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调查中国人群骨密度水平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多中心大样本体检人群调查

    作者:程晓光;董剩勇;王亮;冯剑;孙冬茂;章秋;黄际远;温庆祥;胡荣;李娜;王倩倩;马远征;付晓霞;曾强

    目的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调查我国不同地区成年体检人群平均骨密度水平和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方法 选取2008—2018年在全国7家三甲医院参加健康体检且年龄在20岁以上的受检者75321人,采用GE Lunar Prodigy或iDXA型号DXA扫描仪测量腰椎1~4、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用同一欧洲脊椎体模(ESP)在每台DXA机器上重复扫描10次并分别构建每个中心的回归方程校正骨密度值.每5岁为一个年龄组,计算峰值骨量,以平均峰值骨量和标准差计算T值.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标准.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年龄标准化.结果 终纳入研究对象共75321人,其中男性40944人(54.36%),女性34377人(45.64%);总体年龄(51.8±10.9)岁,男性和女性年龄分别为(51.1±10.6)岁和(52.7±11.1)岁.各测量部位平均骨密度值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到西南地区呈递减趋势,随着体质指数水平增加呈上升趋势(P均<0.001).男性峰值骨密度出现在20~30岁,腰椎1~4、股骨颈和全髋峰值骨密度分别为1.09 g/cm2、0.97 g/cm2和0.97 g/cm2;女性峰值骨密度值出现在35~40岁,腰椎1~4、股骨颈和全髋峰值骨密度分别为1.11 g/cm2、0.84 g/cm2和0.88 g/cm2.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的部位男性为股骨颈(4.58%),女性为腰椎1~4(23.38%).50岁以上人群年龄标准化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男性为6.46%,女性为29.13%.按照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骨质疏松症患者男性10879115例,女性49286542例.结论 我国20岁以上体检人群骨密度水平与性别、年龄、地区和体重水平相关.全国5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年龄标准化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6.46%和29.13%.

  • 1373名活跃老年人健康体适能数据分析

    作者:孟申;林世平;林玉瑰;王作亮;陈耀秀;林恩平;叶霞;冯丹;陈红丽

    目的 了解入住海口恭和苑老人健康体适能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在海口恭和苑入住的1 373名老人的健康体适能测试结果.老年人年龄在60~94岁之间,平均(70.30±6.65)岁,其中男性611名,女性762名.按照年龄分组为60~69岁组,70~79岁组,≥80岁组.测试项目包括心肺耐力、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平衡指数、体脂肪率、体质指数(BMI)和骨密度.测试数据使用SPSS11.0数据统计工具进行统计分析,数值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心肺耐力、肺活量、握力、骨密度、坐位体前屈能力在男性和女性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心肺耐力(t=4.39,P=0.00)、肺活量(t=20.76,P=0.00)、握力(t=31.39,P=0.00)、骨密度(t=4.79,P=0.00)男性好于女性.≥80岁组坐位体前屈女性好于男性(t=-4.56, P=0.00).BMI男性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女性只在≥80岁组呈下降趋势,男性的BMI高于女性, 60~69岁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2),70~79岁组和≥8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1.06,P=0.93、0.29).男性体脂肪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女性60~69岁组和70~79岁组呈上升趋势,≥80岁组低于其他两组,男性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3,P=0.00).选择反应时随年龄增长而延长,但是各组男性和女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5、-1.58、-0.49,P=0.45、0.11、0.63).平衡指数各年龄组均显示女性好于男性,60~69岁组和70~7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3.76,P=0.00),≥80岁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64,P=0.52).结论 1 373例活跃老年人健康体适能测试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变差的趋势;柔韧性、平衡指数老年女性好于男性;心肺耐力、肺活量、握力、体脂肪率、骨密度老年男性高于女性.

