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形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李易;韩盛玺;刘晓岗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术对164例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患者进行检查,通过分析内镜观察到胃黏膜结构的改变,制定出A型(圆点状)、B(线状)、C型(稀疏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和E型(绒毛状)5型胃小凹形态分类,并与相应328个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B、C、D和E共5型分别见于从正常到重度萎缩、重度肠上皮化生,并与慢性炎症及肠上皮化生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型和E型胃黏膜.结论 5种基本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准确识别5种胃小凹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诊断.

  • 大肠黏膜表面型病变的癌变率研究

    作者:张晓慧;许岸高;钟旭辉;刘集鸿

    目的应用放大内镜联合黏膜染色技术来寻找表面型病变(Ⅱ型),比较大肠黏膜隆起型病变(Ⅰ型)和Ⅱ型病变的癌变率.方法连续3 000例患者通过放大结肠镜检查来寻找大肠隆起型与表面型病变.应用息肉切除术或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全标本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在3000例患者中,643例患者发现大肠黏膜病变(Ⅰ型、Ⅱ型)725处,其中Ⅱ型病变占病变总数的7.179%(61/725).725处病变中有659个腺瘤.659个腺瘤中Ⅰ型病变598个(90.74%),Ⅱ型病变61个(9.26%).全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Ⅰ型和Ⅱ型腺瘤性病变发生轻-中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和早期癌的例数分别为269/598(44.98%)和34/61(55.73%)、43/598(7.19%)和11/61(18.03%)、7/598(1.17%)和6/61(9.84%).结论重度异型增生和早期癌的发现率Ⅱ型明显高于Ⅰ型病变.大肠黏膜腺瘤Ⅱ型病变与Ⅰ型病变比较,具有更高的癌变率.

  • 染色内镜与放大内镜诊治大肠息肉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志镒;吴正奇;米登海;卢林芝;石淑琴;赵光源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表面结构形态和病理组织学关系,以提高对小病灶的检出率及大肠息肉的实时诊治水平.方法对84例121枚大肠息肉用0.4%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形态,在根据工藤法基础上增加了混合型,Ⅰ、Ⅱ型为非瘤性息肉,ⅢL、ⅢS、Ⅳ及混合型为腺瘤性息肉,Ⅵ、ⅤN型为癌变,比较息肉腺管开口形态与大体形态和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带蒂息肉多为Ⅰ、Ⅱ型(14/18),ⅢL、ⅢS、Ⅳ、ⅤI、ⅤN及混合型主要为亚蒂和广基息肉(70/103),Ⅵ、ⅤN型均伴有糜烂或溃疡;小于1 cm息肉多见于Ⅰ、Ⅱ型(37/42),Ⅲ、Ⅳ、Ⅴ及混合型多大于1 cm(69/79);89.2%(108枚)的息肉位于直肠至脾曲结肠,各型与其发生部位无关.炎性、增生及幼年性息肉中非瘤性形态分型81.8%,瘤性形态分型18 2%;腺瘤中非瘤性形态分型3.1%,瘤性形态分型96.9%.分型判断瘤性和非瘤性息肉的敏感性为96.9%和81.8%,特异性为85.1%和95.7%,其诊断准确性为90.9%.结论黏膜染色结合放大内镜分析大肠息肉腺管开口形态,能有效鉴别大肠非瘤性息肉、腺瘤和癌,在检查过程中实时地选择性处理大肠息肉.

  • 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形态学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黄永辉;周丽雅;林三仁;金珠;刘建军;丁士刚;夏志伟;段丽萍;常红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FujinonEG485ZH型放大内镜对100例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的患者进行了检查,通过分析内镜观察到的胃黏膜细微结构的改变,制订出A型(圆点状)、B型(线状)、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的5型胃小凹形态分类,并与相应部位活检所获得的417个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A,B,c,D和E 5型分别见于从正常到重度萎缩、重度肠化生的胃黏膜,并与慢性炎症及肠化生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型和E型黏膜.结论5种基本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放大内镜准确识别5种胃小凹的基本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诊断.

