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30例手术治疗分析

    作者:王善洁;杨帆;谢怀林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指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后,斜视度减少,但不能完全消失,视远、视近仍均有内斜者[1].其病因部分为调节性,另一部分为非调节性,残留的内斜必须手术才能矫正.现将我院1999~2004年的3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从角膜缘测量用于后徙内直肌矫正先天性内斜视

    作者:陶永贤;李平华

    目的:探讨用两条内直肌后徒能否矫正先天性大角度内斜视.方法:术中采用两眼内直肌从角膜缘测量进行后徒方法,后徒量=从肌附着点后徒的mm数+肌附着点至角膜缘的距离的mm数.结果:只用两条肌肉后徒矫正了大角度内斜视,在眼位矫正,内转运动和恢复一定的视功能方面效果良好.结论:只用两条内直肌后徒可以矫正≤100△的先天性大角度内斜视.

    关键词: 内斜视 后徙术
  • 阵发性麻痹性内斜视1例

    作者:王平

    患者女 ,44岁 ,阵发性麻痹性内斜视 3年 ,脑垂体微腺瘤术后 11年.

  • 47,XX,t(1;21)(p32;q22),+21一例

    作者:施丽华;吴明蓉;林一凡;林琼;施建鹏

    患儿女,18月,因智力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就诊.查体:身高85 cm,体重10 kg.眼距宽,右眼内斜视,鼻梁低平,伸舌流涎,双手通贯掌.彩超显示: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A型);右心扩大;肺动脉增宽伴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少量返流.

  • 罕见45,X生育异常染色体弱智儿一例

    作者:余继英;霍晓春;张晓珍;饶兆英

    先证者女,8岁,因智力低下就诊.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剖腹产,出生体重2600 g.查体:体重21 kg,身高1.23 m.呆滞面容,口齿不清,眼距不宽,眼裂小,双眼内斜视,鼻塌,上腭高,耳位正常,发际不低,无颈蹼,双乳距稍宽.心肺无异常,双肘不外翻,外生殖器发育正常.

  • 特殊表型遗传性白内障一家系

    作者:谷峰;陶黎明;马旭

    先证者(Ⅲ1 ) 女,22岁,因自幼视物模糊就诊.患者自出生后双眼视物模糊,查体:全身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裸眼视力右0.06,左眼已经过白内障手术,安装人工晶体后,术后视力0.1,双眼散瞳后接受裂隙灯检查,结果:晶体核局限性混浊,中央致密,周边较为疏松,边缘不齐,呈花萼状,后囊周边环形混浊,伴发水平震颤,内斜视,似核性白内障合并后极性白内障.

  • 双眼内直肌后徙术治疗高AC/A调节性内斜视

    作者:龙开荣;陈莺

    目的 探讨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对高AC/A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及手术量的应用.方法 对23例高AC/A内斜视患儿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6月-24月,对其AC/A、眼位、双眼单视功能进行观察.结果 眼位满意21例(91.30%),其中12例(66.67%)建立双眼单视功能,立体视锐度得到不同程度提高,Ac/A明显降低.结论 双眼内直肌后徙术是治疗高AC/A调节性内斜视的有效方法 ,常量后徙对中度斜视适用、有效,对小斜视度和大斜视度者,需要作相对的调整.

  • 眼上直肌、外直肌肌腹联合术矫正16例高度近视限制性斜视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杨国渊;刘陇黔

    目的 评估上直肌、外直肌肌腹联合术治疗高度近视限制性内、下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27只高度近视限制性斜视眼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患眼采用上直肌、外直肌肌腹联合术.随访时间3~12月,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斜视度及眼球运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转和外转受限,术前平均内斜视度为(92.50±18.17)△,平均下斜视度为(21.88±5.74)△,眼球外转受限程度为-3.19±0.62,眼球上转受限程度为-2.85±0.82;术后患者眼球外转(外转受限程度为-1.15±0.52)、上转(上转受限程度为-0.78±0.51)均有明显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斜视度[平均为(9.19±4.39)△]及下斜视度[平均为(2.38±3.10)△]明显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术前斜视度较大的个别患者外,总体效果较为满意(包括获得较为满意的外观).结论 上直肌、外直肌肌腹联合术能矫正高度近视引起的限制性内下斜视,获得较为满意的外观.

