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降钙素原检测对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卢家泽;邝浩斌;李德宪;梁国添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检测在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5-9月广州市胸科医院重症结核科收治的临床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134例.根据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分为重症组(51例,入住重症监护室,APACHE-Ⅱ评分为19~34分,平均23.71分)和轻症组(83例,入住普通病房的肺结核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肺部细菌感染分为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组(61例)和单纯肺结核组(73例).测定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P25,P75)表示,组间计量数值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的Mann-WhitneyU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重症组患者PCT值的中位数为2.75 μg/L,P25、P75为0.52 μg/L、10.45 μg/L;轻症组患者PCT值的中位数为0.11μg/L,P25、P75为0.05μg/L、0.43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U=690,P=0).合并肺部细菌感染者的PCT值中位数为3.13 μg/L,P25、P75为1.08 μg/L、10.21μg/L;单纯肺结核患者PCT值的中位数为0.07 μg/L,P25、P75为0.05μg/L、0.23 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U=265,P=0).90.4%(66/73)的单纯肺结核患者的PCT浓度在<0.5 μg/L范围内.以PCT浓度≥0.675 μg/L作为判定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临界参考值,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2%(52/61)、96.3%(52/54).结论 测定PCT有助于鉴别肺结核患者是否合并肺部细菌感染和预估疾病严重程度,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克隆PS1TP1的反式激活基因

    作者:黄辉煌;纪冬;王嗣予;徐婉珍;贾志远;李克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preS1)反式激活蛋白1(PS1TP1)的相关基因cDNA消减文库,克隆PS1TP1反式激活相关基因,以期发现PS1TP1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靶位点.方法 以PS1TP1表达质粒PcDNA3.1(-)-PS1TP1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对照;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PCR,将产物与pGEM-Teasy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结果 文库扩增后得到90个阳性克隆,随机挑选43个克隆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获得12种编码基因,其中10个为已知功能基因,另外2个为未知功能序列.结论 成功构建PS1TP1反式激活的相关基因cDNA消减文库,为今后进一步分析、研究病毒蛋白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研究PS1TP1蛋白的功能及其在HBV感染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HBV DNA与乙肝前S1、前S2抗原的关系

    作者:黄玮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含量,并与前S1抗原、前S2抗原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收集350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阳性血清,检测前S1抗原、前S2抗原,HBV DNA.结果 以HBV DNA阳性为对照,前S1抗原、前S2抗原检出率分别为40.4%、70.6%.结论 HBV DNA与前S1抗原、前S2抗原相关性较好但差异性显著,对HBV DNA数量进行动态观测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与病毒复制的关系

    作者:毛和香;罗德生;王长本;王君哲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以及HBV-DNA之间的关系;了解preS1在乙肝病毒感染及复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 254例preS1和HBV-M;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72例HBV-DNA.结果:1 254例中有573例preS1阳性,阳性率45.7%并且preS1阳性只存在于HBsAg HBeAg HBcAb(大三阳)、HBsAg HBeAb HBcAb(小三阳)、HBsAg HBcAb(小二阳)3种血清模式中,阳性率分别为96.0%、68.6%、81.4%,经χ2检验,3者之间差异极显著.分析372例HBV-DNA,有292例>1×104,其中preS1阳性268例,阳性符合率为91.8%,而HBeAg阳性符合率为53.4%;另外80例HBV-DNA<1×104病例中,preS1阳性率仍为50.0%,而HBeAg阳性率仅为2.5%.结论:通过对preS1、HBeAg和HBV-DNA的检测分析,证实了preS1作为判断HBV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指标比单纯用HBeAg和HBV-DNA定量更敏感,更确切,更方便,是一项非常好的检测指标.

