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卒中入院延迟的社会决定因素分析

    作者:章娟;汪学红;杨华杰;赵景义;方毅;王丽平;汪志宏;卢祖洵

    目的 了解我国卒中患者院前延迟的现状和社会决定因素,为制定卒中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对多家三级医院住院部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采用SPSS 18.0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778份.决定就医用时,363(47.27%)例患者少于1h,24.35%超过3h;转运用时,62.14%少于2h,21.67%超过3h.入院延迟的患者达到62.60%.logistic回归显示居住在农村的患者决定就医用时和转运用时都较长,入院延迟的发生率高.结论 卒中患者尤其是农村患者,决定就医用时和转运用时仍较长,院前延迟问题仍很严重.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就医延迟的研究现状分析

    作者:李金秀;赵秋利;刘晓;吴燕妮

    目的 分析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就医延迟的研究现状,为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网络数据库1998年至2010年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就医延迟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就医延迟研究的文献逐年平稳增加,护理类期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就医延迟的研究推广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此类文章的研究方法单一,而阻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就医的因素多而复杂.结论 现阶段需要更多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就医延迟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随机干预试验研究,制订缩短院前就医延迟时间的干预措施.

  • 脑卒中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左庆庆;赵秋利;朱雪梅;杨丽;杨柳;李明慧;高伟;张肖;程姗姗

    目的 调查脑卒中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测评量表,对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和哈尔滨市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脑卒中高危者320例进行调查.结果 脑卒中高危者的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测评量表总分及各维度的平均得分率均大于50.00%.家庭人均月收入、体检状况、是否接受培训或自学脑卒中知识是脑卒中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结论 脑卒中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较高,提示医务人员和有关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脑卒中高危者对症状的习惯反应,加强急救系统使用、定期体检的健康教育,并提供脑卒中知识教育,从而有效减少脑卒中院前延迟的发生.

  • 影响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救医疗服务的因素

    作者:王显;张守彦;胡大一;张健;郭实;赵怀兵;石宇杰;徐威;李晓明;张玲霞

    目的 探讨我国北京地区应用急救医疗服务(EMS)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状况以及影响患者选择EMS的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方法,入选2005年9月至2006年12月来自北京21家医院的868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将符合AMI的诊断标准,并排除患者由于另外的临床表现而入院后发生的AMI等情况后,后入选803例.根据是否应用EMS到达医院分为EMS组和自我转运组两组,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orwald:Conditional method)等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两组资料.结果 仅有39.5%的患者使用EMS到达指定的医院(EMS组n=317),60.5%的患者自我到达医院(自我转运组n=486).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较大[95%可信区间(CI):1.013~1.038,OR=1.026,P=0.000]、夜间发病(95% CI:1.171~2.186,OR=1.600,P=0.003)、症状无法忍受(95% CI:1.300~2.668,OR=1.863,P=0.001)、接受过心脏病发作的知识训练(95% CI:2.597~6.554,OR=4.125,P=0.000)以及较高经济收入(95% CI:1.123~1.717,OR=1.389,P=0.002)、有心力衰竭(95% CI:1.401~2.051,OR=5.300,P=0.014)和脑卒中病史(95% CI:1.036~2.811,OR=1.707,P=0.036)等患者非常显著地应用了EMS.EMS组从发病到医院就诊的时间明显缩短(M,110:143min,P=0.000).结论 年龄较大、夜间发病、症状无法忍受、接受过心脏病发作的知识训练以及较高经济收入、有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病史等是预测患者应用EMS的独立变量.

  • 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燕妮;赵秋利;李金秀;刘晓

    脑卒中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许多国家与心脏病、恶性肿瘤一起是病死率高的3大疾病[1].在我国,它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中居首位,在农村居民中居第2位,即使是存活的患者,约3/4会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力,其中重度残疾者约占40%[2].脑卒中是指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按照病理性质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2].目前国内外的专家都意识到,解决脑卒中高致残、高致死率的瓶颈并不在于诊疗技术,而在于大多数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得到救治[3].如何减少从发病至到达医院这段时间的延误,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研究都致力于探讨造成这一延迟的原因,然而目前所研究的对象、采取的方法、得出的结论都各有其特点.因此笔者对相应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为将来护士在社区工作中大可能的减少这一延迟提供借鉴.

