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内镜荧光强度分析法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特征

    作者:杨振华;殷泙;黄傲霜;史琲;毛燕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不同中医证型自发荧光成像(auto fluorescence imaging,AFI)内镜下荧光强度[绿/红(the ratio of green to red,G/R比值)]的特征,为UC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UC患者49例,根据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黏膜形态和G/R比值对大肠湿热组(19例)、脾胃气虚组(30例)和健康对照组(21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脾胃气虚组和大肠湿热组G/R比值分别为(1.147±0.137)和(0.915±0.114),较健康对照组(1.227 ±0.137)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其中大肠湿热组G/R比值较脾胃气虚组更低(P<0.01).大肠湿热组活动期内镜活动指数(endoscopic index,EI)以中度(11例)和重度(5例)为主;脾胃气虚组以缓解期(17例)和活动期EI轻度(7例)为主.活动期G/R比值小于缓解期(0.963 vs 1.220,P<0.01),且活动期EI轻、中、重度的G/R比值依次降低,分别为1.044、0.967和0.830(P<0.01).结论 UC大肠湿热证的炎症程度高于脾胃气虚证.AFI能较好地反映UC的炎症程度.

  • 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判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阮江;殷云勤;高宇辉;任鹏媛;张露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准确地判断胃癌的浸润深度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十分重要.目前,主要通过白光内镜、超声内镜来对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进行预测,但其准确性有待提高.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对各种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其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以期能对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 早期胃癌内镜下诊断技术的进展

    作者:唐慧;庄耘

    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恶性肿瘤的前列,早期诊断有助于降低胃癌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内镜技术是诊断胃癌的重要方法:普通白光内镜是胃癌筛查的首选方法,但受图像质量影响,对早期胃癌的敏感性较低.近年来,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以及智能分光比内镜的应用提高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共聚焦内镜、细胞内镜的出现更是让"光学活检"成为可能.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可降低肉眼诊断的主观性,同时还可提高内镜医师的工作效率.以上检查方法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奠定了基础.

  • 窄带成像内镜在喉癌术后诊断中应用价值

    作者:凌森;陈浩;李万举;万光伦;孙敬武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BI)内镜在喉癌术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喉部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行NBI内镜检查,对疑似复发患者行病理活检,比较白光内镜及NBI内镜诊断的差异及与活检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喉癌术后患者病理活检中,鳞癌10例,炎症及肉芽肿5例,不典型增生6例.白光内镜诊断的准确性为73.3%、灵敏度为40.0%、特异度为80.0%,NBI内镜诊断的准确性为95.0%、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96.0%.NBI内镜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白光内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病变的NBI分型与病理结果呈明显正相关(r=0.714,P<0.05).结论 NBI内镜能明显提高喉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检出率,较好地预测病变性质.

  • 早期结直肠癌白光内镜下形态与浸润深度的关系

    作者:李娜;金鹏;余东亮;杨浪;谢惠;康倩;何玉琦;盛剑秋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结直肠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的白光内镜下形态学差异,总结有助于判断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的形态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经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的早期结直肠癌病例,分析其形态特征与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早期结直肠癌319例,病灶多见于直肠与乙状结肠,其中黏膜内癌259例,黏膜下癌60例.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在病灶直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黏膜下癌的直径均≥1 cm.0-Ⅰs型病变中黏膜下癌较多见.黏膜下癌中51.7%(31/60)可见边界清晰的凹陷,23.3%(14/60)有表面饱满感,20.0% (12/60)可见表面糜烂或破溃,这些特征在判断病灶为黏膜内癌或黏膜下癌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结直肠癌中形态学分型为0-Ⅰs型,肉眼白光内镜下观察到病灶表面局部饱满、有边界清晰的凹陷或局部糜烂、破溃特征时,有助于黏膜下癌的判定.

