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共快乐不共筷,分餐食不生分

    作者:严晓慧

    一人带菌,一家人都有,合餐共食之祸尽管对于分餐的倡导宣传不绝于耳,但很多人依然喜欢团团围坐,共食一桌菜.却不知,在杯盘筷箸间,细菌就借此大肆传播开来.首先,合餐增加了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幽门螺杆菌是众多胃病的罪魁祸首,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接触感染者的唾液、食用受幽门螺旋杆菌污染的食物均可造成传染.在很多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一人带菌,一家人都有,医学上叫幽门螺杆菌家族集聚现象.

  • 国际航行船舶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和传播风险分析

    作者:李振昌;林厚炳;董红燕;于永明;杨丽玲;翁威传;邓国炫

    [目的]通过分析甲型H1N1流感在国际航行船舶上的流行特征及传播风险,为在国际航行船舶的卫生检疫中开展预防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5-7月世界卫生组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通报的疫情信息、黄埔口岸入境国际航行船舶卫生检疫数据和2007-2008年黄埔口岸流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09年7月31日,在全国口岸入境国际航行船舶上发生2起甲型H1N1流感爆发疫情,确诊9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结论]在国际航行船舶上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爆发流行,在实施严格的检疫措施下,甲型H1N1流感疫情通过国际航行船舶的传播风险较低.

  • 丽水市抗-HCV阴性献血者丙型肝炎核酸序列分析

    作者:雷水良;纪勇平

    自ELISA抗-HCV试剂应于血液HCV的初筛以来,血液HCV的传播风险大为降低,但是仍有少数患者输血后感染HCV,原因是由ELISA本身局限性而使部分"窗口期"的HCV感染者未能检出.为了解丽水市ELISA筛查合格献血者血液安全性,笔者对本站部分经ELISA双份试剂检测阴性的标本进行HCV-RNA检测,现报告如下.

  • 为什么国家要下那么大的力气推进预防接种工作?

    作者:

    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远远小于不开展预防接种而造成的传染病传播风险。实施免疫规划前,我国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非常高。自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通过接种疫苗,减少大量儿童因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避免成千上万名儿童的死亡。

  • 江苏省沿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张友;宦华敏;张庆东;陈志华;吴荣凤;徐琴兰;杭德荣;张联恒;黄轶昕

    目的 构建江苏省沿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以加强沿江地区的血吸虫病控制.方法 采用专家咨询及多维综合评价等方法,以江苏省沿江滩块为单位建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以镇江扬中-常州新北段江滩为试验区,建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数据库,计算获取各滩块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指数,据此进行风险预警分级;采用Google Earth制作江滩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预警地图.结果 初步建立了江苏省沿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48项.调查镇江扬中至常州新北段江滩96块,有6个滩块风险指数≥2.0,有10个滩块风险指数≥1.5但<2.0,有26个滩块风险指数≥0.9但<1.5,其余均<0.9.分别以红色、橙色、黄色、白色标示不同风险指数等级,并制作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预警地图,其中红色和橙色均含有感染性钉螺、疫水阳性等高风险指标.结论 建立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可以提供分级预警管理,也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 急性HIV-1感染期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宋美华;李兴旺

    截至2009年,全球大约有6000万人口感染HIV-1,其中新发感染者高达260万[1],目前认为,急性HIV-1感染者血液及生殖器分泌物中病毒含量较高[2-3],此阶段发生高危性行为会显著增加病毒传播风险[4],在当前性接触为其主要传播途径的背景下[1],急性HIV-1感染不成比例的增加了HIV-1的播散[5-6].因此,及时对急性HIV-1感染者采取干预措施对防止HIV-1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急性HIV-1感染进行抗病毒治疗能否改变疾病进程而使患者长期受益,尚不明确[7].本文拟就目前对急性HIV-1感染抗病毒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实施辅助生殖技术中病毒传播风险和妊娠结局

    作者:刘浩;李国屏;张丽燕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广泛使用,其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近些年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实施ART的病毒传播风险成为讨论的热点.

