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列线图在人感染 H7 N9禽流感死亡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作者:程庆林;丁华;孙昼;考庆君;杨旭辉;黄仁杰;温圆圆;王婧;谢立

    目的:应用列线图模型构建人感染H7 N9禽流感死亡风险预测的评估模型。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浙江省人感染H7 N9禽流感定点治疗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0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使用调查表对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寻找与H7N9禽流感死亡风险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使用列线图建立人感染H7 N9禽流感死亡风险的预测评估模型,采用一致系数(C-index)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χ2=3.98,OR=2.99,95%CI:1.05~9.2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χ2=6.66,OR=5.06,95% CI:1.56~18.83)、C-反应蛋白≥120 mg/L(χ2=8.63,OR=5.15,95% CI:1.79~16.31)、手卫生差(χ2=6.83,OR=10.29,95%CI:2.18~81.49)和潜伏期≤5 d(χ2=7.23, OR=4.75,95%CI:1.59~15.80)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在Logistic回归模型基础上绘制的列线图模型包含的这5个独立危险因子的影响等级和评分依次为,手卫生差:1级,100.0分;CRP≥120 mg/L:2级,76.5分;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3级,70.5分;潜伏期≤5 d:4级,62.0分;年龄≥60岁:5级,51.0分。列线图模型的C-index、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3和0.817,模型拟合的效果较好。结论列线图模型能有效地进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风险的个体化预测和评估。

  • 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基因多态性与山西省家族性乙型肝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石少媛;张缭云;赵龙凤;张德梅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ymphocyte antigen,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山西省家族性乙型肝炎临床转归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以山西省家族性乙型肝炎家庭中的295位成员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健康对照组、慢性无症状携带(ASC)组、慢性乙型肝炎(CHB)组及肝硬化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PCR-SSOP)结合荧光磁珠流式检测技术,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检测.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计算法比较HLA-DRB1各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以及在HBV DNA不同载量下的分布情况,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疾病的等位基因风险率以相对危险系数(RR)表示.结果 HLA-DRB1*04基因频率在健康对照组为0.159,明显高于ASC组(0.069)和CHB组(0.0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892和4.072,P值均<0.05);HLA-DRB1*07等位基因在CHB组和肝硬化组的频率分别为0.131和0.15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40和5.529,P值均<0.05);HLA-DRB1*13等位基因频率在健康对照组为0.037,高于CHB组(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16,P<0.05).HLA-DRB1*15等位基因频率在ASC组为0.206,在肝硬化组为0.11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87,P<0.05).其他各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在ASC、CHB及肝硬化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38,P<0.01);HBV DNA阳性组的HLA-DRB1*07基因频率(0.167)高于HBV DNA阴性组(0.096)(χ~2=5.268,P=0.002).结论 HLA-DRB1*07与家族性HBV易感性有关,可能是山西省家族性乙型肝炎易感基因或连锁基因.HLA-DRB1*04及HLA-DRB1*13与家族性乙型肝炎抗性相关,可能是山西省家族性乙型肝炎抗性基因.

  • 宫颈局部物理治疗和切除性治疗对子宫颈癌前病变转归的影响

    作者:耿力;黄鑫;郭艳利;赵一鸣;游珂;乔杰;韩劲松;郭红燕;张璐芳;熊光武

    目的 探讨宫颈局部微波治疗、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和冷刀锥切术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lesion,CIN)Ⅱ、Ⅲ级转归的影响.方法 对289例2000年3月-2006年2月在我院门诊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为CIN Ⅱ、Ⅲ级者,按照我国中华医学会和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制定的CIN的处理指南分别进行治疗和随骀访.结果 233例完成随访(80.6%,233/289),随访时间3~56个月,平均11.8月.77.7%(181/233)的CIN Ⅱ、Ⅲ级进行了治疗,其余22.3%(52/233)未治疗.治疗后CIN Ⅱ、Ⅲ级病变消失率为88.4%(160/181),未治疗者病变消失率63.5%(33/52),差异有显著性(÷2=17.664,P=0.000).CIN Ⅱ级的微波治疗、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和冷刀锥切术与病变转归无关(÷2=0.008,P=0.996),CIN Ⅲ级采用冷刀锥切术与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与病变消失无关(÷2=0.017,P=0.897).结论 CIN病变的治疗能提高CIN Ⅱ、Ⅲ级的病变消失率,但3种治疗方法 对CIN病变的转归差异无显著性.

