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精神病学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신경손상여공능중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97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1-117X
  • 国内刊号: 42-17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47
  • 曾用名: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 创刊时间: 200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王伟
  • 类 别: 精神病学
期刊荣誉:
  • 妊娠合并神经性耳聋7例的临床诊治

    作者:张庆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神经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方法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妊娠期突发性聋的患者,治疗方法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配合强的松口服,观察疗效、血清雌激素和微量元素水平。结果:7例患者中听力41~55 dB 1例,56~70 dB 3例,71~90 dB 2例,>91 dB 1例。痊愈 1例,显效 2例,有效 3例,无效 1例。治疗后 7例患者雌二醇、孕酮水平和血清铜、铁、锌水平较治疗前有增加的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神经性耳聋患者治疗需谨慎,要严格遵守孕妇用药原则,血清雌激素和微量元素水平变化可能提示孕妇患神经类疾病的倾向。

  • 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急性缺血性卒中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杜娟;连立飞;梁钧昱;梁奇明;朱遂强

    目的: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是一种罕见的卒中亚型,本研究旨在报道 cSAH 伴缺血性卒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 cSAH 伴同侧急性缺血性卒中1例;应用“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中风”等主题词在 Pubmed 数据库和 CNKI 数据库纳入另外13例有详细资料的cSAH 伴缺血性卒中和(或)大动脉闭塞/狭窄患者。分析其一般状况、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结果:共纳入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4.9±10.3)岁;多具有明显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局灶损害体征为主;出血部位以中央沟附近为常见,且主要发生在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的同侧,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有效,预后好。结论:cSAH 伴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罕见的临床表现,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有效且预后好。

  • 河南省脑卒中病情恶化2568例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荣;赵幸娟;田红梅

    目的:探讨河南省部分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驻马店、平顶山等地住院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或无效的脑卒中患者2568例,记录并分析引起病情加重的各项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常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62.62%)、2次发病(52.80%)、感染(49.37%)、无可靠医疗保障(39.29%),其次为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脏器衰竭、内环境紊乱以及焦虑抑郁情绪等等。90.8%的患者危险因素>2个,平均(3.4±1.2)个。结论:河南地区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者多合并 2个或更多危险因素,高血压、感染、2次发病、无可靠医疗保障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主要危险因素。

  • 颅脑外伤患者有创颅内压监测并发颅内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戴锟;孙晓阳

    目的:分析应用有创颅内压监测的颅脑外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进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颅脑外伤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比较颅内感染患者(感染组)与无颅内感染患者(非感染组)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次数、切口引流管留置时长、颅内压监测探头放置部位、颅内压监测探头留置时长、血糖及是否合并脑脊液漏,并利用单因素及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确定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切口类型(x2=4.058,P=0.044)、颅内压监测探头放置部位(x2=5.486,P=0.019)、脑脊液漏(x2=12.562,P<0.001)、切口引流管留置时长(t=3.94,P<0.001)、颅内压监测探头留置时长(t=2.73,P=0.01)以及手术持续时间(t=2.06,P=0.045)是患者出现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切口引流管留置时长(OR=0.347,P=0.009)、颅内压监测探头留置时长(OR=0.640,P=0.048)及脑脊液漏(OR=14.243,P=0.005)为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脑外伤术后有创颅内压监测患者并发颅内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切口引流管留置时间延长、颅内压监测探头留置时间延长以及合并脑脊液漏为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孤立性眩晕患者不同类型眩晕比较分析

    作者:孔双艳;邢岩;卫景沛;邱志勇

    目的:孤立性眩晕患者不同类型的眩晕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孤立性眩晕患者11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19例患者中,中枢性眩晕12例,偏头痛性眩晕8例,前庭周围性眩晕99例,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性眩晕与前庭周围性眩晕比较,年龄、吸烟、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史、高尿酸血症、Essen 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3分等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偏头痛性眩晕比较,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ESRS>3分等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结论:孤立性眩晕大部分为非中枢性眩晕,后循环缺血也可表现为孤立性眩晕。

