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三酰甘油多不饱和脂肪酸谱与内脏脂肪的关系

    作者:龚维坤;童竑章;陈孟达;郭小芳;胡静艳;赖静波

    目的 探讨血清三酰甘油中的n-6与n-3必需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各组分及其比例与代谢综合征患者核磁共振测量的腹腔内脏脂肪面积(MRI-IAF)的关系.方法 比较在体检中新发现的代谢综合征和健康人群的代谢和体脂指标的差异,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三酰甘油脂肪酸谱各组分与MRI-IAF等体脂参数的相关性,并且以相关的血清脂肪酸谱组分为被筛选变量,逐步回归分析以上变量对MRI-IAF、腰围和体质指数(BMI)的影响.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的各项体脂及代谢指标均较对照组差,其中MRI-IAF差距较大[(108.3±13.3)cm2 vs.(63.0±7.1)cm2,t=18.28,P<0.05)],代谢综合征组血清三酰甘油的n-6/n-3 PUFA比值高于对照组(10.1±3.3vs.7.2±2.1,t=8.564,P<0.05),而C18∶3 n-3[(1.4±0.4)%vs.(1.7±0.6)%,t=-3.295]、C20∶5 n-3[(0.2±0.2)%vs.(0.6±0.6)%,t=-3.611]、C22∶6n-3[(0.9±0.5)%vs.(1.2±0.6)%,t=-2.920]及n-3PUFA低于对照组[(2.5±0.6)%vs.(3.7±1.2)%,t=-7.034](P均<0.05),所有n-6 PUFA及C22∶5 n-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6/n-3 PUFA、n-3 PUF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均与MRI-IAF (r=-0.377~0.565,P=0.024)相关,n-6/n-3 PUFA还与腰围(r=0.400,P=0.016)和BMI相关(r=0.357,P=0.033),而n-6 PUFA与各体脂参数不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提示n-6/n-3PUFA比值与MRI-IAF、腰围、BMI的相关性较强(校正的R2=0.102~0.299,P=0.033).结论 血清三酰甘油n-6/n-3 PUFA比值和n-3 PUFA与代谢综合征患者MRI-IAF等体脂参数相关,补充膳食n-3 PUFA的同时可能还需要考虑避免n-6 PUFA的过量摄入.

  • 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承铎;赵威;高炜

    心血管疾病在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逐年上升,在发达国家中亦是死亡的首因.该病的主要病理学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而肥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内脏脂肪及皮下脂肪的相关研究,探讨其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 简易体脂参数估测腹内型肥胖的可靠性评价

    作者:贾伟平;陆俊茜;项坤三;包玉倩;陆惠娟;陈蕾

    目的评价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估测腹内型肥胖的佳临界点及敏感度、特异度.方法应用核磁共振(MRI)对690名受试者(男305人,女385人)进行腹内脂肪(VA)测量,同时测量BMI、WC、WHR.以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简易体脂参数对腹内型肥胖的诊断价值.结果①经MRI诊断,超重/肥胖者中61.7%、正常体重者中14.2%呈腹内型肥胖(VA≥100cm2);②BMI、WC、WHR与腹内脂肪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尤以WC的相关性好;③简易体脂参数估测腹内脂肪积聚的佳切割点为BMI:26kg/m2,WC:90 cm,WHR:0.93;④BMI≥28 kg/m2、WC≥95cm时,95%的男性及90%左右的女性呈腹内型肥胖.结论 BMI、WC及WHR都可估测腹内型肥胖,但以腰围的准确率稍高.

  • 阿托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腹内脂肪及肾功能的影响观察

    作者:禚洪敏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于代谢综合征患者腹内脂肪和肾功能的影响,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8年-2011年期间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48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控制血压、血糖的基础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腹内脂肪厚度与尿微量白蛋白(MAU)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腹内脂肪厚度和尿微量白蛋白(MAU)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体重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血脂指标与治疗前相比TC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血脂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代谢综合征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腹内脂肪厚度,调节血脂,保护肾功能,其作用机制与降低内脏脂肪存在一定关系.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对高脂喂养SD大鼠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晓华;王玲艳;祝超瑜;章建梅;陆俊茜;魏丽

