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器恢复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远期疗效

    作者:王诗波;侯春林;刁颖敏;陈爱民;雷波;尹承慧;张伟;匡勇

    对国内首例接受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器(SARS)植入手术的患者进行远期随访,结果发现不仅重建了患者的可控制性排尿功能,彻底根治了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至今未发现骶神经根损伤征象.说明SARS植入术是安全的,远期疗效满意.对国产SARS体外部分的测试结果表明其性能达到了进口同类产品水平.

  • 盆底肌锻炼联合电刺激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

    作者:高颖

    目的 探讨盆底肌锻炼联合电刺激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4年11月-2016年10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阴道试分娩的126例产妇,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各42例.产后1个月,A组进行单纯盆底肌锻炼,B组给予电刺激疗法,C组行盆底肌锻炼联合电刺激,产后随访4个月.对比两组产后1个月及4个月盆底功能[阴道收缩压(VSP)、阴道静息压(VRP)、阴道收缩持续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及随访期间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结果 盆底功能在产后1个月时,三组VSP、VRP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个月,C组VSP、VRP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在产后1个月时,三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个月,C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如下:三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A组为19.05%(8/42)、B组为14.29%(6/42)、C组为2.38%(1/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肌锻炼联合电刺激能够有效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对减少压力性尿失禁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 帕金森病的临床药物治疗

    作者:耿同超;史洁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逐年增加,帕金森病的发病率和患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虽然引起该病的原因不清,但其重要生化基础是由于多巴胺减少和乙酰胆碱相对增多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递质间失衡.近年有关帕金森病的治疗进展较快,如基因疗法、胚胎脑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疗法、脑深部电刺激疗法等等,但传统的药物治疗仍是目前绝大多数患者的优先选择.这里仅就部分药物治疗作一简要讨论.

  • 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魏京军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所致吞咽障碍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脑卒中并且并发吞咽障碍患者58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吞咽训练以及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20 d为1个治疗疗程。20d后通过饮水试验等级评定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为2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9.66%。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例数为17例,无效为12例,总有效率为5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通过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电刺激疗法治疗吞咽功能障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晶

    目的 探讨分析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n=40)以及传统治疗组(n=40),实验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性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经过对比发现,电刺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的SAS评分、SDS评分与传统治疗组之间无差异,P>0.05;治疗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性生活质量评分与传统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有显著的效果,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对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疗效

    作者:李亚斌;冯海霞;李姣;王红霞;乔小红;马中睿;陈宁;王彦臣;包爱强;韩丽媛;韦当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MNST-V1.0)对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开放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患者36例,其中4例患者没有完成治疗,后32例患者完成研究.患者均给予常规促醒治疗,并同时给予tDCS联合MNST-V1.0进行促醒治疗(20 min/次,1次/d,6次/周,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8周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JFK昏迷恢复量表和Four昏迷评定量表进行测评.结果 治疗后2、4和8周GCS评分的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运动反应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1.56 ± 0.82)、(2.06 ± 1.01)和(3.11 ± 1.45)分比(1.00 ± 0.45)分,(2.23 ± 1.06)、(2.56 ± 1.08)和(3.02 ± 1.04)分比(1.00 ± 0.61)分,(2.79 ± 1.12)、(3.22 ± 1.33)和(4.44 ± 1.07)分比(1.00 ± 0.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后2、4和8周JFK昏迷恢复量表评分的听觉、视觉、运动、言语反应、交流和唤醒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4和8周Four昏迷评定量表评分的睁眼反应、运动反应和脑干反应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呼吸评分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CS联合MNST-V1.0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具有促醒疗效.

  • 经盆底肌肉电刺激理疗法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华锋;赵佳;刘新颖

    将210例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抽签法分为3组,分别用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剂4 mg、每日1次治疗(M受体拮抗剂组,71例),盆底肌肉电刺激30 min/次、每周2次治疗(盆底肌肉理疗组,70例),以上方法联合治疗(联合治疗组,69例),1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时,3组治疗前后OAB评分(OAB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与M受体拮抗剂组和盆底肌肉理疗组OABSS改善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盆底肌肉理疗组2个疗程结束时有效率69% (42/61).提示盆底肌肉理疗组可显著改善女性OAB患者的排尿功能障碍,并可获得较好的长期疗效.

  • 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对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镇痛效果的影响

