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45例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梁津

    目的探究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性视网膜炎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5例AIDS合并CMV性视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患者眼部常见的症状为视力下降和视物模糊,分别为41例(91.11%)和23例(51.11%),另有3例(6.67%)发生失明.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血管炎和视神经炎,分别为31例(68.89%)和5例(11.11%),另有5例(11.11%)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CD4+T细胞计数平均为(56.3±12.6)个/μl,CMV-IgM阳性15例(33.33%),CMV抗原阳性18例(40.00%).应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进行抗病毒治疗后,19例治愈(42.22%),19例好转(42.22%),7例无效(15.56%).结论AIDS患者免疫功能缺损,易合并眼部CMV感染造成视网膜炎症,临床以视力下降和视力模糊为主,眼底检查常见为视网膜血管炎和视神经炎,积极治疗可获得显著效果.

  • AIDS患者肺组织巨细胞病毒感染与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的关系

    作者:兰孟东;沈冰;卢联合;王笑梅;孙磊;张亮;赵红心;李兴旺;郎振为;毛羽

    目的 研究AIDS患者肺组织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5例AIDS尸检患者肺门淋巴结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叉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核酸原位杂交方法 检测肺组织中CMV抗原及核酸的表达.结果 本组病例中有8例表现为肺部CMV感染.CMV肺炎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及巨细胞包涌体形成;肺部CMV感染常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应用CMV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技术可明确CMV感染诊断.CMV感染者FOXP3阳性标记指数显著高于无感染者;CMV感染者CD4+、CD8+淋巴细胞计数略低于无感染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组病例AIDS患者肺部CMV感染率较高,可能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高表达有关.

  • 冠心病患者62例巨细胞病毒IgM抗体检测

    作者:费选文;韩丽君;曾嫦;林祥伟;谢若男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是免疫抑制患者的主要致病原.为探讨冠心病住院患者HCMV感染状况,我们于2000年10月~2001年4月对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和正常人进行了HCMV-IgM抗体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巨细胞病毒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杜心清;蔡元元;陈跃峰;黄子扬;刘华玲;王耀国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感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关系.方法:利用人巨细胞病毒磷酸化蛋白pp71基因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2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3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HCMV基因的表达.同时应用琼脂扩散法检测血清IgG,IgA,IgM,C3的含量.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HCMV阳性率为77.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95%(P<0.01),其血清IgG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G3含量则低于对照组(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CMV感染与ACS呈正相关(P=0.006),共线性诊断显示HCMV与其他危险因素之间无线性关系.结论:HCMV感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可能由于HCMV的周期性激活引起局部免疫复合物反应所致.

  • 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与巨细胞病毒的关系

    作者:李甜甜;吕宗舜;王邦茂;张洁

    目的:探讨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巨细胞病毒(cytomegaoviyns,CMV)感染的关系,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00-07/2009-02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治的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激素及其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难治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关临床资料的比较,同时对其内镜活检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MV-negative患者共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CMV-positive患者共11例,其中男3例,女8例.CMV-positive患者中,难治组为9例,有效组为2例,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出现高热,颈淋巴结肿大,脾肿大等症状和体征的IBD患者与CMv-positive组有关.内镜及病理表现,难治组与有效组相似.在此研究病例中,临床表现比较多样,仍以腹泻腹痛为主,其中2例因出现并发症而行结肠切除术,均在CMV-positive组.结论: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与CMV感染有一定关系,CMV可以使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变复杂,出现激素抵抗,但进行抗病毒治疗能否改善激素的敏感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87例

    作者:王军洁;刘晨晨;樊叶;徐兆军;张予蜀;杨小兵;王劲松;张振玉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中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巨细胞病毒(cytomegaoviyns,CMV)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2004-03/2015-04收治的87例UC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内镜表现、病理学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总结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合并CMV感染将其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87例UC患者中,CMV阳性12例,艰难梭状芽孢杆菌5例,口腔念珠菌感染3例,卡氏肺孢子虫感染2例.患者病程中自细胞减低、全结肠炎、近2 mo使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抗生素是CMV的独立危险因素,CMV阳性的患者中近2 mo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的比率大于CMV阴性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UC患者中容易并发CMV、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口腔念珠菌病、卡氏肺孢子虫等机会性感染.UC病程中出现白细胞减低、全结肠炎、近2 mo使用激素、NSAIDs、抗生素是CM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非免疫抑制宿主胃溃疡1例

    作者:王志斌;胡立明;韩海啸

    本文回顾性分析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非免疫抑制宿主胃溃疡患者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在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中,CMV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因素.临床医师在发现患者存在上腹痛、恶心呕吐同时伴有发热,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升高时,在行内镜或上消化道造影,同时应该进一步筛查CMV感染.

