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椎椎弓根置钉安全区与禁区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齐登彬;王岩;王景明;郑国权;张雪松

    目的 采用CT和MRI技术对胸椎椎弓根内侧壁、硬膜囊和脊髓在椎板上投影区与椎板解剖标志点相对位置研究,确定椎弓根钉置入安全区和禁区.方法 收集自2009-06—2012-07的56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和54例正常青少年胸椎CT资料,以及31例AIS和30例正常青少年胸椎MRI资料.CT测量椎弓根狭窄处内侧壁在椎板上的投影点与"原点"的距离(DPO).MRI测量双侧椎弓根狭窄处对应的硬膜外间隙(EDS)、硬膜下间隙(SDS)、脊髓外间隙(SES),并对AIS患者顶椎区各间隙凹凸侧进行分组对比.结果 AIS患者与正常人椎体CT轴切面上椎弓根狭窄处内侧壁投影点与"原点"位置基本重合,二者T1~12椎体DP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硬膜囊在椎板上投影区(椎弓根钉置入相对禁区)为双侧椎板上原点向内1.43~1.98 mm的区域,脊髓在椎板上的投影区(椎弓根钉置入绝对禁区)为双侧椎板上原点向内4.64~6.35 mm的区域.AIS患者顶椎区硬膜囊略向侧弯凹侧移位,但两侧E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区凹侧SDS、SES明显小于凸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椎椎弓根内侧壁在椎板上投影点与椎板标志点位置重合,结合MRI对硬膜囊和脊髓在椎板投影位置的确定,可帮助临床医师在置入椎弓根钉时更好地判断椎弓根、硬膜囊和脊髓的位置,确定椎板上的置钉禁区,避免螺钉置入椎管造成硬膜囊或脊髓损伤.

  • 胸椎椎弓根钉的钉道CT影像学分析

    作者:刘新宇;郑燕平;李建民;原所茂;袁振灿;李伟;李小斌;贾龙

    胸椎螺钉技术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从解剖学上来看,胸椎椎弓根直径明显小于腰椎椎弓根,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有损伤血管、脊髓、神经根及胸膜的可能性.

  • 正常人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的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崇文;佟斌;吴志民;杜绍海;王宇飞;陈志勇;郜玉忠;张露;程显江

    目的 应用CT扫描片测量正常人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胸椎椎弓根有关数据,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10例正常人、AIS患者侧凸凸向右侧Cobb角10°~35°之间10例及Cobb角≥35°10例,测量胸椎椎弓根的宽度、长度及椎体旋转度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AIS患者椎弓根表现出不对称,且Cobb角≥35°组较Cobb角10°~35°之间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对脊柱CT扫描,能为每一个椎体椎弓根提供精确的进钉点和方向,以提高胸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

  • CT引导下的经皮胸椎穿刺活检术

    作者:雪原;王沛;李大成;马信龙;李杨;孙景成;郭世绂

    经皮椎弓根技术是经皮椎体活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普及和推广中的关键技术.胸椎椎弓根较细且与重要器官毗邻,所以胸椎椎弓根闭合穿刺技术较腰椎更加复杂."C"型臂X线机引导的椎弓根穿刺术对"C"型臂清新度和手术床的透光性要求较高,穿刺器械的手柄要求X线透光,经济成本高[1],在我国一些地区还未推广.而CT设备在我国已经普及,穿刺器械手柄无须X线透光,可精确诱导穿刺针进入病灶或空腔.本文总结我院35例胸椎椎弓根穿刺活检经验,归纳出CT引导下安全胸椎椎弓根穿刺五步法,为胸椎闭合椎弓根穿刺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病人的手术配合

    作者:吴跃仙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由于其稳定可靠的力学特点,在下胸椎及腰椎骨折、肿瘤和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中上胸椎椎弓根直径小,与之相邻的解剖结构复杂,重要组织脏器多,给椎弓根螺钉置入增加了难度和风险,在中上胸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报道很少.我院骨科自2001年3月-2004年5月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2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就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 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

    作者:张少杰;王星;史君;陈杰;马世峰;王建;李志军;张元智;刘红伟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应用于儿童脊柱损伤治疗中,儿童胸椎椎弓根细小,解剖结构变异大、毗邻关系复杂,如将以成人数据为依据的椎弓根螺钉技术简单地应用于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儿童,手术风险极大,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和降低失误率成为儿童椎弓根内固定技术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所在。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为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提供一种个性化、精确化的定位方法。方法:对4例儿童尸体标本CT 扫描后将原始数据利用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标本随机分为2组:一组采用传统椎弓根内固定法,另一组采用逆向工程原理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并制造出个体化导航模板,利用个体化导航模板在标本上辅助置入腰椎椎弓根螺钉,随后分别根据CT 扫描评价椎弓根螺钉置钉位置。结果与结论:传统椎弓根内固定法置钉准确率为58%;而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法的置钉准确率为81%,置钉成功率优于传统手术组,且经过卡方检验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充分体现了置钉个体化原则,为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方法。