  • 外直肌麻痹性斜视手术方式的临床探讨

    作者:杜红;孙恒;李宪武

    外直肌麻痹性斜视是较常见的难治性非共同性斜视之一,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使患者原在位正位,正前方有限范围内复视消除.我们依据外直肌麻痹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使患者除原在位眼位矫正外,还获得不同程度的外转功能.

  • 周期性内斜视1例报道

    作者:戴红梅;李兰;李云川

    周期性内斜视是一种特殊类型斜视,临床中较为少见,现将工作中遇到的一病例报告如下.

  • 风池穴穴位注射治疗脑瘫内斜视72例

    作者:樊西玲;赵宁侠

    目的 观察风池穴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脑瘫儿童内斜视的疗效.方法 将118例脑瘫合并内斜视惠儿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风池穴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加针刺)72例,对照组(针刺为主)46例,进行临床观察.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定.结果 72例观察病例内斜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6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池穴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针刺对脑瘫患儿内斜视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较单纯针刺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 先天性内眦赘皮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马彤(综述);陈文(审校)

    先天性内眦赘皮常见于东方民族,又称蒙古皱襞,是遮于内眦角前方的一片呈斜向或垂直向分布的半月形皱襞,表现为内眦间距增宽、鼻梁平阔,有时会造成假性内斜视的感觉[1]。据统计[2-3],亚洲人群内眦赘皮的发生率为40%~90%。婴幼儿期的内眦赘皮可随鼻梁发育而减轻消失,但大部分东方人种在青春期后仍然存在,严重影响美观时可行手术矫正[4]。长期以来,学者们致力于探索内眦赘皮的成因及分类,从而改进其矫正方法。笔者就先天性内眦赘皮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内眦赘皮成因及矫正术的进展

    作者:范俊田

    内眦赘皮是掩盖在内眦角前方的一片垂直或斜行蹼状皮肤皱襞.在亚洲蒙古人种群中占有率为50%左右,单睑人群占有率在70%以上[1].其特征为正常内眦角外形及泪阜部分或全部被遮盖,甚至可遮挡部分视野,睑裂变短,内眦间距显宽(愚型脸),有时可造成假性内斜视.内眦赘皮矫正术是解决内眦赘皮有效的方法,对于改善眼部外形及面部整体形态常常可以达到优良的效果.目前手术方式很多,有些效果迥异,甚至会出现不易接受的并发症.本文就内眦赘皮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术的进展综述如下.

  • 内眦赘皮的成因、分类及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黄征

    内眦赘皮常见于东方蒙古人种中,是位于内眦角前方覆盖内眦部的一片呈斜向或垂直向分布的半月形皮肤蹼状皱襞.约有50%以上的亚洲人存在内眦赘皮,且在单睑的人群中出现率更高,达70%以上[1].其特征表现为睑裂变短,两内眦间距显宽.赘皮的掩盖会遮挡部分视野,严重的会有内斜视的错觉;若是重睑伴内眦赘皮,亦会因为赘皮的遮盖阻碍其内侧成形而成为"半双",影响眼睛的美观.本文就内眦赘皮的成因及矫治的进展综述如下.

  • 内眦赘皮整形术的新进展

    作者:张英博;赵军

    亚洲人群的眼睑特点为:较厚的皮肤及肌肉组织、富余脂肪组织、缺乏重睑、内眦赘皮.其中内眦赘皮在亚洲人群中占有率为50%左右,单睑人群占有率在70%以上[1].内眦赘皮又称"蒙古皱襞",是位于内眦角前方一片呈斜向或垂直向分布的半月形皮肤蹼状皱襞,其特征为正常内眦角被赘皮掩盖,使睑裂变短,两内眦间距显宽.严重的赘皮会遮挡部分视线,有时造成假性内斜视.如果患者是重睑,也会因为赘皮遮盖而成为"半双",有碍重睑外形的美观.近年来内眦赘皮整形术已逐步被多数患者所接受,并与重睑术联合应用,使重睑术后效果更为美观自然.临床上用于矫正内眦赘皮的方法较多,并且不断有新的术式产生,而临床医生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根据个人经验为患者选择术式,缺少系统的参照标准,因此对目前应用较多的内眦赘皮整形术进行总结和讨论,对临床医生的术式选择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本文就内眦赘皮的分类、成因及矫正术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 A型肉毒毒素注射致双眼外直肌麻痹一例报告

