干预在关节置换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手术后迅速康复的关键.

  • 探讨全程综合护理对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影响的效果

    作者:孙宏伟

    目的:探讨全程综合护理对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影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关节置换术患者1000例,收治时间为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并将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全程综合护理,比较2组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后的疼痛程度和总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后疼痛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后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全程综合护理,不仅能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还能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循证护理应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无痛康复的护理效果

    作者:孙晓光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无痛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130例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循证护理,分析2组护理效果。结果:术后1~2小时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出院时HSS、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完全依从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缓解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患肢疼痛,改善髋、膝关节活动功能。

  • 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年龄对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张广兴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年龄对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抽取2013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6例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将60~70岁的3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71~80岁的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对比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骨关节炎指数评分、简易精神状态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结果:治疗前观察组WOMAC、MMSE、SF-12及ADL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组患者4项指标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WOMAC、mMMSE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肺水肿、肺栓塞、贫血、周围神经病变、深部组织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1.41±20.42分钟、257.51±129.35ml,对照组分别为147.20±21.78分钟、242.57±133.29ml,2组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0 ~70岁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关节置换术恢复效果显著,对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生活能力等影响较小,因此对于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应及早给予关节置换术治疗.

  • 膝髋骨性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刘旭东

    目的:分析膝髋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简称OA)在置换人工关节后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tis thrombosis,简称DVT)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5月共计465名(男95名,女370名)进行过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研究其在手术之后2~7天的下肢深静脉的造影,以造影结果为根据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非DVT组和DVT组.非DVT组为男性患者为70人,女性为248人,DVT组为男性患者25人,女性患者为122人.2组的平均年龄为66.98岁和65.91岁,以这2组为基础进行分析其患者中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栓史,心血管疾病史,体重指数,恶性肿瘤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潜在风险等关联性.结果:在膝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中,BMI≥24.9kg/m2(OR=1.698;94%CI=1.150~2.700;p=0.015)以及心血管疾病史(OR=3.397;94% CI=1.119~10.126;p=0.029)会对关节置换手术后DVT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其风险.结论:心血管病史的患者以及高BMI的患者是膝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高发病率的潜在危险因素[1].

  • 老年粗隆间骨折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高洪涛

    目的:分析老年粗隆间骨折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4年10月~2015年9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9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实际手术方式分为甲组35例和乙组34例,甲组患者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乙组患者接受骨折内固定治疗。对2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等结果进行评价。结果:甲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甲组患者的卧床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骨痂形成时间更短,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效果优于单纯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能够促进骨折愈合、缩短恢复时间,同时还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老年粗隆间骨折选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优势

    作者:罗茗;赵罡;秦征兵;陈玮

    目的 探讨老年粗隆间骨折选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优势.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期间行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6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3例,对照组患者在术中采用PFNA内固定,试验组采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对比两组的治疗情况.结果 术后12个月内,试验组患者的患肢短缩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脱位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功能评分三项,各时间点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选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可以得到良好的结果.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初期治疗失败病例的中期随访结果

    作者:蒋毅;张亮;周一新

    背景:髋臼骨折常见于高能量的暴力损伤,即使经过初期有效治疗仍可能在后期出现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以及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而需要进一步治疗。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臼骨折初期治疗失败病例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方法:1998年9月至2011年8月行THA治疗髋臼骨折初期治疗失败患者108例(110髋),其中96例(98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146个月,平均54.2个月。比较其中51例既往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和47例既往采用保守治疗患者所行THA的疗效差异。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临床评价,依据术后X线片进行影像学分析。
      结果: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6.3分(14~7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平均91.4分(56~100分)(P<0.001)。并发症包括术中股骨矩骨折4例、脱位1例、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4例、假体周围感染2例及BrookerⅢ级异位骨化3例。仅有1例患者因全骨水泥型假体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
      结论:采用THA治疗髋臼骨折初期治疗失败病例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较为满意,具有较高的假体生存率和患者满意度,但在技术上存在诸多难点,围手术期管理和手术细节等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保髋失败的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期随访结果

    作者:褚亚明;张亮;张金庆;周一新

    背景:股骨头钻孔减压术(core decompression, CD)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orsis of femoral head, ANFH)的有效方法,但保髋失败后是否影响后续的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尚存争议.目的:分析THA治疗CD术后失败的非创伤性ANFH患者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CD术后失败待行THA的非创伤性ANFH患者27例(27髋)作为CD组,以及既往未行手术治疗的非创伤性ANFH患者42例(42髋)作为对照组.手术前后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并对手术前后的正侧位X线片进行分析.结果:CD组术中自体血回收量为(246±85)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6±47)ml(t=3.854, P<0.001).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CD组随访时间为28~65个月,平均(46.4±9.6)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27~64个月,平均(49.8±9.2)个月.CD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3.2±11.7)分(18~6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0.3±5.3)分(82~100分)(t=-21.564, P<0.001),对照组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4.4±11.7)分(18~6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8.0±5.9)分(78~100分)(t=-20.465, P<0.001),两组术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542, P=0.589).CD组并发症包括1例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无一例需要翻修.结论:THA治疗CD术后失败的非创伤性ANFH患者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既往CD治疗使后续THA的术中出血量有所增加,但未对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造成不利影响.