  • 羊脱细胞真皮基质在体内转归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张军;侯智慧;贾军乐;周彪;王凌峰

    目的 了解羊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在受体体内的转归情况.方法 健康雄性绵羊活杀扒皮、拔毛,反削为断层皮片,经胰蛋白酶溶液消化、TritonX-100溶液振荡清洗制成符合组织学要求的ADM,一部分置于0.04%的戊二醛溶液中制成交联型ADM,另一部分不做交联.将40只大白鼠随机分为交联组与未交联组,各组20只.交联组每只大白鼠背脊位置设计切口、沿游离出的组织间隙包埋入交联型ADM,未交联组用同样的方法包埋入未交联型ADM.术后对比观察交联与未交联组术区的外观变化、埋植物及周围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埋植羊交联和未交联型ADM后,大鼠埋植区均无明显的炎症反应,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交联型和未交联型羊ADM被周围组织包裹,包裹组织血运正常,无异常分泌物,镜下交联型和未交联型羊ADM周围均被炎性细胞浸润,以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主,羊ADM被周围组织吸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结论 羊ADM在体内转归过程中无明显的排斥反应,显示了较低的免疫原性.

  • 肺部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耐药性与转归

    作者:赵建兰;许东风;徐慧;崔凌;赵登峰

    目的 探讨肺部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MDRO)耐药性与转归,为MDRO肺部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医院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痰液标本行细菌培养菌株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同时给予敏感抗菌药物治疗,观察患者治疗转归.结果 178例患者痰液培养出病原菌,阳性率为89.00%,其中132例非MDRO感染、46例MDRO感染;46例MDRO患者中42例为单一病原菌感染,4例为多重病原菌感染.46例MDRO感染患者检出MDRO 5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占82.00%,以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9株占18.00%,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MDRO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唑林、苯唑青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红霉素完全耐药,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耐药率均>70%,对万古霉素敏感;MDRO革兰阴性菌对一代头孢和青霉素类药物多数完全耐药,对亚胺培南耐药率相对低;MDRO感染患者恶化率为15.22%(7/46)高于非MDRO感染患者(P=0.013).结论 肺部感染患者MDRO感染率较高,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抗菌药物广泛耐药,MDRO感染患者不良转归率明显增高.

  •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感染分析

    作者:楼小航;刘继峰;吴纪龙;邢臣径;陈娜

    目的 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感染情况,并分析诱发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1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轻重程度选取个体化治疗方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并积极给予其他相关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转归及感染情况,分析感染率与年龄、性别、血白蛋白水平、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116例患者中,病情缓解110例,缓解率为94.83%,不详者5例,死亡1例,病死率为0.86%;重症患者缓解率(83.33%)明显低于中轻症患者(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6例患者中,发生感染25例,感染率为21.55%;其中细菌感染24例,感染率为20.69%;真菌感染4例,感染率为3.45%;感染部位包括皮肤感染19例,肺部感染3例,败血症2例,尿路感染3例,口腔感染4例;其中合并2种感染2例(中症1例,重症1例),合并3种感染2例(均为重症);共分离出病原菌31株,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念珠菌,分别占35.48%、19.35%、16.13%、12.90%;患者感染率与病情程度及血白蛋白水平有关,血白蛋白水平较低者感染率(35.29%)大于血白蛋白水平较高者(15.85%);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感染率(44.44%)大于中症(11.48%)、轻症(10.53%)患者.结论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合并感染发病率较高,感染率与病情程度和血白蛋白水平有明显相关性;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在临床工作中,要重视此类患者的皮肤护理及感染防控.

  • 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肺部真菌感染

    作者:陈虹;张庆;张文学;田彦;赵凤翎;王旭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转归.方法对医院12例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确诊3例,临床诊断4例,高危疑似5例,其中,肺穿刺活检发现新型隐球酵母菌包囊1株,胸水培养发现白色假丝酵母菌1株,支气管镜灌洗液培养发现光滑假丝酵母菌1株;乳胶凝集试验阳性2例,G试验及GM试验均阳性2例,9例CT检查表现为局限性高密度团块影,3例为多发片状及絮状影;10例治疗患者,治愈8例,好转1例,死亡1例;有效率90.0%,治愈率80.0%,死亡率8.3%,2例未治患者病情稳定.结论 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肺部真菌感染以曲霉菌属和隐球酵母菌属为主,在临床表现、病程转归及药物耐受性方面有别于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真菌感染.