  • HIV核酸检测在夫妻传播风险评价中的实例应用

    作者:张佳峰;丁晓贝;杨介者;郭志宏;夏燕;阮建军;楼莲娟;陈文先

    目的 明确1对艾滋病病毒(HIV)单阳夫妻中,妻子处于暴露风险后的感染状况,探讨HIV核酸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HIV阳性丈夫的首次确证阳性血清用Sedia公司和Maxim公司的限制性抗原亲和力酶免检测试剂盒进行新发感染检测,对阳性丈夫和其配偶F两次(距离暴露时间为12天和26天)采集抗凝全血,进行HIV抗体和HIV-1核酸检测.结果 阳性丈夫检测为RECENT(新近感染),第一次采集的血浆两种核酸定量检测方法结果分别为100拷贝/mL和160拷贝/mL,属于低病毒血症.配偶F两次采集的血浆核酸定量检测均为TND(核酸未检出),其全血和淋巴细胞富积液样本的核酸(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定性检测结果均为TND.暴露140天后配偶F检测为HIV抗体阴性且HIV-1 p24抗原阴性.结论 核酸检测技术能用于HIV暴露后的早期检测,预测HIV感染和传播风险.

  • 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实验室建设要素及发展方向研究

    作者:辛晓兰;朱玲玲;符丽媛;王建斌;秦泓

    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实验室建设的目的在于加强各国境口岸的医学媒介生物监控力度,防止病媒生物携带传染病的传入与传出,保障国境口岸的卫生安全[1].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各类有害生物通过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邮包等进入我国,使虫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增大[2-3].为保护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和控制工作成为检验检疫部门把守国门、严防传染病传入传出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实验室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逐步发展起来.

  • TOPSIS法在河北省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传播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王伟;白广义;马琳;张亚丽;左贵锋;崔红霞;李岩;王莹莹

    目的 研究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对河北省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传播风险进行评价.方法 应用专家德尔菲法设立评价指标,应用TOPSIS法对2013至2015年河北省5个地区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传播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应用TOPSIS法,对5个地区男男性行为者3年间艾滋病传播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传播风险较高的地区为D、C,传播风险较低的地区为B、E(英文为地区代码).结论 TOPSIS法简单、客观,可以用于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传播风险评价,以便对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 宜昌市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与传播风险研究

    作者:杨东杰;王宝成;李蓉蓉

    目的 了解和分析宜昌市输入性疟疾的发病态势,研究疫情传播的风险,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市输入性疟疾疫情和调查资料,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全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43例,输入性疾病主要来自非洲及东南亚等国家.结论 输入性疟疾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完善现有防控体系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对输入性疟疾传播风险的研究,制定科学的防控和管理策略,遏制疫情的流行和传播.

  • 124名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艾滋病性病传播风险现况调查

    作者:宋琴;范惠琍;凌红;袁家麟;吴建华;刘娟;Robert S.Remis;庄鸣华

    [目的]了解上海某区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性传播疾病流行现状、安全套使用及艾滋病知晓率等情况,评价该区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艾滋病性病( AIDS/STD)的传播风险性,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防治该区AIDS/STD传播提供依据. [方法]随机选取上海市卢湾区4家大型娱乐场所和18家小场所共124名女性服务人员进行安全套使用及AIDS/STD知识等问卷调查,并采集其血、尿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结果]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中性传播疾病检出率11.3%,HIV阳性率0.8%,与商业性伴发生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仅为40.9%,女性服务人员中从事性服务工作超过3个月的占78.4%,吸毒女性服务人员罹患性传播疾病比例远高于不吸毒女性服务人员,比数比(OR)值为22.9. [结论]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处于性活跃期,从事性服务时间长,性行为频次高,有吸毒现象,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缺乏,安全套使用率低,是AIDS/STD传播的重要桥梁人群,有很大的传播风险.需要在该人群中加大AIDS/STD防治知识及禁毒宣传,大力推广使用安全套以降低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几率.