    目的 观察高脂喂养及吡咯列酮干预对SD大鼠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普通饮食(NC组)、高脂(F组)及高脂吡咯列酮(F+Pio组)干预,第8、12周时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TT),评价胰岛功能.检测FPG、血脂、肝功能及血清RBP4水平,并对肝脏、附睾脂肪和肾周脂肪称重,计算肝脏质量/体质量及脂肪质量/体质量.结果 8周后,F组FPG、血脂、胰岛素及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AUCOGTT)、AUCITT均高于NC组(P<0.05或P<0.01),血清RBP4水平升高(P<0.01);12周后,与F组相比,F+Pio组FPG、胰岛素、TG、TC、AUCOOGTT、AUCITT、肝脏质量/体质量及脂肪质量/体质量和血清RBP4水平降低(P<0.05或P<0.01).结论 PPAR-γ激动剂吡咯列酮能减轻糖脂毒性、改善IR并降低体内RBP4水平.

  • 肥胖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血压的影响

    作者:倪银星;唱凯;张泉;徐泽刚;靳晓军;钟健;陈静;闫振成;赵志钢;何洪波;祝之明

    目的 探讨肥胖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及血压的影响.方法 测量261例OSAS患者的血压、腰围、腹内脂肪等指标,分析肥胖与睡眠监测相关指标及血压的关系,探讨OSAS者腹内脂肪在其中的作用.结果 肥胖的OSAS的患者者高血压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OSAS患者;腹内脂肪面积≥85cm2组与<85cm2组比较,患者的收缩压较高,睡眠监测相关指标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肥胖及腹内脂肪堆积对OSAS及血压有显著影响.

  • 糖尿病患者腹部内脏脂肪体积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的关系

    作者:华丕虹;毛屏;周丽;胡荣慧;张剑;朱琴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腹部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体积和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与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糖尿病患者270例,根据VAT值分为VAT正常组118例、VAT增高组152例,测血压、体重指数、腰臀比和AIP.检测血生化、肝肾功能、TG、TC、HDL-C、LDL-C、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脐平面单层扫描测量VAT,计算Gensini积分.结果 VAT正常组钙化斑、纤维斑比例较VAT增高组明显升高,腰臀比、AIP、Gensini积分、软化斑、混合斑比例较VAT增高组明显降低(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ensini积分与年龄、腰臀比、AIP、高VAT、腹腔内脏脂肪/腹壁皮下脂肪呈正相关;AIP与VAT、TG、LDL-C和腰臀比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 老年糖尿病高VAT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脐平面扫描显示,高VAT、冠状动脉狭窄多>75%,斑块多为软化斑和混合斑、VAT和AIP与Gensini积分密切相关,VAT可作为冠心病危险评估的有用指标.

  •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内脏脂肪面积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作者:邸彩霞;王战建

    目的 探讨腹腔脂肪面积(VAT)与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关系以及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69例,年龄40~73岁.应用CT测量VAT及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AT),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量骨密度(g/cm2);根据体质指数(BMI)均值及VAT均值分为1~4组,组1:BMI<26.0 kg/m2,VAT<155.3 cm2;组2:BMI<26.0 kg/m2,VAT> 155.3 cm2;组3:BMI<26.0kg/m2,VAT<155.3 cm2;组4:BMI<26.0 kg/m2,VAT>155.3 cm2. 结果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VAT与腰椎、大转子区骨密度呈负相关(r=-0.367,r=-0.301),在控制BMI、SAT对骨密度的影响后,VAT与女性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大转子区、股骨颈及转子间骨密度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33、-0.432、-0.300、-0.297,均P<0.05).LNRBP4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r=-0.295,P<0.05).组间比较显示,组3腰椎骨密度(1.00±0.20比0.79±0.14)、股骨颈骨密度(0.82±0.17比0.70±0.10)、转子间骨密度(1.13±0.24比0.95±0.14)、大转子区骨密度(0.76±0.18比0.58±0.11)均高于组2(P<0.05).对各部位骨密度所拟合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转子间骨密度、大转子区骨密度能被自变量(年龄、糖尿病病程、BMI、VAT、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浆胰岛素、绝经时间)的变异解释分别占51.7%、52.2%、59.8%、75.3%(均P<0.01). 结论 局部脂肪对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可能取决于脂肪的分布类型,VAT是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独立预测因子;血清RBP4可能有助于解释VAT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 定量CT测量的腹部脂肪分布与血脂和血糖的关系