  • 基于前列腺健康指数建立的预测前列腺癌列线图模型的验证研究

    作者:孙奎霞;闫存玲;李志艳;刘平;张伟;何群;宋毅;王静华

    目的 对基于前列腺健康指数(PHI)建立的预测前列腺癌(PCa)的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评价该模型预测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疑似前列腺癌而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的人群(年龄34~90岁)的术前血清和基本资料,筛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大于4 ng/ml的人群共391例,其中235例的tPSA在传统灰区4~10 ng/ml,156例tPSA>10 ng/ml.对所有血清统一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同源异构体2(p2PSA)检测,并经计算得到PHI.以前列腺活检病理结果为诊断前列腺癌的金标准.对该人群使用来自上海地区建立的基于PHI、患者年龄和前列腺体积的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该模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391例研究对象中,175例(44.8%)终诊断为前列腺癌.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在此人群中预测前列腺癌的效能高于临床常用的传统指标tPSA(AUC:0.786比0.578,P<0.0001)和f/t(AUC:0.786比0.672,P=0.0002).对于tPSA灰区(4~10 ng/ml)的人群,该模型的预测价值也高于tPSA(AUC:0.720比0.513,P=0.0003)和f/t(AUC:0.720比0.626,P=0.0425).结论 基于PHI建立的前列腺癌预测模型经验证具有较好的前列腺癌辅助诊断的价值.

  •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

    作者:席强;孙桂荣;丛培珊;刘明军;宗金宝

    目的 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HCC)诊断和疗效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用化学发光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48例肝细胞癌、3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44例胃、结直肠癌、63例肝硬化、38例慢性乙型肝炎、57例体检健康者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分别分析两者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HCC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ROC-AUC)、敏感度和特异性;分析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与肿瘤直径大小及TNM分期的相关性;比较HCC患者治疗前后两指标血清水平的变化.结果 肝细胞癌组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均高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组、胃结直肠癌组、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IVKA-Ⅱ:U值分别为866.50、424.00、958.00、292.00和448.00;AFP:U值分别为713.00、440.50、1 182.00、614.00和399.00,P均<0.001).两指标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对HCC组患者的ROC-AUC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VKA-Ⅱ诊断HCC的敏感度(87.16%)高于AFP(68.92%,x2=4.73,P<0.05),PIVKA-Ⅱ和AFP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敏感度(93.24%)高于PIVKA-Ⅱ单项检测(87.16%,校正x2 =64.70,P<0.01),但特异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与肿瘤大小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6和0.475,P均<0.001).随肿瘤直径增大,HCC患者PIVKA-Ⅱ和AFP水平逐渐升高(H值分别为72.70、37.02,P均<0.001);阳性率也逐渐提高(x2值分别为26.74、21.62,P均<0.01).按国际肿瘤TNM分期,Ⅰ~Ⅳ期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H值分别为46.63、21.38,P均< 0.001)与阳性率(PIVKA-Ⅱx2=20.40,P<0.01;AFP:x2 =8.33,P<0.05)也随TNM肿瘤分期的增高而升高.HCC患者治疗后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Z值分别为-4.59、-4.22,P均<0.001),不同TNM分期患者治疗后PIVKA-Ⅱ(Z值分别为-2.85、-2.98、-2.70,P均<0.05)和AFP水平均分别低于同期治疗前水平(Z值分别为-2.48、-3.82、-2.50,P均<0.05).结论 血清PIVKA-Ⅱ和AFP对HCC诊断和疗效监测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PIVKA-Ⅱ诊断HCC的敏感度明显高于AFP,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单独检测的敏感度,而不降低其特异度.

  • 降钙素原变化率在重症细菌性肺炎疗效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石岩;徐英春;芮曦;杜微;王瑶;刘晔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变化率在指导重症细菌性肺炎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单中心观察性研究.纳入2010年北京协和医院ICU中收治的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入选65例,平均年龄(62±16)岁.诊断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5例,院内获得性肺炎32例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8例.入选时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 7.9 ±1.8;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态(APACHE)Ⅱ评分14.5±5.3.有效组44例,失败组21例.在入选时、72 h、第7天、治疗结束时测定血清PCT水平.治疗结束后5d内按照卫生部抗茵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完成疗效评估,分为有效(包括治愈及改善)和失败.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选、72 h、第7天和治疗结束时的PCT及72 h PCT变化率依次为(3.83±2.18)比(4.23 ±2.64) μg/L(t=1.249,P=0.387)、(2.44±1.05)比(3.48±1.75) μg/L (t=-1.959,P=0.045)、(1.15±0.87)比(3.41±1.58) μg/L(t=-2.904.P=0.006)、(0.51 ±0.17)比(2.63±1.08)μg/L(t=-3.772,P=0.000)及(32.5 ±12.4)%vs(14.5 ±7.1)%(t=-2.376,P=0.009).72 h PCT变化率预测疗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23 (P =0.002),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体温、72 h PCT绝对值预测疗效的AUC依次为0.575,0.543,0.521,0.597(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72 h PCT变化率<30.8%(OR 15.2,95%CCI3.3 ~21.7,P=0.01)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PCT变化率(下降>30.8%)联合CPIS(<6分)预测疗效的AUC为0.910,敏感度85.2%,特异度92.5%.结论 72 h PCT变化率可指导重症细菌性肺炎早期治疗效果评估,联合CPIS可进一步提高其预测价值.