  • 全膝关节置换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疗效分析

    作者:刘宏;汤睿;喻亮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目前膝骨关节炎的常用治疗方式,但术中及术后失血仍为影响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目的:探究TKA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行TKA治疗并自愿参与本试验的80例单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PRP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RP组在TKA术中向膝关节周围喷涂PRP和凝血酶,对照组在安装完假体后喷涂等量的生理盐水与凝血酶.两组患者术后给予相同的抗凝、抗感染及功能锻炼.记录手术时间、引流量、总失血量、切口炎症反应率及甲级愈合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术前膝关节评分、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ROM).结果:PRP组术后引流量及总失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炎症反应率及甲级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患者HSS评分、疼痛VAS评分、膝ROM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PRP组HSS评分、疼痛VAS评分、膝ROM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HSS评分、疼痛VAS评分、膝ROM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KA联合PRP凝胶能有效降低失血,加快创面修复及膝关节功能恢复,同时安全性较高,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显、隐性失血情况及输血策略研究

    作者:王玉武;柴盛德;陈维东;吕成堂;董红华;周敦

    背景:髋、膝关节置换术在髋、膝损伤的老年患者中应用广泛,不过术后患者多伴有贫血症状,贫血导致伤口愈合慢,易感染等,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目的:探讨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术后显、隐性失血情况及输血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我院骨科收治的拟行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96例,均符合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适应证且为初次手术,分为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组(髋关节组)44例,其中,24例为肥胖患者,均未采用引流血回输系统;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组(膝关节组)52例,其中,29例为肥胖患者,19例采用引流血回输系统.通过Gross方程着重计算两组的实际总失血量、显性与隐性失血情况,探讨隐性失血机制,并制定相应的输血策略.结果:髋关节组隐性失血占实际失血总量的31.5%(477 ml/1512 ml),膝关节组隐性失血占实际失血总量的51.3%(769 ml/1499 ml),两组隐性失血量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髋关节组与膝关节组肥胖者与非肥胖者的隐性失血量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膝关节组引流血回输患者的实际失血总量高于未行血液回输患者(P<0.05).结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高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即使使用引流血回输亦达不到完全满足机体恢复循环的需要,需加强对患者血容量的补给,此外,正确认识隐性失血可提高临床评估能力,引导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尽早开展关节功能训练.

  • 肿瘤型旋转铰链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与治疗

    作者:王毅飞;郭卫;姬涛;王师尧

    目的 通过对肿瘤型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脱位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8例肿瘤型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3.8岁(16~41岁),均为原发性骨肿瘤,病理类型为骨肉瘤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纤维肉瘤1例.包括股骨下段肿瘤6例,胫骨上段肿瘤2例.平均截骨长度为14.6cm.手术入路选择膝关节内侧入路,对于胫骨上端肿瘤患者,我们术中均游离腓肠肌内侧头覆盖于假体前方,将之与周围的肌肉筋膜缝合固定,以改善局部软组织覆盖.所选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旋转套筒长度为22.5mm (5例)和37mm (3例).结果 术后脱位时间为平均9.3个月(10天至2年),5例患者发生1次脱位,3例患者发生2次脱位.发生脱位后1例在麻醉下手法复位成功,7例患者终行切开复位和(或)假体翻修术.发生脱位的患者均在手术后膝关节获得稳定.功能评价:应用MSTS 93 (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core 93,MSTS 93)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脱位前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4.5%±15.2%,复位术后为67.2%±15.9%.脱位前与翻修术后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脱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分别为假体设计、肌肉及软组织张力不足、术后膝关节不合理康复锻炼.我们认为,通过改进假体设计如增长旋转套筒长度及加装防脱位装置等,执行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术后功能康复计划、避免膝关节过屈等动作以预防脱位的发生.经切开复位及翻修术可获得膝关节稳定,并恢复患肢功能.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高石军;李军;陆博;李彤;陈竞青

    目的 分析影响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120例137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所有患者术后3~7d是否有DVT的发生作为观察时间止点,分别对患者的4项临床因素进行检测并详细记录,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及置换关节侧.所有数据用EXCEL建库,测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分类变量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后发生DVT患者37例,DVT发生率为30.8%(37/120),其中无症状DVT患者占54.1%(20/37).未发生DVT的83例患者中,单侧TKA者74例,双侧TKA者9例.结论 女性、肥胖、60~70岁年龄段、左侧膝关节置换是发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的现状及展望

    作者:裴福兴

    关节置换术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各类中晚期关节疾病的标准手术之一,关节置换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重建关节功能.目前全世界每年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已超过了100万,而且接受关节置换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地增长.