  • 健康管理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董红宇;徐连那;毕黎琦

    目的 探讨健康管理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妇女140例经知情同意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组(A组)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并予健康管理干预组(B组),进行12个月的随机对照研究,分别于入组基线时与12个月结束时测量前臂、腰椎及髋部的骨密度,并计算12个月内两组患者的骨折发生率.结果 经过12个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三部位骨密度变化的差值均具有明显的差异,B组(0.54 ±0.14,0.80±0.12,0.73±0.15)大于A组(0.50±0.13,0.78±0.15,0.68±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骨密度升高幅度与依从性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且其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健康管理在增强患者依从性的同时,明显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是治疗有效性与持续性的有力保障.

  • 体检人群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中骨密度异常调查

    作者:温小恒;张彪;姜艳;李翠平;王惠君

    目的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体检人群的骨密度异常情况.方法 对2009年7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健康医学部进行健康查体的体检者的甲状腺功能[按照甲状腺功能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正常组)、亚甲亢组和亚甲减组]、骨代谢生化指标和骨密度进行回顾性分析.排除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患有继发性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疾病者以及有相应的服药史的体检者.结果 共纳入6884人,其中女性3726人,男性3158人,平均年龄为(50.74±10.41)岁.亚甲亢组血钙低于正常组,亚甲亢组、亚甲减组血磷均高于正常组,亚甲亢组碱性磷酸酶高于正常组,P<0.05.男性正常组、亚甲亢组和亚甲减组骨密度异常率分别为36.10%(1049/2906)、29.27%(12/41)、27.01%(57/211),亚甲亢组与正常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减组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01,P<0.01).其中,男性亚甲减组中40~49岁亚组骨密度异常率为15.07%(11/73),低于相应正常组[33.33%(367/734)](χ2=10.4618,P<0.01),其余年龄段男性亚甲减组与对应的正常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甲状腺功能正常、亚甲亢和亚甲减三组骨密度异常率分别为38.81%(1286/3314)、45.83%(33/72)、40.88%(139/340),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多数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体检人群的骨密度异常率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能是血清学异常出现在先,骨骼的形态学变化在后.更敏感的、能够代表骨代谢状态的检测项目有待发现.

  •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控风险因素分析

    作者:朱秀芬;何占德;Brian Lin;曹威;陈新;杨海明;林华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相关可控风险因素,提示管理可控风险因素的临床价值.方法 绝经后女性626例,收集患者年龄、身高、体重、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值及腹部体脂含量等信息,采用Tetrax平衡测试系统评估跌倒风险.通过胸腰段X线侧位片将患者分为椎体骨折组和无椎体骨折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并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椎体骨折与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及骨密度、跌倒风险、体脂含量等可控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椎体骨折组328例,无椎体骨折组298例,骨折涉及426个椎体.椎体骨折组与无椎体骨折组比较,椎体骨折组具有年龄大[(68.67±9.29)岁比(63.04±9.30)岁]、身高矮[(151.10±4.39)cm比(154.90±5.86)cm]、骨密度低[腰椎骨密度(0.85±0.16)g/cm2比(0.93±0.17)g/cm2,全髋骨密度(0.72±0.18)g/cm2比(0.81±0.13)g/cm2]及腹部脂肪含量高[(41.30±5.20)%比(36.30±5.90)%]、跌倒风险高(41.38±25.79比36.20±26.22)的特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身高、BMI、腹部体脂含量、跌倒风险腰椎和全髋骨密度与椎体骨折显著相关,r值依次为0.358、-0.323、0.169、0.186、0.135、-0.398、-0.364(P均<0.001).结论 骨量丢失、跌倒风险增高、腹部脂肪含量增加是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重要可控风险因素.

