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精氨酸、谷氨酰胺双肽强化肠外营养对创伤后肠屏障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宝贵;秦全红;王学军;丁学伟;王晓娜;史玉荣;牛瑞芳;梁寒

    目的探讨精氨酸、谷氨酰胺双肽强化肠外营养(PN)对创伤后肠屏障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Wister大鼠创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PN组(PN)、精氨酸强化PN组(PN-A)、谷氨酰胺双肽强化PN组(PN-G)和精氨酸-谷氨酰胺双肽强化PN组(PN-A-G)5组,每组10只.经7天营养支持后分别检测体重、空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结肠黏膜厚度、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周围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1)手术前5组大鼠的平均体重差异无显著性,术后7天接受PN支持的4组大鼠体重均较术前降低,而对照组则有增加,其中PN组和PN-A组较含有谷氨酰胺强化的两组体重降低更为显著(P<0.05).(2)经过7天PN支持后,PN组和PN-A组空肠和结肠的黏膜厚度及空肠绒毛高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N-G组和PN-A-G组则与对照组相似.(3)术后第8天,各组细菌移位阳性率以PN组高,PN-A组次之,PN-G组和PN-A-G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4)治疗前各组大鼠周围血淋巴细胞在有丝分裂原ConA和PHA刺激后增殖率相似;经7天营养支持后,接受PN支持的PN组和PN-A组大鼠淋巴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PN-G组和PN-A-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除对照组外各组均有减低,但仅在PN组和PN-A组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PN液中添加谷氨酰胺对创伤后减轻肠黏膜萎缩、维护肠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以及维护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积极作用,而精氨酸并未显示出这些作用.

  • 营养支持途径对人体组成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于康;蒋朱明;王秀荣

    目的用随机对照方法比较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途径对术后患者人体组成的影响.方法 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择期手术患者参加本研究,按入组序号和随机表分别进入研究组(肠内途径)或对照组(肠外途径).在等氮(0.18 g·kg-1·d-1)和等能量(25 kcal·kg-1·d-1)(1 kcal=4.18kJ)摄入条件下,于手术前1天及手术后第12天测定总体水(TBW)、总体脂肪(TBF)、非脂肪组织(FFM)、体重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上臂肌围和握力.结果(1)TBF:研究组术后较术前降低(-0.91±1.50)kg,而对照组升高(1.54±1.84)kg,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2)TBW:术后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降低(-0.20±1.40)kg和(-2.40±2.34)kg,两组比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02);(3)FFM:术后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降低(-0.27±1.92)kg和(-3.28±3.19)kg,两组比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02).结论与肠内营养组比较,肠外营养组术后总体脂肪显著增加,而非脂肪组织的减少更为明显.

  • 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

    作者:陈宏;贾建国;李非;朱斌;杨磊;杨鹏;孙家邦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990年1月至2005年4月在我院接受分期营养治疗的SAP患者253例,其中154例接受全肠外营养(TPN),组成TPN组;99例同时接受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组成PN+EN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的差异.结果与TPN组相比,PN+EN组患者的胰腺感染率(10.1% vs.14.9%,P>0.05),其他部位感染率(20.2%vs.36.4%,P<0.05),并发症发生率(40.4%vs.53.9%,P<0.05)和死亡率(17.2%vs.19.5%,P>0.05)降低,住院时间缩短[(31.61±22.85)天vs.(38.17±25.50)天,P<0.05].结论PN和EN联合应用是SAP首选的合理营养方式.

  • 精氨酸强化肠外营养对外科危重病人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赵铁军;王贵和

    目的观察精氨酸强化肠外营养对术后外科危重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危重病人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精氨酸强化肠外营养和对照组应用常规的肠外营养.营养支持前后分别检验T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活性,IL-2受体浓度. 结果营养支持后9天实验组CD4+、CD4+/CD8+、NK细胞活性、IL-2受体浓度较营养支持前明显升高,统计学差异显著,而对照组所有指标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结论精氨酸强化肠外营养可以改善外科危重病人的免疫功能.

