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目标治疗应用于儿科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临床影响分析

    作者:刘娟

    目的 评价目标治疗应用于儿科呼吸道感染疾病治疗中的总体疗效,为儿科治疗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儿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总计100例.按照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各50例.试验组行目标治疗,参照组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症状改善情况、体温、住院费用及感染控制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IgM抗体水平.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Ig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IgM抗体水平显著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患儿鼻塞、流涕、咳嗽以及咳痰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儿体温、住院费用以及感染控制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行目标治疗效果显著,能够使IgM抗体水平、症状表现等指标均得到改善,从整体上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目标治疗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疗效分析

    作者:揭育雁;万琦;吴红霞

    目的:评价目标治疗呼对儿科吸道感染患儿的疗效影响,为小儿呼吸道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17年5月-2018年10月治疗的12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综合治疗方法将小儿分组.对照组60例患儿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60例患儿接受目标治疗,对比2组患儿治疗效果、IgM抗体水平改善情况以及合理用药率、感染控制率.结果:试验组小儿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合理用药率、感染控制率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IgM抗体水平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比常规治疗,目标治疗更具针对性,利于改善呼吸道感染患儿IgM抗体水平,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 儿科呼吸道感染中应用目标治疗124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白艳平

    目的:临床研究在儿科呼吸道感染治疗中采用目标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本文将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4例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临床感染控制率为91.94%(57/62),而对照组的感染控制率为72.58%(45/62);两组患儿的合理用药情况,实验组的合理用药情况明显由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过临床治疗,实验组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对照组患儿体温则仍然较高;另外在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住院费用等方面对比差异,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科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目标治疗通过对患儿进行细菌学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临床诊断,并根据药敏试验选用较为敏感的抗生素进行临床治疗,这样可保证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的抗生素临床治疗.

  • 有效控制血压对高危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长期影响

    作者:金智敏;赵晓薇;杨宏仁;唐树德;郭慧峰;王秦英;王继光

    目的对"1999WHO/ISH高血压防治指南"危险分层为高危和极高危组的患者单用或联合使用指南推荐的一线降压药,以血压<140/90 mm Hg作为目标血压,观察有效控制血压对高危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长期影响.方法763例患者确定危险分层入选后,随机进入目标治疗组(n=382)和对照组(n=381).目标治疗组在高血压专科门诊定期随访,按5步法治疗方案,直到达到或接近目标血压为止.对照组在普通门诊治疗.测定基线和治疗后的超声心动图.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在平均4.4年随访期间,目标治疗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为(133.8±6.6/79.7±5.5)mm Hg,明显低于对照组(151.7±12.7/87.7±8.0)mm Hg,P<0.0001).共有437例患者复查超声心动图1次以上.目标治疗组(n=270)左室重量指数由124.9降至119.7 g/m2,下降4.2%(P=0.007);对照组由131.0增至136.9 g/m2,增加4.5%(P=0.05).233例患者在基线时患有左室肥厚,目标治疗组142例;对照组91例.后1次测量与基线相比,目标治疗组左室重量指数降低14.8 g/m2(10.1%,P<0.0001);对照组下降2.9 g/m2(1.8%,P=0.53).目标治疗组66例左室肥厚消失,左心室肥厚逆转率为4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9%(91例中29例左室肥厚消失,P=0.03).在基线没有左室肥厚的204例患者中,目标治疗组(n=128)左室重量指数增加5.3 g/m2(5.3%,P=0.03);对照组(n=76)增加16.4 g/m2(16.8%,P<0.0001).复查达到左室肥厚标准者,目标治疗组34例(26.6%);对照组27例(35.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12).结论与一般治疗相比,长期严格控制血压能降低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左心室重量,并显著提高左室肥厚逆转率.