  • 健康管理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及其高危人群的研究

    作者:林华;陈新;朱秀芬;钱程;吴秋华;柳剑

    目的 探讨健康管理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及其高危人群干预的作用.方法 300例绝经后妇女经知情同意为观察对象,其中240例为骨减少,另60例为骨质疏松患者,240例骨量减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骨茸减少管理组(A组)和骨量减少对照组(B组),每组120例.60例骨质疏松患者为骨质疏松管理组(C组).为期1年的随机对照和自身对比研究,A组和C组干预内容包括,每季度进行1次(30 min~1 h)的健康知识讲座、健康问题咨询和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平衡饮食,日晒(每天30 min~2 h,每周8 h以上),有氧运动(每天30 min~1 h,每周3~5次),每天补充元素钙600 mg和维生素D 125 IU.B组为骨量减少对照组,饮食、运动及生活方式无特殊要求.所有对象每月随访一次,监测内容为信息采集与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信念持有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健康知信行)指导,分别于干预前和12个月时测量腰椎、髋部总量、股骨颈、Words区、粗隆的骨密度.结果 229例患者1年后得到随访,A组和C组健康知、信、行自身比较优秀率明显提高.骨量变化:A组与B组比较,腰椎骨量变化有显著性提高(0.890±0.142)s/cm2,(0.855±0.138)s/cm2,P=0.0459,腰椎骨量变化值(0.025±0.069/-0.003±0.095,P=0.0016)和髋部骨量变化值(0.015±0.105/-0.004±0.096,P=0.0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健康管理前后自身比较,腰椎和髋部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教育和生活方式调整等为目的 的健康管理干预1年,绝经后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相关危险因素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已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管理前后骨量未见明显变化.

  • 八项骨转换指标与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性

    作者:谢奇朋;叶定兴;温怀凯;李向阳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骨质疏松与骨转换标志物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设计。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定男性102例T2DM患者腰椎骨密度,并将之分为骨质疏松组(50例)和非骨质疏松组(52例)。然后,测定其血清骨标志物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N-terminal peptide of typeⅠprocollagen,T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N端骨钙素(N-MID Osteocalcin,N-MID)、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l)vitamin D3,25-(OH)VD3)、血清钙(Ca)、血清磷(P)、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肌酐等相关生化指标。同时,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8项骨转换指标与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腰椎(L1~L4)和脊柱的总密度骨密度(0.91±0.10、0.96±0.12、1.04±0.10、1.03±0.10、0.98±0.08)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1.21±0.12、1.30±0.13、1.37±0.16、1.39±0.14、1.33±0.15;t值分别为13.688、13.710、12.542、14.988、14.566, P均<0.01),骨质疏松组的TPINP、β-CTX、HbA1c[(49.16±17.94)μg/L、(615.63±131.24) ng/L、(9.81±2.37)%]高于非骨质疏松组[(35.44±2.97)μg/L、(532.00±119.23)ng/L、(8.22±0.41)%;t值分别为-4.412,-3.371,-4.687,P均<0.01],而25-(OH)VD3低于骨质疏松组[(17.23±4.88)μg/L比(20.02±5.53)μg/L, t=2.696,P<0.01]。T2DM患者骨质疏松组的T-PINP、β-CTX和HbA1c与腰椎和脊柱骨密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720、-0.615、-0.768,P<0.01),而25-(OH)VD3与腰椎和脊柱骨密度呈正相关(r=0.808, P<0.01)。结论男性T2DM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密度下降,TPINP、β-CTX、25-(OH)VD3和HbA1c指标有助于对T2DM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进行早期诊断。

  • 城乡不同膳食模式对大学新生骨密度、体重指数值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素芳;穆敏;阮亮;赵奇红;博庆丽;李李;盛杰