  • 两种启动子调控下PNP基因载体的构建和差异性表达

    作者:蔡晓坤;林菊生;刘址忠;周鹤俊;梁扩寰

    目的:分别构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通用启动子和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杂合启动子[HRE]AF调控的PNP基因表达载体并检测、分析二者的差异表达.方法:将[HRE]AF启动子插入载体pcDNA3.0,构建肝癌细胞特异表达载体p[HRE]AF;将PNP基因分别插入pcDNA3.0和p[HRE]AF,构建两种启动子调控的PNP基因表达载体pcDNA3.0/PNP和p[HRE]AF/PNP;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各重组体.用脂质体介导法将两PNP基因载体转染不同细胞株,RT-PCR检测PNP基因在各细胞株中表达,分析二者表达的特点.结果:各目的片段均成功插入相应载体中,CMV启动子调控的PNP基因在各株细胞中均实现了表达,而[HRE]AF启动子调控的PNP基因则在AFP阳性和阴性肝癌细胞中实现了组织特异性表达.结论:两PNP基因表达载体是肝癌基因治疗中新型、高效的治疗载体,p[HRE]AF/PNP还实现了在AFP阳性,尤其是AFP阴性肝癌细胞中的靶向性表达.

  • 代谢综合征患者HCMV阳性率检测及阿昔洛韦氯化钠注射液(Ⅱ)协同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海燕

    目的 观察分析代谢综合征患者HCMV阳性率以及阿昔洛韦氯化钠注射液(Ⅱ)协同治疗的临床疗效,为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01月至2018年06月来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确诊代谢综合征的患者180例,对180确诊的代谢综合征患者进一步检测HCMV阳性率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按既往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昔洛韦氯化钠注射液(Ⅱ)静滴治疗.观察指标:①观察代谢综合征患者HCMV阳性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浆标本中HCMV阳性率表达及特异性中和抗体情况.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指标变化[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β细胞功能指数(HBCI)]、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氧化应激反应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①代谢综合征患者普遍存在HCMV感染,感染率达到89.44%;经治疗后HCMV IgG阳性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更加显著(P<0.01);观察组HCMV特异性中和抗体的平均几何滴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P<0.05).②经治疗后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标、炎性因子水平、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P<0.01).结论 代谢综合征患者普遍存在HCMV感染的情况,应用新一代抗病毒抗氧化组合物专利制剂一阿昔洛韦氯化钠注射液(Ⅱ)协同治疗,可有效清除HCMV病毒和降低病毒总阈值,减轻炎症反应及调节氧化应激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本品临床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血清巨细胞病毒IgM抗体与肺炎支原体IgM、IgG抗体在儿童呼吸道感染的诊 断价值

    作者:蓝仙娥;黄美琼;欧阳慧

    目的 探讨儿童呼吸道感染血清巨细胞病毒IgM抗体与肺炎支原体IgM、IgG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患儿1,150例,将这些患儿作为呼吸道感染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接收的健康体检儿童1,1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巨细胞病毒IgM抗体,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其肺炎支原体IgM、IgG抗体进行检测,然后对两组儿童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呼吸道感染组患儿的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率、MP-IgM/MP-IgG阳性率、巨细胞病毒与肺炎支原体抗体双阳性率分别为33.4%(384/1,150)、46.8%(538/1,150)、40.0%(460/1,150),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3.4%(269/1,150)、33.4%(384/1,150)、6.8%(78/1,150)(P<0.05).结论 儿童呼吸道感染血清巨细胞病毒IgM抗体与肺炎支原体IgM、IgG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肺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国良;马潞林;叶晓芳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对策.方法:回顾34例肾移植术后CMV肺炎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结果:34例患者,治愈30例,占88.24%,死亡4例(其中放弃治疗后死亡2例).治愈患者除1例出现移植肾排斥反应外,其余功能均正常.高剂量更昔洛韦联用糖皮质激素组,在需使用呼吸机几率和死亡率方面均低于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常规剂量更昔洛韦组(P=0.045和0.010).结论:早期及时诊断,适时适量应用激素,足剂量长疗程抗病毒治疗,及早进行高流量给氧或辅助呼吸等综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肺炎衣原体与冠心病

