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节镜下自体双束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

    作者:高石军;邵德成;吴晓萱;陆博;王飞;陈竟清

    目的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膝后交叉韧带(PCL),并探讨其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膝后交叉韧带29例.结果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个月.本组29例术后PDT试验(-)9例,(+)19例,(++)1例;IKDC评分正常9例,接近正常17例,不正常3例;Lysholm评分:优20例,良6例,中3例.膝关节伸直受限2例,均小于10°.膝关节屈曲活动正常者20例,5例屈曲受限小于10°,3例小于20°,1例30°.术前屈膝30°和90°时KT-2000测定胫骨后移分别为(13.2±2.8)mm和(13.9±3.2)mm,术后分别为(4.0±0.4)mm和(4.4±0.5)mm,术前、术后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股薄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更加符合PCL的解剖重建和生理学功能,稳定性好,疗效肯定.

  • 膝关节后侧有限切开不吸收缝线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

    作者:狄正林;徐荣明;冯建翔;王邦荣;蒋伟宇

    目的介绍一种膝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常规关节镜检查明确关节内损伤情况,同时处理合并伤,膝后正中小切口暴露后关节囊,多股不吸收缝线网状固定骨折片.结果11例获随访,平均4.5个月,膝关节活动均正常,无明显松动病例.结论应用关节镜辅助下膝后有限切口不吸收线内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移位骨折的方法具有实用、微创、便于掌握等优点.

  • 单纯髌骨软骨骨折一例报告

    作者:张卫国;杨华清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1岁,坐位起立时右下肢外旋滑倒,闻及右膝清脆响声,即感右膝疼痛,活动受限.休息后症状不能缓解,关节肿胀、疼痛加重,来我院就诊.检查:右膝皮肤无擦、挫伤,肿胀明显,主动伸屈受限,浮髌试验阳性,麦氏征可疑阳性,轴移及侧方应力试验阴性.右膝关节正侧位X线平片未见骨折及脱位.考虑为半月板撕裂而行急诊关节镜检查,抽出含脂肪滴血液50ml,冲洗后镜检见:距髌骨内缘0.5cm处滑膜有2cm纵形裂伤,支持带无撕裂.髌骨下极中部关节面1.5cm×2.0cm软骨粉碎撕裂,碎裂软骨内上端与髌骨相连,未脱落(见图1).碎裂软骨处软骨下骨无破裂,交叉韧带、内外侧半月板无异常.镜下切除碎裂软骨,冲洗关节腔,大棉垫包扎膝关节,未使用石膏固定.术后第一天下床活动,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缓解.术后6个月随访,患侧膝关节无不适.

  • MRI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及其指导制定关节镜下手术方案的可行性

    作者:黄伟彦

    目的:总结分析MRI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及其指导制定关节镜下手术方案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1日期间我院的150例半月板损伤患者,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分组,其中,75例骨性关节炎患者(osteoarthritis,OA)为OA组,75例运动创伤(sport injury,SI)患者为SI组,总结、分析2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OA组的MRI确诊率为94.67%,SI组的MRI确诊率为90.67%.结论:MRI对不同病因的半月板损伤的确诊率均较高,且MRI的分级状况可指导选择相应的关节镜下手术方案.

  • 膝关节镜检及关节镜手术317例分析

    作者:彭兴平;徐立新;吉明;袁柯

    目的:关节镜下微创检查和治疗各种膝关节疾病,分析317例膝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2001年10月~2006年7月采用德国R Wolf关节镜系统进行膝关节镜检和根据镜栓情况作相应治疗.结果:随访6月~2年,平均11月.住院3天~5天,平均4.5天.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94分.膝关节活动度110°~140°,平均130°.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好,效果满意.结论:关节镜能直视下观察膝关节内病变情况,并进行微创治疗,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充分显示其优越性.

  •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

    作者:陈又年;刘莉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1年4月~2005年10月的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分别行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结合缺损区微骨折术(36例)和关节清理术(32例),根据临床症状、Tegner运动评级及HSS膝关节评分标准综合评定疗效,随访观察6个月~24个月.结果:关节清理术结合缺损区微骨折术总有效率88.9%,关节清理术总有效率53.1%,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具有微创、治疗过程相对简单、疗效肯定,是一种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方法.

