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06年-2010年沈阳市大气污染与出生缺陷的生态学研究

    作者:李静;黄彦红;董爽;王鑫鑫;姜承志;刘枢;陈宗娇

    目的 对沈阳市2006年-2010年大气质量数据与出生缺陷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大气污染与出生缺陷之间的关联,为出生缺陷环境病因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年度、地区、季节等分析大气质量状况及出生缺陷检出率;应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大气污染与出生缺陷的关联性.结果 沈阳市2006年-2010年出生缺陷检出率分年度、地区、性别、季节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9.12、30.58、26.77、240.88,P<0.05),大气污染指数(API)分年度、地区、季节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4、189.70、391.94,P<0.05);出生缺陷检出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这与大气质量的变化相一致.出生缺陷检出率重污染区高于轻污染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23,P<0.05);出生缺陷检出率非采暖期高于采暖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75,P<0.05).结论 沈阳地区出生缺陷的发生在年际、地区和季节间与大气污染存在统计学相关.

  • 乳酸菌检测方法(综述)

    作者:张一凡;冉陆;罗雪云

    乳酸菌是一类能利用可发酵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总称,这个名称就细菌分类学而言是一非正式、非规范的名称.目前在自然界已发现的这类菌在细菌分类学上划分出至少23个属 ,涉及到的有关属则更多,包括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等.而相当多的乳酸菌对人、畜的健康起着有益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有益细菌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微生态制剂也因此应运而生.目前我国微生态制剂利用的益生菌近10种,其中除了乳杆菌和乳酸链球菌有国家的标准检验方法外,大部分菌种均无统一的标准方法,难于对该类产品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其安全性.故急需建立规范的标准检验方法,以便对微生态制剂进行监督管理,保障其功能、安全性及质量,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本文即对目前国内外用于乳酸菌检测的方法做一综述.

  • 我国微生态保健食品的现状及展望(综述)

    作者:冉陆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1977年由德国人Volker Rush首先提出的.它作为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边缘科学,是一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态学.中国的微生态学研究自1979年10月中国微生物学会人畜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下属的正常菌群学组的成立、1988年2月15日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的成立有了学术组织.1988年<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创刊.微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涉及微生态学的基础、教学、临床、悉生动物、细菌L型、中医药、动物、植物、感染、微生态调节剂等.

  • 对应分析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李宝红;董时富;孙振球

    目的 探讨对应分析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用对应分析方法对中国部分城市食品摄入量与男性胃癌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从对应分析的因子负荷图中可以看出男性胃癌死亡率存在地区性差异.结论 因子负荷图直观地表述了中国部分城市与男性胃癌死亡率存在地区性差异,南方男性居民对米特别是精制的米以及食盐摄入较多,面类、浅色蔬菜摄入量较少.这可能暗示着存在一些致癌因素.

  • 2013-2015年大气PM2.5持续高暴露对中国40个区/县人群死亡的影响

    作者:陈晨;孙志颖;孙庆华;班婕;李湉湉

    目的 探讨大气PM2.5持续高暴露对中国40个区/县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我国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及黑龙江、山西、太原、四川选取40个区/县作为研究现场,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逐日PM2.5浓度、气象资料及人群死亡数据.以PM2.5日均浓度值(分别为75 μg/m3、各区/县日均浓度值的P75和P90)和持续时间(≥2 d和≥3 d)定义6种持续高PM2.5暴露情景,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和Meta分析研究持续高PM2.5暴露对40区/县人群死亡的影响.结果 2013-2015年,40个区/县日均温度为(15.26±10.48)℃,P50P25,P75)为17.20(7.50, 23.70)℃;日均相对湿度为(67.31±19.26)%,P50P25,P75)为72.00%(57.00%,81.00%);PM2.5日均浓度为(72.81±60.93)μg/m3,P50P25,P75)为55.38(33.77,91.45)μg/m3;每个区/县每日非意外总死亡为(12± 7)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为(5±4)例,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为(2±2)例.PM2.5日均浓度值≥75 μg/m3且持续≥2 d的暴露情景引起的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ER(95%CI)值分别为1.77% (0.89%,2.66%)和2.69%(1.06%,4.35%);PM2.5日均浓度值≥P75且持续≥2 d的暴露情景引起的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ER(95%CI)值分别为1.67%(0.59%,2.76%)和2.31%(0.67%, 3.97%);PM2.5日均浓度值≥P90且持续≥2 d的暴露情景引起的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ER(95%CI)值分别为0.71%(-0.75%,2.20%)和1.95%(0.08%,3.86%);PM2.5日均浓度值≥75 μg/m3且持续≥3 d的暴露情景引起的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ER(95%CI)值分别为1.15% (0.12%,2.18%)和1.85%(0.25%,3.47%);PM2.5日均浓度值≥P75且持续≥3 d的暴露情景引起的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ER(95%CI)值分别为1.39%(0.15%,2.64%)和2.29%(0.39%, 4.23%).结论 持续高PM2.5暴露与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存在关联.