  • 对"新目标治疗"临床试验的再分析

    作者:

    新目标治疗(Treating to New Targets,TNT)临床试验(Am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21st Annual Scientific Meeting and Exposition May 16-20:2006)已经证明10 001名病人稳定型冠心病用80 mg阿托伐他汀的疗效较10 mg/d的效果好.主要心血管事件在80 mg/d组为8.7%,在10 mg/d组为10.9%,绝对危险比减少2.2%,相对危险比减少22%(P<0.01).80 mg/d组LDL-C降到2.0 mmol/L,10 mg/d组只能降到2.6 mmol/L.

  • 基于多种生物学标记物的疾病活动度评分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

    作者:宋志博;张卓莉

    近年来,目标治疗策略明显改善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预后,因此,监测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极为重要,对更理想的评估疾病活动度方法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目前已知,细胞因子在RA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细胞因子寻找新的评估疾病活动度的方法,可能会更客观地反映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活动度.Michael Centola等从396种生物学标记物中选择了包括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瘦素、白细胞介素-6、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3、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人软骨糖蛋白-39和抵抗素在内的12种生物学标记物,通过权重计算得到评分,用来评价RA疾病活动度,简称多生物学标记疾病活动性(multi-biomarker disease activity,MBDA)评分.目前已有研究表明,MBDA评分与改良28关节MBDA评分(DAS28)-红细胞沉降率、DAS28-C反应蛋白、临床疾病活动指数、美国风湿病学协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Boolean缓解标准及健康评估问卷显著相关.同时与传统的评价RA疾病活动度的指标相比,MBDA评分可以更好地预测影像学进展、疾病复发,并且对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

  • 应重视细菌耐药性的国家与地区间差异

    作者:刘又宁

    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也是临床有办法针对病因进行有效治疗的一类疾病.此类疾病治疗的成败一方面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继发细菌耐药性问题.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策略有两大类,一是目标治疗,针对分离出的致病原与耐药性选用抗感染药物;二是经验治疗,在致病原尚不明确或无法明确时,根据可能的致病原与耐药性选用适当的药物.因实验室细菌分离结果滞后,且中小医院不具备细菌分离的能力,故临床上对大多数患者特别是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往往采用经验治疗的策略.

  • 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

    作者:宿英英

    血管再通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前几个小时的目标治疗,是神经保护(neuroprotection)的重要开端,使脑组织功能大可能恢复的一系列治疗(medical management),即神经保护的终目标治疗还远远没有结束.几十年来,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研究持续不断,虽然结果并不尽人意,甚至陷入种种困惑,但毕竟获得了阳性或阴性、肯定或否定、完全或不完全的实验证据,并一步步向终目标靠近.

  • 2型糖尿病患者目标治疗前后化验结果探析

    作者:彭福昌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目标治疗前后,血脂、血尿酸水平的变化.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诊断的26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不直接对血尿酸和血脂水平进行干预,例行血糖、血压目标治疗,并对该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化验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该组患者在例行血压、血糖目标治疗后,并对治疗达标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患者血脂以及血尿酸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情况明显紊乱,且该症状与患者血尿酸水平和血脂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根据患者疾病机理,例行血糖、血压进行目标控制治疗,患者血脂水平、血尿酸水平明显降低,同时,其并发症也得到有效控制,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肺部CT影像分析

    作者:李占峰;向述天

    目的 探讨观察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肺部CT影像表现特点及患者的CT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3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分析患者CT影像所呈现出来的病态分布和形态特征,并与普通肺结核病患者做对比,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患者39.8%病灶位置在双肺的上叶的尖、后段或者下叶的背段;34.9%病灶在左肺上叶舌段或者是右肺中叶;25%病灶位于一侧或者双肺上中前段、双下肺叶基底段.大面积发生病变62.6%;病灶点状分布、部分融合37.3%;合并出现空洞51.8%,而对照组的患者资料显示,患者病灶面积和孔洞等均比观察组轻很多.结论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具有一定的特征,与普通肺结核患者相比,病情较为严重,表现为多个肺叶肺段病灶呈现片状、多面积布局;合并出现空洞、支气管播散的几率很大.