  • 早期原发性胃癌患者的白光内镜下临床病理特点研究

    作者:陆丽娜;李岗秀;蒋国法;黄伟;於敏

    目的 探讨早期原发性胃癌患者的白光内镜下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镜检查且确诊的早期原发性胃癌患者141例,分析不同年份早期原发性胃癌患者的检出率,根据癌变形态,将患者分为Ⅰ型,Ⅱ型以及Ⅲ型;按内镜下的胃癌患者的病灶大小分为微小胃癌病变(直径≤0.5 cm),小型胃癌病变(0.5 cm<直径<1.0 cm)以及其他胃癌(直径≥1.0 crn).根据病理的检查结果,将早期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并分别分析3种分组下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141例早期胃癌患者病灶中边界清晰131例(92.91%),125例(88.65%)属于分化型,126例(89.36%)属于表面不规则的特征,表面不存在白色透明物质的患者116例(82.27%);微小胃癌患者12例,小胃癌患者35例,其他胃癌患者94例,边界清晰是微小胃癌和小胃癌的主要特征.141例患者中分化型癌占125例(88.65%),未分化型癌占16例(11.35%),分化型癌肿均具有边界清晰的特点;分化型癌中表面不规则的比例高于未分化型癌的比例(P<0.05).结论 白光内镜检查中要对检查部位的局部色调的改变、边界清晰以及表面不规则的病灶引起格外的重视,有助于有效提高早期原发性胃癌的检出率.

  • 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及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作者:李彦;刘会永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及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210例经临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包括病灶的分布、形态、色调及边缘等,并探讨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以病灶分布在胃窦部位较为常见,占37.14%(P<0.05);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表面不规则(87.62%)及边界清晰(91.9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胃癌以平坦型(0~Ⅱ)病变较为多见,占89.05%;以分化型癌为主,占90.00%.分化型癌在白光内镜下色调多为发红;未分化型癌中色调发白、红白相间的病灶数较多,边界清晰及边缘部有浸润的病灶明显较少(P<0.05).结论 早期胃癌多发于胃窦部位,且以平坦型(0~Ⅱ)病变较为常见,在白光内镜下观察边缘清晰及表面不规则的病灶有助于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且对预判肿瘤病理类型有积极参考作用.

  • 窄带成像技术、染色法及超声内镜联合使用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娜;田书信;尚国臣;刘浩;张宁;陈卫刚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 NBI )、染色法及超声内镜联合使用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普通白光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可疑病变(食管黏膜粗糙、糜烂、充血、小结节、微隆起等)患者857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两组,A组(2004年4月~2008年4月)402例,进行普通白光内镜检查;B组(2008年6月~2012年6月)455例,进行普通白光内镜+NBI+染色内镜+超声内镜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两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A组诊断灵敏度为83.58%,特异度为75.52%,准确率为76.87%;B组分别为93.48%、83.20%、85.27%;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P<0.05。结论 NBI、染色法及超声内镜联合使用对早期食管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窄波成像与白光内镜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作用比较

    作者:周俊;黄业斌

    目的 比较窄波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与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159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先应用WLE然后切换到NBI模式,观察鳞柱状上皮结合处附近黏膜破损情况.结果 非糜烂性反流病诊断率NBI(54.72%)低于WLE(71.70%) (P<0.05);LA-A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率NBI(33.33%)高于WLE(20.13%)(P<0.05);LA-B、LA-C、LA-D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率在NBI分别为9.43%、1.87%、0.63%,在WLE分别为5.66%、1.87%、0.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用于LA-A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优于WLE.

  • 早期结直肠癌白光内镜下特点分析

    作者:李娜;金鹏;康倩;李娜;赵晓军;郭花;王海红;陶玉荣;盛剑秋

    目的 分析早期结直肠癌的白光内镜下特点.方法 对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0年1月-2015年9月经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的早期结直肠癌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白光内镜下特点.结果 共发现早期结直肠癌319处(292例患者),其中,269例为单发,23例为多原发癌,21例为同时多原发癌,2例为异时多原发癌.早期结直肠癌中228处(71.5%)分布在乙状结肠及直肠.癌灶直径0.4 ~13 cm,以1.1 ~2.0 cm多.隆起型病变(229处,71.8%)明显多于平坦型病变(90处,28.2%),以0-Ⅰs型多见.71.9%的0-Ⅰp病变蒂部膨大,26.0%病灶表面可见边界清晰的凹陷,19.4%有基底白斑.259处为黏膜内癌,60处为黏膜下癌.结论 早期结直肠癌以左半结肠为主,0-Ⅰs型病变多见.表面边界清晰的凹陷、基底白斑及有蒂息肉蒂部膨大是早期结直肠癌白光内镜下常见的形态特点.