  • 肠外营养对危重新生儿脂质过氧化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作者:胡劲涛;谢宗德

    目的观察危重新生儿应用肠外营养对机体脂质过氧化、超氧化物歧化酶及新生儿行为神经测试(NBNA)评分的影响,探讨危重新生儿使用脂肪乳的合适剂量及时机.方法选择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45例,并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治疗A组及治疗B组,每组15例;除给予相同的对症、支持治疗外,治疗A、B组还分别给予含脂肪乳2 g/(kg·d)和1 g/(kg·d)的"全合一"部分肠外营养(PN)3 d,对照组患儿给予静脉点滴葡萄糖溶液.治疗A、B组分别于用PN前、每次输完PN后检测血清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对照组在相对应的时间内检测相应的指标.3组HIE患儿均于生后7~10 d行NBNA.结果治疗组HIE患儿第1、2次使用PN后,MDA值较对照组增高,且与脂肪乳剂量有关.输脂肪乳2 g/(kg·d)时MDA的增高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输脂肪乳1 g/(kg·d)时MD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A、B两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输脂肪乳2 g/(kg·d)时SOD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输脂肪乳1 g/(kg·d)时SOD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HIE患儿在未给予PN的情况下,体内MDA的含量呈一动态变化的过程.3组HIE患儿NBNA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脂肪乳1 g/(kg·d)的剂量在HIE患儿是安全的.脂肪乳的使用应避开体内脂质过氧化的高峰期,建议在生后第2天以后开始使用.

  • 不同营养途径对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肝脏功能的影响

    作者:罗时敏;曹杰;罗建威;谭明华

    、碱性磷酸酶显著下降(P<0.05),血清AL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ALB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STAT-3、Ki67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EN可以加快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恢复,避免胆汁淤积,促进肝脏蛋白合成和残肝再生.

  • 胃肠肿瘤手术患者丙胺酰-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应用及按模型的卫生经济学推测

    作者:罗雯;李红樱;陈玉英;鄢立辉

    目的 对胃肠肿瘤限期手术患者不同时期应用丙胺酰-谷氨酰胺(Ala-Gln)双肽强化肠外免疫营养支持方案进行短期卫生经济学评价,为临床营养支持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从费用支付者的角度调查比较术后早期与围手术期应用Ala-Gln双肽免疫肠外营养对患者临床结局和短期生命质量的影响;构建决策树模型,比较两种方案的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并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107例患者纳入分析,围手术期应用组(A组)与术后早期应用组(B组)比较,术后第8天患者体质量减少≥5%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1% 比78.1%,χ2=0.509,P=0.498;2.32% 比4.69%,χ2=0.060,P=0.806);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营养相关住院时间(LOSNDI)和平均直接医疗成本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208.19±56.92)mg/L比(187.97±62.05)mg/L,t=2.283,P=0.039;Alb:(33.82±3.91)×109比 (31.96±4.57)×109,t=2.184, P=0.036;TLC:(1.19±0.55)×109比(0.89±0.66)×109,t=2.461, P=0.01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06±0.28)d比(3.39 ± 0.34)d,t=-3.675, P=0.000;LOSNDI:(16.84±2.92)d比(18.52±3.47)d,t=-2.613, P=0.011;平均直接医疗成本:(17 029.05±317.28)元比(15 610.64±292.56)元,t=23.764, P=0.000];以LOSNDI作为效果测量指标,A组的增益成本效果为844.3元;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作为效用测量指标,A组的增益成本效用为70 920.5元,净货币效益B组高于A组;在敏感度分析范围内,成本效用分析结果并未受到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结论 以当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支持意愿评判界值时,术后早期应用Ala-Gln双肽免疫肠外营养是兼顾临床效果和成本费用的相对优选方案.

  •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作者:余国攀;孙竞;江千里;刘启发;周红升;范志平;孟凡义;曹睿