  • 右美托咪啶对老年脑肿瘤患者开颅手术后脑保护机制的研究

    作者:徐雅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DEX)对老年脑肿瘤患者开颅手术后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60例行脑肿瘤手术切除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 DEX 组和对照组各30例,DEX 组术前静脉输注 DEX,对照组术前给予生理盐水。分别于诱导前(T1)、切开硬脑膜(T5)、取瘤(T6)、术毕(T7)、术后24 h(T8)采集血液标本,检测血清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在 T1、T5时点,患者血清中的 S100β、NSE 蛋白浓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T6~T8时点,DEX 组血清中的 S100β、NSE 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在 T1时点,2组血清 IL-6、TNF-α蛋白水平和 SOD 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T5~T8时点,DEX 组血清 IL-6、TNF-α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DEX 组 SOD 活性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EX 对老年脑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脑损伤的保护机制可能是有效降低血清中 S100β、NSE、TNF-α、IL-6浓度,减缓 SOD 活性水平的下降。

  • 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分析

    作者:肖维萍;李铁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芬太尼麻醉诱导,术中以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观察组给予舒芬太尼麻醉诱导,术中以舒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分别以麻醉诱导前和麻醉诱导后3 min、插管后0 min 和5 min、切皮、开骨瓣、缝硬脑膜、手术结束后0 min 和30 min 时为 T0~T8,记录血压。统计2组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和过缓、呼吸抑制以及术后呛咳的发生率。结果:T2~T8时观察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高血压、心动过速、呼吸抑制及术后呛咳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患者围手术期可有效稳定术中血压,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人胶质瘤组织中 miR-125b 表达研究

    作者:解建国;娟娟

    目的:探讨 miR-125b 在人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取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手术患者20例为胶质瘤组(Ⅰ级5例、Ⅱ级5例、Ⅲ级5例、Ⅳ级5例),另选择实施脑外伤内减压手术的患者5例为正常对照组。术中取下胶质瘤组胶质瘤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的正常脑组织,采用荧光定量 PCR 方法检测 miR-125b 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的 miR-125b 相对表达量为(0.28±0.12),胶质瘤组Ⅰ、Ⅱ、Ⅲ、Ⅳ级的 miR-125b 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3±0.07)、(0.69±0.08)、(0.90±0.05)、(1.12±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病理恶性程度越高,生存期越短(P<0.05)。结论:miR-125b 异常表达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 线粒体脑肌病29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邢海辉;余年;徐辉;姚燕;林兴建

    目的:分析线粒体脑肌病(ME)患者各种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为该病早期诊断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0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9例 ME 患者临床表现,寻找 ME 相对特异性的症状组合,并探索各项辅助检查结果(血和脑脊液的乳酸水平、脑电图、肌电图、神经影像、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对各不同类型 ME 诊断的意义。结果:①本组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为:癫痫(89.70%)、头痛(75.90%)、发作性无力(65.50%)等。②血空腹乳酸或乳酸运动试验阳性24例(82.8%);22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其中蛋白升高12例(54.5%),乳酸升高8例(36.4%)。③29例患者的头颅 MRI 显示颞叶受累26例(89.7%),枕叶受累23例(79.3%),顶叶受累23例(79.3%),额叶受累 6例(20.7%),小脑受累2例(6.9%)。头颅磁共振波谱成像检查16例,病灶区均见明显乳酸峰,NAA 峰下降。④22例患者行肌肉活检,有阳性发现14例(63.6%)。9例患者行基因检查,5例(55.6%)发现线粒体 DNA 3243 A>G 点突变,1例(11.1%)发现线粒体 DNA8344 A>G 点突变。结论:ME 为一种具有特殊影像学及病理表现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多组非特异性症状的组合,易误诊,肌肉活检及基因检测可为终确诊提供重要的依据。

