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内镜诊治进展

    作者:殷爱红;魏志;孙自勤

    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为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主要类型,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随着各种光学内镜的问世以及内镜技术的发展,普通内镜下的肿瘤大体分型、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术显示血管和微结构的改变、内镜超声在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以及细胞内镜下的实时黏膜层细胞描述为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了重要证据.随着对幽门螺杆菌(Hp)在胃MALT淋巴瘤中致病作用的证实,根除Hp成为治疗的首要方案,治疗后的内镜随访对监测疾病复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胃MALT内镜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 内镜下诊断早期食管鳞癌浸润深度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敏;任贵;刘志国;郭学刚

    食管癌是全球第八大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及早诊治对预后尤为重要.内镜下治疗食管鳞癌的可行性主要取决于术前对病变深度的判断.目前内镜下诊断早期食管鳞癌浸润深度的方法主要为内镜超声(EUS)、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等.本文就内镜下诊断早期食管鳞癌浸润深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放大内镜结合人工智能电子染色避免误诊进展期小胃癌1例

    作者:熊秋棠;陈星;张娅;卢俊会;马瑞军;汪嵘

    病例:患者男,58岁,因“腹胀,饭后恶心,纳差1月”于2015年3月6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饭后恶心,纳差,无呕吐,无发热、头晕,无心慌、气短,无腹痛、腹泻,无呕血、黑便等症状。遂收入院治疗。患者发病以来精神、睡眠可,饮食欠佳,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既往有胆囊结石史5年,已手术切除胆囊。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过敏史、家族史等。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随访中的应用

    作者:周颖;周忠杰;赵佳宏

    背景: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随访主要依赖随机活检,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可能有助于提高肠上皮化生随访的准确性.目的:探讨NBI-ME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120例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随访复查胃镜患者,随机分成NBI-ME组和普通白光内镜(WLE)组,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NBI-ME组内镜下观察浅蓝色嵴状结构(LBC),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NBI-ME组56例患者检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WLE组为48例,NBI-ME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显著高于WLE组(93.3%对80.0%,P<0.05);LBC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4%、90.5%、93.3%和85.1%;NBI-ME下LBC阳性区域黏膜活检可明显提高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3%对14.9%,P<0.05).结论: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随访中,NBI-ME下LBC阳性区域黏膜活检有助于提高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

  •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食管癌及其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

    作者:冯业;李晓波;周颖;章庆伟

    背景:食管癌在我国属于消化系统高发肿瘤,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目前,应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诊断早期食管癌已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探讨 ME-NBI 对早期食管癌及其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3年6月—2015年11月行普通白光内镜下活检和 ME-NBI 的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比较普通白光内镜下活检与 ME-NBI 诊断结果,评估 ME-NBI 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结果:共49例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纳入研究。ME-NBI 诊断与内镜术后病理诊断(金标准)的总体符合率及其区分早期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普通白光内镜下活检诊断[91.8%(45/49)对24.5%(12/49);100%(45/45)对17.8%(8/45);100%(3/3)对9.8%(4/41), P 均<0.05]。ME-NBI 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总体准确率为77.8%(35/45)。结论:ME-NBI 对早期食管癌及其浸润深度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手段。

  •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在食管浅表性病变靶向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芳军;刘鹏飞;赵可;高昳;刘兵团;刘华敏

    背景:食管癌为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因此,寻求提高早期食管癌内镜检出率的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评价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E-NBI)指导的靶向活检对食管可疑浅表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采用前瞻性交叉试验设计,纳入常规胃镜检查发现食管存在可疑浅表性病变的患者65例,随机进入 A 组或 B 组。A 组先行白光(WLI)染色内镜(Lugol 液染色)+随机活检,4~6周后行 ME-NBI +靶向活检, B 组反之。以井上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襻(IPCL)分型为标准指导靶向活检。结果:58例患者完成研究,68处病变可作为研究对象。WLI 染色内镜平均活检数量多于 ME-NBI(3.7对2.2,P <0.05)。IPCL 分型与终病理结果的总体符合率为89.7%。ME-NBI 靶向活检与 WLI 染色内镜随机活检结果总体符合率为85.3%,两者诊断肿瘤性病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敏感性 ME-NBI 优于 WLI 染色内镜(90.0%对70.0%,P <0.05),与终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亦略高于 WLI 染色内镜(89.7%对86.8%,P >0.05)。结论:对于食管浅表肿瘤性病变,ME-NBI指导的靶向活检较 WLI 染色内镜随机活检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且可减少活检数量,有利于后续内镜治疗。

