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放大内镜联合小探头超声内镜在结直肠平坦及隆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兰;贾业贵;夏伶俐;肖丹;文峰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放大内镜(FICE)联合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在结直肠平坦及隆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结肠镜检出大肠黏膜平坦、隆起性病变患者93例,共发现≤2 cm平坦、隆起病变数165个;所有病变均记录内镜下大体形态,后行FICE观察病变腺管开口形态及黏膜表面血管网形态,初步判断病变性质,再行MPS观察病变大小、来源、边界及回声性质等,进一步判断病变性质.比较单纯FICE检查、FICE联合MPS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FICE联合MPS判断结直肠平坦及隆起病变的良、恶性性质的灵敏度(91.4%)、准确率(88.5%)均高于单纯FICE,漏诊率及误诊率均低于后者,且与病理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56).[结论]FICE联合MPS检查对结直肠平坦及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有利于判断病变性质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在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马永华;刘志斌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imaging magnification endoscopy,NBI-ME)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60例在普通内镜下提示慢性胃炎的患者,行14C呼气试验检测,并在NBI-ME下仔细观察胃窦部胃小凹形态和胃体下部大弯侧集合静脉形态,分析胃黏膜微细结构与Hp感染之间的联系.[结果]360例中有148例经14C呼气试验检测诊断为Hp相关性胃炎.胃窦部大弯侧胃小凹形态分为B型、C型、D型、E型,Hp感染率分别是22.51%、83.63%、28.94%、9.52%,C型感染率高,与B型、D型、E型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型、D型、E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抗Hp治疗后B型由治疗前的43例增加为治疗后的125例,而C型、D型和E型则分别减少74例、7例、1例,C型减少多;B型、C型、D型、E型抗Hp有效率分别为55.41%、80.43%、63.64%、50.00%,C型有效率高,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体下部大弯侧集合静脉分为R型、Ⅰ型、D型,Hp感染率分别为6.81%、62.22%、86.29%,其中D型、Ⅰ型感染率明显高于R型(P<0.05);经抗Hp治疗后R型由治疗前的13例增加为治疗后的11 9例,而Ⅰ型、D型则分别减少1 7例、89例,D型减少多;R型、Ⅰ型、D型抗Hp有效率分别为71.62%、60.71%、83.18%,D型有效率高,与R型、Ⅰ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I ME能够清楚观察胃黏膜的细微结构及血管形态,从而对Hp相关性胃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联合高频腔内超声微探头在大肠广基型/侧方发育型病变微创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任大宾;徐萍;徐凯;王静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MENBI)及高频超声微探头(high-frequency mini-probe sonography,HFMPS))对大肠广基型/侧方发育型病变进行术前评估及微创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广基型/侧方发育型病变且符合入选标准的73例患者,联合应用ME-NBI及HFMPS进行术前评估,根据Sano微血管形态分型及超声内镜对病变浸润深度的判断,将病变浸润深度分为黏膜内或黏膜下层上1/3(m/sm1)和黏膜下层中1/3及以上(>sm2),并对照术后病理对其判断准确性做出判断.[结果]73例患者中腺瘤54例,大肠癌19例(8例m/sm1癌、11例>sm2).ME-NBI及HFMPS对70例患者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判断的准确度95.89%、灵敏度90.91%、特异度96.77%、阳性预测值83.33%、阴性预测值98.36%.[结论]ME-NBI联合HFMPS对于大肠广基型/侧方发育型病变的术前评估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不恰当的治疗.

  • 胃癌前病变黏膜微细结构形态变化与组织学改变相关性研究

    作者:严山;凌红;徐永成

    目的 研究染色放大内镜下胃癌前病变黏膜小凹及微血管的变化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探讨放大内镜用于诊断癌前病变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Olympus GIF-Q240Z放大内镜对256例胃癌前病变黏膜进行观察,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改变并记录.在观察及记录区内取材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256例患者中,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黏膜胃小凹形态主要表现为E型(91.5%)和F型(87.1%).根据胃黏膜小凹形态及微血管特征,色素放大内镜下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镜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5%及80.6%.结论 胃小凹形态及其微血管改变有助于临床对胃黏膜病变性质的判断.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微探头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

    作者:王强;童强;张卫国;姜东升;屠新华;毛明芝;雷华云

    1.11%(3/27)为Ⅰ型IPCL,3.71%(1/27)为Ⅲ型IPCL.食管癌、高级别瘤变的IPCL与食管炎的ILC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微探头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放大染色内镜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钟旭辉;许岸高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先由日本学者工藤进英提出,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平坦型病变.此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型肿瘤.