    作者:娄路馨;王玲;李娜;徐黎;邓薇;刘桐希;赵兴山;高兴军;程晓光

    目的 探讨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FA)和皮下脂肪面积(SFA)与血脂、血糖代谢水平的关系.方法 2010年于我院行腰椎定量CT(QCT)检查患者277名,年龄范围14~90岁,中位年龄63岁.使用QCT脂肪测量软件测量脐水平层面VFA和SFA;同时获得患者静脉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BG)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了使正常组和异常组年龄匹配,取年龄40岁及以上病例(246例),根据TC、TG、HDL-C、LDL-C、FBG结果的正常、异常,将VFA和SFA数据分组进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计算全部病例(277例)正常、异常组VFA和SFA值的95%可信区间,并做VFA和SFA与各项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TC、TG、HDL-C、LDL-C正常、异常组间VFA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TG正常、异常组间SFA值有显著性意义(P <0.05).VFA与TG、TC、FBG的相关性(r=0.247,0.326,0.190)大于SFA(r=0.210,0.151,0.111).结论 血脂代谢正常、异常人群腹部脂肪面积不同,异常人群大于正常人群.VFA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更大,其中TG为明显相关因素.根据血糖、血脂异常组脂肪面积的95%可信区间可知,本组研究中,高血脂患者的VFA大于140.3 cm2,SFA大于187.2 cm2;高血糖患者的VFA大于140.5 cm2.腹脂面积临界值的确定还有待做更大样本的测量.

  • 腹内脂肪堆积对高血压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肖洪;倪银星;闫振成;何洪波;杨永健;祝之明

    目的 探讨腹内脂肪堆积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 选择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353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7例,女156例,年龄27~85(55±13)岁.353例患者均行腹部脂肪超声及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根据腹内脂肪超声厚度(男性≥38.5mm,女性≥34.7mm)将患者分为腹内脂肪堆积组和腹内脂肪正常组,并根据腹内脂肪厚度四分位值分为4组,比较各组间HRV的差异.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时域指标比较显示,腹内脂肪堆积组中反映总神经张力的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反映交感神经张力的每5min内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均明显低于腹内脂肪正常组(P<0.05).四分位法分层分析显示,腹内脂肪厚度>38.0mm组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及SDNN、SDANN、RMSSD、SDNN index均显著低于<15.5mm组,PNN50、SDNN、SDANN、RMSSD显著低于腹内脂肪厚度15.6~27.0mm组,而腹内脂肪厚度27.1~ 38.0mm组SDNN、SDNN index显著低于腹内脂肪厚度<15.5mm组,SDNN显著低于腹内脂肪厚度15.6~27.0mm组(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腹内脂肪厚度、空腹血糖、性别为SDNN的主要影响因素;腹内脂肪厚度、性别为SDANN的主要影响因素;腹内脂肪厚度、空腹血糖、舒张压为SDNN index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腹内脂肪堆积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HRV.

  • 高血压患者腹型肥胖类型与室间隔肥厚的关系研究

    作者:于浩;倪银星;陈静;何洪波;赵志钢;徐兴森;孙芳;肖洪;李英莎;闫振成;祝之明

    目的 明确高血压患者腹部脂肪堆积与心脏重塑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80例,男198例,女182例,年龄21 ~ 83岁,采用螺旋CT进行腹部脂肪扫描,测量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及腹壁脂肪面积(SA),同时测量血压、腰围(WC)、体重指数(BMI)、心脏室间隔厚度(IVST).根据VA和WC测量结果,将380例患者分为真性腹型肥胖组(VFO,n=128),假性腹型肥胖组(Pseudo-VFO,n=83),隐性腹型肥胖组(MVFO,n=68)及非肥胖组(Non-obesity,n=101)4组.根据IVST将患者分为IVST正常组和IVST增厚组.根据腹部脂肪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VA正常组和VA堆积组.分析不同组间IVST、SA、VA、VA/SA、WC、BMI的差异.结果 IVST增厚组WC、VA、BMI、VA/SA明显高于IVST正常组,而SA明显低于IVST正常组(P<0.05).VA堆积组IVST、WC、BMI、VA、VA/SA明显高于VA正常组,而SA明显低于VA正常组(P<0.05).真性腹型肥胖组IVST、VA明显高于假性腹型肥胖组、隐性腹型肥胖组及非肥胖组(P<0.05),而VA/SA比值低于隐性腹型肥胖组;隐性腹型肥胖组IVST、VA明显高于假性腹型肥胖组、非肥胖组(P<0.05);假性腹型肥胖组SA高于真性腹型肥胖组、隐性腹型肥胖和非肥胖组(P<0.05),而其IVST与非肥胖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ogistic相关分析显示,VA/SA、VA、WC是导致IVS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 隐性腹型肥胖与高血压患者室间隔肥厚明显相关.VA/SA是室间隔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 腹内脂肪堆积与动态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莉;何洪波;倪银星;杨永健;祝之明