  •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下微腺管密度对124例胃早期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芳军;赵可;汪娟;刘兵团;王文平;高昳;刘华敏;刘鹏飞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E-NBI)下腺管间质距离(IP)的比值对胃早期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9月至2015年5月,经白光内镜诊断为胃内存在疑诊为浅表型肿瘤性病变的患者124例,其中男87例,平均年龄为(63.2±7.9)岁;女37例,平均年龄为(62.6±8.2)岁。所有入组的患者均进行胃镜精查,即先在白光内镜下观察,然后行 ME-NBI 观察,记录白光内镜、ME-NBI 下血管和表面结构(VS)分型、IP 特征,并行靶向活组织检查。依据病变形态特征、内镜活组织检查病理,行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或手术治疗。分析白光内镜、VS 分型结合 IP 比值与终病理结果的符合程度。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绘制 ROC 曲线比较白光内镜和 ME-NBI 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准确性。结果124例患者中有118例完成内镜精查,共观察病变162处,其中161处病变纳入统计学分析。共发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8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63例,黏膜内癌7例,黏膜下癌7例。在非肿瘤性病变(即 LGIN)中,分界线[32.1%(27/84)比96.1%(74/77)]、不规则的表面腺管[45.2%(38/84)比87.0%(67/77)]、不规则的黏膜微血管[16.7%(14/84)比62.3%(48/77)]、腺管密度增加[48.8%(41/84)比85.7%(66/77)]、黏膜微血管密度增加[21.4%(18/84)比80.5%(62/77)]出现的频率均低于肿瘤性病变(包括 HGIN、黏膜内癌、黏膜下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6、29.1、33.5、22.9、53.7,P 均<0.05)。白光内镜和 ME-NBI 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分别为89.6%和94.8%,特异度分别为61.9%和83.3%,AUC 分别为0.84和0.93,ME-NBI 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较白光内镜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P <0.01)。VS 分型和 VS 分型结合 IP 比值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分别为90.9%和94.8%,特异度为81.0%和83.3%,AUC 为0.89和0.93,VS 分型结合 IP 比值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高于单纯 VS 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P <0.01)。结论与白光内镜相比,ME-NBI 对胃浅表型肿瘤性病变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IP 比值有助于对胃浅表性肿瘤性病变的诊断。

  • 幽门螺杆菌感染时放大内镜下的胃黏膜改变

    作者:王瑶;毕春山;邸霞;刘宾

    目的观察放大内镜直视下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的胃黏膜微细形态变化.方法使用手动变焦电子放大内镜(Olympus GIF Q-240Z),对190例有不同上消化道症状患者的胃体集合静脉和胃窦小凹形态进行放大观察,并在所观察部位活检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快速尿素酶检测,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放大内镜下胃体下段集合静脉分为规则型(R)、不规则型(Ⅰ)、消失型(D)三型,Hp感染率分别为6.0%、61.9%和72.4%,其中D型和Ⅰ型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R型(χ2RI=36.86,χ2DR=81.40,P值均<0.01).胃小凹形态分为A、B、C、D、E五型,中度以上炎症的发病率分别为10.0%、23.1%、68.9%、10.0%和4.6%.黏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主要发生在C、D、E三型.黏膜萎缩发生率分别为26.2%、90.0%和95.5%;肠上皮化生发生率分别为11.5%、65.0%和95.5%.B、C、D三型存在Hp感染,其Hp感染发生率分别是29.0%(29/100)、66.7%(34/51)和33.3%(6/18),三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BC=19.71,P<0.01;χ2CD=6.07,P<0.05).结论放大内镜下Hp感染的胃黏膜表现为集合静脉模糊、混乱或消失;胃小凹稀疏而粗大,开口扩张、表面发红.