  • 放大内镜观察胃窦孤立性隆起病变微血管变化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秀梅;秦炳照;刘波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观察胃窦孤立性隆起病变微血管变化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118例常规胃镜观察下胃窦孤立性隆起糜烂病灶的患者,对该病变进行染色放大,观察其微血管改变。[结果]118例中,56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50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为早期胃癌。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微血管改变多为Ⅰ型、Ⅱ型;早期胃癌Ⅲ型、Ⅳ型微血管改变的患者显著多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0.01)。[结论]微血管改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放大内镜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查率,且有助于判断癌变浸润深度。

  • 复方碘染色结合放大内镜检查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附55例报告)

    作者:吴卫兰;雷俊梅

    [目的]探讨复方碘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9月内镜下观察有食管黏膜粗糙、轻度糜烂而无明显占位、溃疡及组织僵硬的病例55例,进行复方碘染色,同时进行放大内镜观察,并定位取活检.[结果]55例全部进行组织活检,16例确诊早期鳞状细胞癌,其中以糜烂型多见,占68.75%(11例).[结论]复方碘染色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29.1%),为患者的早期治疗赢得时间.

  • 应用放大内镜诊断消化系统疾病

    作者:王萍

    用解剖显微镜观察消化系统手术切除组织和活检标本,可以看到胃粘膜表面有许多纵横交错的小沟交织成网状,将粘膜分割成许多小区,称为胃区,在胃区内及胃区间的小沟均有很多粘膜凹陷,称为胃小凹,每个胃小凹底有3~5条胃腺共同开口于此.当胃粘膜形成溃疡或发生癌变后,这些微细形态会发生特征性的改变.作者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认为放大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应用方面有很大前景.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强;童强;姜东升;李胜保;张卫国;邓卫平

    目的:研究食管黏膜微血管改变与组织学的关系,以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68例常规内镜下食管黏膜病变患者用窄带成像技术(NBI)、卢戈氏碘染色法观察其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学改变,并活检组织做病理学分析;30例正常者做对照组.结果:NBI和碘染色内镜显示食管病变程度及范围明显优于常规内镜,但碘染色内镜存在不良反应(15.65%);正常对照、食管炎、低级别瘤变、高级别瘤变及食管癌IPCL主要形态分类分别为I型(100%)、Ⅱ型(84.45%)、Ⅲ型(52.00%)、Ⅲ型(69.23%)、Ⅳ型(64.29%).结论:NBI内镜可以替代碘染色内镜;亦可根据食管黏膜IPCL形态判定组织学类型,提高了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

  • 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诊治中的价值

    作者:柳娟;刘宇虎;吴清时;罗北京;磨玉联;唐志平;孔宪和

    目的 LST因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生长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隆起样肿瘤,本文总结39例LST在染色及放大内镜后行EMR及EPMR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 内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等病变,行染色后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类型.结果 2年中共发现39例LST病变.其中黏膜内癌1例,锯齿状肿瘤1例.39个病变内镜分型颗粒均一型18个,结节混合型20个,假凹陷型1个.病变大为35 mm×43 mm;11~20 mm 12个,21~30 mm 15个,30 mm以上12个.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21个,其中17个为管状腺瘤;Ⅳ型14个,其中10个为绒毛状腺瘤;Ⅴ型1个,为黏膜内癌.所有病例均行EMR或EPMR切除.结论 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有助于LST的诊断,内镜窄带成像术能缩短检查时间.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L型或Ⅳ型,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无症状人群的检查也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方式.

  • 胃镜精检在首次胃镜提示胃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凯;徐萍;陶元生;张黎;马睿锐;杨静;于海滨;吴杰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放大内镜、染色内镜、窄带成像(NBI)及高频超声微探头对首次胃镜提示胃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再次胃镜精检的价值.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7月,对该科首次胃镜病理发现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患者进行电话召回,应用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和NBI等进行胃镜精检,发现有可疑病灶时进行高频超声微探头检查以判断浸润深度.萎缩性胃炎及肠化但未合并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未纳入本研究.共65例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入选,初次胃镜提示LGIN 56例、HGIN9例.结果 65例患者终证实胃癌14例,首诊为LGIN 7例,HGIN 7例.14例胃癌患者中9例于该院治疗[5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4例手术],其中早期胃癌8例(6例黏膜内癌、2例浸润黏膜下层),1例进展期癌(浸润至浅肌层),另5例均呈早癌内镜表现,但因拒绝于该院治疗,无法确诊分期.结论 胃镜检查发现上皮内瘤变时,往往提示存在早期癌变的可能,对该类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胃镜精检有助于发现之前遗漏的早癌病灶,避免漏诊.

