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可吸收棒髓内固定在短管状骨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秦惠敏;张爱敏;胡牧;胡晓亮

    目的 探讨可吸收棒髓内固定治疗短管状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应用可吸收棒髓内固定治疗84例(136处)短管状骨骨折,术后对固定不牢固者辅以石膏外固定2~4周.结果 所有病例接受定期随访,时间2~29(15±4.6)个月.骨折均在术后8周临床愈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关节活动良好.结论 可吸收棒髓内固定用于短管状骨骨折治疗,手术简便,固定可靠,同时可以免去二次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把握好手术适应证.

  • 可吸收棒在拇外翻第1跖骨基底截骨治疗的应用

    作者:张智长;董扬

    目的 探讨可吸收棒在拇外翻第1跖骨基底楔形截骨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对青中年中至重度拇外翻患者采用第1跖骨基底截骨结合拇趾骨赘切除、关节囊紧缩缝合+拇内收肌松解术,截骨端以可吸收棒交叉固定.结果 53例(81足),随访3~16个月.采用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标准,平均HVA矫正17°,平均IMA矫正6°,优63足,良14足,差4足,优良率95%.结论 截骨端采用可吸收棒交叉固定同金属螺钉相比能避免对软组织的刺激,安全有效,不需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

  • 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作者:张文超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应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32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14岁.均为闭合明显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1~10 d.伸直型29例,屈曲型3例.

  • 可吸收棒治疗指骨骨折

    作者:陈伟听;王大斌

    2012年7月~2015年7月,我科采用可吸收棒治疗40例指骨骨折患者,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 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

    作者:李健;王金华

    目的 探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结果.方法 对32例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行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并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8~16个月,优19例,良8例,一般4例,差1例,优良率84%.结论 可吸收棒治疗桡骨小头骨折可获得较满意的肘关节活动范围.

  • 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治疗

    作者:温晓阳;廖世文;杨勇;袁永忠;刘杨;严宜琦

    目的 探讨桡骨小头MasonⅡ、Ⅲ型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32例桡骨小头MasonⅡ、Ⅲ型骨折的患者采用带螺纹可吸收内固定棒治疗.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5年,平均2.5年.根据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8例,良18例,一般5例,差1例,优良率为81.3%.结论 采用带螺纹可吸收固定棒治疗桡骨小头MasonⅡ、Ⅲ型骨折,具有固定牢固,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达到了一个良好的肘关节功能.

  • 可吸收棒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方磊;刘丹;曾红生;游军;陈子华

    分析运用可吸收棒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我院2012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24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予可吸收棒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常规进行功能锻炼.随访10~16(平均12)个月,采用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对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统计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总费用及并发症情况.根据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24例患者中优秀13例,良好9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为91.67%;患者手术时间为(58.43±11.25)min,骨折愈合时间为(12.40±2.13)W,住院总费用为(11025.16±987.35)元;术后仅1例(4.17%)出现桡骨小头缺血性坏死,予以二期手术.运用可吸收棒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操作简单,损伤小,疗效满意,且可避免二次手术,减少患者痛苦与治疗费用,值得推广运用.

  • 可吸收棒与微型钛板在桡骨小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郭晓征

    对比可吸收棒与微型钛板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疗效.选取收治的70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可吸收棒治疗,对照组采用微型钛板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71.4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1.43%,并发症发生率为22.86%,高于观察组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微型钛板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相比,可吸收棒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术后肘关节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可吸收棒用于小儿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疗

    作者:彭蓥;朱云根;梅芳;常军

    目的:总结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5-14岁小儿肱骨外髁骨折患者采用肘外侧弧形切口,将骨折解剖复位后2枚可吸收棒固定,术后屈肘90°位石膏托固定3周,去除石膏后行肘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未发生肘内翻,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按Flynn肘关节评定标准,本组优59例,良4例,中3例,优良率为95.6%。结论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外髁骨折,固定牢靠,无排斥反应,避免二次手术创伤,节约费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改良Keller手术联合可吸收棒治疗中重度老年性(足母)外翻的疗效分析

    作者:冯玉旭;翁德雨;陈福扬;徐国浩;接健;王桂华

    [目的]回顾分析改良Keller手术联合可吸收棒治疗中/重度老年性(足母)外翻的应用疗效.[方法]对中重度老年性(足母)外翻患者采用改良Keller手术以“V”型截骨方法切除第一跖骨远端、趾骨近段多余骨赘,同时术中紧缩内侧关节囊,切断内收肌,截骨端以可吸收棒交叉固定第一跖趾关节,术后辅以短腿石膏固定4周.[结果] 23例(33足),随访6~20个月,平均13个月.患足伤口除2例出现组织液化坏死,后经换药/理疗等处理痊愈,余31足皆一期愈合,1例(1足)诉偶有疼痛外,其他均无不适感,(足母)外翻角(HVA)平均改善(15.89±4.52)°;第1、2跖骨间角(IMA)平均改善(7.90±1.25)°,与术前HVA和IMA相比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足母)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由术前的(69.28±6.71)分提高到术后的(93.05±6.72)分(P≤0.05).[结论]改良Keller手术联合可吸收棒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的疗效可靠,尤其对老年性患者适用,可避免金属物对软组织的刺激,安全有效,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给老年患者带来的痛苦.