    作者:李井柱;李晓征;王明山;李界平;时飞;于海芳

    目的 探讨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对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同意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与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产科180例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下择期剖宫产产妇,术后均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60例):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组(A组)、经皮电刺激耳眼点穴组(B组)及对照组(C组).A组产妇术前即行电刺激耳神门穴,强度由产妇自己控制,持续刺激30 min后麻醉,术后4、10、22 h各重复刺激1次;B组刺激耳眼点穴;C组夹穴连线等与A组相同,不行电刺激.观察指标:术后48 h内恶心及呕吐发生率;胃复安使用率;术后6、12、24、48 h(T1、T2、T3、T4)静息痛、宫缩痛及动态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硬膜外镇痛复合液用量;PCEA总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6h出血量;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B组及C组比较,A组术后48 h恶心发生率(25.0%比46.7%、53.3%)及呕吐发生率(10.0%比25.0%、28.3%)降低(P<0.05),胃复安使用率(16.7%比41.7%、46.7%)降低(P<0.05),T1、T2、T3、T4时静息痛(2.2±0.9、2.6±1.1、1.6±0.6、1.4±0.6,2.4±1.1、2.8±1.2、1.8±0.7、1.5±0.5比0.9±0.4、1.1±0.5、0.8±0.4、0.5±0.3)、宫缩痛(3.7±1.8、3.6±2.1、2.1±1.1、1.8±0.7,4.2±2.0、3.9±1.9、2.3±1.1、1.9±1.0比2.1±0.9、1.9±0.8、1.2±0.8、0.9±0.5)及动态痛(4.7±2.2、4.5±2.0、2.3±1.0、2.0±0.8,5.1±2.1、5.3±1.8、2.4±0.8、2.2±1.1比1.9±0.8、1.7±0.6、1.0±0.5、0.9±0.4) VAS评分、PCEA按压总次数(13.1±5.2、14.3±6.3比4.1±1.8)、有效按压次数(9.5±3.9、10.1±4.1比3.8±1.6)、总按压次数与有效按压次数的比值(1.4±0.5、1.4±0.6比1.1±0.4)及镇痛复合液用量(120 ±8、121±8比108±3 ml)降低(P<0.05).B较C组上述指标差异P>0.05.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6h出血量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其他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降低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并改善镇痛效果.

  • 脑深部电刺激:帕金森病外科治疗适宜技术——《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解读

    作者:高国栋;王学廉;李楠

  • 物理因子对周围神经再生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杨;李建一;齐素萍

    周围神经损伤十分常见,如:臂丛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等。而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修复长期以来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题,尽管近年来采用了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及细胞外科技术较好地恢复了受损神经的连续性,但神经功能的恢复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迫使寻找能促进神经再生、加快神经功能恢复的途径[1]。物理因子疗法具有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扩张血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加速组织生长修复等作用[2]。目前用于周围神经再生研究的物理因子主要有:激光、电磁场、超声及电刺激疗法等,本文就影响周围神经再生的物理因子的实验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 电针对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兔肺损伤的影响

    作者:练毅;余剑波;宫丽荣;李静;张志;张圆;阚永星

    目的:观察电针肺俞穴和足三里穴对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兔肺损伤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位电针组(每组n=10).采用夹闭股动脉3 h、再灌注4 h的方法制备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电针组于模型制备前1~4 d(30 min/次,1次/d)及模型制备过程中电针肺俞穴和足三里穴(疏密波,刺激电流l~2 mA,频率2/15 Hz,波宽0.2~0.6 ms,以兔出现轻微肌颤为宜);非穴位电针组以相同的参数电针刺激肺俞穴和足三里穴旁开0.5 cm非经非穴处.再灌注4 h时处死兔,取肺组织行肺损伤评分,计算肺湿/干重(W/D)比值;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核因子-κBp65(NF-κBp65)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位电针组再灌注4 h时肺组织W/D比值分别为6.75±0.36、4.90±0.23、6.68±0.39,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3.09±0.15,P<0.05);上述三组肺损伤评分分别为8.12±1.05、4.38±0.64、8.23±0.98,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87±0.29,P<0.05);上述三组MPO活性分别为(5.18±0.45)U/g、(3.76±0.33)U/g、(5.24±0.39)U/g,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1.59±0.25)U/g,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位电针组ICAM-1及NF-κBp65表达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再灌注4 h时肺组织W/D比值、肺损伤评分、MPO活性、ICAM-1及NF-κBp65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电针肺俞穴和足三里穴可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兔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激活,从而减少ICAM-1介导的中性粒细胞聚集有关.

  •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燕娇;杨梅;覃冬莉;朱云峰;张获华;施擎;高珊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宁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确诊的轻度和中度SUI女性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治疗组(联合组),盆底康复治疗组,Kegel训练组,每组30例.经皮穴位选取中极穴,曲骨穴,会阴穴,双侧会阳穴,双侧中髎穴,双侧足三里穴,双侧三阴交穴进行电刺激.治疗6周后评估3组患者尿失禁改善情况(ICI-Q-SF问卷)、盆底肌肌力.结果:经ICI-Q-SF量表评估,3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872,P=0.032).3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3%,73.3%,66.7%,χ2=6.686,P=0.035).3组患者在治疗前盆底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76,P=0.391);而治疗后3组患者的盆底肌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300,P=0.000).联合组患者在治疗后正常尿意膀胱压测定容量(NDCC)、大膀胱压测定容量(MCC)、漏尿点压(PVLP)和大尿道闭合压(MCP)均高于盆底康复治疗组和Kegel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女性轻、中度SUI疗效满意,较单一方案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 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

    作者:刘湘晖;杜丹;黄淑妹

    目的:观察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产妇200例,治疗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其中每组中分别有择期剖宫产及阴道分娩产妇各50例.治疗组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2组分别于产后6~7周及产后5~6个月应用多功能盆底生物反馈仪进行盆底肌力检测.结果:完成产后6个月随访者171例.经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后,阴道分娩产妇治疗组Ⅰ、Ⅱ类肌纤维肌电活动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择期剖宫产患者Ⅰ、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及ⅡB类肌纤维收缩个数较对照组提高(均P<0.05).2种分娩方式产妇产后6个月的盆底肌力治疗组均比对照组增强,尤以阴道分娩组明显.结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于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均有助于盆底肌功能恢复,尤其适用于阴道分娩后的产妇.