  • 急性心肌梗死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测评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作者:赵秋利;李金秀

    目的 初步编制“急性心肌梗死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测评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为评估急性心肌梗死高危者院前延迟倾向提供一个有效的测评工具.方法 应用量表开发的综合策略,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编制量表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广泛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条目池,采用专家评议法和预试验法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形成暂定版量表,并选取哈尔滨420名急性心肌梗死高危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测量,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结果 形成的急性心肌梗死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测评量表,由6个维度组成,具体为就医决策、症状警觉、习惯反应样式、症状程度判断、阻碍就医因素、促进就医因素,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44;其累积解释总方差的58.694%,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结论 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既可作为测评急性心肌梗死高危者院前延迟倾向的工具之一,也可为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提供依据.

  • 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姜麟波

    我国的老龄化逐渐显现,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也日益加剧,特别是心脏疾病呈剧增模式,如何提高心梗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成为医务工作者日益关注的焦点,医院对此引进先进的设备,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但是好多乡镇医院的患者由于院前延迟,到达医院时已经错过了PCI、溶栓治疗的关键时期,导致患者死亡.为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导致心梗患者死亡相关因素进行探究.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赵博;李思颉;吉训明

    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1]。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早期静脉溶栓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助于恢复缺血半暗带区供血、挽救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2]。然而静脉溶栓治疗受严格的时间限制(3~45 h),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来说,治疗的关键在于症状发生后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降低AIS病死率、致残率,改善远期预后。目前相关研究显示,院前延迟是影响静脉溶栓疗效的重要独立影响因素[3]。因此,深入了解AIS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有助于针对关键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临床治疗与救治工作奠定基础。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许敏;郭金成;张立新

    目的 调查北京通州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STEMI)院前延迟的时间分布,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连续住院的383例STEMI患者,男性283例(73.9%),女性100例(26.1%),调查STEMI患者院前延迟的时间分布,根据院前延迟时间(PHD)分为两组:PHD≤6 h组和PHD>6 h组,分析影响院前延迟的因素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383例患者PHD中位数165 min,患者延迟(PD)中位数72 min,转运延迟(TD)中位数58 min.PHD≤6 h组302例,PHD>6 h组8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院前延迟的独立变量是:年龄(2.412,1.244~4.678)、症状进展(0.281,0.145~0.545)、1 h内求助(0.300,0.117~0.770)、忍受(2.753,1.230~6.161)、因恐惧感就医(0.452,0.242~0.847)、求助EMS(0.234,0.115~0.478)、直接到医院(0.176,0.090~0.350).PHD≤6 h组急诊再灌注治疗率明显高于PHD>6 h组(90.4%比70.4%,P<0.01),PHD≤6 h组院内MACE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PHD>6 h组(1.7%比7.4%,P<0.05).结论 ①STE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较长,患者延迟是院前延迟的主要原因.②年龄、症状进展、1 h内求助、忍受、因恐惧就医、求助EMS、直接到介入医院是预测院前延迟的独立变量.③院前延迟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有显著影响.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救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

    作者:王璟;郭金成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到达医院时交通工具的选择类型及影响患者选择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的因素.方法 我院住院并确诊的412例STEMI患者,根据是否应用EMS到医院分为两组:EMS组和自我转运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应用急救医疗服务的情况.结果 有26.90%的患者应用EMS到医院,单因素分析表明:CAD住院史、恶心、呕吐、头晕、晕厥、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进展、发病初期等症状消失、不愿打扰别人、院前就诊次数、认为是心脏起源疾病、恐惧感、重视症状是有意义的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TEMI患者选择EMS的独立变量是院前就诊(0.49,0.33~0.73),恶心(2.57,1.58~4.19),晕厥(5.49,2.05~14.70),症状进展(1.98,1.19~3.29),等待症状消失(0.55,0.34~0.89),认为是心脏起源疾病(2.37,1.44~3.91).结论 1/4的STEMI患者应用EMS到达医院,只有当患者感觉病重时才想到EMS,应当宣传EMS不仅仅是运输工具,同时也是及早诊断和治疗的手段.