    目的 了解城乡来源大学新生膳食模式差异,分析膳食模式与骨密度、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1319名17~20岁大学新生膳食模式及其与骨密度、BMI的关系.结果 (1)城乡大学新生在4种膳食模式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男女生选择“西方食物”型(x2=31.548,P=0.000;x2=13.068,P=0.001)、“动物性食物”型(x2=8.279,P=0.016;x2=41.137,P=0.000)及“钙类食物”型(x2=37.254,P=0.000;x2=15.651,P=0.000)的比例均高于农村,农村男女生选择“中国传统”型(x2=36.194,P=0.000;x2=25.936,P=0.000)膳食模式比例均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来自农村男生的平均身高、体重、BMI、骨密度值均低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而农村女生仅身高和体重低于城市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3)农村和城市男女生“西方食物”型膳食模式的因子得分均与BMI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7、0.192、0.551和0.465,P值均<0.001),“钙类食物”型膳食模式因子得分均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0.342、0.841和0.786,P值均<0.001),而“中国传统”型膳食模式的因子得分在农村和城市男生中均与BMI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23和-0.093,P<0.05),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5和0.711,P<0.001).结论 城乡不同膳食模式对大学新生骨密度、BMI有显著影响.

  • 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的相关性及对骨质疏松诊断的差异性分析

    作者:黄际远;宋文忠;史克俭;黄梅;冯峡玉;温群芳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OP)发病率逐年增加并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问题.骨密度(BMD)测定对OP诊断、防治、骨折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不同种族、性别、年龄、骨骼部位其BMD变化规律及OP检出率不同.本研究检测成都市城区中老年健康人群腰椎与髋部BMD,观察不同部位检测相关性及对OP诊断的影响.

  • 中老年人营养素摄入量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作者:马方;楼慧萍;潘慧;于康;李宁;刘鹏举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营养素摄入量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对200名在北京协和医院健康体检者进行膳食调查及测量腰椎(L)2~4、股骨大粗隆及股骨颈的骨密度,并分为中青年男女组、老年前期男女组和老年男女组,各组及性别间进行比较.结果 男性老年组平均每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的摄入量分别为(71.4±11.7)g、(294.2±54.7)g和(2196.9±311.3)kcal,显著低于男性中青年组;男性中青年组平均每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的摄入量分别为(91.7±19.5)g、(81.8±85.2)g和(2716.0±451.7)kcal.钙摄入量以女性老年组为低,平均每日摄入量为(362.0±167.1)mg;男性老年组L2~4、股骨大粗隆及股骨颈的骨密度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中青年组(P<0.05)及男性老年前期组(P<0.05);女性各组L2~4、股骨大粗隆及股骨颈的骨密度异常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显著(P<0.0001);男性老年前期组和老年组骨密度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女性老年前期组(P<0.05)和女性老年组(P<0.05).结论 影响老年女性骨密度异常的因素之一可能为钙摄入的减少,脂肪摄入量的增加可能是影响骨健康的因素之一.

  • 老年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志勇;侯晓华;解光越;孙晓威;薛玲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并对结果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8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髋部骨折组),测定其骨密度和尿液中生化标志物Ⅰ型胶原羟基末端肽、脱氧吡啶啉浓度,并选取60名非髋部骨折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检验.结果 髋部骨折组骨密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尿液Ⅰ型胶原羟基末端肽、脱氧吡啶啉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验证骨质疏松患者更易发生髋部骨折.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多发于外伤,但骨密度和尿液Ⅰ型胶原羟基末端肽、脱氧吡啶啉的含量检测表明,骨质疏松是老年髋部骨折一个重要因素.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和骨密度改变的相关性

    作者:陈冬梅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和骨密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将32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T值分成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检测腰椎1-4(L1-L4)、股骨颈、Wards三角、大粗隆的骨密度值(BMD)、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别,并对骨密度和血脂、年龄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⑴骨质疏松组的TG、体重指数(BMI)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⑵HDL-C与腰椎1-4(β=-1.192,P=0.019)及大粗隆(β=-0.894,P=0.037)的BMD负相关;年龄与股骨颈的BMD负相关(β=-0.034,P=0.021).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HDL-C与腰椎及大粗隆BMD负相关,可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 大豆异黄酮对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骨代谢及形态学的影响