  •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

    作者:赵佳;李克娇;李美荣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认知障碍及抑郁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136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68例,2组均行基础治疗及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组还给予心理干预治疗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应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吞咽功能、应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状态。结果:治疗前 2组吞咽功能评分、MMSE 评分和 HAMD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组吞咽功能评分低于治疗前,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 MMSE 评分提高(P<0.05), HAMD 评分下降(P<0.05),联合组的 MMSE 评分高于对照组,HAMD 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心理干预能明显地改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认知障碍及抑郁。

  • 癫痫患者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

    作者:韩瑞玲;李艳;吴薇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丙戊酸钠代谢相关基因 CYP2C19多态性对丙戊酸(VPA)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服用 VPA 单药治疗的癫痫患者177例,采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体内 VPA 药物浓度;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 CYP2C19基因(*l,*2,*3),并将患者按 CYP2C19基因型别分为不同代谢类型:强代谢型(*1/*1),中间代谢型(*1/*2,*1/*3),弱代谢型(*2/*2,*3/*3,*2/*3);比较 CYP2C19代谢型对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根据 CYP2C19基因多态性功能代谢分型,携带 CYP2C19*1的强代谢型(*1/*1)占40.7%,携带CYP2C19*2或*3的中间代谢型(*1/*2和*1/*3)及弱代谢型(*2/*2,*2/*3和*3/*3)分别占43.5%,15.8%。不同性别在 CYP2C19基因分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代谢型服用单位剂量 VPA 后的标准化血药浓度分别为(2.69±0.48)μg/mL,(2.71±0.33)μg/mL 和(3.78±1.08)μg/mL,其中弱代谢型标准化血药浓度高于强代谢型和中间代谢型(P<0.05)。结论:本组癫痫患者中分布有较多的 CYP2C19代谢功能缺失基因,临床医生在使用 VPA 进行抗癫痫治疗时可参考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减少弱代谢型患者用药剂量。

  •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动态变化观察

    作者:朱慧;孟然;提衍丽;吴涛;商梦晴;李继来;王培福;吉训明;杜继臣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24 h 内外周血白细胞动态变化的规律及白细胞变化与发病时间的关系。方法: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记录外周血白细胞及亚型细胞变化、发病时间等临床资料,分析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与发病时间的关系。结果:200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升高52例(26%),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及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者分别为86例(43%)和39例(19.5%)。根据发病时间的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0~3 h 组,3~5 h 组,5~8 h 组和8~24 h 组,4组间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3 h 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8~24 h 组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0~3 h 组和5~8 h 组(P<0.05),8~24 h 组淋巴细胞比例低于0~3 h 组和5~8 h 组(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与发病时间可能有关。

  •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作者:董洁玉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临床疗效。方法:AION 的患者68例(7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及 NGF 组。2组均给予 AION 基础治疗,NGF 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鼠 NGF肌肉注射治疗,疗程4周。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视力、视野及视觉诱发电位 P100波潜伏期改善情况,及对视乳头周围神经纤维厚度的影响。结果:治疗后,NGF 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视野平均偏差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NGF 组视力提高行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NGF 组 P100波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缩短,且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神经纤维平均厚度均增加,高于正常值(98.25±8.49)μm(P<0.05);治疗后,2组均较治疗前厚度减小,NGF 组高于对照组,且对照组低于正常值(98.25±8.49)μm(均 P<0.05)。结论:鼠 NGF 治疗 AION 有效,对视力、视野的改善,视觉诱发电位的恢复及减轻视乳头周围神经纤维的萎缩具有良好的作用。

  • 氯吡格雷反应性与神经介入手术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磊;梁迎春;宁方波;李洪军;王涛

    目的:探讨择期神经介入手术患者术前氯吡格雷反应性与血管事件关系。方法:选择行神经介入手术患者53例,以 VerifyNow-P2Y12系统检测患者术前血小板抑制率,随访患者术后30 d 内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和随访,无血管事件31例(58.49%)为无并发症组,缺血事件13例(24.53%)为缺血组,出血事件9例(16.98%)为出血组,无 1例同时合并缺血和出血并发症。各组年龄、性别、病情、疾病等基础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抑制率出血组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缺血组则低于无并发症组(P<0.01)。血小板抑制率预测缺血事件 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0.951(P<0.01),对应的血小板抑制率为27%,敏感性为92.31%,特异性为90.00%;血小板抑制率预测出血事件 AUC 为0.845(P=0.004),对应的血小板抑制率为72%,此时敏感性为77.78%,特异性为95.45%。结论:VerifyNow-P2Y12系统能有效预测神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血管事件的发生,理想治疗范围为27%~72%。