    作者:孙辉;崔林;白秀萍

    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发病在本世纪初即有人提出来[1] ,但此学说受关注始于1978年Febricant等用禽疱疹病毒感染鸡并诱导其发生与人类相类似的动脉粥样硬化.迄今为止,研究主要侧重于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enumoniae,Cpn),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及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ucter pylory,HP)等,本文重点讨论Cpn.

  • 原位心脏移植的心肌保护

    作者:段大为;万明明;张铁柱;邵继凤;陈德凤

    自2000年1月至10月我科为5例患者实施了原位心脏移植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5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3例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1例诊断为克山病;1例诊断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全心衰.5例患者的年龄分别为27、18、41、21和53岁;体重分别为71、49、64、60和65 kg;与之相对应的5例供体均为男性,脑死亡患者,年龄分别为27、24、21、25和23岁,体重分别为72、65、76、55和75 kg.供体与受体血清抗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EB病毒及爱滋病病毒均为阴性,无感染征象,淋巴细胞交叉毒性试验阴性.1.供心取材时的保护: 经供体外周静脉推注2.5 mg/kg肝素抗凝并静脉推注甲基强的松龙500 mg.纵劈胸骨,倒"T”型剪开心包,分离上下腔静脉和主动脉并放置阻断带;先阻断上、下腔静脉,数个心动周期心脏排定后随即阻闭升主动脉,由主动脉根部灌注4 ℃的冷晶体停搏液(K+浓度28 mmol/L,护心通2.5 g/L)1200~1500 ml,冷灌压力维持在150~200 mmHg(1mmHg=0.133kPa);主动脉远端保留阻断带以供继续灌注.供心取出后以冰盐水纱布包裹后置入密封冰水容器中转运,间隔15 min重复冷灌1次,冷灌量为500 ml.供心在手术室修剪时置入4 ℃的冰水中操作.2.供心植入时的心肌保护:供心植入时仍采用顺灌,灌注液改用1∶4的冷血停搏液(K+浓度20 mmol/L),冷血停搏液中加入护心通2.5 g/L;冷灌灌注的间隔时间为20 min,每次灌注量为500 ml~800 ml.

  • 人巨细胞病毒临床分离株感染血管内皮细胞伴肾素基因表达

    作者:程远;李多多;程计林;程新;刘宝玲;王海滨;金壮;张杰林;Crumpacker Clyde

    l基因;(4)RT-PCR、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肾素在感染细胞内的表达.结果 (1)BI-5和AD169感染静脉和动脉细胞后,其形态学变化相似,无细胞裂解病理效应;(2)AD169感染细胞不同时间培养上清中CMV DNA拷贝数无明显增加,BI-5呈增殖趋势;(3)BI-5感染动脉细胞CMV DNA拷贝数和肾素表达量均大于静脉细胞.结论 临床分离株CMV以非裂解形式在血管内皮细胞持续存在并诱导肾素基因表达,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肾素可能是CMV感染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新机制.