    作者:翁瑞;郑永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32岁,2006年9月7日于某美容院行"鱼尾纹除皱针注射治疗".2日后,患者自觉视近物水平方向复视,未予处理.3日后,患者自觉复视加重,行走时因复视头晕,不能通过侧视正确判断侧身物体距离,遂来我科就诊(图1),正面闪光照片显示瞳孔区高光位于双侧瞳孔外侧缘.查双眼内斜视,双眼球外展受限,内眼未见异常.嘱患者平日交替遮盖单眼,解除复视造成的头晕.1月后自行眼球外展功能锻炼.3月后复视逐渐缓解.7个月后视物基本正常(图2),正面闪光照片显示瞳孔区高光位于双侧瞳孔正中.

  • 调节性内斜视80例综合治疗疗效分析

    作者:刘琪;刘黎明;秦艳莉

    目的:探讨调节性内斜视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情况,所有病例经10g/L阿托品散瞳7d后验光配镜矫正,弱视眼进行综合训练,戴镜1a后对眼位戴镜不能矫正的患儿通过手术干预矫正眼位,评价治疗前后屈光度、视力、视功能、斜视度的变化.结果:经戴镜1a后,完全调节性内斜视5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30例,具有Ⅰ,Ⅱ,Ⅲ级视功能者56例;10例戴镜后内斜度数>+15△的患儿采用手术方法矫正眼位,7例正位,3例过矫10△~20△;弱视综合训练3a后,弱视治疗总有效率达88.7%.结论: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既要注意眼位的矫正,又要进行弱视治疗,同时注意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关键词: 内斜视 弱视 调节 矫正
  • 两种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方式效果的比较

    作者:魏艳丽;安晓巨;孙强;叶剑

    目的:比较两种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方案的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a来26例45眼固定性内斜视患者手术治疗过程.2000-01/2006-12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超常量缩短术式(术式I) 治疗17眼,2007-01/2010-12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折叠并固定于颞侧眶骨膜术(术式Ⅱ) 治疗28眼.结果:采用术式I的17眼,术后第1d有4眼发现内斜>15°,即行外直肌眶骨膜固定于过矫5°~10°,术后随访1a左右眼位外斜5°左右.13眼随访6~18mo,其中7眼复发内斜10°~30°,均行外直肌眶骨膜固定并过矫于外斜5°~10°,术后随访1a以上眼位在外斜5°左右.采用术式Ⅱ的28眼,术后第1d复查发现眼位均过矫与术中设计情况类似,出院后随访1~2a术眼眼位均在外斜5°左右,2例随访3~4a,眼位轻微外斜5°以内.结论:常规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治疗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且逐渐回退,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超常量缩短术式手术效果良好,安全简便,手术成功率高,术后长期随访回退率低,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 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裴重刚;邵毅

    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的特点为内斜视前先有眼球震颤,双侧外展神经假性麻痹以及当注视眼由内转位向外转位运动时,出现显性眼球震颤.本文结合临床资料就其发病率、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手术方法作了简要讨论.

  • 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在矫正成人小角度内斜视中的手术疗效

    作者:曹贺;罗小玲

    目的:观察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在矫正小角度(≤+30△)非调节性的成人共同性内斜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小角度成人(年龄≥18岁)共同性内斜视患者20例30眼,男女不限,随机分组,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组)和对照组(双眼内直肌等量后徙组).两组案例全部采用可调节缝线,评估术后3d,3mo的眼位,眼球内转功能及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AC/A).结果:共纳入研究患者20例30眼,男女比例为13:7,年龄18~42(28.2±19.9)岁,观察组10例10眼,单眼内直肌后徙量在8~9 mm;对照组10例20眼,双眼内直肌后徙量在4~5 mm.术后3 d观察组眼位-3△~+10△,平均+5.02△±2.39△;对照组眼位-2△~+10△,平均+4.86△±2.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P<0.05).术后3 mo观察组眼位+4△~+11△,平均+4.31△±1.65△;对照组眼位+3△~+10△,平均+3.91△±2.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P>0.05).术后3 d观察组有3眼内转功能受限,对照组无内转功能受限.术后3 mo,两组均未出现内转功能受限.同视机法测定术后3 mo观察组AC/A为3.09±0.15,对照组AC/A为3.16±0.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8,P>0.05).结论:单眼内直肌后徙量在9 mm以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成人小角度内斜视的手术方式,对眼球内转功能无明显影响.

231 条记录 11/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