  • 神经节苷脂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疗效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6的影响

    作者:王枫涛;江成平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I)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疗效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HIE 患儿70例,随机分为 GMI 组与对照组,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GMI 组给予 GMI 治疗,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清 TNF-α、IL-6水平。结果:GMI 组治疗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86%(P<0.05)。 NBNA 评分结果显示,GMI 组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张力、原始反射及一般评估得分分别为(10.20±1.67)分、(8.28±1.60)分、(8.11±1.51)分、(4.57±1.97)分、(6.12±1.46)分,对照组得分分别为(9.32±1.51)分、(7.33±1.54)分、(7.14±0.98)分、(3.46±1.58)分、(5.05±1.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清 TNF-α、IL-6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GMI 组血清 TNF-α、IL-6水平为(85.56±10.36)pg/L、(97.36±17.59)pg/L,对照组为(124.35±12.49)pg/L、(155.56±16.20)p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MI 对 HIE 有较好的疗效,可降低患儿血清 TNF-α、IL-6水平。

  • 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出血观察及原因分析

    作者:郑永强;秦碧勇;刘南暖;邓晓玲;汪健;王成谋

    目的:分析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出血的原因。方法:收集行脑动脉支架置入术357例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出血的类型、支架置入部位及预后,并且分析出血原因。结果:357例脑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11例(3.08%):脑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1例,肾血肿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假性动脉瘤 1例,皮下血肿2例。其中死亡3例(0.80%),无后遗症8例(2.24%)。3例死亡患者分别为基底动脉起始部、基底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结论:脑动脉支架置入术是相对安全的手术,但围手术期并发出血较严重,需根据具体情况积极预防。

  •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孙雪

    目的:分析并评价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危险因素。方法: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02例为腔梗组,同期门诊体检者与神经内科住院的受检者84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压、血糖、血脂、吸烟及颈动脉斑块情况;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量表(MoCA)于入院时对对照组进行测评,于入院时及1年后对腔梗组进行测评。结果:入院时腔梗组患者的 MoCA 量表评分(24.91±2.9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6.16±2.21)分(P<0.05);其中腔梗组评分<26分者52例(50.98%),对照组中评分<26分者35例(41.67%),腔梗组患者的认知障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腔梗组患者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的 MoCA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年后腔梗组 MoCA 量表评分结果为(24.51±3.23)分,与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其中26例(25.49%)的 MoCA 评分低于入院时。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伴糖尿病、高脂血症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显著高于其它各指标(P<0.05)。结论:大多数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伴糖尿病、高脂血症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显著增高。

  • 血管内介入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比较

    作者:郭吉卫

    目的:对血管内介入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进行临床比较。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37例随机分为手术组(18例)和介入组(19例)。手术组给予传统开颅手术治疗,介入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死亡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住院天数及手术室费用。结果:2组治疗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介入组治疗后 ADL 分级优于手术组(P=0.023),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手术室费用均低于手术组(均 P<0.01)。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优于传统开颅手术。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具体分析,选择适宜的治疗措施。

  • 二甲双胍合并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作者:饶世雄;杨余;谭伟;郭洛宁;王慢利;翁明辉

    目的:探讨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合并利培酮对并发代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14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73例和对照组72例,2组均给予利培酮片治疗,研究组加用二甲双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测定患者的体重、腰围、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精神症状,观察依从性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8周后,研究组的体重、腰围、空腹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优于对照组(P<0.05)。 2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和治疗 8周后 BPRS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 3例因体重增加、腹型肥胖要求换药,研究组无患者因出现代谢综合征而拒绝服药。结论:二甲双胍能有效改善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各项代谢指标变化,提高患者依从性,对临床治疗效果无干扰。