  • 消化内镜诊断消化道肿瘤临床分析

    作者:萧佩玉;周舸;曾子玲

    目的:探析消化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东莞市麻涌医院接受治疗的25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通过抽签的方式分组,分为对照组(n=12)和观察组(n=13).对照组采用传统内镜技术诊断、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消化道内镜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两组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诊断的影像质量上:观察组患者的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及毛细血管影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效果上: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上,消化内镜技术的内镜影像质量更高,疗效更加确切,可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与白光内镜对大肠息肉的诊断价值

    作者:闫再宏;郭文有;张蓉;梁慧霞;罗娟;胡颖华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及白光内镜对大肠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行结肠镜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发现大肠息肉样病变的患者入组,同时采用普通白光内镜、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进行检查,对发现的息肉进行黏膜腺管开口(pit)形态分型,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入组的61例体检人员中发现息肉样病变90个,普通白光内镜对于大肠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73.33%、敏感性52.63%、特异性78.87%;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下pit分型法对于大肠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91.11%、敏感性90.48%、特异性91.3%.两种方法相比较,病理符合率、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鉴别大肠息肉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和组织病理学较普通白光内镜有更好的一致性.

  • 白光胃镜下胃食管结合部早癌特征分析

    作者:戴萌;金雷;高娟;熊毅敏;王一鸣

    目的 研究胃食管结合部(GEJ)早癌在普通白光胃镜下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GEJ早癌Siewert各型的好发部位、普通白光胃镜下的特征及与Barrett食管、肠上皮化生的关系.结果 GEJ早癌中SiewertⅡ型多占64%,SiewertⅠ型中伴Barrett食管比例高(占85%),而Siewert各型间伴肠上皮化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ewertⅠ型病变好发于右前壁,SiewertⅡ型好发于后壁.Siewert各型的病变均以Type 0~Ⅱ型为主,普通白光内镜下GEJ早癌显著的特征为清晰的边界(占89%)和表面不规则(占81%),而病变色调变化则以发红为主(占76%).结论 GEJ早癌在普通白光内镜下具有细微特征性改变,了解并重视上述特点的观察将有助于提高GEJ早癌的诊断率.

  • 联动成像内镜与白光内镜对胃黏膜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诊断价值比较

    作者:王菲;陈石岩;谭新华;买买提吐尔逊·巴拉提;刘江;钟豪杰;孙焕焕;陈羽;白杨

    目的 比较联动成像内镜(LCI)与传统白光内镜对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白光和LCI模式分别观察胃黏膜,用取色软件测量两种模式下可疑Hp感染区域的红色(R)、绿色(G)、蓝色(B)的组成值,并对可疑部位取活检行病理检测,R/(G+B)比值用于建立预测Hp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cut-off值及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共纳入47例研究对象,其中维吾尔族23例,平均49岁.共获得91例病理组织,确诊Hp感染44例.LCI模式建立的曲线的AUC为0.616,cut-off值为0.967,灵敏度为0.955,特异度为0.298;白光模式建立的曲线的AUC为0.529,cut-off值为2.638,灵敏度为0.455,特异度为0.766.LCI诊断汉族和维吾尔族Hp感染的AUC分别为0.65、0.549.LCI诊断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患者Hp感染的AUC分别为0.628、0.603.结论 LCI模式较白光模式诊断胃黏膜Hp感染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一种客观的内镜下辅助判断胃黏膜Hp感染的定量方法.

  • 不同内镜检查方式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评估价值

    作者:胡冬梅;汤琪云;薛成俊;夏艳

    目的:比较三种内镜检查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评估效果.方法:取早期食管癌患者78例,分别采用白光内镜、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分别使用IPCL分型和B分型两种方法)和超声内镜观察病灶浸润深度,采用Kappa值评价白光内镜、放大内镜和超声内镜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比较3种内镜检查对判断病灶浸润深度的准确性.结果:白光内镜(Kappa =0.679)及NBI放大内镜下IPCL分型(Kappa =0.645)与术后病理结果具有中等一致性,放大内镜下B分型与术后病理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Kappa =0.799),超声内镜与病理结果具有较差一致性(Kappa =0.209);NBI放大内镜下B分型对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高,其次是NBI放大内镜下IPCL分型及白光内镜,超声内镜的准确性差.结论:白光内镜在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方面具有较大价值,其次是放大内镜,而超声内镜准确性较差.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与白光内镜在大肠息肉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黄永生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与白光内镜在大肠息肉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诊治的大肠息肉患者中抽取55例作研究对象,对其分别应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白光内镜检查,并就其息肉黏膜腺管开口形态分型、病理检查结果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本组大肠息肉性质的诊断准确率是92.73%,高于白光内镜的78.18%(x2=4.681,P=0.031).结论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用于大肠息肉的肿瘤性质鉴别诊断中准确率较高,可借鉴.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