    目的 探讨肠外营养(PN)支持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重要性及各种营养素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106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营养支持方式不同分为PN组(n=42)和非PN组(n=64),比较两组患者在造血重建时间、口腔黏膜炎、肝功能异常、感染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核黄素、谷氨酰胺、结构脂肪乳等营养素的作用.结果 接受PN支持的42例患者中,包含接受核黄素的患者33例,谷氨酰胺24例,结构脂肪乳26例.PN组患者的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显著低于非PN组(31.0%比51.6%,P=0.036),而两组的感染率(42.9%比46.9%,P=0.898)、GVHD发生率(21.4%比31.3%,P=0.26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49.5±9.8) U/L比(69.9±10.9) U/L,P =0.196]、粒系重建时间[(11.6±0.3)d比(12.3±0.3)d,P=0.187]及血小板重建时间[(14.1±0.9)d比(13.3±0.4)d,P=0.3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核黄素组的口腔黏膜炎发生率为27.3%,有低于无核黄素组(44.4%)和非PN组(51.6%)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3).谷氨酰胺组、无谷氨酰胺组和非PN组在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感染率、GVHD发生率、ALT水平及造血重建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构脂肪乳组的ALT平均值为(38.7±4.9) U/L,有低于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组[(68.5±23.0) U/L]和非PN组[(69.9±10.9) U/L]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43).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可从合理的PN中获益.核黄素对口腔黏膜炎的预防可能有益.结构脂肪乳与中长链脂肪乳对于肝脏功能具有同样的安全性.谷氨酰胺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含橄榄油脂肪乳剂在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作者:李喆;张兰军;王武平;郝崇礼;郭康;马国伟;余辉;戎铁华

    目的 研究含橄榄油脂肪乳剂在食管癌术后肠外营养支持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60例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用SPSS软件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两组患者术后进行7~10 d的肠外营养支持,采用等氮、等热量、等渗透压、等液体量配方.研究组使用含橄榄油脂肪乳剂,对照组使用中/长链脂肪乳剂.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8天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送检.观测指标:术前营养状态及营养风险评估,包括体重、体重指数、营养风险筛查等;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血电解质、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尿素氮(BUN)、肌酐、血糖等;有效性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等.结果 两组术后第8天的白蛋白及总蛋白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但研究组的测量值较对照组高(P=0.000),且研究组术后第8天与第1天的总蛋白差值较对照组高(P=0.002).术后第8天对照组的AST及BUN值升高,而研究组的AST及BUN均在正常范围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5,P=0.013).两组间在生命体征变化、不良事件发生率、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血脂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含橄榄油脂肪乳剂在食管癌术后肠外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相对于中/长链脂肪乳剂而言,其对AST及BUN的影响较小.

  • 低热卡及低氮肠外营养对术后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

    作者:蔡斌;江华;王秀荣;蒋朱明

    目的评价低热量和/或低氮肠外营养对外科重症患者预后和费用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Medline光盘数据库,鉴定有关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RevMan 4.1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个研究.不同热卡肠外营养 (PN) 比较,低热卡组死亡率和感染率的OR分别为2.14和0.36,95%CI为[0.32,3.73](P=0.3)和[0.16,0.80](P=0.01);低热卡PN使一个患者避免感染所需要治疗的患者数(NNTb)为5.与对照组比较,低热卡组血糖和住院时间的加权均数差值分别为-36.25和-0.32,95%CI为[-47.19,-25.85](P<0.00001)和[-6.21,5.57](P=0.9).仅1个研究比较了低氮低热卡PN和葡萄糖输注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两组在终点指标方面无差异.结论外科术后和危重症患者,低热卡PN支持较"标准"热量摄入能更好控制血糖,有可能减少感染相关并发症,并有缩短住院时间的倾向.但尚无直接证据表明,低氮PN对改善手术患者临床结局有益.此外,迄今未有研究对低热卡或/和低氮PN的经济学价值进行分析.

  • 新辅助化疗联合肠外营养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作者:李乐平;靖昌庆;刘洪俊;石玉龙;林立明

    目的评估新辅助化疗联合肠外营养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将84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9)、化疗组(n=17)、肠外营养组(n=22)和肠外营养+化疗组(n=26),分别检测治疗干预前后胃癌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G0/G1期、S期、G2+M期和S+G2+M期.结果治疗前肠外营养组胃癌细胞的凋亡率为(17.15±4.01)%,明显高于治疗后的(13.47±1.99)%(P<0.01);治疗前化疗组的细胞凋亡率为(15.69±4.34)%,明显低于治疗后的(23.44±2.08)%(P<0.01);治疗前肠外营养+化疗组的细胞凋亡率为(17.51±3.77)%,也明显低于治疗后的(30.71±2.37)%(P<0.01).细胞周期分析结果显示,化疗组S+G2+M期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肠外营养组G0/G1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S期、G2+M期和S+G2+M期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肠外营养+化疗组的G0/G1期、S期、G2+M期和S+G2+M期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肠外营养可以提高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肠外营养与新辅助化疗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 肠外营养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白蛋白转录的影响