  •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院前延迟时间10年回顾分析

    作者:陈九霖;李佳佳;吴立荣

    目的:回顾分析三甲医院10年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时间变化趋势.方法:以贵州医科大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为例横断面回顾性调查2001、2006、2011三个时间点出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对比基础情况、就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2001年共收治18例AMI患者,2006年共收治36例AMI患者,2011共收治110例AMI患者.组间年龄、性别(P>0.05).就诊时间延长(P<0.05).住院时间及出院情况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院前延迟时间>24h失去佳治疗时机患者仍然较多,需加强AMI社会宣传及公众卫生知识普及,各级医师应加强对AMI相关指南学习.2.本研究中住院时间及住院死亡率未见明显改善,考虑与院前延迟时间增加有关,提高AMI患者疗效需综合考虑多因素原因.

  • 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吴燕妮;赵秋利;刘晓;李金秀

    目的 探讨调查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测评量表,调查哈尔滨市420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得分为(52±12)分,呈中等水平,量表的5个因子按照标准化得分高低排序依次为习惯反应样式、症状警觉、就医阻碍因素、他人意见影响和正确判断能力.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受到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体检情况及脑血管病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因素的影响(P<0.05).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患脑血栓风险程度与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呈正相关(r=0.108,P=0.028).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呈中等水平,受到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体检情况及有无脑血管病家族史和糖尿病家族史的影响.

  • 黑龙江省脑卒中高危者及其家属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测评量表常模的建立

    作者:赵秋利;左庆庆;张肖;程姗姗;高伟;杨柳;李明慧

    目的:在前期量表开发的基础上,制定脑卒中高危者及其家属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测评(SPDBI)量表的地区常模及分级标准,为评价黑龙江省脑卒中高危者及其家属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03-11至2013-03-20选取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及哈尔滨地区4个社区服务机构的脑卒中高危者及其家属602名,以SPDBI 测评量表为测评工具,对测评对象进行调查,建立原始粗分常模和标准分常模,计算 Z 分数和 T 分数,并按照标准 T 分对 SPDBI 测评量表评分进行水平分级。结果样本观察值符合正态分布,测评对象 SPDBI 测评量表总分平均为(81.7±15.2)分,平均得分率为60.53%,在原始粗分常模的基础上编制了原始分- T 分、Z 分常模转化表,并分为5个等级:总分≤50分者院前延迟可能性非常小;总分51~65分者院前延迟的可能性较小;总分66~96分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呈中等水平;总分97~111分者院前延迟的可能性比较大;总分≥112分者院前延迟的可能性非常大。结论针对 SPDBI 测评量表建立的常模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可以作为黑龙江省脑卒中高危者及其家属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测评的参考标准。

  • 不同年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延迟分析

    作者:张中;赵蓓;魏腾飞;刘佩林;冯雪瑶;时全星;刘莉;赵京涛;宋洪勇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再灌注延迟时间分布,探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5年10月急诊收治并符合入选标准的STEMI患者30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年龄≥75岁组(n=32)、60~ 74岁组(n=118)与年龄≤59岁组(n=159),分析各急救时间分布,包括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O-to-FMC)、转运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再灌注(FMC-to-B)、导管室启动延迟时间、介入操作延迟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血管再通时间(D-to-B),并观察其临床预后.结果 年龄≥75岁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多支病变者及高Killip分级者比例较高;与年龄≤59岁组比较,年龄≥75岁组STEMI患者30 d和1年内的死亡率和总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组与年龄≤59岁组比较,在转运延迟时间上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75岁高龄患者合并症多、临床预后差,年龄因素可能是影响院前延迟的重要原因.

  •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医院前延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赵伟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医院前延迟情况,分析病人就医延迟的因素.方法:比较1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人口统计学、社会背景因素、临床因素、心理因素对就诊时间的影响.结果:65岁以上、女性、自费、非急救车转运、有心绞痛病史、文化程度较低、夜间发病、未将症状归因于心脏病、疼痛程度较轻、不愿麻烦他人、等待观望希望症状能消失的患者从症状发作到抵达医院的院前延迟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结论:夜间发病、疼痛程度、自费医疗、症状未归因于心脏病为院前治疗延迟的独立预测因素.