    作者:余清;苏宜香;王文蔚;李安乐;刘存丽;王一龙;胡万里

    目的 研究大豆异黄酮(SI)对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骨代谢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70只雌性SD大鼠按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高脂组、雌激素组、SI低、中、高剂量组,假手术与正常对照组,前5组摘除双侧卵巢.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饲养.每周称重1次,灌胃给予受试物,干预周期为12周,分别于去卵巢、给药4、8周、处死前抽取尾静脉血,实验结束后取内脏及骨骼标本,分别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骨密度等指标,共63只大鼠完成实验.结果 去卵巢后雌激素与SI干预可恢复AKP活性,高剂量SI干预对维持大鼠骨密度的作用与雌激素相似并能缓解因去卵巢造成骨丢失的显微镜像、维护心肌细胞肌微丝与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完整性,全视野下以雌激素组、高剂量干预组与正常组结构为接近,高脂组显微结构损坏明显.结论 SI对去卵巢大鼠的骨代谢及形态学存在一定影响,高剂量干预可使去卵巢大鼠血清AKP酶活性恢复、逆转因去势造成的骨密度下降、维持血清钙、磷水平,低剂量效果不显著.

  • 饮奶与单纯补钙对儿童骨密度和生长发育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李楠;王茵;荫士安

    目的 根据已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综合评价饮用牛奶和单纯补充钙剂对儿童身高、体重和骨骼密度增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Meta分析,对国内外有关儿童饮奶或补充钙剂后测量骨密度和身高及体重增长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 检索出从1993年到2006年间已发表的29篇相关文献,经过筛选后收集到11篇符合本次Meta分析的纳入标准.评价骨密度共15项研究2205例研究对象入选.其中饮奶试验9项,单纯补充钙剂的试验6项,各项研究的方差齐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采用Meta分析的随机效应模型,饮奶试验和补钙试验的干预组与对照组骨密度增长率差值的合并均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2.01(0.92~3.09)和1.05(0.66~1.43).评价身高、体重共11项研究1673例研究对象入选.其中饮奶试验6项,单纯补充钙剂试验5项,各项研究的方差齐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采用Meta分析的随机效应模型,饮奶试验和补钙试验的干预组与对照组的身高增长率的差值的合并均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5(0.09~0.41)和-0.10(-0.25~0.05),体重增长率差值的合并均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63(0.33~0.93)和-0.75(-1.98~0.49).结论 补充钙剂仅对儿童骨密度的增长有显著影响,饮用牛奶对儿童的身高、体重和骨密度的增长均有显著影响.

  • 青春早期女童体力活动与骨量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玲;陈裕明;肖新才;苏宜香

    目的 探讨体力活动与青春前期女童骨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年龄在(10±1)岁的194名青春早期女童全身、股骨颈、Ward三角区和L1-L4的骨密度(BMD)和骨矿物质含量(BMC),采用问卷和跟踪记录调查女童的体力活动和膳食钙摄入.结果 日均承重和日均总体力活动能耗与上述位点BMD和BMC均显著正相关,而非承重体力活动与BMD和BMC无显著相关.BMD和BMC随着承重体力活动能耗增高而增高,平均能耗从950 kJ(227 kcal/d)增加到1737 kJ(415 kcal/d)时,各位点BMC增加17.5%~29.0%,BMD增加8.8%~17.1%.结论 青春前期女童适当增加体力活动量,尤其是承重体力活动量,有助于获得更多的骨量积累.