  •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白岚;刘思德;智发朝;潘德寿;万田谟;姜泊;周殿元

    目的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00年11月~2002年8月结肠镜检查4176例次,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752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955个,共检出早期大肠癌14例,进展期癌209例,Ⅱa、Ⅱb、Ⅱc、Ⅱa+Ⅱc病变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43个,直径16~110 mm,其中Ⅱ型2个,ⅢL18个,Ⅳ19个,Ⅴ A型1个,Ⅴ N型3个.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5.4%(303/355);而腺瘤性息肉则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6 0%(504/586);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N型;14例早期癌中有8例腺管开口为Ⅴ型,其中Ⅴ A型2个,ⅤN型6个.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 窄带成像技术对胃癌高危人群的早期胃癌及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王善娟;毛峻岭;张燕华;张赛森;张丽航;张慧;刘艳丽;王一飞

    中国是胃癌高发国家,且近年来不断有升高趋势。胃癌若能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治疗,能减少患者家庭的生命财产损失,减轻社会负担。然而临床上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依然偏低,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白光内镜下早期胃癌表现不典型。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 ,ME)结合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 ,NBI)技术作为新型的内镜成像技术,与传统的白光内镜相比,对胃黏膜表面及微血管形态有更高的分辨率[1]。然而,对于在中国胃癌高危人群中使用M E‐NBI对早期胃癌和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IM )等癌前病变进行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拟评估ME‐NBI在胃癌高危人群中检出胃癌的准确性。

  • 窄波成像技术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殷评;史绯

    窄波成像(NBI)是一种对黏膜表浅病变具有潜在应用前途的新技术.白光模式转换成NBI模式时,标准氙气灯光源与红、绿、蓝(R、G、B)回旋滤器间插人NBI滤器,光透过NBI滤器射入同步的R、G、B回旋滤器上,形成415 nm和540 nm窄带光,照射黏膜后反射光被电荷耦合器件(CCD)捕获,图像经处理后在监视器上显示,并结合放大内镜强调黏膜浅层和黏膜下血管改变的观察.

  • 窄带成像技术对于大肠黏膜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子理;项平

    随着放大大肠镜技术以及依据腺窝开口形态(pit pattern)诊断方法[1]的出现和普及,一些日本学者已能区分结直肠黏膜中的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2-3],使预估早期大肠癌(ECC)的浸润深度成为可能[4-6].通过放大内镜技术,还能观察胃黏膜病变表面的血管形态,从而可对病变的组织学性质和浸润深度进行预估[6-8].窄带成像技术(NB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光学影像技术,能提供比传统白光内镜更清晰的黏膜表面微血管结构的影像[9].通过应用带有NBI系统的放大内镜,对判断上消化道病变性质有一定参考价值[10-12].现就NBI在大肠黏膜病变诊断中的价值作一综述.

  • 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联合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万小勇;张国新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幽门螺旋杆菌(Hp)-IgG抗体,联合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胃癌早期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12月因消化道症状在消化科门诊就诊的患者216例为病例组,选取相同时段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PG、Hp检测.病例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随机分为普通白光内镜组(A组,n=112)和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组(B组,n=104)两个亚组.病例组根据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结果,分为胃溃疡组(GU组,n=37)、慢性浅表性胃炎组(CSG组,n=77)、慢性萎缩性胃炎组(CAG组,n=52)、早期胃癌组(EGC组,n=25)和进展期胃癌组(AGC组,n=25)5个亚组.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清PG Ⅰ水平和血清PG比值(PGR)低于对照组,血清PGⅡ水平和Hp-IgG抗体总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病例组各类型胃黏膜病变亚组血清PG Ⅰ、PGⅡ和PG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EGC组、AGC组血清PG Ⅰ水平低于其他各组(P均<0.05),GU组、CSG组、EGC组、AGC组PGⅡ水平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EGC组、AGC组PGR低于其他各组(P均<0.05).B组EGC及胃癌总检出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以及癌前病变总检出率均高于A组(P均<0.05).以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作为胃癌的诊断标准,216例患者中共检查出胃癌35例,其中PG+组发现胃癌共28例(80.00%),Hp+组发现胃癌26例(77.14%),PG+和Hp+共发现胃癌22例(62.85%).结论 血清PG、Hp-IgG抗体、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联合有利于胃癌早期的诊断.