  • 2014-2017年安徽省铜陵市大气PM2.5和温度交互作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作者:段俊;罗雪莲;储文革;高娇娇;徐紫菡;张言武;程强;白丽君;魏倩楠;苏虹

    目的 探讨大气PM2.5和温度交互作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安徽省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市立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入院资料、铜陵市环境保护局和气象局的环境污染物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联合广义相加模型,探讨PM2.5、多种污染物以及PM2.5和温度的交互作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的影响,温度的分层按照3种标准进行划分,分别为<P 5、<P 10、<P 20分别为低温,P 5~P 95、P 10~P 90、P 20~P 80分别为中温,>P 95、>P 90、>P80分别为高温.结果 2014-2017年,铜陵市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共计6 642人次,PM2.5和温度的中位数分别为47.0 μg/m3和17.5℃.以PM2.5暴露浓度P50为参照,当PM2.5暴露浓度为P90时,在滞后第1天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RR值为1.03(95%CI:1.00~1.07),第5天达到大,RR值为1.16(95%CI:1.13~1.19);多污染物模型中,同时纳入PM2.5和NO2时,PM2.5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风险较大,RR值为1.18 (95%CI:1.15~1.22)(P<0.001);3种温度分层标准下均为高温时PM2.5暴露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风险大,超额风险度分别为12.1%(8.5%~15.7%)、9.7%(6.9%~12.6%)和17.1%(11.6%~22.8%),P值均<0.001.结论 随着PM2.5浓度的升高,精神分裂症的入院风险增加;并且在高温时PM2.5的危险效应更大.

  • 江苏省大气污染物联合暴露对人群死亡风险急性效应的多中心研究

    作者:汪庆庆;叶云杰;张嘉尧;孙宏;周连;丁震;徐燕

    目的 探讨江苏省大气PM2.5、O3、NO2污染对居民每日非意外、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 收集江苏省13个设区市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PM2.5、O3、NO2日平均浓度,同期每日非意外、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死亡例数,以及气象资料,以上资料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空气污染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信息系统.采用基于自然样条平滑函数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不同城市大气污染物与每日死亡的相关性.采用多元Meta分析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多个城市污染物与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 在13个设区市平均水平,PM2.5、O3、NO2浓度每升高1个四分位距,引起的居民非意外死亡率超额危险度(ER)分别为1.10%(95%CI :0.66%,1.54%)、0.59%(95%CI :0.18%,1.00%)、2.00%(95%CI :1.29%,2.72%);心血管疾病死亡率ER值分别为1.01% (95%CI :0.63%,1.38%)、0.66%(95%CI :0.02%,1.30%)、1.62%(95%CI :1.00%,2.23%);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ER值分别为1.09%(95%CI :0.35%,1.82%)、0.44%(95%CI :-0.29%,1.16%)、2.75%(95%CI :1.42% ,4.08%);对于非意外死亡,PM2.5在暴露当天效应强(ER=1.10%,95%CI :0.66%,1.54%),O3在滞后第2天强(ER=1.82%,95%CI :0.69%,2.97%),NO2在滞后第1天效应强(ER=2.09%,95%CI :1.34%,2.83%).结论 PM2.5和NO2增加了非意外、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O3污染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和非意外死亡风险;对非意外死亡的急性效应由高到低依次为NO2、PM2.5、O3,PM2.5在污染当天效应强,NO2和O3有滞后效应.