    目的 探讨腹内脂肪堆积对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4年1月-2011年4月448例心血管代谢疾病住院患者,男235例,女213例,年龄20~85(55±12)岁,超声测量腹内脂肪厚度,动态血压仪监测24h动态血压.根据腹内脂肪厚度切点(男性≥38.5mm,女性≥34.7mm)将患者分为腹内脂肪厚度超标组和正常组,再按五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五分位数亚组,观察动态血压各指标在不同组间的差异.结果 腹内脂肪厚度超标组全天、日间和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均高于正常组(P<0.05);随腹内脂肪厚度增加,动态血压并不是单纯的逐渐增加,而是呈近似“U”形的变化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腹内脂肪厚度与24h动态血压的各指标(全天、日间和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均呈显著正相关,校正性别、年龄后的偏相关分析显示,腹内脂肪厚度与全天收缩压、全天平均压、日间平均压、夜间平均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腹内脂肪厚度与动态血压呈“U”形曲线关系,可能为临床通过减肥控制血压提供了新的启示.

  • 老年人腹部脂肪(CT测量)分布与体质指数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王传海;王新江;田慧;方福生;韩晓菲

    目的 研究老年人腹部脂肪分布的特点与体质指数(BMI)及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行腹部CT检查、≥6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腹部CT图像,按照不同年龄、BMI值进行分组,另选择同期一组正常体重、≥65岁的老年患者和BMI与正常体重老年患者相匹配的中年(40~ 60岁)患者腹部CT图像作对照,比较分析老年人腹部脂肪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腹部CT取L4/L5椎间隙水平面图像传至GE工作站,用专项软件计算腹内脂肪面积(VFA)和皮下脂肪面积(SFA).结果 纳入研究的腹部CT图像共390例(男252例,女138例),腹部总脂肪面积(TAF)女性与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3±122)比(303±141) cm2,P=0.146],用身高校正后,女性TAF明显高于男性[(128±49)比(105±49) cm2/m2,P=0.000].按BMI分层计算,可见TAF、VFA、SFA值随BMI值增高而逐渐增加.按年龄分层(>65 ~75岁组,> 75 ~ 85岁组,>85岁组)比较各值间的变化未能看到TAF、VFA和SFA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与正常体重的老年人、BMI匹配中年人比较,有MS者TAF、VFA、SFA增高,且随着MS积分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以仅有一种MS组分分组,单有糖尿病、高血脂或高血压的老年组与对照老年组的TAF、VFA、S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FA值大(男:OR=1.03,95%CI:1.012~1,047;女:OR=1.06,95%CI:1.026~1.088)是老年人发生MS的危险因素,年龄、皮下脂肪均不是影响老年人发生MS的因素(均P>0.05).结论 老年女性较男性TAF明显高;增龄不增加老年人的腹部脂肪面积.TAF、VFA、SFA值随BMI值增高而逐渐增加,有高度相关性.≥2个MS组分叠加时TAF、VFA、SFA各值均明显增大,其中VFA是老年人发生MS的危险因素.

  • 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内脏脂肪面积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相关性分析