  • 重症患者合并侵入性真菌感染的转归分析

    作者:刘阳;刘雅丽

    目的 探讨重症患者并发侵入性真菌感染的转归及影响因素,提高ICU侵人性真菌感染的防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5-2012年医院135例ICU侵人性真菌感染病例,分析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从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151株病原菌,94.0%为假丝酵母菌属,5.3%为曲霉菌属;分离株对氟康唑耐药率高达8.3%,伊曲康唑耐药率为4.6%,对两性霉素B全部敏感;重症患者合并侵入性真菌感染的治愈率为58.5%,多因素分析以治愈/好转作为阳性事件,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缺乏(OR=0.6,P-0.03)、抗真菌治疗延迟>13 d(OR=0.5,P=0.02)以及APACHEⅡ评分>20分(OR=0.8,P-0.04)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 假丝酵母菌属是ICU侵入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对氟康唑的耐药性日趋明显.重症患者合并IFI治愈率较低,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对治疗转归的危险因素提高警惕,尤其要注意粒细胞缺乏和APACHEⅡ评分>20的患者,同时应充分重视侵入性真菌的早期治疗.

  • 胎儿侧脑室扩张妊娠中晚期转归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孙越;陈涛涛;张战红

    目的 探讨胎儿侧脑室扩张妊娠中、晚期转归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妊娠20 周后常规超声检查胎儿侧脑室增宽者48 例,动态观察超声下胎儿侧脑室扩张妊娠中、晚期转归,随访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结果 侧脑室扩张宫内良性转归者,GESELL 评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①胎儿轻度侧脑室妊娠中、晚期良性转归,预后良好;②出生前未完全转归的侧脑室扩张胎儿应重视出生后婴幼儿远期随访.

  • 超声诊断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回顾性分析

    作者:梁金丽;张战红

    目的 探讨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宫内转归、妊娠结局及预后.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经产前诊断超声检查发现的100例侧脑室宽度≥8 mm且<10 mm胎儿(观察组)与230例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胎儿(病例组)的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观察组宫内变化;对病例组进行畸形分类,分析宫内转归、随访妊娠结局及出生后婴幼儿并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①观察组中宫内侧脑室宽度无明显变化者92例,进展为轻度扩张者7例、重度扩张者1例.②病例组中单一畸形130例,神经系统多发畸形37例,合并其他脏器畸形者63例.单纯性侧脑室扩张51例,其中轻度组41例中稳定占19.5%(8/41),缩小者占4.9%(2/41),消失者占63.4%(26/41),进展者占12.2%(5/41);重度组中进展者占90%(9/10);共分娩35例,其中91.43%(32/35)随访预后良好.颅后窝池增大9例,进展者占22.2%(2/9),分娩7例,85.71%(6/7)预后良好.脉络丛囊肿9例,其中1例为18三体综合征,8例其宫内转归良好,均分娩.1例变异型Dandy Walker分娩,随访预后良好.1例胼胝体发育不良分娩,随访示认知障碍.2例侧脑室扩张并颅后窝池增大者分娩前恢复正常结构.③以观察组为对照组与侧脑室扩张轻度组、重度组3组及各组间两两比较宫内转归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预后与侧脑室宽度是否进展有明显关系.结论 ①对于超声发现侧脑室≥8 mm且<10 mm的胎儿,有宫内进展可能.故应定期观察宫内变化.②不合并其他异常的胎儿单纯性轻度侧脑室扩张、颅后窝池增大、脉络丛囊肿和透明隔腔消失需动态观察其宫内变化,必要时行MRI检查,宫内良性转归者,预后较好.③对严重的胎儿颅脑畸形及宫内进展提示预后不良者应及早确诊、及早干预.

  • 宫颈上皮内瘤变LEEP治疗后转归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俊绘;宋静慧

    目的 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在LEEP术后转归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219例行LEEP手术的CIN患者,随访1年以上,收集所有相关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高危HPV持续感染和LEEP术后标本切缘阳性、病变累及宫颈腺体是LEEP术后病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IN患者经LEEP治疗前HR-HPV多重感染者治疗后复发率明显增高.年龄≥50岁、切缘阳性、高危HPV持续感染,累及腺体是影响LEEP术后CIN患者转归的危险因素.

