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健康管理对老年人口腔微创种植体边缘骨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栗洪师;李冬霞;冯岩;臧晓霞

    目的:探讨口腔健康管理对于老年人围种植手术调节作用和种植修复负载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37名老年上颌后磨牙区后天性牙缺失患者,excel表格随机值降序随机法分为口腔健康管理组[n=18,平均年龄(65.22±5.38)岁]和对照组[n=19,平均年龄(63.74±6.69)岁],口腔健康管理组围绕种植牙修复负载前后时间周期,应用图像说明,模型示教、手术演示等口腔健康管理方法,使患者明确口腔健康管理对于口腔种植手术重要性并且达到知行合一;对照组患者接受围种植手术常规指导。比较两组围种植体手术血压、心率差变化,检测种植负载后种植体边缘牙槽骨吸收(MBL)状况,记录负载后相同时间点种植体周围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出血指数(mSBI)和探诊深度(PD);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和对照组比较,口腔健康管理组种植术前完成程序健康指导方案前后,术中患者舒张压差值[(8.86±0.31)mmHg](1 mmHg=0.133 kPa)、收缩压差值[(19.18±0.22)mmHg]和心率变化差值[(11.23±0.19)次/min],均小于对照组[(16.55±1.08)mmHg,(28.31±2.30) mmHg),(20.19±1.84)次/min](P<0.05或0.01);负载12个月时口腔健康管理组种植体周围mPLI和mSBI分别为2.6(2,4)、2.1(2,4),均低于对照组[4.3(3,7)、4.3(3,7)](P<0.01)。结论科学有效的口腔健康管理方法有利于安全顺利地完成老年人种植牙手术,术后保护种植牙周围软硬组织健康,且能促进老年种植牙负载后周围牙槽骨的长期稳定性。

  • 骨髓输液对抢救危重病患者32例的护理

    作者:孙瑾

    目的 对需要抢救的危重症患者寻求迅速获得血管通路的方法.方法 对32例患者采用髂骨骨髓腔内进行输液抢救.结果 32例患者均能在1~2 min内建立输液通道.结论 骨髓输液能满足患者迅速补液扩容的要求.

  • 腱鞘巨细胞瘤骨内侵袭1例

    作者:黄瑞庭;夏琼平

    1 病历简介患者,男,42岁.发现左手拇指肿物2年余,呈渐进性无痛性增大.1周前左拇指疼痛,前来就诊.检查;左拇指指关节软组织肿块呈分叶结节状,局部皮肤颜色增深,压痛明显,左拇指各节屈伸功能受限,皮肤感觉未见异常.余全身体检未见异常发现.X线照片示左拇指第一节可见骨质环状受压、吸收,缺损区呈弧形,边缘光滑,残余骨密度不均,该区可见病理性骨折线.

  • 关节内联合松质骨内注射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苏柯;白玉明;王军;张海森;刘昊;马世云

    目的 对比关节内联合松质骨内与单纯关节内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骨二科收治的40例Kellgren-Lawrence分级Ⅱ~Ⅲ级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A组20例,男性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4±3)岁,采用关节腔内注射PRP 2 ml,内侧股骨髁和胫骨平台软骨下的松质骨内分别注射PRP 1.5 ml;B组20例,男性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9±5)岁,采用关节腔内注射PRP 5 ml.每组患者均间隔2周后再进行如上操作.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完成第2次注射后的1、3、6、12个月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Western 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有下降,第1个月时下降为明显;比较两组的VAS评分在第1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个月时(F=203.15,P<0.05)、第6个月时(F=556.82,P<0.05)、第12个月时(F=1310.56,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OMAC评分在第1、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个月时(F=185.49,P<0.05)和第12个月时(F=76.09,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PRP关节内注射法或关节内联合松质骨内注射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均能减轻疼痛,改善患肢功能;关节内联合松质骨内注射PRP效果更持久,长期效果优于关节内注射.