    关键词: 用力 骨密度 青少年
  • 绝经妇女补充大豆异黄酮和钙后骨密度的改变及与ER基因Px单倍型的关系

    作者:董杰;黄振武;朴建华;李芳;曾晶;龚洁;杨晓光

    目的 探讨绝经妇女补充大豆异黄酮和钙1年后骨密度(BMD)的改变及与雌激素受体(ER)基因Px单倍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691名汉族45~65岁绝经妇女的ER-α的PvuⅡ和Xba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从497名Pvu Ⅱ-Xba Ⅰ单倍体确定者中抽取93名进行为期1年的随机对照干预实验.根据基线时BMD测定结果,将T<-1.5者纳入干预组(共52名),其余的作为观察组(共29名).将干预组对象随机分为2组:补钙+维生素D(VD)组和补钙+VD+大豆异黄酮组.给予的剂量分别为:钙440 mg/d;VD 100 IU/d;大豆异黄酮100 mg/d,正常观察组不给予任何特殊处理,干预期为12个月.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DXEA)测量测定基线和终期腰椎及髋部的BMD.结果 试验结束后,观察组的绝经后妇女,全身、腰椎及股骨颈的BMD较基线时降低,变化率分别为-1.88%,-3.31%,-3.09%.ER-α的Px基因型全身BMD较基线时性降低2.44%,而non-Px基因型则无显著性改变.补钙组和补钙+大豆异黄酮组,全身及股骨颈的BMD都较基线时降低,但组间的变化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而腰椎、大转子的BMD较基线未有显著性的改变,甚至有略微升高.补钙和补大豆异黄酮对BMD的影响与ER-α的基因型无关.结论 妇女绝经后骨量开始丢失,丢失速率似乎与ER基因Px单倍型有相关性.已出现骨量减少的绝经后妇女补钙1年能降低骨量的丢失速率,但补充大豆异黄酮1年尚未观察到对BMD保护的作用.补钙及大豆异黄酮对BMD的干预效果与ER-α基因多态性无关.

  • 15~17岁舞蹈专业与普通中学女生骨矿含量的差别及与体力活动状况的关系

    作者:杨丽琛;胡静;兰燕;杨艳华;张倩;朴建华

    目的 对比研究15~17岁舞蹈专业女生的骨矿含量(BMC)与普通中学女生的差别,并探讨其体力活动状况与BMC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舞蹈专业15~17岁女生60名,以同年龄段77名普通中学女生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并用"一年回顾身体活动调查表"调查其体力活动情况,用双能X射线吸收仪测量伞身和前臂BMC.结果 舞蹈女生组每天的体力活动水平(PAL)及平均每天的能量消耗(EE)值分别为(2.17±0.34)、(6876.43±1036.72)kJ,高于对照组的(1.63±0.34)及(5388.43±920.83)kg(t值分别为7.283和7.214;P值均<0.01);对照组全身及两侧手臂的身高别BMC分别为(14.494±1.272)、(0.829±0.101)、(0.829±0.097)g/cm,舞蹈女生组分别为(13.896±1.308)、(0.779±0.088)、(0.766±0.093)g/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63,-2.892,-3.650;P值均<0.01);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和体质指数(BMI)后,舞蹈女生组的身高别全身及左右腿BMC分别为(14.550±0.146)、(2.681±0.033)、(2.821±0.031)g/cm,对照组的相应部位BMC分别为(13.947±0.131)、(2.389±0.030)、(2.450±0.028)g/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868,36.520,65.279;P值均<0.01).舞蹈女生组平均每天的专业训练时间与双下肢、全身BMC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8、0.448、0.554,P值均<0.01);舞蹈女生组从事专业舞蹈训练的年限也与双下肢BMC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38,0.304,P值均<0.05).结论 舞蹈女生的全身及双腿BMC在校正年龄和BMI后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与她们下肢长期以来高强度的负重运动有关.

  • 维生素D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多态性与体力活动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的交互作用

    作者:李星;何国鹏;苏宜香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起始密码子(Fok I位点)多态性与体力活动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的交互作用.方法 选择228名9~11.5岁未月经初潮的健康女童进行2年追踪,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对象追踪前后全身、左侧近端股骨(包括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和华氏三角区)和L1~L4腰椎骨密度,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VDR基因Fok I位点多态性.结果 本次研究的有效观察人数为176名.Fok I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BMD)2年增长率没有关联.在低体力活动水平(<1197 kJ/d)时,FF基因型女童左侧近端股骨骨密度(THBMD)和股骨颈骨密度(FNBMD)增长率低于Ff+ff基因型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力活动与THBMD和FNBMD增长率有关联,但仅限于FF基因型女童.结论 VDR基因Fok I多态性与体力活动水平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存在交互作用,低体力活动水平的FF基因型女童可能是骨量增长较低的危险人群,体力活动能促进FF基因型女童骨量增长.