  • 终末期肝衰竭伴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研究

    作者:聂鑫;唐江涛;蔡蓓;贺勇;黄华兰;高宝秀;杨正兵;罗通行;宋昊岚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检测在终末期肝衰竭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90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终末期肝衰竭伴急性肾损伤患者40例(急性肾损伤组),终末期肝衰竭且肾功能正常患者50例(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肝衰竭病因、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感染发生率及类型及全身炎性反应(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SIRS)评分.同时采集两组患者血液,采用罗氏Modular-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肾功能并采用罗氏Cobas E17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降钙素原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测指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急性肾衰竭组降钙素原水平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急性肾损伤组感染发生率为82.5%,高于对照组的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68,P<0.05).急性肾损伤组降钙素原水平和SIRS评分分别为8.72(3.14,31.68) μg/L和2.15±1.11,高于对照组的0.11(0.04,0.45) μg/L和0.67±0.59 (H=81,t =6.36,P<0.05).急性肾损伤组降钙素原与尿素显示较好的相关性(r =0.67,P<0.05).结论 终末期肝衰竭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感染率和降钙素原水平增高,提示感染引发的脓毒血症与终末期肝衰竭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密切相关,降钙素原检测对终末期肝衰竭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有提示作用.

  • 血清降钙素原定量检测与血培养结果的比较

    作者:王凯飞;沈定霞;刘朝军;叶丽艳;王磊利;张有江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解放军总医院1066例患者同时送检血液培养和PCT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其中有效结果1010例.比较血培养结果与血清PCT浓度的关系及PCT浓度在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及假丝酵母菌之间的差异.并且对33例进行过多次PCT检测的血培养阳性患者预后进行了分析.三组间PCT值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死亡率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结果 血培养阴性患者PCT为0.37(0.11 ~1.67) μg/L.血培养阳性患者PCT水平为2.24(0.57~11.59)μg/L;PCT在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及假丝酵母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6.6%、72.0%及75.7%.在33例多次PCT检测的血培养阳性患者中,PCT进行性减低者预后较好,PCT均值>5 μg/L者预后较差.结论 定量检测PCT可作为快速排除和诊断血流感染的辅助检测手段.观察PCT变化趋势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降钙素原对成人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邓锐;尚颖;叶阮健;张荣葆;高占成

    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在成人下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7-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疑似下呼吸道感染的成人患者97例,分为下呼吸道感染合并脓毒症组、医院获得性肺炎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组、其他下呼吸道感染组以及非感染性疾病组.记录各组患者的外周血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痰细菌培养、血培养等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APACHEⅡ评分.降钙素原的检测采用荧光免疫夹心法.结果 下呼吸道感染合并脓毒症组、医院获得性肺炎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组、其他下呼吸道感染组、非感染性疾病组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10.1(0.7 ~37.0)、0.3(0.1 ~0.8)、0.2(0.1 ~0.9)、0.2(0.1~0.4)、0.3(0.1 ~0.5)、0.1(0.1 ~0.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9.898,P<0.01);两两比较显示,下呼吸道感染合并脓毒症组、医院获得性肺炎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组、其他下呼吸道感染组降钙素原水平均高于非感染性疾病组(U值分别为0、18.000、81.000、20.000,P值均<0.01);且下呼吸道感染合并脓毒症组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其余感染组(U值分别为11.000、45.000、3.000、4.500,P均<0.01).对细菌培养阳性患者的降钙素原和APACHEⅡ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r为0.499.取0.5 mg/L为临界值,降钙素原诊断下呼吸道感染的敏感度为32.6%,特异度为100%;而临界值为0.235 mg/L时,敏感度为53.9%,特异度为100%,诊断正确率为53.9%.结论 降钙素原在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合并脓毒症时.适当下调降钙素原临界值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敏感度.