  • 内置式牵张成骨术与骨内牙种植体联合治疗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

    作者:牛学刚;吉凯;韩小宪

    目的:探讨内置式牵张成骨术与骨内牙种植体联合治疗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可能性.方法:为1例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患者延期行内置式牵张成骨术,后期行骨内牙种植体植入和修复.术中常规截骨,制作骨转移盘,固定内置式骨牵张器,术后一周以每日1mm的速度行骨牵引,共牵引8mm.固定期大体,螺旋CT观察新骨生成及缺损修复状况.固定期4月行骨内牙种植体植入和后期修复.结果:治疗按计划完成,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骨牵引顺利完成,新生骨骨质骨量良好,牙种植体骨整合良好,下颌骨缺损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在早期合理清创基础上,延期内置牵张成骨术联合骨内牙种植体可有效地治疗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值得推广.

  • 无限元法在柱状根骨内种植义齿应力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辛海涛;马轩祥;应隆安;张少锋;钱宗才

    目的研究柱状根骨内种植体根尖部应力集中区域不同组织界面的应力分布情况,以优化种植义齿设计.方法在二维柱状根骨内种植义齿有限元法分析的基础上,将左、右根尖孔区域选定为无限元区域进行计算,对于有限元与无限元区域的数据连接,采用了新区域分解法的D-N迭代法实现.结果 45°侧向静力加载下,修复体转动中心位于根尖孔下方种植体内;两侧根尖孔无限元区域均出现应力集中,近加载力方向侧呈现拉应力,而远离加载力方向侧呈现压应力;应力集中点为种植体与牙根的交汇点,从应力集中点开始应力呈放散状逐渐减小,但牙周膜区域相反.结论修复后转动中心位置的变化有助于牙齿的稳定和所承受咬合力的传导;种植体出根尖孔区域受力大,不能将种植体出根尖孔处直径减小来达到保护牙根的目的;临床工作中尽可能保存根骨内种植义齿牙周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108颗牙种植体修复一年后的临床及X线评价

    作者:唐志辉;沙月琴;曹采方;林野;王兴;张刚

    目的评价牙种植体负重1年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种植体周围粘膜炎症与骨吸收的关系。方法对70例种植义齿修复患者共108颗负重1年以上的IMZ和 Frialit-2种植体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结果所有种植体均无松动及种植体周围X线透射影等种植失败症状,牙槽骨高度降低的均值为(0.63±0.78) mm;粘膜有炎症的位点占所有检测位点的32.9%。重度炎症位点的骨吸收值明显高于轻度炎症位点和健康位点(P<0.05)。大多数种植义齿修复患者的口腔卫生及牙周健康状况均较差。结论 IMZ和 Frialit-2种植体负重1年后的临床效果满意;种植体周围粘膜炎症是种植体骨吸收的主要原因之一;消除或控制粘膜炎症、改善口腔卫生和邻牙的牙周健康状况,是接受种植的患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酶水平的研究

    作者:李晓军;沙月琴;曹采方

    目的 初步探讨种植体修复后第1年内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 GCF)量及其中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及骨丧失的关系.方法 以基台连接术后1~1.5个月为基线,修复后3、6、12个月时分别对12例患者26个Branemark种植体的52个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GCF量、GCF-AST、GCF-ALP水平在修复后第1年内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各时期种植体周围粘膜炎组的GCF量、GCF-AST、GCF-ALP水平普遍高于健康组,且有随炎症程度加重而升高的趋势.有骨丧失位点的GCF量、GCF-AST、GCF-AL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骨丧失位点.结论 GCF 量、GCF-AST、GCF-ALP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状况及骨组织的变化.