  • 气候变化对疟疾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裴福全;张贤昌;马文军

    疟疾是通过蚊媒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多种气候、环境因素的改变,包括近几十年来明显的全球气候变暖,都可能对该病的流行风险产生影响,使该病的流行及分布、传播媒介的分布发生变化.该文综述了一般气象因素与疟疾传播的关系,季节性与年际气候变异、极端天气事件对疟疾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疟疾已产生的可能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未来疟疾影响的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淮河入江水道上段血吸虫病潜在传播风险研究

    作者:孙道宽;李倩;王全锋;张翠萍;李书梅;陈德珍

    目的 了解淮河入江水道上段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和传播风险. 方法 采取查阅文献、现场勘察法了解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布局、水位变化、行洪情况.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对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内的5个固定点和5个可疑环境点开展钉螺监测;在金湖站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开展钉螺扩散监测.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对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内的渔船民和集散地人员进行血吸虫病监测,阳性者采用Kato-Katz法(1粪3检)进行血吸虫病原学检查.采用问卷法对受检人员开展人口学特征和相关因素调查. 结果 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年均行洪4.84次93.62 d,具有“冬陆夏水”的特征.2012-2014年共调查有螺面积1 256.68 ha(1 ha =10 000m2),查螺12 7035框,工日1 528个,打捞漂浮物1 470 kg,投放稻草帘320块,调查119条船,结果均未发现钉螺.血清学检测1 809人,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ipstick dye immunoassay,DDIA)检测阳性23人,阳性率为1.27%.其中,检测渔船民1 509人,阳性率为1.26%;检测施工、种植、养殖等人员300人,阳性率为1.33%,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05).男性阳性率1.38%,女性阳性率1.08%,两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0.28,P>0.05).阳性者主要集中在20~60年龄组,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0,P>0.05).粪检21例,未发现血吸虫病患者.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DDI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5,P>0.05).1 623人有疫区工作史,占调查人数的67.61%;21人有既往病史,占调查人数的1.16%;血防知识知晓率为61.63%,渔船民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x2=16.13,P<0.01). 结论 淮河入江水道上段(新三河)存在血吸虫病传播因素,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需建立长期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开展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监测.

  • 云南省腾冲县传疟媒介构成初步调查

    作者:尹授钦;李希尚;康显虎;李胜国;王学忠;孙晓东;王多全

    目的 了解腾冲县传疟媒介的分布及构成.方法 2012年7月,选择腾冲县不同海拔地区的6个自然村,用诱蚊灯在人房和牛棚进行通宵诱捕.对捕获的蚊虫进行形态学鉴定和计数.结果 共捕获了中华按蚊、昆明按蚊、伪威氏按蚊、多斑按蚊、微小按蚊等5种按蚊.中华按蚊占95.30%,昆明按蚊占3.83%,其他按蚊占0.87%;不同海拔地区按蚊分布不同.结论 腾冲县传疟媒介种类丰富且分布复杂,不同区域疟疾传播风险不同.

  •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点寄生虫病传播风险初步分析与评估

    作者:李石柱;WANG Qiang;钱颖骏;WU Xiao-hua;郭家钢;ZHOU Shui-sen;汪俊云;WU Wei-ping;周晓农;汤林华

    目的 评估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后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等重点寄生虫病传播风险和流行潜势. 方法 收集四川省2005-2007年和2008年1-6月血吸虫病、疟疾和黑热病传染病监测网络疫情直报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报表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四川省近3年来重点寄生虫病疫情和震后流行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2005-2007年和2008年1-6月网络疫情直报系统显示,四川省血吸虫病报告病例数年均下降34.78%,受灾较重的安县、绵竹、什邡和彭州有血吸虫病病例和大范围的钉螺分布;疟疾报告病例数年均下降24.58%,地震发生后的6月,全省疟疾报告病例数较去年同期增加26.9%,受灾较重的成都、绵阳、德阳、阿坝、广元及雅安等地均有疟疾病例报告;黑热病2006年以后报告病例数有增多趋势,震后各地报告黑热病8例,地震前后茂县报告病例较为集中. 结论 四川省受灾地区由于自然、社会、生物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以及传染源依然存在,血吸虫病、疟疾和黑热病流行区存在较大的传播风险.