  • 2013-2015年大气PM2.5暴露对中国3个城市5家医院每日急诊及门诊人次的影响

    作者:牛越;陈仁杰;林之靖;阚海东

    目的 探讨大气PM2.5暴露对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城市5家医院每日急诊和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城市的5家医院(北京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荔湾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为研究现场,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医院的急诊和门诊资料,以及城市的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暴露对医院每日急诊和门诊人次的影响,同时采用Meta分析获得合并效应值.结果 2013-2015年,5家医院急诊和门诊量分别为1 378 501和18 139 779人次.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上海新华医院、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的PM2.5日均浓度分别为(81.8±68.7)、(83.2±69.7)、(54.4±34.1)、(43.5±24.8)μg/m3.PM2.5暴露对每日急诊和门诊人次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滞后0~1 d的影响大,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每日急诊和门诊就诊的ER(95%CI)值分别为0.56%(0.14%,0.99%)和0.63%(0.07%,1.19%);分别调整O3、NO2、SO2和CO后,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每日急诊就诊的ER(95%CI)值分别为0.50%(0.10%,0.90%)、0.34%(-0.02%,0.69%)、0.36%(0.02%,0.69%)和0.56%(0.10%,1.03%),每日门诊就诊的ER(95%CI)值分别为0.65%(0.08%,1.21%)、0.29%(-0.17%,0.75%)、0.48%(-0.06%,1.03%)和0.48%(-0.02%, 0.99%).结论 PM2.5暴露可增加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城市5家医院的每日急诊和门诊人次.

  • 中国不同区域基于死亡风险评估的热浪定义研究

    作者:林巧绚;王黎君;林自强;殷鹏;黄正京;刘涛;肖建鹏;李杏;曾韦霖;林梢;周脉耕;马文军

    目的 通过分析中国不同地区极端高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构建不同区域的热浪定义.方法 收集2006-2011年中国人口超20万的66个疾病监测点气象(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和居民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合气候类型、行政区域把中国分为7个区域.采用两阶段方法分析,第1阶段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拟合每个监测点的温度-死亡关系,第2阶段采用多元Meta分析合并每个区域所有监测点的数据,获得区域性温度-死亡的关系,探索热浪的温度阈值和持续时间,建立每个区域基于死亡风险的热浪定义.结果 当日平均温度分别≥5-10月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和西南日平均温度的P64、P71、P85、P67、P75、P77时,且该温度连续2 d及以上定义为热浪,对应的温度绝对阈值分别为21.6、23.7、24.3、25.7、28.0和25.3℃;华南地区热浪定义为日平均温度≥5-10月日平均温度的P9330.4℃),持续5 d及以上的炎热天气.结论 根据死亡风险评估建立起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热浪定义,不同区域的热浪预警温度不同.

  • 淮河水系东方次睾吸虫生态学初步研究

    作者:李朝品;王健

    目的调查淮河水系是否存在东方次睾吸虫及其孳生特性. 方法采集家鸭粪便,以透明厚涂片法查找东方次睾吸虫卵;取麦穗鱼肉压片和研细、水洗、沉淀、镜检,分离麦穗鱼体内囊蚴,并将分离获得的囊蚴感染雏鸭;解剖人工感染的雏鸭,从胆总管及肝胆管内分离成虫.取纹沼螺经压片、镜检,分离雷蚴和尾蚴. 结果家鸭粪便中东方次睾吸虫卵阳性率为17.17%(103/600);家鸭胆总管和肝胆管内成虫的检出率为18.33%(11/60);经囊蚴感染的雏鸭肝脏内可分离出成虫.麦穗鱼中囊蚴检出率为6.67%(8/120).纹绍螺体内雷蚴和尾蚴阳性率为 0.60%(6/1000). 结论淮河水系存在东方次睾吸虫,其可在纹绍螺、麦穗鱼、雏鸭体内孳生、繁殖,完成生活史.

