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云南省横断山区柏氏禽刺螨种群生态学研究

    作者:黄丽琴;郭宪国;任天广;王乔花;吴滇;闫毅

    目的 了解云南省横断山区柏氏禽刺螨的地域及生境分布、优势宿主及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等.方法 选取云南省5个地理小区中的28个县(市)进行现场调查,每个小区按室内和室外两种生境诱捕小兽并采集体表革螨,70%乙醇固定,Hoyer液封片后于光学显微镜下鉴定种类.用负二项分布K值、聚块性指标m*/m、Taylor幂法则和Iwao模型法综合分析柏氏禽刺螨的空间格局.结果 在捕获的11 560只小兽(隶属于3目4科8属15种)体表共采集到柏氏禽刺螨3339只,28个县(市)中有21个县(市)采集到该螨,主要分布于西南区(占90%以上),室内(2914只,占87.27%)明显高于室外(425只,占12.73%).在15种宿主中,90%的柏氏禽刺螨寄生于褐家鼠和黄胸鼠体表,为该螨的优势宿主.经聚集强度指标测定和回归分析均判定该螨为聚集分布.结论 柏氏禽刺螨是云南省境内的广布种,主要寄生于褐家鼠和黄胸鼠等家鼠体表,其在主要宿主动物之间的分布呈聚集分布格局.

  • 鼠类体外寄生虫生态学研究现状

    作者:郭天宇;许荣满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依据不同的组织层次结构,生态学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生态学.由于从个体、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的层次转变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相应层次生态研究就越来越复杂,研究难度越来越大.鼠类体外寄生虫是一类寄生于动物或人体的节肢动物,有蚤类、虱类、蜱类、革螨和恙螨,它们种类多,分布广.1 个体生态学研究生态学属于宏观生物学范畴,生态学研究的低层次是个体,而生理学研究的高层次也是个体,因此,个体生态学按其研究内容应属于生理生态学的范围.个体生态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动物生长、发育、繁殖、休眠、滞育、扩散等生理行为与所处的生态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降水、植被等一系列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各类寄生虫生活史、产卵习性、昼夜活动节律、栖境选择等方面的内容均包括在个体生态学研究的范畴.鼠类体外寄生虫个体生态学所涉及的种类十分广泛,研究也较为深入.

  • 湖沼型地区钉螺种群的空间格局分析

    作者:周艺彪;陈更新;彭文祥;张志杰;庄建林;崔道永;倪映;赵根明;韦建国;姜庆五

    目的 探讨湖沼型地区钉螺种群的空间格局. 方法 2005年10月、2006年4月及11~12月,随机选取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沿岸的4块滩地设框查螺,分别计算钉螺的平均拥挤度(m*)、平均密度(m)、聚集指标[包括:扩散系数(C)、扩散型指数(Iδ)和聚集度指数(m/m)]、Taylor 的(lg S2-lg m)回归指数以及Iwao的m*-m回归指数.结果 不同时间4块滩地钉螺的C、Is和m*/m指数均>1;Taylor的lg S2-lg m回归指数中的lg m与lg s2有明显的线性关系(r:=0.972,P<0.01),lg α=0.602,b=1.427;1wao的m*-m回归指数中的m*与m呈明显的线性关系(r=0.984,P<0.01),α=2.367,β=1.617. 结论 湖沼型地区钉螺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 病媒生物种群数量可持续控制策略研究

    作者:霍新北;张世水;刘起勇;王学军;刘峰

    病媒生物是许多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媒介,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是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病媒生物防治已由传统的原始防治、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发展,而IPM则强调采取有效的生态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类健康和增加生产的目的.因此,病媒生物种群数量的可持续控制就是通过害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依据生态学的原理和经济学的原则,选取优的技术组配方案,有效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以获得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 啮齿类动物种群生态学与鼠疫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沈希;高子厚

    啮齿类动物是哺乳纲中种类和数量多、分布广的的一个类群,其作为鼠疫主要宿主与鼠疫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鼠疫防治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啮齿类动物的种群生态学指标与鼠疫流行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 杆状病毒生态学研究进展

    作者:孙修炼;胡志红;彭辉银

    杆状病毒是一类寄生于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及其它节肢动物的病原体,是具有囊膜的双链环状DNA病毒.目前至少已从600多种昆虫中发现有杆状病毒的感染,其中一部分能够引起宿主种群不同程度的流行病.杆状病毒在分类上独立为杆状病毒科,其典型的结构特征是病毒粒子包埋于蛋白质基质的包涵体中.

  • 藏羚羊的研究现状

    作者:马燕

    考古学家根据各种化石资料推断,在距今至少26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就已存在于青藏高原上,与藏羚羊相同种属的Pantholops hundesiensis也曾出现在更新世期中印边境的高海拔地区,而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发现的库羊(Qurliqnoria)化石,使得藏羚羊的起源上溯至更早的晚中新世时期[1-3].由此可见,藏羚羊起源于青藏高原,已有百万年的演化历史.藏羚羊因其在极其严峻的生态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卓绝适应能力和运动能力而备受科学家们的关注.随着近二十多年来各方面的不断努力,藏羚羊的种群数量正在慢慢恢复,与藏羚羊相关的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整合近年来研究藏羚羊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试图从藏羚羊的分类学、形态学、行为生态学、种群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及生态适应机制学及疾病学等多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性阐述,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藏羚羊提供相关参考.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