  • 降钙素原检测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伟佳;张秀明;温冬梅

    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PCT)检测在感染合并心衰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并对感染合并不同等级心衰患者的PCT诊断界值进行探讨.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不同程度单纯心衰、单纯感染、心衰伴感染2454例及健康对照者244名,分析PCT检测结果在不同组间表达差异情况,并采用ROC曲线分析PCT检测结果对单纯感染及心衰伴感染的诊断性能,初步设定感染合并不同等级心衰患者的诊断界值.平均水平差异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法.结果 单纯心衰组PCT水平(3.46±3.0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4±0.03)(t=4.262,P<0.01),感染合并心衰组PCT水平(18.18 ±10.33)明显高于单纯感染组(8.97±6.20)(t=2.694,P<0.01).PCT虽仍然可用于合并有心衰的感染诊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0%、82%、85%、88%),但阳性预测值随心衰程度的加重而明显下降[z(1,2)=-6.24,P<0.01;z(1,3)=-4.35,P<0.01;z(1,4)=-5.19,P<0.01;z(2,3)=-5.33,P<0.01;z(2,4)=-2.86,P<0.05;z(3,4)=-2.46,P<0.05].PCT检测在诊断感染合并Ⅱ、Ⅲ、Ⅳ级心衰组间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2.55,P<0.05;z(1,3)=-5.42,P<0.01; z(2,3)=-2.90,P<0.05],其佳诊断界值分别为0.086、0.192和0.657 μg/L.结论 心衰会引起PCT检测结果的升高,合并心衰的感染患者应密切关注心功能和PCT的表达水平.

  • 血栓前体蛋白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园园;吴玉泉;蔡韵;吴晓虹;胡金华;陈怀红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4例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分析血栓前体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血栓前体蛋白[(9.27±2.29)mg/L vs (2.20±0.30)mg/L,P-0.000]、纤维蛋白原[(3.79±1.06)g/L vs (3.30±0.69)g/L,P=0.012]和n二聚体[(1154.05±1038.54)μg/L vs(696.33±443.18)μg/L,P=0.035]明显升高.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患者血栓前体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内膜中层厚度<1.0 mm患者[(10.12±2.46)mg/L vs (7.79±0.30) mg/L,P<0.01];脑梗死组患者血栓前体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518,P<0.05).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 血栓前体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魏文宁;杨锐;杨焰;宋善俊

    目的探讨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浓度变化,在诊断DIC或前DIC状态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测定47例健康正常人,77例临床不同疾病血浆中TpP浓度,同时检测DIC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各临床病例DIC组、未发生DIC组血浆中TpP浓度 (11.20±5.10) mg/L均显著较正常组高(1.29±1.02) mg/L(P<0.001);DIC组(13.20±7.96) mg/L较未发生DIC组(8.33±6.30 ) mg/L明显增高(P<0.01),在DIC组TpP的异常率为100%,比其他DIC相关指标异常率高.结论据实验结果和相关文献表明血浆中TpP浓度测定在诊断DIC或前DIC状态中较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方法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在诊断DIC及其病程发展、疗效评估方面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 应用凝血酶原前体蛋白筛查住院新生儿及小婴儿维生素K缺乏及其对策研究

    作者:孙月娥;秦玉芝;杨正;郭静;王庆杰;梁红;李淑萍;刘晓军;包承鑫

    目的筛查健康初生新生儿及不同日龄住院新生儿、小婴儿维生素K缺乏发生率及其出血发生率和对策。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脐血和静脉血中凝血酶原前体蛋白。结果维生素K缺乏发生率健康足月初生儿占 31.2%,≤5 d住院儿占47.6%,25~60 d患儿占31.8%。伴出血发生率≤5 d占26.0%,25~60 d占 66.6%。用维生素K1预防及治疗其缺乏适宜剂量为1 mg肌注。结论初生新生儿及生后25 d左右,尤其纯母乳喂养及有肝胆等疾病者应给予维生素K1,以便预防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

  • 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前体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夏庆;曹云;杨毅;陈超;钱甜