  •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意义

    作者:白岚;万田谟;姜泊;周殿元

    目的:探讨内镜下的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01年8月~2002年8月结肠镜检查2*!926例次,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检出大肠隆起性病变共608个,非肿瘤性病变189个,占31.1%,其中增生性息肉114个(18.8%),炎性息肉56个(9.2%),P-J息肉4个(0.7%),幼年性息肉15个(2.5%);腺瘤性息肉260个,占42.8%;进展期癌159例(26.2%).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95.2%(180/189);而在腺瘤性息肉中,Ⅱ、ⅢL、Ⅳ型腺管开口分别占26.5%、56.9%、16.5%,尤其是管状腺瘤,Ⅱ型腺管开口伴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的百分率为33.3%,ⅢL型腺管开口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57.3%,而Ⅳ型腺管开口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71.4%;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N型.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 放大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范玉林;杨建民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病理学家用解剖显微镜观察手术切除和活检标本,发现正常胃黏膜的微细形态可分为胃小凹及胃小沟等结构,当溃疡形成或黏膜癌变以后,这些微细形态可发生特征性的变化.

  •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评估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价值的 Meta 分析

    作者:李婷园;张烁

    目的:系统评价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对评估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临床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 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6年2月,全面收集有关 ME-NBI 评估食管癌浸润深度相关的研究。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按诊断试验评价标准(QUADAS)系统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采用 Stata 12.0版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6篇文献,提取出7组数据,包括319例患者的366例病变进行合并分析。ME-NBI评估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Se)为93.8%[95%可信区间(95%CI):0.886~0.967)],特异度(Sp)为75.2%(95%CI:0.658~0.827),阳性似然比(LR+)3.779(95%CI:2.685~5.318),阴性似然比(LR-)0.083(95%CI:0.044~0.155),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下面积(AUC)0.80(95%CI :0.770~0.840),诊断比值比(DOR)45.658(95%CI :21.006~99.240)。结论 ME-NBI 对评估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临床术前诊断黏膜内癌的有效工具,对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 卢戈氏液染色与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早期食管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作者:王鹏飞;陈兆峰;王鹏斌;魏丽娜;王芳;贠建尉;刘子燕;黄晓俊

    目的:对比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与卢戈氏液染色内镜(LCE)在早期食管癌(EEC)内镜切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评估 LCE 能否被 NBI-ME 取代。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市第二医院拟行内镜下治疗的 EEC 病例59例,分别用 NBI-ME和 LCE 突显病变黏膜境界、预判病理分型,结合术后的终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 NBI-ME判断病变境界较清晰和非常清晰的比例为64.4%(38/59),低于 LCE 的91.5%(54/59),Kappa=0.208<0.4, P =0.006<0.01,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差。NBI-ME 预判病理分型与术后病理一致性检验提示 McNemar 值为5.397,P =0.369>0.05,Kappa=0.429>0.4,P =0.000<0.01,提示两者一致性尚可。LCE 预判病理分型与术后病理一致性检验提示 McNemar 值为4.533,P =0.475>0.05,Kappa=0.286<0.4,P =0.001<0.01,提示两者一致性较差。结论虽然 NBI-ME 在预判 EEC 病理分型方面与术后病理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且优于 LCE 的预判结果,但在清晰显示病变境界方面,LCE 仍有明显的优势。NBI-ME 尚不能取代 LCE。