  • 高压氧疗法联合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作者:蔡玉芬;马金辉;李艳彬

    目的:研究高压氧疗法(HBOT)联合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IS患者57例,随机分为 HBOT 组29例,对照组28组。2组均接受药物基础支持治疗,HBOT 组增加 HBOT 治疗,疗程均为30 d。于治疗前、治疗10、20、30 d 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 进行相关生化指标检查。结果:治疗前,2组 NIH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0 d 后,2组 NIHSS 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治疗10 d 后开始,HBOT 组的 NIHSS 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均 P<0.05)。治疗前,2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 后,2组血 Hcy 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 HBOT 组低于对照组(均 P<0.05)。2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T 联合药物治疗 AIS 有效,近期安全性较高。

  • 新疆地区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患者便秘情况研究

    作者:王成凤;何晓燕;李红燕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PD)患者便秘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或住院部来自南北疆连续的 PD 患者92例,按其运动障碍亚型分为2组:震颤为主型(TD)组42例,姿势和步态异常型(PIGD)组50例。2组根据是否便秘又分为便秘亚组和非便秘亚组(其中 TD 组便秘亚组29例,非便秘亚组13例;PIGD 组便秘亚组35例,非便秘亚组15例)。收集各组及亚组临床资料,采用 PD 综合评分量表第3部分(UPDRS Ⅲ)评分、H-Y 分期量表(H-Y)、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进行测评和比较。结果:2组中便秘亚组和非便秘亚组性别分布和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与非便秘亚组相比,便秘亚组的病程长、UPDRS Ⅲ评分高、H-Y 分期高、MMSE 评分低、HAMD 评分高(均 P<0.05)。与 TD 组便秘亚组相比,PIGD 组便秘亚组的 UPDRS Ⅲ评分和 HAMD 评分均较高(均 P'<0.05),而2便秘亚组性别分布、发病年龄、病程、H-Y 分期和 MMSE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D组便秘先于运动症状出现者19例(65.5%),PIGD 组为24例(6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6)。结论:便秘是新疆地区 TD 型和 PIGD 型 PD 患者的常见非运动症状,发生率较高,超过半数先于运动症状出现。不同亚型的 PD 在便秘方面并未表现出明显异质性。

  • 高压氧对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应用研究

    作者:周苏键;彭慧平

    神经系统病变常伴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高压氧(HBO)在神经系统病变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具有较大影响。现对 HBO 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进行综述。

  •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结合综合康复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作者:邱海南

    目的:观察超低频经颅磁刺激(ILF-TMS)结合综合康复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脑瘫患儿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刺激组各48例,2组均采用按摩、理疗、输液及针刺等综合康复治疗;电刺激组加用 ILF-TMS 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估 2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 2组粗大运动功能各能区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组各能区百分比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在卧位和翻身、坐、爬和跪及站立能区百分比及总百分比增加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F-TMS 结合按摩、理疗、输液及针刺等综合康复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 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脑代谢、脑血流及颅内压的影响

    作者:周静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HBOT)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脑代谢、脑血流、颅内压及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行开颅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HBOT 组,各45例。2组行开颅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 HBOT 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 HBO 辅助治疗;记录比较2组脑代谢、颅内压、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以及疗效。结果:治疗后3、5、10 d,HBOT 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值均高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脑氧摄取率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且 HBOT 组总有效率为85.89%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结论:HBOT 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组织的微循环和有氧代谢,值得推广。

  • 颈动脉外膜剥脱术改善混合型脑瘫儿童的认知功能

    作者:许健;逯霞;艾克拜尔;买尔阿芭;闫宝峰;木塔力甫;栾新平

    目的:探讨颈动脉外膜剥脱术对混合型脑性瘫痪儿童脑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动脉外膜剥脱术的混合型脑性瘫痪患儿78例(手术组)和进行康复治疗的混合型脑瘫患儿46例(对照组)的CT/MRI、脑电图、发育商(DQ)、SPECT 的改变。结果:2组入院时 DQ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或入院2周的 DQ 评分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 DQ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院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外膜剥脱术能改善混合型脑瘫儿童的认知功能。