  • 山东省干旱事件对人群传染病发病 影响的研究

    作者:薛晓嘉;李学文;李晓梅;丁国永;刘起勇

    目的 研究山东省干旱事件与人群传染病的关系,筛选干旱事件敏感性传染病.方法 选取山东省济南、青岛、潍坊和泰安市辖区以及日照市莒县和滨州市惠民县作为研究现场,采用生态趋势研究识别干旱相关敏感性传染病.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暴露期和对照期及滞后期传染病的发病率进行粗筛,选择负二项回归模型、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和零膨胀Poisson回归模型拟合干旱与粗筛传染病发病的关系.结果 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干旱导致阿米巴痢疾、风疹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风险增加,其OR值及其95%CI分别为2.457(1.609~3.752)、2.206(1.436~3.388)和1.192(1.058~1.344),相应滞后期分别为3、0和1个月;而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麻疹和恙虫病在干旱发生后其发病风险降低(OR<1),相应滞后期分别为2、2、0和3个月.结论 山东省干旱相关敏感性传染病谱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手足口病、麻疹、风疹、乙脑和恙虫病.

  • 鼠类体外寄生虫生态学研究现状

    作者:郭天宇;许荣满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依据不同的组织层次结构,生态学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生态学.由于从个体、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的层次转变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相应层次生态研究就越来越复杂,研究难度越来越大.鼠类体外寄生虫是一类寄生于动物或人体的节肢动物,有蚤类、虱类、蜱类、革螨和恙螨,它们种类多,分布广.1 个体生态学研究生态学属于宏观生物学范畴,生态学研究的低层次是个体,而生理学研究的高层次也是个体,因此,个体生态学按其研究内容应属于生理生态学的范围.个体生态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动物生长、发育、繁殖、休眠、滞育、扩散等生理行为与所处的生态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降水、植被等一系列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各类寄生虫生活史、产卵习性、昼夜活动节律、栖境选择等方面的内容均包括在个体生态学研究的范畴.鼠类体外寄生虫个体生态学所涉及的种类十分广泛,研究也较为深入.

  • 汉坦病毒宿主动物生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作者:汤芳;曹务春

    发生在欧亚大陆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和美洲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是由汉坦病毒(Hantaivrus,HV)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发病流行取决于宿主动物的生态学、环境因素变化、人的行为及流行毒株的特点,其中环境条件变化引起宿主动物种群密度及行为的改变是疾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因此,掌握HV宿主生态学特点及其与生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类HV感染的流行和危险因素,对预测疾病流行及其防制对策与措施的制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93年,在美国西南部暴发HPS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启动了一项长期、大规模、纵向的有关HV宿主生态学研究,该项研究在美国西南部3个州不同生态环境选择了9个点,设定24个捕鼠网络,对宿主动物的自然生态学以及动物携带HV的特点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观察.在我国采用病原-血清学手段进行全国HRFS地理流行病学研究(横向)及在全国48个监测点进行HRFS疫情的监测研究(纵向),较好地阐明了我国HFRS流行的危险因素、流行规律以及人群、时间、空间分布和HV宿主动物种类、分布情况.现就HV宿主动物生态流行病学研究的国内外进展综述如下.