  •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纪文静;阿里木江·阿不杜热合曼;丁永年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NBI-ME)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经普通白光胃镜和ME-NBI诊断为CAG患者的胃镜和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普通白光胃镜诊断CAG患者108例中,终经组织学检查确诊者49例,诊断符合率为45.37%.NBI-ME诊断CAG患者83例中,终经组织学检查确诊者65例,诊断符合率为78.31%,后者高于前者(<0.05).伴肠上皮化生型CAG在普通白光胃镜组的检出率为18.52%,在NBI-ME组的检出率为37.35%,NBI-ME组高于普通白光胃镜组(<0.05).结论NBI-ME诊断CAG与组织学的符合率比普通白光胃镜高,对伴肠上皮化生型CAG的符合率更高.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与白光内镜对大肠息肉的诊断价值

    作者:闫再宏;郭文有;张蓉;梁慧霞;罗娟;胡颖华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及白光内镜对大肠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行结肠镜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发现大肠息肉样病变的患者入组,同时采用普通白光内镜、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进行检查,对发现的息肉进行黏膜腺管开口(pit)形态分型,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入组的61例体检人员中发现息肉样病变90个,普通白光内镜对于大肠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73.33%、敏感性52.63%、特异性78.87%;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下pit分型法对于大肠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91.11%、敏感性90.48%、特异性91.3%.两种方法相比较,病理符合率、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鉴别大肠息肉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和组织病理学较普通白光内镜有更好的一致性.

  • 智能染色内镜对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汪和明;陈杰;田华;张国君;黄艳春;夏俊梅;曾秋红;叶启文;戴艳清;杜秀珍

    目的 评价富士能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结合放大内镜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普通内镜发现存在大肠黏膜可疑病灶且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共325例,行FICE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 396个病变中非肿瘤性病变占13.6%(54/396);各类腺瘤占76.0% (301/396),其中3例腺瘤恶变,占腺瘤的1.0%(3/301);进展期肠癌41例,占10.4%(41/301).上述病变黏膜腺管开口类型分析显示在非肿瘤性病变中尤其增生性病变、炎性息肉绝大部分为Ⅰ、Ⅱ型腺管开口,占92.7%(38/41).在肿瘤性病变中,管状腺瘤及管状绒毛腺瘤之腺管开口以ⅢL型为主,而绒毛状腺瘤则以Ⅳ型为多见.在进展期癌中,无1例外地表现为腺管开口的破坏,甚至无腺管结构.将FICE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出:FICE结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7.8%(361/396)、92.6% (38/41)、99.4% (353/355)、92.6% (38/41)、99.4% (353/355):靛胭脂染色诊断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7%(390/396)、87.8%( 36/41)、98.9%(351/355)、1.12%(4/355)、12.3%(5/41);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FICE结合放大内镜可以提供清晰的大肠黏膜血管图像,有助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可提高活检检查的准确性,与靛胭脂染色联用可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

  • 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黏膜表面微细结构改变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唐采白;程惠敏;李彬;赵俊华;王恒;刘晓琳;刘敏

    目的 通过染色放大内镜观察不同大肠黏膜病变的Pit pattern形态,探讨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对146例患者的大肠黏膜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中放大内镜检出息肉172枚,经0.2%的靛胭脂染色放大后又发现0.1~0.5cm大小的息肉84枚,共计息肉样病变256枚.染色放大内镜可明显提高息肉病变的检出率.各种腺管开口分型的病理论断结果构成差异有显著性,Ⅰ~Ⅴ分型与病变严重程度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符合率89.5%、敏感性82.2%、特异性92.3%,放大内镜诊断符合率71.5%、敏感性61.8%、特异性77.9%,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与放大内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优于放大内镜,能够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从而为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内镜下正确处理提供快速而准确的依据.