  • 派特灵用于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清除的临床观察

    作者:冯凌;宋志琴;邵玉琳;陈君;谭洁

    目的 探讨派特灵清除高危型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不同地区5家医院的宫颈HPV感染者619例,采用PCR+膜杂交法HPV分型检测425例(其中HPV16阳性77例),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2)法检测194例.按照患者意愿分组,派特灵组共384例,对照组共235例,观察治疗后第3、9个月两组HPV的阴转情况.结果 治疗后第3、9个月时,派特灵组HPV分型检测HPV转阴率分别为79.2%和8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第3、9个月时,派特灵组HPV16型转阴率分别为75.0%和87.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C2检测的治疗后第3、9个月时,派特灵组HPV转阴率分别为81.3%和89.2%,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派特灵对HPV病毒清除有一定的作用.

  • 诱导痰分析对预测毛细支气管炎转归的意义

    作者:姚圣连;钱金强;丁翠君;朱均;陈育智

    目的观察首次喘息的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诱导痰组分的变化,探讨诱导痰液炎性细胞及细胞因子在预测其转归的价值.方法用4.5%高渗盐水超声雾化法留取70例毛细支气管炎婴儿的诱导痰液,用荧光酶标法、ELISA方法检测诱导痰液中的嗜伊红阳离子蛋白质(ECP)、白介素(IL)-4、干扰素(IFN)-γ水平,台盼蓝染色和瑞氏染色计数嗜酸性粒细胞,随访观察3年.结果毛支发作3年后有24.3%(17/70)患儿发展为哮喘,其初发阶段诱导痰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OS)、ECP、IL-4明显高于未发展为哮喘的单纯毛支患儿(P<0.01),而IFN-γ则明显低于单纯毛支患儿(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对于诱导痰中存在ECP、IL-4、EOS显著增高的毛支患儿有发展为哮喘的可能,在其初发阶段应进行哮喘的早期干预治疗.

  • 103例超未成熟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晓磊;梅花;刘春枝;张亚昱;刘春丽;宋丹;张钰恒

    目的 总结超未成熟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原因、相关影响因素及转归情况.方法 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NICU收治的符合条件的103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及超未成熟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母孕期病史、新生儿出生时情况、诊治经过及预后.结果 103例患儿存活67例,死亡36例,存活率65.0% (67/10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感染、胎膜早破等为发生超未成熟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因素,影响两者的转归因素包括胎龄、性别、出生体重、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P<0.05).长期住院的存活患儿后期易并发贫血.死亡直接原因前4位包括肺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论 加强高危妊娠监测管理,预防早产,加强NICU超未成熟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监护管理,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医院感染发生,是提高两者存活率,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措施.

  • 儿童急诊不同年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回顾性分析

    作者:姜剑斌;陈其;项如莲;张园海

    目的 探讨儿科急诊不同年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儿发病特点、急诊处理方法、转归及收住院诊治情况.方法 对2002年6月~2006年6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PSVT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4年来,我院儿科急诊共诊治65例PSVT,年龄8 d~16岁,平均6.45岁,其中~1岁11例,~3岁4例,~6岁8例,~16岁42例.各年龄组通过迷走神经刺激、药物治疗大多能成功复律.65例患儿中,收住院22例(34%).婴幼儿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拒奶、烦躁、气促、水肿,其中并发心力衰竭9例;年长儿组(3~16岁)多表现为心悸、胸闷,无一例并发心力衰竭.不能复律或出现其他并发症或需特殊检查或因其他疾病收住院者共22例(26例次),其中<3岁14例,占住院患儿的64%.以脓毒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水肿待查等诊断收住院者5例,均为<1岁的患儿.结论 PSVT婴幼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并发心力衰竭多,病情重.年长儿组诊断容易,处理及时者大多数转归良好.

  • 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转归

    作者:石丹妮;卢新天;赵卫红;华瑛;卢薇薇;孙宏亮

    目的 总结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的临床经过及主要临床特点,以期对儿童cITP的应对策略有所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儿童慢性ITP的自发缓解情况与主要临床特点.结果 (1)58例cITP患儿中,33例(56.9%)获得自发缓解,中位缓解时间1年;预计累计自发缓解率在诊断后6~12个月、2、3和4年内分别为40%,47%,47%,55%,无死于出血者.(2)儿童cITP的起病年龄、性别、前驱感染史、病初PLT、抗核抗体及病初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均与疾病转归无关(P≥0.05).(3)急、慢性ITP患儿的低血小板计数分布基本相同(P=0.156),轻、中度出血的分布没有差别(P=0.329),但cITP重度出血多于急性ITP,分别为13.8%和1.9%.结论 儿童cITP中的部分病例也呈现自限性经过,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及早期药物治疗对疾病转归无明显影响.