  • 早期胃癌52例内镜诊治分析

    作者:刘素丽;张建生;王鼎鑫;焦洋;张月寒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早期胃癌内镜下表现及窄带成像技术(NBI)、靛胭脂染色后病变及周边组织表现特征,对放大模式下病变黏膜微细形态分型并观察微血管形态,于病变处取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部分经超声内镜检查后行大片黏膜切除术,并将整块标本再送病理检查,结合病理结果评价内镜下早期胃癌各种诊断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52例早期胃癌胃镜下表现各不相同,其中Ⅰ型16例,Ⅱa型14例、Ⅱb型5例、Ⅱc型10例,Ⅲ型7例;65.4%位于胃窦部(34/52)、15.4%位于胃角(8/52)、11.5%位于窦体交界(6/52)、7.7%位于贲门及贲门下(4/52).靛胭脂及NBI染色在放大模式下根据腺管开口形态诊断早期胃癌符合率分别为88.46%(46/52)、71.15%(37/5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病变黏膜微血管形态NBI染色明显优于靛胭脂.结论 内镜不同诊断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指导内镜活检的准确性,在临床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放大内镜诊断大肠黏膜病变

    作者:王成文;金松杰;刘永革;房玲

    目的 通过放大内镜观察不同大肠黏膜病变的pit形态,探讨其用于诊断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的准确性,研究大肠癌前病变及早期大肠癌的放大内镜下特点及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 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结构,与病理准断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放大内镜诊断非肿瘤性病变(增生性、炎性、肥大赘生物)和肿瘤性病变(腺瘤和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2.19%和96.05%.11个癌变病变中(8个黏膜内癌、2个黏膜下层癌、1个进展期癌),10个出现了V型结构.30个病变同时进行了实体显微镜观察.结论 放大内镜通过对pit形态的观察可以很好地区分非肿瘤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出现VA型pit者多为黏膜内癌,出现VN型者可能为黏膜下层癌或进展期癌.放大内镜与实体显微镜观察息肉pit形态,其结果基本一致.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指导靶向活检对早期食管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作者:苏振华;王亮;魏思忱;魏新亮

    目的 评估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E-NBI)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指导靶向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7年12月经普通白光内镜(C-WLI)检查发现食管黏膜早期病变并取得病理的患者纳入研究,进一步行ME-NBI精查并指导靶向活检,有一次病理诊断阳性者即行内镜下治疗.以内镜下切除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内镜指导病理的诊断准确度.结果 ①研究共纳入91例患者,其中4例术前病理均为黏膜炎症,未行内镜下治疗,余87例均行内镜下切除,C-WLI指导病理、ME-NBI靶向病理与术后病理比较,总体符合率由18.39%(16/87)提高为88.50%(7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诊断,ME-NBI靶向病理与C-WLI指导病理的灵敏度分别为92.18% 和33.33%,准确度分别为91.67% 和6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E-NBI通过观察毛细血管袢(IPCL)变化可以评价病变浸润深度,对术前评估起到指导性作用.结论 对于早期食管癌的诊断,ME-NBI指导靶向病理结果明显优于C-WLI指导病理,故ME-NBI内镜可作为早期食管病变精查和评价病变浸润深度的检查方法.

  • 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在胃部早期肿瘤性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叶慧玲;朱建丽;杨上文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ME-NBI)在胃部早期肿瘤性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于该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检查的151例可疑胃早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先行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然后行ME-NBI检查和靶向活检,重点测量腺管间质距离(以下简称腺间距),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早癌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黏膜内癌、黏膜下癌,n=72]和非早癌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n=79].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和ME-NBI征象,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其对胃早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早癌组的边界线、不规则的黏膜微血管、不规则的表面腺管和腺间距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早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NBI对胃早癌的AUC为0.947,高于WLE的0.832,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灵敏度(Se)、特异度(Sp)、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Youden指数分别为97.2%、84.8%、85.4%、97.1%和0.820.腺间距对胃早癌的AUC为0.907,高于传统微血管纹理与表面结构(VS)分型的0.889,且VS分型与腺间距进行联合诊断的AUC达到0.933,其Se、Sp、PPV、NPV和Youden指数分别为95.8%、83.5%、84.1%、95.7%和0.794.结论 ME-NBI是胃早癌的重要诊断方法,腺间距具有客观性强、简便易行和可重复性好的优点,能辅助传统VS分型来判断病变性质.