    作者:应磊;曹伟新

    目的建立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从血清蛋白基因转录水平观察肠外营养(PN)对改善阻塞性黄疸动物营养不良的有效性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两组行假手术(SHAM),其中一组为经饮食对照组,另组行PN;另两组行胆总管结扎术(CBDL),其中一组为经口饮食对照组,另一组行PN.在PN前、PN 72及120小时后,检测其血清白蛋白水平、肝脏白蛋白(ALB)mRNA和白蛋白转录因子D-位点结合蛋白(DBP)mRNA水平.结果CBDL大鼠PN 120小时后血清Alb水平略有上升;所有PN大鼠肝脏ALB mRNA和DBPmRNA水平均高于经口饮食对照组.同时发现,SHAM大鼠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肝脏ALB mRNA间、肝脏DBPmRNA间、肝脏ALB mRNA与DBPmRNA水平显著相关;而在CBDL大鼠中这些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PN可显著提高DBP转录,后者可有效启动白蛋白基因的转录,但可能受其他因素影响.合理配方的PN能有效维持CBDL大鼠血清白蛋白水平.

  • L-谷氨酰胺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胡昆卓;夏照华;王正;杨林;林少霖;欧竹君

    目的 研究肺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L-谷氨酰胺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42例行肺癌根治手术的伴有营养不良的肺部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术后第1~5天,每日给予两组患者静脉营养支持,提供非蛋白热卡90 kJ·kg-1·d-1,氮0.25 g·kg-1·d-1.术后第2天起,同时给予两组患者流质饮食,试验组患者每日口服L-谷氨酰胺颗粒30 g.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7天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T淋巴细胞分化亚群3(CD3)、CIM、CD8、CIM/CD8、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C反应蛋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第7天试验组的血清转铁蛋白[(2.29±0.34)vs,(2.15 ±0.42)g/L]、前白蛋白[(0.27±0.76)vs.(0.23±0.84)g/L]、CD4(30.9%±2.2% vs.28.9% ±2.3%)、CD4/CD8(1.17±0.19 vs.1.10±0.81)、Igc[(12.94±2.08) vs.(11.19±1.95)g/L]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的测定值(P均<0.05),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的测定值[(31.6±16.7)vs.(36.5±13.3)mg/L,P<0.05].结论 肺癌患者术后早期使用L-谷氨酰胺联合肠外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以及下调机体的急性炎症反应.

  • 优化营养支持手段与单纯肠外营养对老年肝癌切除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

    作者:宋京海;朱明炜;韦军民;李磊;门吉芳

    目的 评价优化营养支持手段对老年肝癌切除患者改善临床结局的意义.方法 对我院2007至2009年(研究组52例)接受肝癌切除手术老年患者采用优化营养支持的手段,包括住院后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给予营养支持、术前1~3 d肠内营养(EN)口服补充、术后肠外营养(PN)联合EN支持等,并与2005至2007年(对照组30例)同类手术后单纯接受PN的老年患者比较,观察术后营养指标变化、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第7天体重、蛋白水平变化相似(P>0.05);研究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患者接受肝癌切除手术,应先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围手术期优化营养支持手段能够改善临床结局.

  • 谷氨酰胺双肽对严重烧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卢才教;杨宁;章圣辉;张鹏;林才;徐建军

    目的观察添加谷氨酰胺双肽的肠外营养对严重烧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28例烧伤总面积60.7%±10.0%,深Ⅱ度、Ⅲ度烧伤面积32.1%±4.6%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一周,实验组同时给予谷氨酰胺双肽0.5 g·kg-1·d-1.检测入院时(伤后第1天)、用药前(伤后第3天)、用药后(伤后第11天)外周血CD3、CD4、CD8、CD4/CD8.结果伤后第11天,实验组CD4(37.24%±6.34%)和CD4/CD8(1.72%±0.23%)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5.34%±7.17%和1.02%±0.21%,P<0.05).结论含谷氨酰胺双肽的肠外营养影响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改善严重烧伤患者的免疫功能.