  • 关节镜下自体肌腱与人工韧带移植重建交叉韧带的手术配合体会

    作者:唐文燕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不同方式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法:对70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在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情况、术后回访进行总结.结果:在良好的护理配合下,膝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缩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关节恢复较好.结论:准确熟练的手术配合可以提高手术效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 应用膝关节镜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李国志

    目的:探讨应用膝关节镜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8例患者的回顾,研究.采用关节镜检查,根据关节镜所见、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X线片显示关节面光滑,自主活动功能基本正常,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结论:膝关节镜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损伤小、观察关节面准确、可同时治疗关节内的其他病变、有利于早期恢复功能,减少后期切口并发症,尤其适用于老年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技术.

  • 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及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临床研究

    作者:刘晓菲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1期重建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50例,其中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同时损伤13例,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后外侧角同时损伤22例,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后外侧角同时损伤15例.对患者行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1期重建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即B和A组.随访观察患者,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以及采用抽屉试验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结果:50例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42±5.62个月;患者的关节功能、稳定性均得到明显的改善,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和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A组比B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膝关节的稳定型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接受治疗后,36例患者显效,9例患者好转,5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达90%,疗效显著,没有出现1例术后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1期重建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自体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是韧带重建良好的移植物,值得进一步推广.

  • 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固定技术修复大型肩袖撕裂的临床观察

    作者:邓威;谌业帅;郑欣;王进;高绪仁;郭吉强;李洪伟;郭开今

    背景: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修复肩袖撕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有关其预后,尤其是修复大型肩袖损伤的相关文献仍较少,为探讨其临床疗效,本文回顾性研究临床相关病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固定技术修复大型肩袖撕裂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采用内排带线锚钉缝合固定和外排挤压钉通过缝合桥固定技术修复撕裂肩袖治疗大型肩袖撕裂患者23例23肩的临床资料.手术时患者平均年龄为55.3岁(47~68岁).按照VAS评分测定患者术前、术后静息和运动时疼痛评分;观察术后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及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3个月的疼痛评分比术前明显减轻,术后1年疼痛基本消失;术后3个月功能恢复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年患肩基本可以无限制活动.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以及锚钉拔出情况.结论: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固定技术修复大型肩袖损伤术后的短期临床效果可靠,是治疗肩袖损伤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 肩关节镜与小切口胸大肌下固定术治疗 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对照研究

    作者:陈涛;许建中;李广恒;田科;李宇

    背景:肱二头肌长头腱(long head of the biceps,LHB)切断固定术已成为治疗LHB肌腱炎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目前为可靠的固定方法为关节镜下锚钉缝合固定和小切口胸大肌下界面螺钉挤压固定,但对于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比较仍需进一步探讨.目的:对比研究肩关节镜下锚钉缝合固定术与小切口胸大肌下界面螺钉挤压固定术治疗LHB肌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因LHB肌腱炎行LHB切断固定术的25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14例,采用关节镜下锚钉缝合固定术;B组11例,采用小切口胸大肌下界面螺钉挤压固定术.比较两组LHB切断固定术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SST及ASES评分等.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6.2±1.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切开均为甲级愈合,未见感染、固定物松动.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SST及ASES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3 d的SST及ASE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LHB肌腱炎的治疗效果,小切口胸大肌下界面螺钉挤压固定术相比肩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固定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早期疼痛改善效果明显等优势.

  • 膝关节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商福青;陈学青;张英剑;梁双

    背景:随着骨科技术的日益发展,关节镜技术已成为临床上骨关节疾病的常用治疗手段,然而关节镜术后DVT的问题却尚未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目的:观察关节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研究导致关节镜术后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以及保护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关节镜手术患者552例,以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作为下肢DVT形成的诊断依据,分别于术前24 h内、术后第7d进行超声检查。确定以年龄、性别、既往有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手术时间、术中应用止血带情况、手术前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情况、应用下肢压力抗栓泵情况、术后卧床时间8项因素为观测指标。首先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再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终结果。以存在DVT危险因素的患者为危险人群,以手术前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情况为观测指标,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分析应用低分子肝素是否为危险人群中下肢DVT形成的保护性因素。
      结果:552例患者中61例(11.05%)于术后发生DVT。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既往有血栓栓塞性疾病史、术中应用止血带、术后应用下肢压力抗栓泵、术后卧床时间>3 d为可疑相关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应用下肢压力抗栓泵、术后卧床时间>3 d为关节镜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相关因素,其中年龄(P=0.01)、术后卧床时间(P=0.007)为危险因素,术后应用压力抗栓泵(P<0.001)为保护性因素。危险人群中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手术前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为危险人群中发生DVT的保护性因素(P=0.045)。
      结论:对于危险人群进行关节镜手术者,建议常规进行药物抗凝结合术后压力抗栓泵预防DVT,而对于非危险人群则可单独采用压力抗栓泵来预防DVT的发生。