  • 运动障碍性疾病脑深部电刺激术麻醉特点分析

    作者:田肇隆;李京生;许亚超;王天龙

    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各种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优劣及麻醉管理特点.方法 以365例行脑深部电刺激术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年龄> 60岁者154例占42.19%、ASAⅢ级患者60例占16.44%)作为观察对象,术中麻醉分别采用局部麻醉复合神经安定镇痛、局部麻醉复合静脉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和喉罩静脉全身麻醉方式,记录术中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手术过程分析显示,局部麻醉复合神经安定镇痛组和局部麻醉复合静脉麻醉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7.65%(3/17)和22.45%(11/49),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麻醉方式(0/44、0/255);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组并发症则以血压降低[29.55%(13/44)]或升高[13.64%(6/44)]为主要表现,且显著高于喉罩静脉全身麻醉组[血压降低者:8.24%(21/255)、升高0.78%(2/25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909,P=0.000;x2=19.123,P=0.000).结论 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病情复杂,应结合术前全身状态、伴发疾病及手术要求等情况选择相应的麻醉方式,其中以喉罩静脉全身麻醉更具优势.

  • 神经传导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分析

    作者:付蓓蓓;姜文新;秦碧勇;李颖波

    目的 探讨神经传导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共135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行神经传导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l、3、5、7、30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疼痛缓解程度和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组的治疗周期.结果 神经传导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术治疗显效率为95.56%(129/135),总有效率为100%(135/135).手术前后VAS评分(F=46.891,P=0.000)和PSQI评分(F=55.993,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l、3、5、7和30 d VAS评分(t=6.395,P=0.012;t=8.104,P=0.000;t=5.693,P=0.013;t=8.294,P=0.000;t=7.193,P=0.007)和PSQI评分(t=7.142,P=0.006;t=3.959,P=0.034;t=7.142,P=0.006;t=3.959,P=0.034;t=8.104,P=0.000)均低于术前.平均治疗周期(15.97±2.44)d,各年龄组患者治疗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84,P=0.001),≤30岁组治疗周期短(q=4.593,P=0.019;q=5.693,P=0.018;q=4.583,P=0.021;q=7.204,P=0.008;q=5.593,P=0.013)、>70岁组治疗周期长(q=5.593,P=0.013;q=8.104,P=0.000;q=7.142,P=0.006;q=5.693,P=0.011;q=4.298,P=0.033).结论 神经传导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在缓解疼痛的同时改善睡眠质量,有望成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理想方法.

  •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研究进展

    作者:徐舒;李泓钰;杜晓霞;宋鲁平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诱导或增强神经可塑性的无创性、安全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失语有一定效果.本文拟对脑卒中后失语患者言语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进行探讨,分析双侧大脑半球和小脑在言语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总结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失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我国迷走神经刺激术发展现状

    作者:徐纪文;刘强强

    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是近20年来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新方法,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很难用单一机制来解释,目前更倾向于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包括减少脑组织兴奋性神经递质、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以控制癫(痫)发作;抑制和减少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减少抗癫(痫)药物耐药基因表达;改变部分组织脑血流分布;参与脑神经保护[1].

  • 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

    作者:张建国

    2007年,世界神经调控学会(INS)将"神经调控技术"定义为科技、医疗和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领域内,通过植入性或非植入性技术、电或化学作用方式,对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邻近或远隔部位神经元或神经信号转导发挥兴奋、抑制或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神经功能之目的[1].这一定义目前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将来用于临床的超声和光动力技术也应属于这一范畴.

    关键词: 电刺激疗法 综述
  • 神经调控装置国产化研究进展

    作者:郝红伟;袁媛;李路明

    经过20余年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神经调控技术在运动障碍性疾病、疼痛、癫(痫)和精神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介绍以脑深部电刺激器和迷走神经刺激器为代表的神经调控装置的国产化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治疗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志中;崔立玲;尹苗苗;于洋;王宏图

    目的 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共68例缺血性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分别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吞咽训练和进食策略训练,对照组)及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联合治疗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5d,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 FS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价患者吞咽功能.结果 34例予以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型)12例、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型)8例、后循环梗死型(POCI型)10例、腔隙性梗死型(LACI型)4例;34例予以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OCSP分型TACI型10例、PACI型7例、POCI型11例、LACI型6例.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增加(P=0.003,0.000)、SSA评分减少(P=0.003,0.000);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VFSS评分增加(P=0.004)、SSA评分减少(P=0.020).结论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

365 条记录 4/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