  •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食管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滕晓琨;王国品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食管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88例胃镜检查发现食管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96)和实验组(n=92),分别给与普通内镜和NBI技术进行观察并评价镜下图像清晰度后,在病变部位给予碘染色后联合内镜放大技术观察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将结果与后的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图像“十分清晰”(评分4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3% vs 37.5%,P<0.05);实验组在食管炎的诊断方面无明显优势,但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和高级别上皮内瘤诊断方面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NBI可清晰显示食管癌病变部位图像以及IPCL结构,在联合放大内镜技术下,可提高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曾海龙;张正坤

    目的 分析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E-NBI)技术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筛选自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常规内镜下发现食管黏膜或胃黏膜隆起、凹陷、颜色改变等异常表现的患者210例.行常规内镜检查联合ME-NBI技术、放大染色(ME-SE)技术对可疑病灶进行观察分析并取活检做病理分析.结果 ME-NBI模式下发现反流性食管炎、息肉等癌前病变96例,早期食管癌7例,胃炎、息肉、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84例,上皮内瘤变14例,早期胃癌9例.ME-SE模式下发现食管癌前病变99例,早期食管癌4例,胃癌前病变89例,上皮内瘤变12例,早期胃癌6例.ME-NBI技术对早期食管癌、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ME-SE技术(P均<0.05);ME-NBI检查诊断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系数为0.915,高于ME-SE检查诊断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Kappa系数0.806.结论 ME-NBI技术表现出较高的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对早期食管癌与胃癌的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度较高.

  • 普通白光内镜活检与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靶向活检对上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价值对比

    作者:陈世雄;周莉;黄仑峰

    在中国,食管癌和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常年居高不下,罹患此类疾病的患者晚期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低于39%,此类肿瘤如若能早发现早治疗,则能显著提高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1-2],而中国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率较低[3-5].本研究通过对比普通白光内镜活检与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靶向活检与终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现报告如下.

  • 醋酸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结直肠小息肉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沙杰;朱明辉;凌峰;朱炳良;张卫群;秦幼娟;李学良;高峰

    目的 探讨醋酸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在结直肠小息肉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行内镜治疗的122例261个肠息肉依次采用放大内镜(ME)、NBI-ME和醋酸联合NBI-ME模式观察病灶,保留图像.分别由3位有放大内镜诊断经验的内镜医师(专家)及3位无放大内镜诊断经验的内镜医师(非专家)独立观察图像,图像评估依据工藤腺管开口形态分型诊断标准.以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不同放大内镜模式对结直肠小息肉诊断的准确性,并对各种放大模式下图像的清晰度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专家组ME、NBI-ME、醋酸联合NBI-ME模式诊断结直肠肿瘤性小息肉的准确率分别为65.5%(171/261)、90.0%(235/261)、94.6%(247/261),非专家组分别为57.1%(149/261)、83.1%(217/261)、89.3%(233/261).专家组、非专家组醋酸联合NBI-ME模式诊断结直肠肿瘤性小息肉的准确率明显高于NBI-ME(P均<0.05)和ME模式(P均<0.001).专家组、非专家组醋酸联合NBI-ME模式清晰度评分均明显大于NBI-ME、ME模式(P均<0.001).观察者间一致性评价显示,专家组ME、NBI-ME及醋酸联合NBI-ME模式诊断结直肠肿瘤性小息肉的Kappa值(95%CI)分别为0.578(0.508~0.648)、0.669(0.599~0.739)、0.940(0.870~1.010),非专家组分别为0.476(0.406~0.546)、0.534(0.464~0.604)、0.830(0.760~0.900);醋酸联合NBI-ME模式一致性好.结论 醋酸联合NBI-ME对结直肠小息肉性质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高.