  • 关节镜手术治疗5例肩关节米粒体性滑囊炎

    作者:葛冠男;钱军

    背景:肩关节米粒体性滑囊炎较少见,既往多数研究均为个案报告,且个案报道中多数患者接受开放性滑膜切除手术,目前并无针对本病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报道,亦缺乏长期随访评估其治疗效果.目的:探讨肩关节米粒体性滑囊炎的临床特点,关节镜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例肩关节米粒体性滑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例,女4例;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仅在2例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1例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阳性,其余4例无免疫系统疾病;MRI检查示5例均表现为肩关节肩峰下大量类圆形等T1长T2信号.全部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米粒体切除术.结果:5例均接受6~30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关节疼痛、肿胀好转,活动范围正常.术后Constant肩关节评分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RF阳性患者复查肩关节MRI见少量米粒体复发.结论:关节镜手术治疗肩关节米粒体性滑囊炎的安全性好、效果佳,RF可能对判断本病预后有提示意义.

  • 膝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部分束损伤

    作者:郑民庆;侯之启;陈铭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部分束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关节镜下行自体腘绳肌单束重建ACL部分束损伤16例.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为55.4±6.7分.结果 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3个月,平均18±4.3个月.术后Lysholm 评分增至平均89.3 +3.3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主观症状均消失,全部恢复正常工作与体育锻炼.结论 应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部分束损伤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

  • 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中期疗效

    作者:田琦;李旭升;周胜虎;高明暄

    目的:总结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 )患儿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关节镜辅助手术技术治疗18例(24髋) DDH,其中男4例,女14例;年龄9~16个月,平均13.6个月;左侧9髋,右侧15髋;双侧6例,单侧12髋。所有患者在决定手术前,全麻下闭合复位均失败。结果18例切口均1期愈合,术后获随访5~7年,平均6.5年;手术时间35~56 min 平均42.5 min;石膏固定24~36周,平均31.2周。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获正常步态和髋关节活动度。术前所有患者 X 线片显示 Shenton 线不连续,术后均明显改善,并恢复连续性。患者平均髋臼指数由术前平均40.1°(33.0~52.0)°改善至术后25.8°(21.0~34.0)°(P=0.000)。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股骨头和髋臼同心圆匹配。随访期间1例继发髋臼发育不良,随后行 Salter 骨盆截骨术治疗。结论对于闭合复位失败的 DDH 患儿,采用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安全有效、中期疗效满意。

  • 盘状软骨弹跳征的实验观察及临床意义

    作者:于红伟;纪斌平;康玉禄;马晓泉

    目的通过MRI检查和关节镜直视下观察盘状软骨的弹跳征,探索弹跳征出现时半月板的运动轨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1例盘状软骨患者共12膝行MRI检查,在弹跳征出现前、后分别对外侧半月板的矢状位成像,其中对6膝进行了关节镜下观察和盘状软骨成形术。结果通过观察发现盘状软骨的反常运动与正常半月板的运动有明显区别。随着膝关节的屈曲,正常的半月板向关节的后方移动,而外侧盘状软骨却向关节的前方移动。膝关节由屈曲到伸直的过程中,在弹跳征出现时,盘状软骨会在瞬间出现明显的由前向后的较大距离的位移。盘状软骨成形术可以消除反常运动。结论盘状软骨的患者在半月板未损伤时,即应在关节镜下行半月板成形术,而伴有反常运动和弹跳征的患者,更应早期手术治疗。

  • 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重建时机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洋;白伦浩;李彬;周秉正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手术重建的佳时机。方法将病例患者根据受伤与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以3周为界限分为早期手术组(32例)与延期手术组(45例),分别采用 IKDC 评分,Lysholm 评分,Tegner 活动率、关节活动度、Kneelax 关节动计度测量仪评价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改变及稳定程度等。结果两组患者均至少随访2年,平均27个月。在屈膝30°、132 N 条件下对同侧膝关节稳定性进行测量:早期手术组 Kneelax 值为(1.0±0.9) mm,延期手术组 Kneelax 值为(2.3±1.5) mm,P<0.01。以上数据说明术后2年,早期组患者膝关节前移程度明显小于延期组患者。对于病例中出现的复合伤,早期手术组出现内侧半月板撕裂者2例,外侧半月板撕裂者3例。延期手术组中,内侧半月板伴有关节软骨损伤者4例,外侧半月板伴有关节软骨损伤者5例,同时伴有内外侧半月板以及软骨损伤者5例,单纯性内侧半月板损伤者5例。以上病例证明早期手术患者的伴发损伤明显少于延期组患者( P=0.036)。早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病例患者膝关节平均移动度分别为(120.6±9.9)°,(132.4±13.2)°( P=0.452)。早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患者 Lysolem 平均分,分别为(94.7±9.3)分,(92.2±7.8)分( P=0.332),两组病例患者 Tegner 平均分为(7.1±1.2)分,(6.3±1.8)分( P=0.935)。IKDC 评估中,早期手术组32例中30例(93.75%)被认为正常或接近正常,延期手术组45例中43例(95.56%)被认为正常或接近正常( P=0.976)。以上四种评估方法认为两组病例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的早期手术重建能很好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不会导致膝关节的粘连,而且能够防止前交叉韧带的再次松弛,降低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伴发损伤。

