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创椎间盘镜手术与传统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对比分析

    作者:王晓刚;张春霖;王三木;严旭

    目的 比较微创椎间盘镜椎间融合术与传统椎管扩大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多节段(2~4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椎间盘镜(MED)微创组与传统手术组,各36例.观察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复查时疗效评定.结果 术后随访12~ 20个月,平均14.7个月.微创椎间盘镜椎间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较传统椎管扩大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和疗效更好等特点(P<0.05).结论 微创椎间盘镜椎间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较传统椎管扩大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具有明显优越性.

  •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

    作者:孙文武

    目的 探讨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后纵韧带骨化症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50例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均为西峡县人民医院骨科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均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手术时间( 290 ±2.5 ) min,术中的出血(850.2 ±1.7)ml,随访(24.2 ±1.3)个月. 脊神经功能JOA评分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为72%. 术后3个月骨性融合,无门轴断裂、骨不连及假关节、无关节现象,颈椎稳定性、生理曲度、高度维持良好,后凸出畸形;无食管、气管损伤等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等意外事件. 结论 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可良好复位,坚强固定,彻底在早期减压,提高了治疗有效率,为患者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提供了条件,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 经皮椎体成形术一期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

    作者:姚珍松;叶林强;任辉;江晓兵;郑永佳;张顺聪;梁德;庄洪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一期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采用PVP治疗的26例3个受累节段的OVCF患者,采用VAS评分、ODI指数、责任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评价疗效.结果:术后2d,VAS评分和ODI指数明显改善(P<0.05),改善结果持续到末次随访(P>0.05);术后2d,责任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手术椎体未发生塌陷(P>0.05).结论:PVP一期治疗多节段OVC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胸腰背部疼痛,但不能恢复受累节段椎体高度及后凸角.

  • 微创潜行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尹世昌;王金国;刘峰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T、MRI的临床普及应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我院自1999~2004年共收治了85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微创潜行减压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中78例获得完整病例,现报告如下.

  • 后路单开门减压椎板成形术治疗高龄颈椎连续6个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1例报告

    作者:任辉;庄洪;于淼;姚珍松;江晓兵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颈椎后纵韧带钙化继发颈椎管狭窄,导致脊髓和神经根慢性受压而表现为双下肢乏力、步态不稳、头晕头痛或上肢麻木等的一种疾病.常好发于中老年患者,临床上此类疾病的治疗仍存在争议.近期我科收治1例高龄颈椎连续6个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现报告如下.

  • 骨盆牵引与调制中频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罗莉;朱兴波;欧阳国铭;解惟军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0例,男146例,女74例;年龄26~65岁;病程2 d~30年;均有腰痛症状,伴有下肢疼痛或麻木160例,感觉减退62例;CT或MRI检查提示L3~4椎间盘突出12例,L4~5 96例,L5~S1112例,多节段突出23例.22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频和超短波组各110例.中频组采用调制中频电治疗,方形电板4 cm×6 cm分别置于患处两侧,选用仪器内置1号处方,剂量以患者耐受为宜;然后进行仰卧位腰椎骨盆牵引,牵引力从体重的1/4开始逐渐增大,以不超过体重为宜.

  • 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孝海;陶海鹰;卫爱林;陶风华;贺斌;郑啸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患者症状明显,通过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多数患者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对于部分重度患者,因同时存在前方的颈椎间盘突出压迫及颈椎管狭窄,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效果有限,为了更好地解除患者压迫,我们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前路颈椎间盘摘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重度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报告如下.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龚全;娄纪刚;刘浩;孟阳;洪瑛;王贝宇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因多节段颈椎病于我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融合术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37~59岁,平均47.1岁;11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7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行颈椎正侧位、功能位X线片及颈椎CT三维重建扫描,分别测量置换节段、手术相邻节段及颈椎整体活动度,并观察融合节段融合率、内固定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8~54个月,平均26.3个月,术后各随访点患者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4个月时置换节段活动度(8.37°±2.77°)与术前(8.23°±3.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41.71°±6.99°)较术前(44.91°±9.48°)显著减小,置换邻近节段活动度(9.16°±2.72°)与术前(9.41°±2.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9.43°±2.6°)较术前(8.18°±2.42°)显著增加(P<0.05);术后12个月融合节段融合率100%,术后各随访点未观察到内植物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维持颈椎生理活动度,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 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5年临床随访报道