  • 新诊断2型糖尿病与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及白介素-18、干扰素-γ、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的相关性

    作者:何珂;胡蕴;毛晓明

    目的 探讨新诊断T2DM与柯萨奇病毒(COX)、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及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分析T2DM病毒感染患者血清IL-18、干扰素-γ(IFN-γ)及IFN-γ诱导蛋白-10(IP-10)的水平及意义. 方法 选取新诊断T2DM患者(T2DM组)208例和健康对照(NC组)者240名,检测血清COX、CMV、HSV、EBV IgG抗体阳性率和炎症因子IL-18、IFN-γ及IP-10水平,比较两组病毒抗体阳性率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差异,分析T2DM病毒感染与炎症因子的关系. 结果 T2DM组COX、CMV抗体阳性率高于NC组(19.23%vs0.83%,94.71%vs83.33%,P<0.01),两组HSV和EBV抗体均为阴性.T2DM组IL-18、IFN-γ及IP-10水平均高于NC组[IL-18:(130.30±118.44) vs(41.69±40.39) pg/ml; IFN-γ:(103.93±110.10)vs(34.50±24.89) pg/ml;IP-10:(2215.50±3395.47)vs (234.55±64.40) pg/ml,P<0.05或P<0.01].T2DM COX感染者IL-18高于无COX感染者[(142.84±150.63)vs(122.04±92.59) pg/ml,P<0.05]. 结论 COX感染与新诊断T2DM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与IL-18等的作用有关.

  • 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与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倪海祥;李红;黄琦;范骏;罗苏生;邵国民

    目的 (1)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观察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与2型糖尿病(T2DM)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2)了解血浆内皮素(ET)、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T2DM 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HCMV感染与ET、TNF-α的关系.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2DM中有AS患者21例,无明显AS患者47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血清HCMV抗体IgM和IgG.用放免法测定血清TNF-α和血浆ET的浓度. 结果 (1)T2DM患者的HCMV感染率[阳性率IgG为93%(63/68)、IgM为46%(31/68)]高于正常人群[阳性率IgG为80%(16/20)、IgM为10%(2/20)],检测抗HCMV-IgM(抗IgM作为活动性感染或潜伏感染活化指标)更有意义(P<0.01).T2DM患者ET的浓度(68.68±17.12) ng/L和TNF-α的浓度(1.79±0.43) μg/L,也高于正常人[(49.04±14.36) ng/L、(1.32±0.41) μg/L, P均<0.001].(2)T2DM伴有AS患者中,活动性或潜伏感染活化HCMV感染率(IgM阳性率57%)和血浆ET[(86.77±15.19) ng/L]、血清TNF-α[(2.01±0.45) μg/L]的水平高于不伴有AS的T2DM患者[IgM阳性率40%,ET为(60.59±10.49) ng/L,TNF-α为(1.68±0.38) μg/L(P分别<0.05,0.001和0.01)].(3)T2DM的AS过程中,表示活动性或潜伏感染活化的指标抗HCMV-IgM与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ET密切相关(rs= 0.33, P<0.01). 结论患者的HCMV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 TNF作用可能参与T2DM AS的发生、发展.

  • 动脉粥样硬化与微生物慢性感染

    作者:葛进;田凤石;王金良;胡大一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在全球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逐渐年轻化,威胁青壮年的身体健康,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遗传等因素的关系已基本确立,但仍有达50%的患者原因不明.慢性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在当前已受到学者的重视.本文从巨细胞病毒、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旋杆菌等多种微生物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 三种疱疹病毒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

    作者:冯学威;李胜岐;郭津津;康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多因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导致急性加重,我们研究Epstein-Barr病毒(EBV)、巨细胞病毒(HCMV),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与COPD急性发作的关系.

  • 应用生物薄片技术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毒感染

    作者:靳长俊;林殿杰;辛洪涛;闫荣忠;潘正论

    我们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采用生物薄片技术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柯萨奇病毒(Cox)和巨细胞病毒(CMV)特异抗体IgG、IgM.旨在了解病毒感染与COPD患者急性发作的关系及生物薄片技术的可行性.

  • 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杨冬红;高占成

    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原学复杂、病毒变异性大,易在人群中造成暴发流行.可引起呼吸道的感染病毒多达100~200余种,有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其中常见的致病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及冠状病毒等.博卡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感染相对少见.而近年来,不断出现一些不同种类以感染呼吸道为主的新型高致病性病毒,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甲型H5N1人禽流感病毒和2009年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加之社会人口老龄化、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应用、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发病率增加和患病人数的累积等因素,使新发或再发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而且有些病毒感染所致的病死率极高,因此,这一类型疾病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现将目前常用及正在研究的抗病毒药物综述如下.

2080 条记录 12/104 页 « 12...9101112131415...10310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