  • 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应用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觅;段淑荣

    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移植的细胞可分泌大量神经生长因子改善微环境,促进神经再生、抑制炎症反应,还可分化增殖,替代受损神经元,重建神经通路。大量实验已证明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目前细胞治疗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问题仍未解决,如移植时间、移植方式、移植的安全性等。本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上述问题。

  • 脑缺血后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神经血管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征宇;崔梅;刘艳萍;董强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是体内重要的调节系统,参与了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文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血管新生、神经再生等角度综合论述脑缺血后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神经血管保护机制,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明确该系统的深层作用机理,从而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钛网修补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的时机研究

    作者:世宏;刘科峰;吴智远;龚坚;王建;张立国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钛网修补时机的选择。方法: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88例,根据颅骨缺损修补的时间,分为早期组46例和晚期组42例,比较2组局灶性神经功能异常改善及改良功能生活指数量表(RFLI)评分。结果:早期组中,修补前具有局灶性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25例,术后改善15例(60%);晚期组中,修补前具有局灶性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22例,术后改善11例(50%);早期组改善率高于晚期组(P<0.05)。早期组修补术后1、2年的 RFLI 评分分别为(66.3±13.9)分、(75.9±16.4)分;晚期组修补术后1、2年的 RFLI 评分分别为(60.8±17.2)分、(67.1±18.5)分;2 组 2年后 RFLI评分均高于1年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早期组 RFLI 评分高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年后早期组 RFLI 评分高于晚期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因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颅骨缺损患者应早期行颅骨缺损修补术。

  • 丁苯肽软胶囊治疗缺血型 Moyamoya 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尹虹祥;宋林;贾复敏;周瑞

    目的:观察丁苯肽软胶囊治疗缺血型 Moyamoya 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缺血型 Moyamoya 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和治疗组17例,对照组按缺血性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丁苯肽软胶囊治疗;随访半年。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 后,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将患者半年前后头 MRA 影像进行血管分期评分,统计血管分期加重例数;比较2组患者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再发情况。结果:入院时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4.50±2.59)分和(14.88±2.3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 后,2组评分分别为(12.93±0.73)分和(10.88±1.41)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均 P<0.05)。半年后随访行头 MRA 复查结果显示,对照组颅内血管分期评分加重例数8例(57.14%),高于治疗组3例(17.65%)(P<0.05)。随访半年内,对照组复发率35.70%,显著高于治疗组的复发率5.88%(P<0.05)。结论:丁苯肽软胶囊治疗缺血型 Moyamoya 综合征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且能改善颅内血管侧枝循环情况,对改善预后、降低复发率有一定作用。

  •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佩顺;黄臻;李豪;闵瑜;屈菲;周海旺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步行训练,2组每天每次治疗30 min,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三维步态参数(左右步长差、步速)、功能性步行分级(FAC)、下肢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左右步长差、步速、FAC 分级、下肢 FMA 评分及 MBI 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评分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步行功能,且依从性好。

  • 艾司西酞普兰对老年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的疗效评价

    作者:胡红涛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老年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疗程12周,分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进行评价,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的有效率(86.7%)高于对照组(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4,P=0.043)。治疗后4、8、12周末2组的 PANSS 各因子分与总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阴性因子分在治疗后4、8、12周末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分在治疗8、12周末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12周末2组的 HAMD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4、8、12周末观察组的 HAMD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 TE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对老年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的疗效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Vocastim-Master 电刺激治疗结合吞咽训练改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

    作者:李克娇;赵佳;樊影娜;李美荣;曹艳芬

    目的:探讨 Vocastim-Master 电刺激治疗结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108例,分为对照组和电刺激组各54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还实施电刺激治疗。 2组在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吞咽障碍程度,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价吞咽功能,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价生存质量,治疗后用 PBP 石氏记分法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04%,电刺激组总有效率为9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68.13, P<0.05)。电刺激组治疗后在吞咽障碍改善、吞咽功能及生存质量等方面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治疗结合吞咽训练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