  • 锌缺乏对大鼠骨骼矿化的影响

    作者:张月红;程义勇;洪燕;王冬兰;李树田

    目的探讨缺锌对大鼠骨骼矿化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缺锌组、对照组和对喂组,每组10只.缺锌组饲料锌含量为3.9 mg/kg,对照组饲料锌含量为24.7 mg/kg,对喂组饲对照组饲料,饲料摄入量与缺锌组相同.运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测量骨骼矿化相关指标、测定股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骨中锌、钙、磷、镁、锰、铜元素和骨骼羟脯氨酸含量及血中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骨钙素含量.结果缺锌组大鼠与对照组和对喂组相比,骨矿化沉积速率、股骨磷、锌、骨羟脯氨酸及血清降钙素、骨钙素含量显著降低,缺锌组相应指标分别为:(3.26±0.34)μm/d、(64.54±2.34)g/kg、(54.4±9.5)mg/kg、(9.28±1.62)g/kg、(41.2±13.5)μg/L、(82±30)μg/L;对照组分别为:(5.37±0.53)μm/d、(69.01±4.05)g/kg、(117.4±8.0)mg/kg、(11.31±1.30)g/kg、(68.3±14.4)μg/L、(131±46)μg/L;对喂组分别为:(5.45±0.30)μm/d、(67.81±3.56)g/kg、(106.7±8.4)mg/kg、(10.88±1.47)g/kg、(63.7±12.0)μg/L、(120±52)μg/L.骨矿化延迟时间和骨基质成熟时间显著增加,缺锌组相应指标分别为:(1.08±0.19)d和(7.12±2.30)d;对照组分别为:(0.39±0.06)d和(2.21±1.12)d;对喂组分别为:(0.40±0.06)d和(2.12±0.58)d.缺锌组大鼠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和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喂组相比有降低的趋势;缺锌组股骨钙、镁、锰和铜含量与对照组和对喂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锌缺乏可能使循环中的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含量减少,导致骨盐沉积不良而影响骨骼矿化过程.

  • 北京城区老年绝经妇女维生素D与骨矿密度的关系

    作者:刘颖;胡小琪;付萍;王翠侠;段一凡;李军;张倩

    目的 分析北京城区老年绝经妇女维生素D水平与其身体各部位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在2008年5月至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北京3个城区所辖17个礼区的60岁以上老年绝经妇女400名(年龄的中位数为67.8岁),采用美国DioSorin放射免疫试剂盒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浓度,根据血清25(OH)D浓度将对象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A组,25(OH)D≤25 nmol/L]、不足组[B组,25 nmol/L<25(OH)D≤50 nmol/L]、适宜组[C组,50 nmol/L<25(OH)D≤75 nmol/L]和维生素D充足组[D组,25(OH)D>75 nmol/L].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全身、腰椎(L_(2~4))和股骨近端的BMD.结果 血清25(OH)D浓度为(36.0±14.6)nmol/L,全身和股骨颈BMD分别为(0.829±0.090)、(0.679±0.106)g/cm~2.A、B、C+D组全身BMD分别为(0.811±0.077)、(0.825±0.088)、(0.864±0.112)g/cm~2(F=16.93,P<0.01),股骨颈BMD分别为(0.666±0.107)、(0.673±0.099)、(0.725±0.117)g/cm~2(F=18.36,P<0.01),血清25(OH)D浓度与全身、股骨颈BM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7、0.18,P值均<0.05).结论我国老年妇女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腰椎、股骨近端、髋部以及四肢BMD密切相关.

7794 条记录 10/390 页 « 12...78910111213...38939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