  • 胸椎椎弓根应用解剖对椎弓根钉置入方法的影响

    作者:王璐;赵琳;刘伯锋;王航辉;阮彩莲

    目的 通过对标本不同节段胸椎椎弓根形态测量及观察资料进行统计,旨在为胸椎推弓根螺钉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参考.方法 成人干燥脊柱尸体骨34具,标本生前无脊柱相关疾病记录,无脊柱外伤历史.脊柱大体形态及X片检查无明显病变及畸形,无严重骨质疏松,无明显骨质缺损.用游标卡尺及角度测量仪对椎弓根形态测量如下指标: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高度(PH)、椎弓根后缘皮质到椎体前缘皮质距离、椎弓根间距、椎弓根矢状面夹角、椎弓根-椎板夹角、椎弓根内、外、上、下缘皮质厚度(MCT、LCT、SCT、ICT)、椎弓根内部松质骨高度及宽度(SBW、SBH),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PW从T1至T5逐渐减小,之后逐渐增大;椎弓根矢状径自T1至T3逐渐增大,从T4至T6逐渐减小,自T7开始又逐渐增大;椎弓根后缘皮质到椎体前缘皮质距离从T1至T9逐渐增加,T9至T12变化不大,大距离为T9;椎弓根间距自T1至T6逐渐减小,之后逐渐增加;椎弓根矢状面夹角从T1至T8逐渐减小,T10以下为负角.椎弓根-椎板夹角从T1至T10椎弓根轴线基本与椎板垂直,T11、T12分别与椎板接近垂直.椎弓根拟进钉点T1与T12位于横突中点,T2及T11位于横突根部中上1/3点,余节段位于横突根部上缘,及横突上缘与椎板交界处.椎弓根SCT> ICT、SBW与SBH分别与PW及PH变化趋势一致,SBH> SBW,MCT> SCT.椎弓根轴线与冠、矢状面夹角决定着椎弓根螺钉的进钉方向.结论 上胸椎可将进钉点稍内移,减小矢状面夹角.在下胸椎,进钉点时可适当向外,同时增大进钉时的矢状面夹角.螺钉与冠状面之间夹角可选择椎板来确定螺钉与冠状面之间夹角,还应注意同一节段两侧进钉点间距.

  • 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宁;方煌

    人类曾用铁丝、钩棒等胸椎后路固定器械矫正脊柱畸形、维持脊柱稳定,并获得极大成功.但理论上讲,这些器械需涉及更多节段,通过至少一个完整的软组织,并用间接生物力学固定.椎弓根是脊柱坚固的结构,可经受侧弯应力、旋转应力和伸屈应力.节段性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应用,成为脊柱外科后入路常用的内固定方法.本文试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历史、胸椎椎弓根的应用解剖、置钉技术、该技术相关的并发症及辅助技术进行综述.

  • CT三维重建青少年胸椎椎弓根断面测量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振锋;李志军;李筱贺;蔡永强;李庭斌;王星

    目的 为青少年胸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多排螺旋CT对正常青少年(14~17岁)46例自愿者进行胸椎扫描,三维重建后,测量椎弓根高、椎弓根宽、椎弓根骨松质宽及椎弓根骨松质高,观察椎弓根内部骨质分布情况.结果 椎弓根宽呈两端大、中段小的变化趋势,T4小(3.85±0.77)mm,T1大(8.12±1.39)mm;椎弓根高为逐渐增加的波浪形曲线,T3小峰:(10.93±0.88)mm,T12大:(15.68±1.25)mm;椎弓根骨松质宽为先减小后增大,T11大(5.24±1.3)mm;椎弓根骨松质高T4小(5.74±2.4)mm,T11大(13.18±2.3)mm.结论 青少年胸椎真正能决定螺钉直径的是骨松质宽,椎弓根螺钉置入时应结合影像学资料,选择合适的螺钉及进钉部位和方向.

  • CT机监控定位在胸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进顺;黄文铎

    目的:探讨CT机监控定位在胸椎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方法:18例患者,男13例,女5例,均采用CT机监控下椎弓根置管定位,置入胸椎椎弓根钉共74颗.结果:术后CT扫描证实置钉优良率达100%.结论:CT机监控椎弓根置管定位方法,有效解决了胸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这一难题.

  • 正常儿童胸椎椎弓根数字化形态学研究

    作者:张少杰;王星;马世峰;蔡永强;刘红伟;任小燕;李志军

    目的 通过对4~12岁正常儿童胸椎椎弓根的数字化形态学测量,探讨其形态特征及发育特点,为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60例正常儿童胸椎CT扫描数据,间隔3岁为1个年龄组,共分为3组,每组20例,将CT资料导入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后测量椎弓根宽、椎弓根高、钉道长、e角和f角等相关参数.结果 椎弓根宽、椎弓根高、钉道长总体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10~12岁组与4~6岁组、7~9岁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弓根宽随椎序先减小再增大,椎弓根高、钉道长总体随椎序的增加呈明显递增趋势,e角、f角则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角总体随椎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而到T11~T12为负角,f角总体呈波浪状下降趋势.结论 4~12岁正常儿童胸椎椎弓根相关参数随年龄的增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提示临床对这一群体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时应尽可能体现"个体化置钉"原则,以提高儿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成功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