  • 阿戈美拉汀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杨志;迟强;栾中山

    目的:比较阿戈美拉汀和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抑郁症患者108例随机分为阿戈美拉汀组54例(脱落2例,余52例)和文拉法辛组54例(脱落3例,余51例)。阿戈美拉汀组给予阿戈美拉汀治疗,文拉法辛组给予文拉法辛治疗,疗程均为4周。在基线及治疗后第1、2和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1 周末,阿戈美拉汀组和文拉法辛组患者的 HAMA 和 HAMD 评分较基线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第1 周末,文拉法辛组的 HAMD 评分高于阿戈美拉汀组(P<0.05);治疗第4周末,文拉法辛组的 HAMA评分低于阿戈美拉汀组(P<0.05)。阿戈美拉汀组的疗效优于文拉法辛组(P<0.05),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戈美拉汀和文拉法辛均能安全有效地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阿戈美拉汀改善抑郁症状起效更快,且疗效优于文拉法辛。

  • 小儿病毒性脑炎预后影响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

    作者:纪青;周小桢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VE)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小儿 VE 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小儿 VE 217例的临床资料,按照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142例)和不良组(75例),从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方面选取研究变量,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精神行为异常、意识状态异常、痫样发作(≥3次)、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肌力异常、脑 CT、脑 MRI、脑脊液检查、病变部位及病灶是否多发这10个变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意识状态异常、痫样发作(≥3次)、脑 CT 异常、脑 MRI 异常、病灶是否多发5个变量是小儿 VE 预后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小儿 VE 预后较差,对于意识状态异常且持续时间长、反复痫样发作、脑 CT 和 MRI 异常且恢复慢、多发病灶患者应重视其预后预警作用,以改善患者预后。

  • 颈部血管超声对脑卒中功能早期改变的评估价值

    作者:史小华

    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增加[1]。在众多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中,颈动脉病变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卒中占有重要地位[2,3]。其中粥样硬化斑块会在不断增大后直接阻塞血管,从而形成梗死;质地松散或密度不均匀的斑块容易脱落而引发缺血性卒中[4];狭窄的颈动脉使远端的灌注压下降,从而形成边缘带梗死或低灌注性梗死[5]。 DSA 为有创检查,且其价格昂贵,因此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6]。由于颈部血管超声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及简便易行的优点,因此成为颈部动脉病变检查的一种理想方法[7,8]。