  • 保留并牵张缝合Rigidfix固定胫骨残迹的前交叉韧带重建

    作者:毕海勇;孙秀江;慕宏杰;张国栋;杨勇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保留并牵张缝合固定胫骨残迹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方法,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6年10月~2008年12月经关节镜下确诊ACL断裂,胫骨附丽处有残存纤维瘢痕组织79例(79膝)患者,采用保留残迹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ACL,术中对原ACL残迹不做切除,分离、梳理其近端,用PDS线穿缝;将缝线经股骨道从Rigidfix横孔拉出以维持张力,打入横钉固定.术后随访30~37个月,平均32个月,依Daniel单腿水平跳跃试验、IKDC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例出现小腿肌支血栓,抗凝治愈;1例切口浅层感染,引流抗炎治愈;1例出现关节纤维化,通过麻醉下手法松解康复.终末随访时稳定性检查:所有患者轴移试验阴性,4例前抽屉试验Ⅰ°不稳,Lachman test Ⅰ°阳性15例,Ⅱ°松弛2例.KT2000检查显示膝关节前向松弛度术后差值平均为(5.2±2.4)mm,术前为(10.1±2.7)mm,手术前后有统计学差异(t=6.835,P<0.05).关节活动度:7例伸膝滞缺5°,9例屈膝欠缺5°,有10°屈膝欠缺2例.Daniel单腿水平跳跃试验53例(67%)为正常,23例(29%)接近正常,3例异常.综合分析:Lysholm评分术前为(63.27±6.74)分,术后为(91.36±3.72分),手术前后有统计学差异(t=7.354,P<0.05);24例(30%)IKDC评级正常,53例(67%)为接近正常,2例异常.结论 本方法能大程度地保留、并发挥ACL胫骨残端可能的功用,且可避免其发生髁间窝撞击;并能建立稳定的膝关节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关节镜对膝关节滑膜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作者:蔡道章;黄冬梅;邵雄杰;戎利民;卢华定

    目的 探讨关节镜在膝关节滑膜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对5例经关节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膝关节滑膜血管瘤患者的随访观察,分析其临床表现、彩色超声检查及核磁共振成像的特点,并观察关节镜在滑膜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疼痛是膝关节滑膜血管瘤的主要表现,但由于疼痛无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彩色多普勒检查及核磁共振检查均可发现膝关节内血流丰富的肿块,关节镜下肿瘤表现为增生、扩张、迂曲的血管团.关节镜下肿瘤切除术后随访6~24个月,疼痛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核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滑膜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关节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但要提高早期诊断率,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是关键,关节镜下肿瘤切除是滑膜血管瘤治疗的有效方法,且镜下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影响关节活动等优点.

  •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研究

    作者:陈游;王志杰;黄国良;黄添隆;李安平

    目的 探讨游离肌腱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手术方法及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自2006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共40例(47膝),男10例(12膝),女30例(35膝),年龄7~51岁,平均19.4岁.全部经膝关节镜检后确诊,其中43膝采用游离自体半腱肌,4膝采用异体肌腱,通过髌骨双隧道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镜下动态调整移植肌腱的张力,使髌股关节对合达到正常,并用挤压螺钉将肌腱游离端固定在股骨止点.其中8例(10膝)同时行髌韧带止点内移术.结果 有36例(42膝)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0个月,平均随访23个月.临床疗效评价包括髌骨主观稳定性评估、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Insall疗效标准(1976年).术后髌骨外推试验和恐惧试验均为阴性.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为(63.1±9.1)分,术后评分为(87.1±6.4)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P<0.05).按Insall疗效标准,优良率为85.7%.结论 采用以游离肌腱重建MPFL为主的综合术式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手术效果满意.

1368 条记录 7/69 页 « 12...45678910...686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