  • 儿科呼吸道感染采用目标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刘娟

    目的 观察目标治疗法应用于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8年8月~2011年8月本科治疗的8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成A组(目标治疗组)与B组(经验治疗组),每组40例,A组患儿在治疗前予以病原学检查后,依据结果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抗生素治疗,B组患儿在治疗前不予以病原学检查,依据医生的经验来进行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经治疗后的体温、感染控制及药物合理应用等情况,并进行对比,同时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经治疗,A组患儿体温降为正常,B组患儿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且A组患儿感染控制情况较好,同时,用药更为合理,平均住院时间短,治疗及住院费用也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目标治疗法应用于呼吸道感染患儿,有利于患儿尽快康复,效果显著,应于临床合理推广.

  • 2型糖尿病患者目标治疗前后化验结果研究

    作者:杨秀真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目标治疗前后,血脂、血尿酸水平的变化.方法:对入选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进行目标治疗,不直接对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血尿酸水平进行干预.结果:上述指标治疗达标后,血尿酸水平及血脂也明显下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明显,与血压、血糖、血尿酸、血脂指标密切相关,对患者的血糖、血压进行目标控制治疗,可显著降低血尿酸及血脂水平,对控制并发症有效.

  • 新型影像技术:类风湿关节炎诊治的重要辅助手段

    作者:张卓莉;李光韬;邓雪蓉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骨质破坏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已经明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恰当治疗对于减少RA致残非常重要.近年来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ied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的早期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关节损害和功能障碍的发生,2010年新分类标准的问世以及目标治疗的策略使得RA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了很大进步,然而在早期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仍然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 目标治疗应用于儿科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临床影响分析

    作者:卢华新;朱懿中;钟秀媚;何建花

    目的 研究目标治疗儿科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进行呼吸道感染治疗的患儿80例,所有患儿的收治时间均在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期间,将8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一组患儿采用传统的常规治疗,称为参照组,另一组患儿接受目标治疗,称为目标组,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IgM抗体水平,并观察参照组患儿及目标组患儿各个症状改善情况,并评价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治疗前,参照组患儿与目标组患儿的IgM抗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目标组患儿的IgM抗体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组患儿的各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目标治疗方法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治疗,能明显降低患儿的IgM抗体水平,改善患儿的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推荐临床应用目标治疗的方法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治疗.

  • 目标治疗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疗效研究

    作者:贺秀丽

    目的:探讨采用目标治疗方法对于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间本院儿科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98例。应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经验治疗的方法,而研究组患儿则采用目标治疗的方法。针对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感染控制率、合理用药以及住院费用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经以不同方法治疗后,其研究组患儿临床疗效、感染控制率、合理用药以及住院费用等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以专业的用药前病原学检测为基础的目标治疗方式对于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疗效显著,且运用此方法各治疗后情况均明显优于传统的经验治疗方式。

  • 目标指导下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晓芝;吕长俊;高福全;李笑宏;颜卫峰;宁方玉

    目的 对比观察目标指导下脓毒性休克的治疗和传统经验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目标指导下的治疗,目标:①中心静脉压(CVP)8~12 mm Hg(1 mm Hg=0.133 kPa);②平均动脉压(MAP)≥65 mm Hg;③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0.70;④尿量≥0.5 ml/min.同时与经验性指导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后6、24和48 h MAP、CVP、动脉血气分析、上腔静脉血气分析、静脉血乳酸含量、心脏每搏量、心排血指数、液体总量、血管活性药物总量、受损器官数目、呼吸机使用例数及7 d和14 d病死率.结果 目标指导治疗组在较短时间内即可纠正休克和组织缺氧状态,24 h和48 h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SvO2、MAP、CVP较经验治疗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乳酸含量降低(P<0.01),经静脉输入的液体总量较多(P<0.01),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较少(P<0.01);48 h SaO2、SvO2、MAP、CVP的改善更加显著,受损器官数目少,程度较经验治疗组轻;7 d及14 d的病死率目标指导治疗组也较经验治疗组低(P<0.05).结论 目标指导治疗脓毒性休克与经验治疗组相比可明显改善休克的预后.