  • 肝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护理作用

    作者:门吉芳;李磊;付申凌;张丹静;金向晖;崔红元;朱明炜;韦军民

    目的 评述肝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护理作用.方法 146例接受肝切除手术的患者人院后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术前给予肠内营养,术后进行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围绕术后营养指标变化、临床部分结局指标,就诊治过程中的各种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146例患者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者91例,<3分者55例;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者118例,平均肠内营养支持时间9.6 d,平均肠外营养支持时间5.4d;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70.7±17.1)h;死亡3例,术后感染15例次,其他并发症13例,中位住院习25.5 d.结论 肝切除患者人院后应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以肠内营养为主,术后需要联合肠外营养,强化护理作用是实施营养支持的保障.

  • 大鼠短肠综合征全肠外营养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钢乐;靳继德;宋廷惠;尉承泽;徐琪寿

    目的通过切除大鼠中段小肠,建立大鼠短肠综合征(SBS)全肠外营养模型(PN).方法选择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20种氨基酸组(Gln-PN组)、17种氨基酸组(Std-PN组)、无氮组.三组动物均切除75%的小肠,空肠近端及回肠末端各保留10 cm,空回肠以5-0丝线对端吻合.从其右侧颈外静脉插管并持续输注含有不同结晶氨基酸的肠外营养液,同时观察术后动物表现及各组动物间体重、氮平衡、肠粘膜的形态结构和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该动物模型基本符合短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不同组动物间体重、氮平衡、肠粘膜的形态结构及外周血CD4+/CD8+差别显著(P<0.05).结论本模型在研究不同营养成分对SBS大鼠营养支持效果、SBS大鼠肠粘膜病理形态改变及临床愈后等方面可供临床选用,且其重复性好、稳定、动物活动不受限、存活率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2008至2010年住院药房肠内、肠外营养制剂使用情况分析

    作者:刘东华;苏志国;赵杉杉;于国英

    目的 分析2008至2010年我院住院患者使用肠内、肠外营养制剂的情况,为临床更合理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2008至2010年我院住院药房肠内、肠外营养制剂的销售品种、数量及销售金额,对各类肠内、肠外营养制剂按用药频度进行对比排序.结果 肠内营养制剂的品种数从2008年的7种增加到2010年的9种,用药金额从2008年的42.64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7.37万元,增加了57.99%;肠外营养制剂的品种数从2008年的43种增加到2010年的50种,用药金额从2008年的891.3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363.73万元,增加了53.00%.结论 在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的应用上,我院营养支持仍以肠外营养为主,肠内营养制剂的使用比例较低.

  • 精氨酸强化的肠外营养在肝癌合并肝硬化术后的应用

    作者:赖佳明;梁力建;彭宝岗;罗时敏

    目的探讨精氨酸(L-Arginine)强化的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在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70例行肝段或肝叶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PN)35例,实验组(给予精氨酸强化的PN,Arg-PN)35例.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 d及7 d肝功能、营养指标、免疫功能及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实验组术后第7天肝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已接近术前水平,血清白蛋白(ALB)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术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NO浓度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上升(P<0.05);实验组术后CD4升高、CD6下降、CD4/CD6比值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精氨酸强化的肠外营养有可能通过Arg-NO代谢途径增加NO浓度,促进IGF-1产生,有利于肝癌肝硬化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和改善营养状况,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 消化道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与单纯肠外营养的比较

    作者:姜英俊;孔心涓;田字彬;王培戈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对患者恢复的影响,并与完全胃肠外营养(TPN)进行比较.方法将2002年1月~2004年3月择期行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二组:EN-PN组(35例)和TPN组(30例),于术后24小时开始营养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7天测定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N)及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测定血清内毒素水平和尿乳果糖/甘露醇(L/M)评价肠黏膜通透性,测定血清IgA、IgG、IgM、CD4、CD8及CD4/CD8评价免疫功能,比较二组患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后第7天,EN-PN组的尿L/M、血清内毒素、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TPN组(P<0.05),而EN-PN组的IgG及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TPN组(P<0.05),EN-PN组TFN及PA明显高于TPN组(P<0.05),EN-PN组患者感染并发症和住院时间亦明显降低(P<0.01).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和肠外营养相结合的营养方式是安全有效的,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2552 条记录 7/128 页 « 12...45678910...1271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