  • CroweⅣ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神经并发症预防

    作者:范永前;刘志宏;王毅;冯建民;杨庆铭

    目的 探讨Crowe Ⅳ的全髋关节置换术肢体延长后神经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对 37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施行 39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 Crowe Ⅳ有 8位(10例).均劈大粗隆行钢丝或大粗隆再连接装置和钢缆固定.所有髋臼假体均放置在真髋臼.髋臼侧有 1例采用骨水泥假体,5例选用小髋臼生物型假体(其中 1例采用髋臼内移技术),4例采用普通生物型髋臼;股骨侧选用生物型假体 2例,普通骨水泥假体 6例,长柄骨水泥假体柄 1例,S-ROM假体 1例.1例短缩超过 4 cm的患者除了软组织松解外还施行了粗隆下去旋转截骨.结果 1例患者采用髋臼内移技术,1例采用粗隆下去旋转截骨卧床 3个月后进行功能锻炼.劈大粗隆行钢丝或大粗隆再连接装置和钢缆固定的在术后 3周下床活动,有 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不完全股神经麻痹,术后 3个月恢复.结论 术中牵引和术后的屈膝屈髋放松神经,避免放置拉钩和安置大粗隆再连接装置时的神经损伤,去除骨水泥突起或避免血肿压迫,骨水泥产热时注水降温,肢体延长超过 4 cm的患者采用粗隆下去旋转截骨等措施可较有效地预防神经并发症.

  • 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膝关节力线改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国奋;金健;兰天

    目的 探讨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膝关节力线的改变,分析其发生原因、影响及预防方法.方法 选择定制型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患者10例,手术前、后均拍摄膝关节非负重正侧位X线片.测量参数:(1)胫股冠状角(FTA):胫骨与股骨解剖轴之间的夹角;(2)胫骨平台一骨干角;胫骨平台关节面与胫骨解轴之间的夹角;(3)胫骨平台后倾角:在膝关节侧位像上,分别沿胫骨上关节面及胫骨前缘做切线,再向胫骨上关节面切线与肠骨前缘作垂线,其交角即为胫骨平台后倾角,表示胫骨平台向后倾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术前、术后上述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 术前和术后胫股冠状角(FTA)、胫骨平台一骨干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分别是:3.9°/6.5°、86.9°/89.9°、12.6°/8°,统计学差异显著.术前参数在生理解剖正常值范围内,术后则明显偏离正常值.截骨长度同FTA呈负相关(r=-0.635,P=0.049),即截骨长度越长,FTA越小(越接近生理值).结论 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膝关节相关线性参数发生改变,明显偏离生理正常值,具有统计学差异.原因包括术前截骨等指标测量误差、定制假体设计原理的缺陷、手术操作等因素,应进行相应改进.

  • 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

    作者:张华峰;李稚君;马信龙

    大多数矫形外科医生都能良好评估和治疗终末期髋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而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对他们而言却是个很大的挑战.踝关节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金标准,但是长期随访显示其存在着临近关节退变和步态改变等并发症[1,2].早期人工全踝关节系统因为骨水泥技术或者高限制性的设计失败率较高,但是随着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的改善,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炎的另一种可行性选择.

  • 抗生素骨水泥的药释特性和增效思路

    作者:杨骐宁

    由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老龄化,人工关节的例数正逐年剧增.感染是其灾难性的并发症.虽然随着外科无菌技术的发展及手术室层流技术的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感染的发生率已下降到了1%~2%,但由于这类手术的大量进行,感染的病例数仍不断上升,且感染的治疗充满了挑战性,所以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人工关节置换后感染一直是关节外科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1,2].1970年,Buchholz和Engelbrecht首次将抗生素骨水泥应用于关节置换感染的治疗,随后抗生素骨水泥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人工关节置换的感染.虽然抗生素骨水泥预防人工关节感染的应用价值目前还存在争议,但抗生素骨水泥应用于高风险患者的初次关节置换术和感染翻修术病例已获得认可[3-5].抗生素骨水泥的抗菌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证实,但目前其药释性能仍不尽如人意,关于药释机制和增效方法的研究也依然是讨论的热点.

597 条记录 4/30 页 « 12345678...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