  • 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刁文秀;沈磊

    目的 评价蓝激光成像(BLI)结合放大内镜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对普通内镜依据黏膜形态或色泽发生异常改变筛查出的153处局灶性病变分别行白光单独放大、BLI结合放大内镜( M-BLI)、复方碘溶液染色检查,以活检组织的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M-BLI、复方碘溶液染色内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病理诊断结果中,在153例病灶中,食管炎或黏膜组织慢性炎1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9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者早癌42例.对于早期食管癌的筛查,白光内镜单独放大、M-BLI、复方碘溶液染色内镜诊断的敏感度分别66. 7%(28/42)、95. 2%(40/42)、95. 2%(40/42),特异度分别为57. 7%(64/111)、91. 9%(102/111)、92. 8%(103/111),与病理诊断的总体符合率分别为 60. 1%( 92/153)、 92. 8%( 142/153)、 93. 5%(143/153),Kappa值分别为0. 565、0. 891、0. 906. M-BLI下对早癌的检出情况较白光内镜高(χ2=9. 166,P=0. 002).结论 M-BLI对早期食管癌诊断的检出情况与复方碘溶液染色内镜相似,BLI操作方便,且可避免碘染所致的碘过敏者、碘染色的操作时间长、患者不容易耐受等缺点.

  • 不同内镜方式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准确性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志宏;李良平;刘晓岗;陈子阳

    目的:评价不同内镜方法在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行白光内镜检查拟诊早期食管癌的患者,依次采用窄带成像( NBI)放大内镜(分别使用IPCL分型和B分型方法)、超声内镜判断浸润深度,随后碘染取活检,其中活检病理提示中?重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食管癌的患者,以及虽然活检病理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但白光或者NBI内镜高度提示食管癌的患者接受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终病理(活检及手术病理的高诊断)确诊为早期食管癌的患者共54例,针对这部分患者使用Kappa值统计上述不同内镜方式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结果 NBI放大内镜下B分型与终病理一致性好( Kappa=0?802),白光内镜( Kappa=0?596)和 NBI 放大内镜下 IPCL 分型(Kappa=0?601)与终病理具有中等一致性,超声内镜与终病理的一致性较差(Kappa=0?132)。在判断早期食管癌 M1~M2浸润方面, B 分型的准确率高(86?7%,26/30),其次为白光内镜(76?7%,23/30)和IPCL分型(73?3%,22/30),超声内镜的准确率低(30?0%,9/30),并且其过度判率高(70?0%,21/30);在判断早期食管癌 M3~SM1浸润方面,B 分型的准确率高(89?5%,17/19),其次为 IPCL 分型(78?9%,15/19)和白光内镜(73?7%,14/19),超声内镜的准确率低(42?1%,8/19),并且其过度判率高(52?6%,10/19)。结论白光内镜在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方面仍有较大临床价值;NBI放大内镜下的B分型和IPCL分型较白光内镜更有优势,其中B分型较IPCL分型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对于初学者更简单和易于掌握;超声内镜在判断黏膜及黏膜下各层浸润时的准确性不尽如人意,过度判率高,在单独使用时需谨慎。

  • 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珍明;沈磊

    目的:评价蓝激光成像( BLI )结合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对普通白光内镜( WLE)依据黏膜形态或色泽发生异常改变筛查出的249处局灶性病变分别行白光单独放大、BLI?contrast放大和BLI?bright放大检查,依据VS诊断标准评估内镜表现,以组织活检的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 Kappa 一致性检验评价白光单独放大、BLI?contrast放大、BLI?bright放大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采用McNemar配对卡方检验,比较BLI?contrast放大、BLI?bright放大与白光单独放大镜下诊断的效果。结果活检病理结果显示,249处病灶中慢性胃炎149处,肠上皮化生67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25处。白光单独放大、BLI?contrast放大、BLI?bright放大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的病灶分别占76?7%、85?1%、86?7%,Kappa值分别为0?571、0?730、0?760。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的筛查,白光单独放大、BLI?contrast放大、BLI?bright放大镜下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72?0%、92?0%、92?0%,特异度分别为95?5%、98?2%、99?1%,一致性分别为93?2%、97?6%、98?4%,Kappa值分别为0?642、0?871、0?911。与白光单独放大比较,BLI?contrast放大和BLI?bright放大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明显升高( P<0?05);在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时,BLI?contrast放大和BLI?bright放大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白光单独放大提高( P<0?05)。结论 BLI结合放大内镜可提高内镜下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的准确性。

243 条记录 5/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