  • 牙槽骨垂直牵引成骨种植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野;王兴;李健慧;邱立新;陈波

    目的评价牙槽骨垂直牵引成骨技术在改善种植区域骨量中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 19例因肿瘤切除术或外伤等原因造成重度牙槽突垂直向骨缺损(缺损均大 于10 mm)患者接受了垂直骨牵引术,其中男性1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5岁.常规行术前 、术后及牵引前、后X线检查记录及取牵引器时直接测量牵引高度.安放牵引器7 d后开始牵引,每日牵引1 mm至设计高度.保留牵引器2~3个月,局麻下拆除牵引器,植入种植体.结果 19例中11例已完成种植上部结构修复,已植入种植体尚未完成上部修 复6例,共植入种植体65枚.19例在牵引成骨后均形成理想新骨,平均新生骨的高度13 mm. 牵引区意外骨折2例,牵引区感染1例,植入种植体后感染1例.结论牙槽骨垂直牵引术是解决重度骨量不足的有效的替代方法.

  • 盐酸二甲胺四环素治疗种植体周围炎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周力;林野;邱立新;陈波;胡秀莲;王兴

    目的探讨和评估盐酸二甲胺四环素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疗效,为其在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应用提供初步依据.方法对30例患者种植修复0.5年以上共32枚种植体发生的种植体周围炎局部以盐酸二甲胺四环素治疗,在用药前和用药后1、3、6周检查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并随访半年.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盐酸二甲胺四环素治疗种植体周围炎后PD、SBI同用药前相比显著降低,其中无窦道型种植体周围炎药效至少能维持至停药后4周,近期治疗效果满意.结论盐酸二甲胺四环素是治疗无窦道型种植体周围炎有效的局部用药.而有窦道型种植体周围炎需结合外科手术治疗,盐酸二甲胺四环素还可作为有效的术前辅助用药控制局部炎症.

  • 两种经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临床对照观察

    作者:王仁飞;赵丹;林海燕;刘敏;王维倩

    目的 分析比较冲顶提升法和CAS-KIT(crestal approach-sinus kit)工具提升法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杭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887例分别采用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冲顶组)和CAS-KIT工具提升法(CAS-KIT组)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并同期种植的患者,因术中穿孔放弃植入11例患者的11个种植位点,共计876例患者同期植入1 204枚植体,其中冲顶组496例(653枚植体),CAS-KIT组380例(551枚植体).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1个月、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及0.5、1、2、3、4年检查两组种植位点的术前窦底高度、提升后窦底高度、提升幅度以及出现的并发症、失败情况、骨结合情况和修复后种植体存留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冲顶组窦底高度提升幅度[(4.08±3.45)mm]显著小于CAS-KIT组[(8.36±4.07)mm](P<0.01);冲顶组修复前植体脱落13枚,术中穿孔64例(穿孔率9.80%),术后上颌窦感染2例;CAS-KIT组修复前脱落15枚,术中穿孔31例(穿孔率5.63%),术后上颌窦感染2例;CAS-KIT组术中穿孔率显著小于冲顶组(P<0.01). 1 204枚种植体的4年存留率为97.26% (1 171/1 204).4年内共33枚植体发生脱落.结论 冲顶法提升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但提升幅度较小,术中穿孔率较高;CAS-KIT工具提升法手术简单,手术时间中等,提升幅度较大,穿孔率低.两种方法术后失败率和上颌窦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 在移植骨上延期种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国志;张国权

    目的 论证冷冻自体下颌骨复合髂骨移植后延期种植的可行性.方法 16只成年雄性杂种狗,制备下颌骨双侧骨缺损,左侧行冷冻自体下颌骨骨块的原位再植并结合髂骨松质骨移植,即复合移植组(composite transplantation group,CTG),右侧缺损行自体髂骨块移植即髂骨移植组(iliac transplantation group,ITG),术后3个月分别在两类骨块上植入IMZ TPS种植体,种植体植入后3、6、9、12周分别处死4只动物取材,采用数字化X线片对种植体与颌骨结合界面进行灰度定量分析,组织学观察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 各期种植体周围均未见吸收性骨质密度减低影像.骨-种植体界面灰度定量分析显示,种植体植入两类移植骨3、6和9周时,其界面骨质密度改变差别明显,复合移植组明显优于髂骨移植组;种植体植入12周时,两组界面骨质已无明显差别,两类移植骨均与种植体有良好的骨结合,其骨愈合方式基本相同.结论 冷冻自体下颌骨复合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并延期植入牙种植体后,二者可形成良好的骨结合.