  • 类风湿关节炎在不同治疗方案下的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邓雪蓉;周炜;王昱;赵娟;郝燕捷;李光韬;张卓莉

    目的 探讨在不同治疗方案下RA患者达到和维持治疗目标的情况,并对影响目标治疗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为时84周的随机、开放、前瞻性研究,入选高活动度RA患者.治疗分为诱导和维持2个阶段.长36周的诱导期采用DMARDs联合治疗,12周内可以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达到低疾病活动度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来氟米特单药或者来氟米特联合羟氯喹组)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如病情复发(DAS28较低值增加≥0.6)则终止随访.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诱导治疗期间达到低活动度以及维持治疗阶段的疾病复发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42例完成本研究的患者中27例(64%)在诱导治疗阶段达到低活动度;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RF和抗CCP抗体水平、诱导治疗过程中是否使用激素与其诱导阶段达到低活动度无相关性(P>0.05).无吸烟史患者中85%(11/13)达到低活动度,而有吸烟史者中55%(16/29)达到低活动度,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其中14例(61%)复发.患者的年龄、病程、吸烟状况、RF和抗CCP抗体水平与其复发无相关性(P>0.05).诱导缓解方案中含激素者复发率为83%(10/12),不含激素者复发率为36%(4/11),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诱导治疗12周进入维持治疗者复发率为75%(9/12),诱导治疗24周进入维持治疗者复发率为33%(3/9),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吸烟可能是RA病情不易控制的危险因素之一.在DMARDs联合治疗基础上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进行桥接治疗可能需要12周以上疗程.维持治疗阶段2组患者的复发率均较高,提示适当延长诱导期治疗,保持治疗目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下阶梯治疗有利于减少疾病复发.

  • 高频超声检查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随访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陈禹;叶迅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以关节发炎多见,具体表现为滑膜增厚和(或)滑膜炎,以及炎症性骨侵蚀为主要特点的疾病。此病主要以对称性侵犯大小关节且造成不可逆转的关节破坏。近年来,目标治疗是其成功治疗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需要密切监测RA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并根据病情变化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既往,临床医生往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间接地评估关节的炎症程度。近年来,随着新型影像学技术,尤其是肌肉骨骼超声的出现,使得对RA患者的随访评价有了更直接更有效的指标。超声技术是监测RA滑膜炎症变化的敏感和高效能手段,在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结合超声检查才可能更准确地评价RA患者。

  • 目标治疗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疗效研究

    作者:祖艳梅

    目的:研究目标治疗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9 月~2014年9 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12 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各有患儿56例 ,给予对照组患儿经验治疗 ,给予观察组患儿具有针对性的治疗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结束后在体温、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呼吸道感染患儿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观察组5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 ,52例患儿用药合理 ;对照组5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 ,40例患儿用药合理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治疗时 ,应此采用目标治疗 ,其治疗效果较好 ,可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早期目标治疗情况调研

    作者:张艳;朱建良;刘励军;徐波;朱建军

    目的 分析心肺复苏(CPR)后实施亚低温治疗患者72 h内平均动脉压(MAP)、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糖(BG)和核心体温(Tc)的达标情况,评价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管理质量的优劣.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在2005-01-01~2010-12-31期间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ICU)心肺复苏后并实施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收集入住ICU初72 h主要目标治疗指标(MAP、PaO2、PaCO2、BG和Tc)的测定值,分析上述指标每年的达标情况,以评价PCAS患者的管理质量.结果 ①2005~2010年MAP、PaO2、PaCO2和BG的总达标率分别是72.14%、87.67%、38.33%和65.55%.72 h期间温度控制在37.5 ℃以内,并且符合亚低温治疗标准者仅占21.43%.亚低温治疗复温后体温均有反跳.②2007~2010年PaO2的达标率较2005年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间其余指标的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R后亚低温治疗患者的综合治疗质量仍需提高,尤其应强化对PaCO2和体温的管理力度.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