  • 影响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

    作者:王妮;王健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强调“时间就是大脑”.目前,国内外的学者越来越重视影响患者院前延迟的因素,并对这部分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的脑卒中防治提供了相关依据.

  • 认知、社会及行为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

    作者:王妮;杨娟;曹莹莹;王健

    目的 了解认知、社会及行为等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院前延迟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于2012年7月至2012年10月连续对217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起病情况、发病后的反应及就诊过程等.主要对认知、社会及行为等因素对院前延迟(>4.5 h)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217例患者平均年龄(67.1±11.8)岁,从症状发生至寻求医学帮助的中位数时间为10(3~30.5)h,从症状发生至到达医院的中位数时间为12(3.5 ~48)h.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患者即刻反应为寻求医学帮助,首诊医生为120急救医生,他人意识到发生中风以及他人建议求医与院前延迟缩短有关.结论 认知、社会及行为等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有关.

  • 院前无线传输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延迟时间的影响

    作者:菅洪健;钟涛;张旻海;虞芳;郑汝钢;廖广捷;朱旭阳;武钢

    目的 探讨院前无线传输12导联心电图(ECG)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延迟时间的影响.方法 以2014-09~2016-04我院急诊科120出诊接回的61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院前是否无线传输ECG分为院前无线传输ECG组(n=30)和院前普通ECG组(n=31),比较两组PCI治疗院前延迟和院内延迟时间变化,并分析误诊率、院内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临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院前延迟、患者延迟和转运延迟时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无线传输ECG组院内延迟时间(中位数,95m in vs.113 min)、急诊科延迟(中位数,50 min vs.83 min)及院前误诊率(0vs.18.4%)均低于院前普通ECG组(P<0.05).院前无线传输ECG组院内延迟<90 min比例(43.3% vs.19.4%)高于院前普通ECG组(P<0.05).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无线传输12导联ECG系统可缩短院内延迟时间和降低误诊率.

  • 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救医疗服务的因素

    作者:郭金成;华琦;刘东霞;陈海翎;许骥;温宇梅;李东宝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到达医院时交通工具的选择类型及影响患者选择急救医疗服务(EMS)的因素.方法2003-09~2004-07连续住院并确诊的329例STMI患者,根据是否应用EMS到医院分为两组:EMS组和自我转运组,对比分析两组资料.结果仅有26.75%的患者应用EMS到达指定医院.单因素分析表明,与选择EMS相关的因素是冠心病住院史、症状进展、恶心、呕吐、头晕、晕厥、知道心肌梗死应及早治疗、严重疼痛、重视反应、等待症状消失、恐惧感、认为是心脏起源的疾病.而症状能忍受、等待症状消失、不想打扰别人与自我转运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症状进展、恶心、晕厥、认为是心脏起源的疾病是预测患者应用EMS的独立变量,而症状能忍受是不应用EMS的预测因素.结论只有1/4的STEMI患者应用EMS到达医院,只有当患者感觉病重时才想到EMS.应当宣传EMS不仅仅是运输工具,同时也是及早诊断和治疗的手段.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时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郭金成;华琦;许敏;温宇梅;刘东霞;李东宝

    目的 调查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调查412例STEMI患者,记录患者延迟(PD)、转运延迟(TD)和院前延迟(PHD).将PHD分为≤6 h和>6 h两组,分析社会描述性因素、临床因素和心理因素对PHD的影响.结果 412例STEMI患者院前延迟中位数:PD 75 min,TD 50 min,PHD 170 min.单因素分析与PHD有关的变量是:心绞痛史、典型症状、头晕、晕厥、严重疼痛、突然发作、症状进展、直接到指定医院、怀疑心肌梗死、认为是心脏起源疾病、恐惧感、重视症状、等待症状消失、不愿打扰别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直接到指定医院、突然发病、症状进展、重视症状和担心打扰他人是院前延迟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患者延迟和基层医院诊断延误是院前延迟的主要原因.直接到指定医院、突然发病、症状进展、重视症状和担心打扰他人是院前延迟的独立相关因素.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