  •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110例结肠息肉的观察分析

    作者:徐娟;王蕾

    目的:运用窄带成像(NBI)结合放大内镜对结肠息肉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其在腺管开口形态及病理学类型的差异。方法肠息肉患者110例,共留取147个病理组织学活检样本,利用NBI结合放大内镜技术观察结肠息肉腺管开口类型、微血管形态与肿瘤性息肉的关系,并与病理组织学比较,分析肿瘤性息肉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肿瘤性息肉的腺管分型多为Ⅲ、Ⅳ、Ⅴ型。对肿瘤性息肉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91.16%、88.37%、95.08%)均高于普通肠镜(80.27%、79.07%、81.97%),且NBI放大内镜诊断上皮内瘤变及早癌的准确率也明显高于普通内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BI结合放大内镜能更清楚地观察到息肉表面的腺管开口及表面微血管形态,有利于结肠息肉样肿瘤性病变的诊断。

  • 73例早期胃癌内镜特点分析

    作者:刘素丽;王鼎鑫;王佳;赵春青;张建生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EGC)内镜特点及诊断方法的实用性.方法 对73例EGC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白光胃镜下黏膜异常表现,行色素胃镜及放大胃镜检查,根据腺管开口、微血管形态靶向活检送病理,病理明确癌变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作为终诊断;记录整个检查过程中的所有表现及结果,综合分析.结果 73例发现病灶86处,其中9例有2处病变,2例有3处病变,白光胃镜下以0-Ⅱc型居多,占43.84%;腺管开口Ⅲ型23处、Ⅳ型44处,Ⅴ型19处;微血管形态规则型51处(59.30%)、不规则型29处(33.72%)、未发现微血管结构6处(6.98%).普通白光胃镜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率为60.46%(52/86)、基本符合率为72.09%(62/86),放大内镜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率为93.02%(80/86)、基本符合率96.51%(83/8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C内镜下具有特异性表现,根据这些表现可以加强对EGC识别能力,提高EGC诊治水平.

  • 血管联合表面结构分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伟;王蕾;杨建民

    目的 探讨胃黏膜血管联合表面结构分型(VS分型)对诊断早期胃癌(EGC)的价值.方法 检索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 4个数据库,对根据VS分型运用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NBI-ME)诊断EGC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5篇文献,包括949漶者的1 090例标本进行合并分析,合并敏感度0.85[95%可信区间(CI):0.79~0.89]、特异度0.97(95%CI:0.96 ~ 0.98)、阳性似然比16.38(95%CI:4.94 ~ 54.26)及阴性似然比0.16(95%CI:0.09~0.32),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9403.结论 根据VS分型,运用NBI-ME对诊断EGC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染色放大肠镜下腺管开口形态与组织病理学关系

    作者:吴永梅;邱枫;王健

    目的 研究染色放大肠镜下大肠息肉样病变腺管开口的形态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使用0.5%美蓝对大肠息肉样病变部位进行染色,然后用放大电子结肠镜观察记录腺管开口的形态,进行活检电切后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 53例患者,普通电子结肠镜检出息肉56枚,经美蓝染色放大后又发现0.2~0.4 cm大小的息肉29枚,共计息肉样病变85枚.染色放大结肠镜可明显提高息肉病变的栓出率(P<0.001).pit分型Ⅰ型11枚,Ⅱ型7枚,Ⅲs型4枚,ⅢL型18枚,Ⅳ型21枚,Ⅴ型10枚,混合型14枚;85枚息肉样病变的组织学结果,增生性息肉30枚,管状腺瘤29枚,腺癌5枚,慢性炎症5枚,管状绒毛状腺瘤13枚,绒毛状腺瘤2枚,炎性息肉1枚.PitⅠ-Ⅲs型中没有出现绒毛状腺瘤改变,相应的组织学改变为增生性息肉或管状腺瘤.pitⅢ L-Ⅴ型均有绒毛形成.结论 观察染色放大肠镜下病变黏膜腺管开口的形态变化有助于判断大肠息肉样病变绒毛或乳头形成,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有一致性,且可明显提高息肉病变的检出率.

243 条记录 9/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