    作者:杨毅;马立泰;刘浩;曾俊峰;王贝宇;洪瑛;龚全;高新林;吴廷奎;李广州

    目的 初步评估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1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估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测量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和置换节段活动度,观察评估患者术后假体位置、颈椎曲度、异位骨化、吞咽功能等情况.结果 终纳入21例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其中20例行双节段置换,1例患者行三节段置换.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JOA、NDI、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值均<0.05,术后3个月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平均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略下降,P值均<0.05,随后历次随访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平均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未发生假体材料过敏、人工椎间盘假体移位脱出、置换节段过度活动、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以及术后反弓等并发症.结论 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可以选择的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留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颈椎整体活动度,维持颈椎生理曲度,且无假体移位脱出、过度活动、反弓等严重并发症.

  • 聚醚醚酮棒椎弓根螺钉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黄伟敏;许小多;韩志伟;宋若先;于秀淳

    目的 探讨聚醚醚酮(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应用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11例,所有患者随访资料均完整.其中男5例,女6例,平均年龄60.4±8.7岁.其中9例患者固定4个节段,5例患者固定范围为LrS1,4例患者固定范围为L2-L5,2例患者固定5个节段,均固定至L2-S1.根据病变的情况在固定节段内选择性行椎间融合,其中2例患者融合了2个节段,7例患者融合了1个节段,2例患者未行椎间融合.通过术前、术后3月、6月、1年及2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functional Index)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通过腰椎侧位X线观察融合节段的椎间高度指数(DHI),腰椎过伸过屈X线观察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变化情况,术后2年CT二维重建观察椎间融合情况,术后2年CT三维重建观察有无PEEK棒断裂或变形.结果 11例患者平均随访24.6±1.7 (22~28)月.平均手术时152±±25 (120~210)分钟,平均术中失血518±248 (300~1000) mL.ODI评分术前49.6±12.2,末次随访15.5±3.7,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VAS评分术前8.1±0.8,末次随访时1.7±0.6,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融合节段的DHI术前0.343±0.091,末次随访DHI0.321±0.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在24个非融合节段中,ROM术前平均9.3°±1.5°,末次随访2.3°±0.5°,术前术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行椎间融合的11个节段在术后2年随访时共8例患者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72.7%.术后2年随访时无PEEK棒断裂,变形情况出现.结论 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安全有效,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戎鑫;刘浩

    在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方面,传统的融合手术虽然能够有效的缓解症状,但术后可能会出现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增大,邻椎病患病率增加等问题[1].有研究表明[2,3],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内压(intradiscal pressure,IDP)显著增加可能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交加速的一个原因.双节段或多节段融合与单节段融合相比,对相邻节段ROM、IDP影响更大,更有可能导致邻椎病的发生[4,5].

  • 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宁;方煌

    人类曾用铁丝、钩棒等胸椎后路固定器械矫正脊柱畸形、维持脊柱稳定,并获得极大成功.但理论上讲,这些器械需涉及更多节段,通过至少一个完整的软组织,并用间接生物力学固定.椎弓根是脊柱坚固的结构,可经受侧弯应力、旋转应力和伸屈应力.节段性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应用,成为脊柱外科后入路常用的内固定方法.本文试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历史、胸椎椎弓根的应用解剖、置钉技术、该技术相关的并发症及辅助技术进行综述.

  •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唐超;黄金承;程旭光

    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接受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9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CT片上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以30°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61例:开门角度15°~ 30°,B组38例:开门角度>30°.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6个月JOA评分、颈椎曲度(C2~C7夹角)、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1.27个月).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再关门”现象.手术时间:A组(110.13 ±13.47) min,B组(109.16±12.79)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150.29 ±31.64) ml,B组(152.07 ±31.37)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曲度(C2~ C7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A组为1.64%(1例),B组为7.89%(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开门角度在15°~30°时比开门角度在30°以上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 经皮椎弓根置钉治疗临近多节段或跨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谭林英;徐峰;康辉

    目的 分析经皮椎弓根置钉技术(pere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PPSF)治疗临近多节段或跨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11月采用PPSF手术方式治疗30例无神经损伤临近多节段或跨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D,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等进行统计.30例手术均由同一主任医师完成.结果 手术切口平均长度(1.24±0.46) cm,手术平均时间(69.25±23.36)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5.64±15.58) ml.术前,术后VAS评分、ODI指数、矢状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等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结论 PPSF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出血量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且与开放性手术有相同效果,可以作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选择之一,但远期疗效还有待随访观察.