  • 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后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治疗及转归分析

    作者:徐慧敏;曹建忠;王静波;惠周光;吕纪马;梁军;周宗玫;冯勤付;陈东福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放疗后发生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SRILI)的治疗及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07年间接受放疗的NSCLC患者,放化疗期间或随访中发生并在本院治疗的80例SRILI患者的治疗及转归特点.根据不良反应常见术语标准3.0版对SRILI进行诊断和分级,若患者具有多个RILI阶段则划归不同分级分析.按SRILI发展阶段累积计算,2、3、4、5级分别有49、46、1、4人次.结果 87%的3级SRILI及部分伴发热的2级SRILI的治疗以激素为主,并预防应用一线抗生素.激素初始剂量范围为强的松当量20.0 ~ 66.7 mg/d,中位有效剂量为强的松当量33.3 mg/d,并逐步减量,治疗总时间中位数33 d.65%患者激素敏感,32%激素依赖.2级SRILI 31%进展为3级,3级SRILI 9%发展至死亡.结论 3级SRILI治疗以激素为主,2级发热者可考虑使用激素,同时预防应用一线抗生素;激素治疗对SRILI有效,及时激素治疗后死亡率低.

  • 鼻咽癌IMRT后放射性脑损伤转归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洪智;王凯;曲媛;张世平;黄晓东;易俊林;肖建平;李素艳;高黎;徐国镇;罗京伟

    目的 探讨鼻咽癌IMRT后放射性脑损伤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13年间我院IMRT的1 300例鼻咽癌患者,有58例发生放射性脑损伤.收集发生放射性脑损伤后3~24个月随访的MRI信息.参考RECIST标准对放射性脑损伤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46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被纳入分析,发生放射性脑损伤的中位潜伏期为34个月.将患者分为缓解(CR+PR)和未达缓解两组,分别分析10~ 12、18~24个月时对缓解率有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T分期、高治疗强度等因素对2个时间段客观缓解率无明显影响.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者客观缓解率升高,10~12个月时达68.8% (P=0.000),18~24个月时达81.8% (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10~12、18~24个月评价时,应用神经节苷脂均为放射性脑损伤缓解的有利因素(OR=19.8、13.5,P=0.001、0.005).结论 应用神经节苷脂可能是促进放射性脑损伤修复的有效措施,建议开展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其疗效.

  • 血流动力学的分子作用机制在颅内动脉瘤转归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永发;黄清海;刘建民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其发生、发展和破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动物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因素与颅内动脉瘤的转归密切相关.而基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能触发相关的分子级联反应,是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2].

  • 临床孤立综合征转归为视神经脊髓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郭海霞;张美妮;郝洪军

    目的 探讨临床孤立综合征(CIS)转归为视神经脊髓炎(NMO)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4-09-2011-09就诊于作者医院神经内科CIS患者109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首次发病时头颅和脊髓MRI特点及临床表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Ab)水平,另备30份健康者血清作为健康对照组,以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AQP4-Ab浓度的均值+3倍标准差者为阳性.结果 (1)随访0.5~7年,中位数为3.0年,四分位数间距为4.6年,转归为NMO 46例,转归为多发性硬化(MS)29例,其余仍是CIS,包括24例脊髓炎,10例视神经炎(ON).(2)转归为NMO组血清AQP4-Ab水平明显高于MS组、脊髓炎组、ON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3)转归为NMO组AQP4-Ab阳性率为63.03%(29/46),高于转归为MS组的13.79%(4/29)、脊髓炎组的29.17%(7/24)、ON组的20.00%(2/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AQP4-Ab阳性、NMO颅内典型病灶、脊髓损伤>3个节段、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与CIS转归为NMO有关.结论 AQP4-Ab阳性、NMO颅内典型病灶或者脊髓损伤>3个节段、EDSS评分对预测CIS转归为NMO有临床价值.

771 条记录 5/39 页 « 12345678...383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