  • 云南省沧源县地震灾后疟疾传播风险初步分析与评估

    作者:丰俊;夏志贵;周水森;夏尚;王强;肖宁;周晓农

    目的 评估云南省沧源县地震后疟疾传播风险和流行潜势. 方法 根据2005-2015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网报系统)的疟疾疫情数据和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上报的疟疾疫情数据(年报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沧源县近10年来疟疾疫情和震后流行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网报系统数据显示,2005-2015年4月云南省沧源县共报告疟疾病例799例,间日疟652例,恶性疟127例,未分型20例.其中,2006年报告病例数多(326例),地震后班老乡报告1例本地恶性疟病例.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芒卡镇(320例,40.1%)、班老乡(191例,23.9%)、班洪乡(98例,12.3%)和勐懂镇(92例,11.5%)等4个乡(镇).年报系统数据显示,沧源县2005-2015年4月共报告本地病例519例,占总病例的58.4%;输入性病例370例,占41.6%.除2006年本地病例报告所占比例低于15%,其余年份本地病例均高于65%以上.风险评估数据显示,沧源县西部乡镇疟疾传播风险指数较高,其中芒卡镇和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的疟疾传播风险指数高. 结论 云南省沧源县由于地震后自然、社会、生物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以及仍然存在传疟媒介,该地存在疟疾传播风险.

  • 影响艾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及干预措施

    作者:江英骙;薛以乐;蒋卫民;康来仪

    2011年完成的HPTN052临床试验显示,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 )可大大降低艾滋病的传播风险,表明ART 有预防的功效[1]。2014年第2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指出,间断性和按需服用ART药物对艾滋病暴露前预防可能有效,在提示ART可作为预防用药的同时,其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依从性。现从个体因素、治疗相关因素、社会和心理因素三个方面回顾近年来对艾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提高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提供依据。

  • 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矩阵评估研究

    作者:郝瑜婉;田添;朱泽林;曹淳力;李石柱;周晓农

    目的 构建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为评估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专家咨询法,构建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风险矩阵评估方法评价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等级.结果 通过专家咨询法建立了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价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风险危害程度评价体系包括5个指标.经风险矩阵分析评估,目前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等级为低风险.结论 本研究首次使用矩阵分析方法进行输入性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分析,提示我国存在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的潜在风险.

  • 武汉市洪涝灾害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

    作者:王浩;熊月琳;张佳京;李洋;左玉婷;徐明星

    目的 评估武汉市洪涝灾害后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方法 2017年4-10月在武汉市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法(PPS法)选择抽样村,现场进行螺情、人畜活动情况、水体血吸虫感染性、江滩保虫宿主和野粪污染情况调查,评定I~III级风险村.划分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区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结果 武汉市90个抽样村共调查170个螺点,捕获钉螺9811只,解剖后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钉螺;洪涝灾害后钉螺存活率(χ2=102.517,P<0.01)和活螺密度(t=4.724,P<0.01)均下降;共收集野粪289份,检测后未查出血吸虫卵;11个哨鼠监测点共投放哨鼠221只,饲养后存活219只,存活率99.10%,解剖后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3个野鼠捕获点共投放捕鼠夹1720只,共捕获黑线姬鼠66只,解剖后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根据风险评估标准各抽样村均属于Ⅲ级风险.共划分5块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区域,采取综合措施干预后,未发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结论 洪涝灾害后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水平较低,但潜在传播风险不容忽视.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