  • 食管乳头内毛细血管环形态在非糜烂性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吴建维;赖四海;林丽嫚;汤红玲

    目的 探讨食管乳头内毛细血管环(intra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的形态在NER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20例和10名健康志愿者在白光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下段黏膜,再以放大内镜采用NBI模式观察食管下段黏膜IPCL形态并进行分型.结果 NERD组患者24h食管pH监测阳性率为55%.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放大内镜NBI模式下健康对照组食管PCL呈茶色规律排列的卷发状、小螺旋状.NERD组85%食管IPCL形态呈延长或扩张为Ⅱ型,但仍排列规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 食管ICPL形态特异性改变有助于NERD的内镜诊断.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及粘膜剥离切除治疗

    作者:钟旭辉;许岸高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内镜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诊断与治疗价值,以及LST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日本Olympus光学仪器公司生产的CF-Q240I和CF-Q240ZI电子肠镜,对2001年12月12日至2002年7月31日在我院作肠镜检查患者(共1052例),发现病变后采用0.4%靛胭脂行病变粘膜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确定病变腺管开口分型;同时或择期进行注射法粘膜剥离(EMR)或注射法粘膜分片切除(EPMR)治疗.结果检出LST患者9例,检出率0.85%;其中直肠4例,乙状结肠1例,横结肠2例,升结肠2例;颗粒均一型4例,结节混合型5例;表现为ⅢL型腺管开口3例(33.3%),Ⅳ型腺管开口6例(66.7%).全部病例行EMR或EPMR治疗,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大肠LST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对其应足够重视,放大内镜结合粘膜染色技术是发现病变的重要手段,治疗上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安全可行的.

  • 大肠粘膜腺管开口对粘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许岸高;钟旭辉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开口分型在诊断大肠粘膜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放大内镜检查中,发现病变后,对病灶喷洒靓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粘膜腺管开口形态,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在194处病灶中,放大内镜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大肠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0%、93.3%、90.9%、100.0%,总病理符合率为96.1%.结论放大内镜对判断大肠病变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使我们能够区分肿瘤与非肿瘤,良性与恶性肿瘤,预测癌的浸润深度,决定合适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消化道染色放大内镜的护理配合及体会

    作者:夏瑰丽;王莉慧;彭阳

    目的 探讨染色放大内镜检查的护理配合经验及要点.方法 通过198例染色放大内镜检查的护理配合,总结经验.结果 198例患者,均检查成功.其中检查发现良性病变126例,侧向发育肿瘤5例,恶性病变5例.结论 术前周密的准备,充分的心理护理,术中熟练、正确的操作配合,是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提高了阳性率.

  • 结肠粘膜染色的临床应用

    作者:万田谟;周丹;姜泊;潘德寿;刘思德

    结肠粘膜染色在纤维镜时代就已开展,但远未普及和深入.近年由于电子内镜的应用,特别是电子放大内镜的问世,日本等国结肠粘膜染色已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我们1998年1月至2001年5月行结肠检查7030例,采用亚甲兰或靛胭脂对其中的1722例进行粘膜染色,现总结如下:

  • 放大内镜及窄带成像技术在慢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戈之铮;李为光

    长期以来,人们始终在探索能否在内镜直视下正确地诊断慢性胃炎,尤其是能否直接发现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等的存在.现行慢性胃炎的确诊仍依赖于病理活检,但是普通内镜下引导的活检往往具有盲目性并存在一定的漏诊率.近年来内镜成像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放大内镜及窄带成像都旨在观察黏膜的细微结构变化,为诊断提供帮助,还可以更加精确地引导活检(所谓靶向活检),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 放大胃镜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房殿春

    近年,伴随着电子内镜技术的进步,放大内镜在机械性能、放大倍数及图像清晰度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改进.由于机械及光学性能的改进,开发出了附有变焦镜头(zoom)的放大内镜,其软性镜身的外径与普通电子胃镜完全相同;应用同一根镜子先进行常规检查,发现病变后可立即变焦即时进行放大观察,不需更换内镜,既不增加病人痛苦,又方便了医生,其代表者为奥林巴斯推出的GIF-Q240Z型放大内镜.

  •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诊断

    作者:梁玉寰

    食管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人数多的国家.食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就诊时常已是中晚期,大多数失去了治疗的机会.因此如何早期发现食管癌患者及指导临床对食管癌患者进行下一步治疗就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重点.本文就近年来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断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243 条记录 10/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