  • 长春市巩固灭蜚蠊达标成果工作总结

    作者:孙润亮;汤明;张莹;孙胜利

    长春市长期坚持开展蜚蠊密度监测及其生态学研究,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使灭蜚蠊工作逐步规范化和科学化.现将长春市巩固灭蜚蠊技术措施及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 长春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灭鼠技术工作报告

    作者:张莹;孙胜利;汤明

    1998年,长春市灭鼠工作经全国爱卫会考核鉴定,达到灭鼠先进城市标准,获得全国爱卫会授予的"灭鼠先进城市"称号.灭鼠工作达标后,市委、市政府把如何巩固灭鼠成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工作目标,实行目标管理;监测机构坚持开展鼠情监测和鼠生态学研究,积极开展灭鼠宣传,不断引进灭鼠新技术和新方法,逐渐完善灭鼠设施,我市灭鼠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轨道.现就长春市灭鼠技术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 乳酸菌基因组学研究现状

    作者:颜翼;伦永志

    乳酸菌(Lactobacillus)广泛分布在人和动物的消化道、阴道以及乳制品和发酵的动植物制品中[1],可参与宿主的营养、吸收、代谢、免疫及抗肿瘤、抗感染过程,被认为是微生态学研究的重心[2].

  • 膳食与肿瘤

    作者:向臻;魏哲魏;张常华

    近年来,越来越多生态学研究、以大量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代谢研究、方法学研究、膳食成分作用原理的研究、饮食改变和膳食成分化学预防潜力的临床试验的证据强化了膳食与癌症之间的联系.此外,研究者对于遗传、环境、分子因素在癌生成及饮食与癌症关系方面作用的认识逐渐加深,这为癌症预防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好的界面以评估癌症风险以及降低癌症风险的干预措施.过去的十年中,营养学研究重要的经验是认识到研究营养和饮食在疾病预防中的角色时需要一个新的模式即3-D方案.3-D方案指发现、发展、普及,已经发展成了开展癌症预防研究时所必须遵循的一个整体性方案.目前,研究者们在推广3-D方案,并致力于研究生活方式和药物方案.本综述从3-D方案的角度探讨膳食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即饮食习惯与食物中的营养素.

  • 2001-2015年我国术前和受血前群体HIV筛查阳性率的研究

    作者:于欢;虞炎秋;毛翔;耿文清;姜拥军;徐俊杰

    目的 掌握中国临床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艾滋病病毒(HIV)阳性检出率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为开展有针对性HIV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检索并提取2001-2015年中国临床术前和输血前人群HIV筛查数据,使用生态学分析描述其HIV感染率水平、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 共纳入351篇符合要求的中文文献,临床术前和输血前患者筛查HIV总阳性率为0.14%(5 377/3 730 591).研究对象HIV阳性率存在地区差异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西部0.35%(3807/1 083 693),中部0.09% (999/1 082 922);东南部0.05% (522/1 046 453);东北部0.01% (49/517 523).研究对象HIV阳性率随研究时间呈上升趋势, 从2001-2005年间0.08% (452/579 802)上升至2011-2015年间的0.17%(1 128/646 196)(趋势性P值<0.01).除东北地区、高收入水平地区及HIV低流行水平地区外,其他区域研究对象的HIV阳性检出率随研究时间均呈上升趋势(趋势性P值均<0.01).结论 近年来中国多区域临床术前和输血前患者的HIV检出率水平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值得关注.相关部门需加强对其HIV疫情的监测和防控,并通过开展相关教育防止临床医务人员的HIV职业暴露.

  •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丽霞;牟稷征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容易导致医源性菌群失调,以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造成治疗的困难.随着微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微生态制剂在治疗菌群失调所导致的疾病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生态制剂是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用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或其生长促进物制成的制剂,用以补充和扶持宿主(人、动植物)生理性微生物特别是其中的有益菌,改变不正常的微生物菌落成分,调整和维持微生态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微生态制剂不仅有医药保健品,而且在农业、畜牧业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仅就医用微生态制剂进行讨论.

  • 灭活的双歧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粘附机制的研究

    作者:黄敏;伦永志;纪芳;袁杰利;宁安红;曹婧;刘为国;康白

    双歧杆菌作为人和动物肠道中重要的生理性细菌之一,被认为是微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或重心.双歧杆菌在肠道内参与了宿主的消化、营养、代谢、吸收、免疫及抗感染过程.双歧杆菌只有粘附于肠上皮细胞,才能对宿主产生上述生态效应和生理作用.

6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