  • 负载骨结合式牙种植体的骨构建实验研究

    作者:付松军;王玉新;陈富林;陶凯;张晓东;葛成

    目的观察骨结合式牙种植体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MSO)及松质骨基质(CBM)支架复合人工骨皮下移植后,新骨的形成及与种植体的愈合情况.方法将骨结合式牙种植体置于圆柱状的CBM中,在其表面及孔洞内接种培养扩增的MSO,形成负载骨结合式牙种植体的骨髓基质成骨细胞-藻酸盐-松质骨基质复合人工骨(MCCAB), 然后植入裸鼠背部皮下组织中,对照组植入负载骨结合式牙种植体的藻酸盐-松质骨基质复合物.植入4、8周取材,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和组织学定量分析评价新骨形成情况.结果负载骨结合式牙种植体的MCCAB皮下成骨效果明显优于负载骨结合式牙种植体的藻酸盐-松质骨基质复合物组.复合人工骨标本内有大量新骨形成,兼有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的特点,并以前者为主;种植体与新骨结合.对照组成骨作用不明显,为单纯软骨内成骨,与种植体未见结合.结论骨结合式牙种植体与复合人工骨复合植入后,在支架材料与种植体表面均有大量新骨形成,并可与种植体结合,表明用组织工程学方法进行颌面部骨修复时,可以同期植入种植体.

  • 原发性下颌骨鳞状细胞癌-附2例报道

    作者:杨舸;温伟生;杨瑟飞;郭立华;寇传哲;胡敏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颌骨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为其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2009年原发于下颌骨的2例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原发性下颌骨鳞状细胞癌的患者均为老年男性,分别有下颌骨病变区域肿胀、疼痛,患侧下唇感觉异常病史.临床检查病变区域牙龈无红肿,无增生物.全口曲面断层片可见下颌骨病变区为界限不清的溶骨性改变.骨扫描未见全身其它骨骼病变.胸片及腹部B超检查均未见其它病灶.结论:原发性下颌骨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不明确,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 骨内牙种植体在牙缺失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王桥;段建民;牛书铭;李潇

    目的 回顾分析骨内牙种植体的适应证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94例患者的157个骨内牙种植体进行4个月~8年的临床观察,根据种植体的分布情况了解种植牙适应证的变化.通过对种植体周软组织状况、种植体动度、种植体周骨吸收情况及抗旋转扭力的检查,评价其骨整合成功率和修复成功率.结果 有7.6%和25.5%的骨内牙种植体分别用于修复全颌缺失和游离端缺失,66.9%用于修复非游离端缺失.种植后初期骨整合成功率达98.1%,修复后5年种植成功率为93.8%.种植体初期稳定性<10N·cm,者与≥10N·cm者相比种植成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骨内牙种植体是临床上修复各种类型缺牙的理想手段之一,成功率高,初期稳定性对于提高种植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 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变化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敏节;邹立东;梁峰

    目的:观察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并拟在前牙区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观察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及常规种植修复这两种方式的患者在修复即刻及3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分别完成20例和24例,植入种植体分别为22颗和29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时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分别为76.32±3.20和76.93±3.36(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3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34±0.54) mm和(0.05±0.39) mm (P=0.07),远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43 ±0.42) mm和(0.36±0.48) mm (P=0.13),唇侧龈缘水平变化分别为(0.70±0.40) mm和(0.62 ±0.34) mm (P=0.23),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1.02±0.50) mm和(0.88 ±0.46) mm (P=0.53),远中侧分别为(1.05 ±0.34) mm和(0.95 ±0.47) mm (P=0.2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修复即刻,两组间牙龈乳头指数的分布情况不论是近中还是远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3年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与常规种植修复基本相当,但前者在缩短疗程、获得理想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方面要优于后者.