    作者:翟莎;王战建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内脏脂肪面积(VA)与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UAE)的关系.方法 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临床资料、VA、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A)、24 h-UAE、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根据VA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A组(VA<131 cm2);B组(131 cm2≤VA<174 cm2);C组(174 cm2≤VA<218 cm2);D组(VA≥218 cm2).比较4组间24 h-UAE水平和大量蛋白尿患病率,同时分析VA 与对数[lg(24 h-UAE)]的相关强度和线性关系.结果 C和D组的24 h-UAE大于A和B组,随着VA增加,大量蛋白尿患病率增加;VA与lg(24 h-UAE)存在相关(r=0.51);VA每增加100 cm2,lg(24 h-UAE)增加0.26个单位,校正相关因素的影响后VA每增加100 cm2,lg(24 h-UAE)增加0.15个单位.在校正性别、甘油三酯的影响后,C组与A组比较,发生大量蛋白尿的危险上升到2.75倍,D组与A组比较,发生大量蛋白尿的危险上升到3.87倍.结论 VA增加是24 h-UAE增多的危险因素,随着VA的增加,大量蛋白尿患病率增加.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内脏脂肪组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夏晨曦;魏东;黄斌;周正阳;李宏宇

    目的 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与内脏脂肪组织的关系.方法 从我院门诊体检中心及住院患者中招募满足入选标准的SCH患者68例及条件与之匹配的正常对照100例.比较2组性别、血压(SBP/DBP)、人体测量学指标、血脂、脂质蓄积指数(LAP)、内脏脂肪面积(VA)的差异.分析各个变量与促甲状腺激素(TSH)的相关性,探讨各个变量对SCH的影响.结果 SCH组腰围(WC)、腰臀比(WHR)、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三酰甘油(TG)、TSH、LAP、V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SH与WC、TG、nonHDL-C、LAP、VA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BMI、WHR、TC、LDL-C无明显相关性(P>0.05).以是否发生SCH为因变量,以性别、WC、HDL-C、LAP、VA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水平HDL-C是发生SCH的危险因素,而VA、LAP对SCH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CH人群血脂异常、VA增大较甲状腺功能正常人群更严重,提示SCH与腹型肥胖密切相关.

  • 体检人群腹内脂肪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江倩;景爱平;唐晓明;陈敬

    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以及代谢综合征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而腹型肥胖是代谢综合征重要的特征,尤其是腹内脂肪在代谢综合征中作为其重要促进因素,已经开始受到关注.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对健康体检人群超声腹内脂肪厚度(VFT)、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相关人体成分指标及生化指标进行探讨,旨在探讨其是否存在相关性.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腹内脂肪厚度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芮浩淼;苏文刚;卞申国;康华

    目的 分析腹内脂肪厚度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将我院2010年2月-2012年10月300例体检者根据腹内脂肪厚度分为低腹内脂肪厚度组(腹内脂肪厚度在24mm以下)、中等腹内脂肪厚度组(24~42mm)和高腹内脂肪厚度组(42mm以上),比较3组受检者血压、空腹血糖及总胆固醇水平.结果 高腹内脂肪厚度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和总胆固醇水平均高于低腹内脂肪厚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脂肪厚度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存在相关性,有助于预测心血管代谢异常.

  • 腹内脂肪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均喜;任庆云;李玉楼;丛力宁;赵君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及肥胖者迅速增加,与此相伴随的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1].

  • B超测量腹内脂肪厚度在代谢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虹;卢学勉;陈良苗;项旻;林纪光;王朋会;高原统;黄贤恩;曾伟伟

    目的 探讨B超测量腹内脂肪厚度(VFT)在代谢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6例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用B超测量VFT,其中45例男性和36例女性同时进行螺旋CT检查.分析B超测量VFT和CT测量腹内脂肪面积(VFA)、腰围(WC)、体质指数(BMI)之间的相关性,并用接收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VFT预测代谢综合征的佳截断点.结果 VFT、WC、BMI与VFA均呈正相关(P<0.01);VFT与VFA的相关系数WCBMI.男性VFT为55 cm对诊断代谢综合征的敏感度为0.79,特异度为0.77,曲线下面积为0.84(P<0.01);女性VFT为42 cm对诊断代谢综合征的敏感度为0.81,特异度为0.75,曲线下面积为0.86(P<0.01).结论 B超测量VFT是评估腹内脂肪堆积的可靠指标,可代替WC用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

  • 腹内脂肪与代谢综合征

    作者:杨义生

    近年认识到,由腹内脂肪堆积形成的中心性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标志,是形成代谢综合征的基石[1].尽管胰岛素抵抗和中心性肥胖均与代谢综合征存在相关性,但腹内脂肪含量与代谢综合征的5条诊断标准均存在独立的相关性.由此提出,腹内脂肪堆积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2].以下扼要阐述腹内脂肪与皮下脂肪的差异及其在代谢综合征发病中的地位.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