    目的 观察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renomedullin,pro-ADM)浓度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变化,探讨其评估新生儿感染严重程度的价值. 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定量法对我院2007年4月至12月间新生儿病房收治的356例新生儿(非感染160例,普通感染114例,重症感染82例)进行pro-ADM血浆水平测定,并同时检测降钙素原(procaleitonin,PCT)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得出pro-ADM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佳临界值,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CRP的诊断效率相比较.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Wileoxon检验. 结果重症感染组pro-ADM为(2.079±1.195)nmol/L,较普通感染组和非感染组[1.025土0.421)nmol/L和(0.853±0.488)nmol/L]明显升高(P<0.01).感染是血浆pro-ADM水平变化的独立因素,且呈正相关(r=0.78,P<0.01).pro-ADM在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率较CRP高,其敏感性为71.95%,特异性为87.23%.pro-ADM在新生儿重症感染危重组中水平[(2.498±1.140)nmol/L]较非危重组[(1.810±1.162)nmol/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5),而PCT水平在危重病例与非危重病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新生儿感染时pro-ADM水平升高,重症感染时尤为明显;pro-ADM对早期诊断新生儿重症感染及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在室间隔缺损合并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武育蓉;陈树宝;黄美蓉;张玉奇;孙锟;陈笋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在室间隔缺损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诊断及心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51例室间隔缺损患儿,按照小儿心衰改良Ross标准分为0~2分(无心衰)、3~6分(轻度心衰)、7~12分(中-重度心衰)三组;对照组15例.应用ELASA方法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同时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 index,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室壁应力(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wall stress,LVESWS)、心率校正的平均周径缩短速率(heart rate corrected mean velocity of circumferential fiber shortening,mVcFc)、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心肌收缩力(contractility index,Con)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 (1)血浆NT-proBNP水平与临床评分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75,P<0.01),中-重度心衰组[(2061±908)fmol/ml]高于轻度心衰组[(810±335)fmol/ml];轻度心衰组高于无心衰组[(309±68)fmol/ml];但是无心衰组与正常对照组间[(275±62)fmol/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ESWS、 LVEDVI呈正相关;与LVEF、LVFS、Con、mVcFc等无明显相关性.(3)血浆NT-proBNP水平≥400 fmol/ml的情况下诊断充血性心衰的敏感度为89.3%,特异度为91.2%,ROC曲线下面积为0.944.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可用于室间隔缺损合并心衰患儿心功能的评估,可以用于该类患儿心衰的诊断及分度.

  •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降钙素原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马莉;刘翠青;刘智慧;刘素哲;贾系群;李文静;胡皓夫

    目的了解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检测50例败血症的新生儿及35例健康新生儿血sICAM-1、PCT、CRP浓度及WBC计数,比较各炎症指标对诊断败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约登指数,评价它们对诊断该病的价值.结果 (1)以sICAM-1≥300 ng/ml、CRP≥8 mg/l、PCT≥2 ng/ml为阳性标准,三指标对诊断败血症的灵敏度分别为85%、87.5%、86%,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但均高于WBC计数(仅30%, P<0.05),其中PCT的特异度94.3%、阳性预测值95.6%、阴性预测值82.5%、准确性89.4%、约登指数80.3%;(2)sICAM-1浓度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CRP浓度在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CT在恢复期全部转阴;(3)sICAM-1与CRP呈正相关,r=0.339,P<0.01;PCT与sICAM-1、CRP浓度的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569、0.482(P<0.01).结论 sICAM-1≥300 ng/ml对于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是一个具有较高灵敏度(85%)、中度特异度(54.3%)的指标;所有检测指标中PCT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约登指数高.

  • 大鼠正常睡眠和睡眠剥夺后食欲素原 mRNA的表达

    作者:黄坚;赵忠新;邵福源

    目的研究正常睡眠和睡眠剥夺后大鼠下丘脑和大脑皮质食欲素原 mRNA的表达.方法用转筒法剥夺大鼠的睡眠,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正常睡眠和不同剥夺睡眠时间大鼠下丘脑和大脑皮质食欲素原 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下丘脑的食欲素原 mRNA昼夜有明显变化(光暗期6:00的0.406±0.012和光亮期18:00的0.835±0.045相比,P<0.01).而在大脑皮质没有明显的昼夜变化.正常大鼠下丘脑的食欲素原mRNA表达要高于大脑皮质;短时间的睡眠剥夺不影响下丘脑和大脑皮质食欲素原 mRNA的表达(对照组0.406±0.012与剥夺 4 h 0.398±0.034相比,P>0.05),而睡眠剥夺8 h后下丘脑和大脑皮质食欲素原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对照组0.406±0.012与剥夺8 h 0.518±0.043、剥夺12 h 0.636±0.047和剥夺24 h 0.827±0.042,P<0.01).结论食欲素与睡眠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正常睡眠的控制有赖于下丘脑的食欲素的调节.