  • 锥形锁柱种植体用于因牙周炎缺牙患者修复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海东;张立;释栋;韩劼;闫夏;谢也斯;孟焕新

    目的:比较因非牙周炎(non-periodontitis,NP)、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失牙患者行Bicon种植修复后1~5年种植体存留率及种植体周围组织探诊指标变化.方法: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缺牙患者145名,共植入种植体315枚.其中CP失牙患者70例,AgP失牙患者31例,NP失牙患者44例,分别植入132、83、100枚种植体.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随访,检查并记录患者刮治前(T0)、种植前(T1)、复查时(T2)的牙周临床指标,记录种植修复完成时及T2时的种植体周围组织牙周指标并拍摄X线根尖片,T2时记录种植体存留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分组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变化.结果:经系统牙周基础治疗后,T1时期CP组和AgP组PD≥6 mm位点百分比(%)较T0时显著降低(P<0.001),且T2与T1相比,PD≥6 mm位点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组、CP组和AgP组种植体1~5年存留率分别为100%、97.6%和100%,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CP组与AgP组种植体平均PD分别为2.96 mm、2.97 mm,显著高于NP组(2.78 mm) (P =0.006,P=0.010);CP组与AgP组种植体平均PD≥6 mm位点百分比分别为3.7%、4.8%,显著高于NP组(1.2%)(P=0.003,P<0.001);CP组种植体PD较修复完成时增加2 mm以上的位点百分比为8.4%,显著高于NP组(4.3%,P=0.003),但AgP组与N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积极牙周基础治疗,CP和AgP患者牙周状况在种植前得到显著改善,并在种植修复完成1~5年后基本稳定;CP和AgP患者植入锥形锁柱种植体的短期累积存留率与NP患者相近,但CP和AgP患者种植体周围组织PD随时间增加的趋势更为明显.

  • 一种切削法制作的数字化种植手术导板加工精度评价

    作者:柴金友;刘建彰;王兵;屈健;孙振;高文慧;郭天晧;冯海兰;潘韶霞

    目的:评价一种切削法制作的数字化种植手术导板(Organical Dental Implant,ODI系统,R+K,德国)的加工误差.方法:试验分为两部分:(1)体外试验:通过体外模拟数字化种植手术导板的设计和加工制作,在切削加工完成后将导板进行模型扫描获得虚拟三维数据,导人设计软件融合后直接测量加工误差作为金标准,A和B两名试验者分别用检验平台测量10次加工误差,评价检验平台用于测量的可靠性.(2)临床试验:通过检验平台检验12例临床病例导板的加工精度,分析误差的大小及可能影响加工误差的因素.结果:体外试验中,两名试验者对8枚种植体导环参考点测量的标准差均小于0.4 mm,角度测量的标准差均小于0.71°.两名试验者对于每个种植体的检验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导环参考点误差测量结果均较软件测量结果大(配对t检验,P <0.05),角度误差的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0.05).临床试验中,12例导板共45枚种植体导环参考点加工误差为(1.06±0.29) mm(0.42~1.75 mm),根尖误差为(1.12±0.48) mm(0.41 ~2.44 mm),角度误差为1.42° ±0.70°(0.29°~2.96°).结论:导板的切削加工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误差,ODI系统的检验平台是测量加工误差的可靠工具.种植导板加工误差与种植体植入位置误差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 种植前牙槽骨的CT评价

    作者:杨建新

    牙种植前采用CT检查,可以对种植区牙槽骨的高度、宽度、骨质密度以及周围重要解剖结构作出精确、细致的评价,有助于制订合理的种植计划,提高种植的安全性。

  • 螺旋型种植义齿的临床技术及应用体会(附402例报告)

    作者:路贵忠;方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骨内种植体已引起口腔医学界的普遍关注,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及效果分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螺旋型种植体已成为种植义齿植入体的主要形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愈合好等优点.本人结合8年多的临床实践,就临床观察及效果分析如下.

4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