  • 第三代可吸收棒治疗成年人MasonⅡ-Ⅳ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探讨

    作者:李晓东;王玉海;孙国锋;王来旭

    [目的]探讨应用第三代可吸收棒骨内固定治疗成人MasonⅡ-Ⅳ型桡骨头骨折的方法、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及合作医院2010年8月~2013年3月收治的桡骨头骨折病人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肘外后小切口显露桡骨头,应用多枚第3代可吸收棒(直径2 mm)交叉骨内固定骨折的桡骨小头,术后石膏固定3~4周开始功能锻炼,定期随访复查X线,按Metaizeau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比较其对不同类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切口愈合率100%;术后随访1~3年,平均(1.7±0.5)年;按Metaizeau的肘关节评分标准: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28例中,优20例,良8例,可0例,差0例;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41例中,优17例,良13例,可1例,差0例;而Mason-Ⅳ型桡骨头骨折的11例中,优1例,良7例,可2例,差1例.可见,第3代可吸收棒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佳,其次为Mason-Ⅲ型,而疗效差的为Mason-Ⅳ型.80例患者中有1例Mason-Ⅳ桡骨头骨折患者因并发症需进行2次手术.[结论]应用第3代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头骨折操作简便,切口隐蔽,创伤小,并发症少,避免内固定物取出术,减少病人痛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可吸收棒在(足母)外翻截骨矫形中的应用

    作者:刘闻欣;董扬;施忠民;张春林;张智长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棒内固定进行(足母)外翻截骨矫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左旋聚乳酸(PLLA)可吸收棒内固定进行(足母)外翻截骨矫形术.35例患者,56足接受第1跖骨近端截骨矫形及可吸收棒交叉内固定术.[结果]随访4~22个月,优27例44足,良8例12足,所有截骨处均临床愈合,无伤口感染.[结论]应用可吸收棒内固定进行(足母)外翻截骨矫形术可避免二次手术,并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可吸收棒髓内固定在创伤性指离断中的应用

    作者:赵志钢;郝佳杰;郭庆宝;徐志杰

    创伤性指离断在手外伤中十分常见,如何获得再植手指的大程度功能恢复,值得进一步探讨.本院自2008年2月~2011年6月应用可吸收棒髓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指离断22例,采用国际手外科联合会Nakomura Tamal手功能评价方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17例,女5例;完全性指离断7例,不完全性指离断15例,离断部位:本组病例高断平面均为近节指骨,其中拇指3例,食指6例,中指7例,环指6例.

  • 经内踝截骨入路可吸收材料固定治疗距骨矢状面骨折

    作者:李京生;马秀生;刘树清

    我院自1995~1999年治疗距骨矢状面骨折3例,均采用内踝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可吸收生物材料固定,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3例,男2例,女1例;左侧1例,右侧2例;年龄大41岁,小30岁;均为在车祸中受伤.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病人取仰卧位,气囊止血带止血.采用内踝入路,切口起自舟骨结节上方,向后弧形绕过内踝尖并止于其后上方,连深筋膜向上翻开皮瓣,显露内踝,将内踝于胫距关节面水平凿下,连同关节囊和韧带向下翻开进入关节腔.将踝关节外翻充分暴露距骨,清理骨折断面,解剖复位.采用芬兰生产的"BIOFIX”可吸收螺钉和固定棒由内向外固定,1枚直径4.5mm可吸收螺钉起到轻度加压作用,另一枚直径3.2mm可吸收棒防止旋转.距骨固定完毕后将内踝复位,1例使用可吸收螺钉固定,2例使用普通螺钉进行固定.依次缝合诸层组织."U”形石膏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4周后拆除石膏不负重行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后负重.用于内踝固定的普通螺钉于术后半年~1年均予以取出.