  •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多节段下颈椎损伤的疗效比较

    作者:陈舒振;徐振华;张树威

    目的 分析三种手术入路治疗多节段下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 ~2017年2月多节段下颈椎损伤患者128例,依据美国脊髓损伤ASIA分级:A级18例,B级35例,C级37例,D级24例,E级14例,其中48例行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A组),42例行后路椎板切除术(B组),38例行前后联合手术(C组).比较三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等.结果 A组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椎体间滑移距离、cobb角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C组改善程度较A、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C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手术入路均能有效治疗多节段下颈椎损伤,单纯前路手术具有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前后路联合手术能更好地重建及维持颈椎序列,解除脊髓前后方压迫,更有利于脊髓功能修复,但同时伴随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 CT成像Pin-point激光导航系统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作者:张爱明;李青;蔡林;袁元杏;梅治;梁道臣

    目的 探讨CT 成像Pin-point激光导航系统引导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CT 成像Pin-point激光导航系统引导下PVP术治疗12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40个椎体);术前、术后对所有患者行Denis疼痛测定法评分,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12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较术前皆有明显的缓解;术中及术后均无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随访2~6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无反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成像Pin-point激光导航系统引导下PVP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安全、准确性高、简单易行的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 单球囊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

    作者:吕志盛

    目的:研究单球囊经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方法:自2009年-2011年本院33例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采用单球囊经过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手术治疗,术后采用疼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疗效.结果:33例本组病例术后随访,术后腰痛症状缓解满意.结论:应用单球囊经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取得比较满意效果.

  • 多节段颈椎间盘脱出的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回顾性探析

    作者:黎云冲

    目的:总结和分析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脱出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法在临床上取得的疗效,为以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于我院于近期收治的多节段颈椎间盘脱出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2例,采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取得的疗效.结果:对手术治疗对多节段颈椎间盘脱出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3.06%,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和脑脊液漏的情况.结论:采取手术疗法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脱出的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治愈率高,且未见严重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个性化手术治疗

    作者:黄象望;盛斌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2年2月~2010年2月CSM患者98例,男57例,女41例,3节段78例,4节段20例.采用颈椎前路两节段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53例;前路单节段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结合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18例;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椎弓根钉植入固定术27例.术后复查X光片,观察植骨融合稳定情况,采用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前路90 ~ 140min,平均120m in;后路120 ~ 220m in,平均170m in.术中出血量:前路手术130~600mL,平均200mL;后路手术200~800mL,平均650mL.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6.5个月.颈椎前路:术前JOA评分为(5.8±3.2)分,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3.2±2.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改善率为(74.5±18.2)%,优良率为90.1%;颈椎后路:术前JOA评分(4.O±2.8)分,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14.2±3.2)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善率为(70.3±12.O)%,优良率为86.3%.前路后路手术JOA改善率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或其他退变性的因素所致的脊髓型颈椎病,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MRI影像学改变,采用个性化的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一期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式探讨

    作者:张军;廖文波;蔡玉强;覃建朴;曹广如;杨朔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1月~2008年6月治疗的17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男10例,女7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5.8岁,结核病灶位于胸段8例,腰段3例,胸腰段6例,其中8例合并脊髓压迫,Frankel分级D级3例,A级1例,C级4例,术前均行脊柱X片,MRI及CT扫描,根据影像学改变拟定手术方式.对前柱受到病变破坏,中柱大部分完整的节段,行病灶清除,颗粒植骨;对前、中柱均受到严重破坏的节段行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或钛网支撑植骨,内固定;对前、中柱均受到严重破坏伴后突畸形的节段行病灶清除,矫形,自体肋骨或钛网支撑植骨,内固定术,伴有脊髓压迫的同时行脊髓减压.根据病变节段破坏的程度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的组合,一期清除所有病灶.随访根据神经功能分级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脊柱X片或CT扫描检查脊柱畸形矫正和病灶愈合;红细胞沉降率,一般情况观察整体的转归.结果 1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3.5月.手术后1年,1例患者扶拐行走Frankel分级D级,其余患者脊髓功能均恢复正常,后凸畸形平均矫形72.5%,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时间平均4.3月,结核症状消失时间平均3.6月.结论 多节段脊柱结核各节段结核病灶的特征具有明显不均一性,根据病变破坏的范围、是否产生脊髓压迫、是否出现后凸畸形等重要特征对各节段病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一期对所有病灶进行处理,结合规范的抗结核化疗与充分的术前准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83 条记录 15/20 页 « 12...1213141516171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