  • 反义FosB和反义CREB基因抑制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大鼠前强啡肽原基因的表达

    作者:管强;曹学兵;徐岩;王岚;孙圣刚

    目的探讨纹状体内转录调控因子FosB基因和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基因对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大鼠前强啡肽原(PDy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6-羟基多巴(6-OHDA)立体定位注射及慢性左旋多巴(L-dopa)治疗诱发LID大鼠模型,所有大鼠共分为对照组(n=10)、对照+反义 FosB组(n=12)、对照+正义FosB组(n=13)、对照+反义CREB组(n=11)、对照+正义CREB组(n=13)、LID组(n=10)、LID+反义 FosB组(n=9)、 LID+正义FosB组(n=7)、LID+反义CREB组(n=8)、LID+正义CREB组(n=8).对照组与LID组分别注射PBS,其余各组大鼠纹状体内分别注射相应反义、正义FosB和CREB.后4组大鼠进行异常不自主运动(AIM)评分,并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大鼠纹状体内PDyn mRNA的变化.结果反义FosB治疗前后LID大鼠AIM评分分别为40.1±9.2、12.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ID+反义FosB组损毁侧纹状体PDyn mRNA水平(吸光度,0.2415±0.0220)较LID+正义FosB组损毁侧(吸光度,0.4105±0.0386)显著降低(P<0.01).对照+CREB组大鼠损毁侧纹状体PDyn mRNA水平(吸光度,0.1775±0.0246)较对照组(吸光度,0.2403±0.0323)明显降低(P<0.01).反义CREB治疗前后LID大鼠AIM评分分别为40.5±10.0、43.2±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ID+反义CREB组损毁侧纹状体PDyn mRNA水平(吸光度,0.2415±0.0220)与LID+正义CREB组(吸光度,0.4087±0.044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ID大鼠中,FosB蛋白取代了CREB调控PDyn mRNA的表达,是发生LID的关键因素之一.

  • 利扎曲普坦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脑啡肽原及缩胆囊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姚刚;郝婷婷;于挺敏

    目的 观察利扎曲普坦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脑啡肽原和缩胆囊肽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曲普坦类药物对偏头痛发作时三叉神经节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24只健康Wistar大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4组:A组:对照组,B组:偏头痛组,C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D组: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利扎曲普坦给药组(C、D组)大鼠给予利扎曲普坦1mg·kg-1·d-1灌胃,A组和B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2 ml/d灌胃.上述处理7d后,B、D组大鼠制备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动物模型,造模2h留取三叉神经节标本,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其CGRP、脑啡肽原和缩胆囊肽mRNA表达.结果 A、B、C、D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每200纳克总RNA中CGRP mRNA拷贝数(×10 7)分别为:0.05±0.01、1.30±0.52、0.23 ±0.12、0.43 ±0.33;脑啡肽原mRNA拷贝数(×103)分别为:3.30±1.65、0.34±0.14、3.91±2.44、0.71±0.13.B组大鼠三叉神经节CGRP 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A组(q =7.854,P<0.05),D组大鼠三叉神经节CGR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B组(q =5.458,P<0.05);B组大鼠三叉神经节脑啡肽原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A组(q =4.478,P<0.05);D组大鼠三叉神经节脑啡肽原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C组(q=4.838,P<0.05);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缩胆囊肽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扎曲普坦可以抑制偏头痛发作时三叉神经节CGRP的过度表达,进而减弱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激活,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偏头痛发作时三叉神经节脑啡肽原的基因表达明显减少,使得偏头痛发作时三叉神经节内脑啡肽减少,减弱脑啡肽的镇痛效应,利于头痛的持续.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