  • 以帕金森样病变为起始症状的慢性肺栓塞1例

    作者:魏亚轩;罗红波;石向群

    1病例资料
      患者,女,68岁,因“行动迟缓伴头晕、流涎3月余”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行动迟缓,主要表现为动作变慢、始动困难、洗漱及穿衣等动作不灵活,同时伴随出现间断性头部晕沉感、不自主流涎等症状,上述症状活动时明显,无头痛、恶心、呕吐,无黑矇、言语障碍,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无肢体抽搐及无力等症状,在当地县医院行头颅 CT提示未见明显异常,给予改善循环等静脉输液及中药针灸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并且逐渐出现双手不自主抖动,以右侧为著。一般情况尚可,大便秘结(2~3 d1次),小便正常。既往体健,否认家中生煤炉取暖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20次/分,脉搏90次/分,血压127/80 mmHg (1 mmHg=0.133 kPa),神清,理解力、记忆力、计算力均减退,“面具脸”,口唇轻度发绀,行动迟缓,四肢肌张力铅管样增高,双上肢连带动作消失,双下肢腱反射减弱,四肢共济运动笨拙,双肺、心脏、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查动脉血气提示:二氧化碳分压(PCO2)34.6 mmHg、氧分压(PO2)47.6 mmHg; D-二聚体>1000 ng/mL,余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机制、铜蓝蛋白、心肌酶谱、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等均未见明显异常;颅压及脑脊液常规及生化均正常;心电图、胸部 X 线、腹部彩超均正常;头颅 MRI 示侧脑室周围白质及半卵圆中心轻度脱髓鞘改变(图1A-D)。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入院后初步考虑“帕金森综合征、低氧血症”,给予美多巴等抗震颤、缓解肌强直药物治疗及吸氧等对症处理,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在住院期间,患者突发晕厥 1次,持续数十秒后自行缓解,无胸闷、胸痛,无呼吸困难,无心悸、气促等症状,详细追问病史,患者自述于4月前在家中有类似病史发作 1次,未在意,也未在当地医院就诊。继续完善24 h 动态脑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以寻找晕厥病因,相关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再次复查血气:PCO238.5 mmHg、PO254.8 mmHg;进一步完善肺动脉 CTA 以寻找导致低氧血症相关的肺部疾病。肺动脉 CTA 示肺动脉栓塞,累及右肺动脉主干及其各叶段分支、左上下肺动脉部分肺段分支(图1E-H)。结合病史,D-二聚体明显增高、低氧血症以及肺动脉 CTA 结果,考虑慢性肺动脉栓塞。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在排除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病及心源性疾病的基础上,考虑该患者帕金森样症状、晕厥症状均与肺动脉栓塞导致的低氧血症有关,给予规范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患者晕厥症状未再发作,同时,患者动作迟缓、肌肉强直、头晕、流涎等类似帕金森样症状逐渐缓解。出院后口服华法林治疗,半年后随访,患者帕金森样症状基本消失,未再有晕厥发作。

  • 延髓临床孤立综合征漏诊1例

    作者:是明启;郭晖;邵春香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0岁,以“眩晕、全身麻木3 d”于2012年9月21日入院。3 d 前出现眩晕、全身麻木,眩晕为发作性,伴恶心,行走时有肢体无力感,外院行头颅 MRI 及颈椎 CT 检查未见异常。既往体健。体检:体温36.4℃,脉搏7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0/60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意识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0 mm,眼底正常,向左注视时可见水平眼球震颤,言语流利,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侧深、浅感觉正常,腱反射(++),双侧病理征(-),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正常,昂白氏征(-)。入院后化验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均正常;超敏 C-反应蛋白、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风湿三项+免疫五项、叶酸、维生素 B12、血沉正常;脑脊液:压力170 mmH2O,细胞数0个,蛋白<0.25 g/L,糖3.4 mmol/L,氯化物124 mmol/l,IgG 指数0.51(正常<0.85),24 h 鞘内合成率-3.3 mg/24h (正常-9.9~3.3 mg/24h),寡克隆区带(-),水通道蛋白4抗体(-),髓鞘碱性蛋白1.3μg/L (正常<3.5μg/L)。脑电图轻度异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正常。 MRI:矢状位在延髓下端可见结节状异常信号影,呈长 T1、T2信号, Flair 序列上呈高信号影,约1.2 cm×0.8 cm×0.9 cm,边界清晰,静脉注射钆双胺后早期强化不明显,延迟略强化,见图1,余脑实质未见异常信号;颈、胸、腰椎 MRI 未见异常。诊断: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ly isolated syndrome,CIS)。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后症状缓解,2012年10月16日出院。2013年2 月 1日复查头颅仍呈长 T1、长 T2信号,但长 T2信号明显减弱。随访至2013年 9 月 30日,患者症状消失无复发。

  • 施万细胞发育研究进展

    作者: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施万细胞属于胶质细胞,在整个神经发育过程中与轴索有密切的关系。施万细胞形成绝缘鞘,并给其包裹的神经元提供必不可少的营养支持。施万细胞前体细胞来源于神经嵴干细胞,一套高度有序的发育程序控制其发育为成熟的髓鞘形成施万细胞或非髓鞘形成施万细胞。本文将结合新研究发现及近期研究进展,从细胞-细胞及细胞-基质信号通路角度探讨驱动施万细胞发育和髓鞘形成的分子机制。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