  • 吸收棒内固定联合自体桡骨移植治疗腕舟骨陈旧性骨折不愈合35例

    作者:杨树东

    腕舟骨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腕部骨折,可为单纯骨折,也有合并月骨周围脱位的腕舟骨骨折.因其血供有一定局限性,骨折不愈合率较高,尤其是腕舟骨腰部骨折,如合并骨折分离或移位,加上治疗不当,常出现不愈合或骨坏死.2008年5月~2012年6月,我院采用可吸收棒内固定联合自体桡骨移植治疗腕舟骨陈旧性骨折不愈合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可吸收内固定材料治疗关节内骨折

    作者:张晔;王相海;许波;崔秀霞

    2000~2002年,我们使用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材料治疗关节内骨折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男10例,女6例;年龄18~60岁,平均39岁.其中髋臼后骨折10例,股骨头骨折2例,踝关节骨折2例,胫骨平台前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各1例.采用芬兰产高分子聚合物-聚乙烯酯和聚丙烯酯制成的自身增强拉力螺钉和内固定棒.手术步骤:以髋臼后缘骨折为例,硬膜外麻醉下,取髋后外侧切口,显露髋关节后缘及骨折块,骨折解剖复位需保持关节面完整,选择与可吸收螺钉内径相同直径的钻头钻孔,孔方向与骨折线垂直.用丝锥攻出足够深度的螺纹,以可吸收拉力螺钉固定骨折断端,若骨折块较大,可再用一可吸收棒固定.

  • 可吸收棒与微型钢板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长青;周影;王耀生;王成;陈峥龙;林灿斌

    目的:比较研究可吸收棒与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45例成人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23例行可吸收棒内固定术(Ⅰ组),22例行微型钢板内固定术(Ⅱ组).术后石膏固定3~4周,定期复查X线片,通过随访对两组患者骨性愈合时间、肘关节Broderg-Morrey功能评分、并发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术后随访1~2年,平均(1.6±0.2)年,骨折均愈合.Ⅰ组(13.860±2.125)周,Ⅱ组(15.060±2.218)周,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Brod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Ⅰ组中很好18例,好4例,一般1例,差0例;Ⅱ组中很好15例,好5例,一般2例,差0例(P>0.05);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与微型钢板内固定相比,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成人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可获得相似的疗效,但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且并发症少,因此,在治疗成人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的内固定物选择上更倾向于可吸收棒.

  • 可吸收棒治疗短管状骨骨折

    作者:何钢;滕宇

    目的:探讨可吸收棒治疗短管状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应用可吸收棒治疗30例短管状骨骨折.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5~18个月,平均8个月,均未发生感染或骨不愈合.30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X线结果显示多数病例在6~8个月后痊愈.结论:应用可吸收棒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短管状骨骨折的方法.

  • 复位固定联合韧带修复治疗伴内侧髌股韧带及骨软骨损伤的创伤性髌骨脱位

    作者:昌震;郑江;张明宇;康鑫;张宪;张亮

    目的 分析采用可吸收棒复位固定膝关节骨软骨骨折联合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修复治疗伴有MPFL及骨软骨损伤的创伤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81例伴有MPFL及膝关节骨软骨损伤的创伤性髌骨脱位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9例,女52例;年龄为16~33岁(平均17.7岁).采用膝关节骨软骨骨折固定联合MPFL修复治疗的65例纳入固定修复组,采用膝关节骨软骨骨折清理联合MPFL修复治疗的16例纳入清理修复组.收集两组病人术后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再脱位的发生率及膝关节疼痛情况等,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1年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评分和Lysholm评分.结果 81例病人平均随访28.6个月.固定修复组出现2例(2/65,3.08%)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3例(3/65,4.62%)再脱位;清理修复组有1例(1/16,6.25%)再脱位,4例(4/16,25.00%)膝前疼痛.固定修复组的IKDC评分由术前的(43.1±13.2)分提高到术后的(83.8±6.3)分,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8.3±6.2)分提高到术后的(87.1±9.8)分;清理修复组的IKDC得分由术前的(42.3±9.8)分提高到术后的(80.2±3.2)分,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9.5±5.4)分提高到术后的(81.3±5.4)分.两组手术前后的IKDC、Lysholm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的IKDC、Lyshol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可吸收棒复位固定骨软骨骨折联合MPFL修复是治疗伴有MPFL及膝关节骨软骨损伤的创伤性髌骨脱位的有效方法.

  • 可吸收棒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5例报告

    作者:蔡平原;陈康;陈升浩;李克乾;曲延镇

    目的 探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直径为1.5mm或2mm的超高分子聚-DL-乳酸(PDLLA)可吸收棒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5例.经肘后正中“S”形切口,游离并保护好尺神经,肱三头肌舌形切开,显露骨折端.切开复位后2~3枚可吸收棒交叉固定,术中C臂X线机透视,并检查稳定性是否良好,术后行长臂石膏托外固定3周,3周后拆石膏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每1~2周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对位及愈合情况.结果 本组35例得到全部随访,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4~28个月),术后X线片示无骨折再移位,骨折全部愈合,无伤口感染,无骨化性肌炎及继发性尺神经损伤,发生肘内翻畸形1例;按Flynn肘关节评定标准,本组优2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4.3%.结论PDLLA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固定牢靠,效果理想,不影响骨骺发育,避免了再次手术取内固定.

92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