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法学性能验证及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岚;邵文琦;张爱伦;戴谦;吴炯;王蓓丽;郭玮;潘柏申

    目的 对酶法检测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进行方法学性能验证,并评估其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方法 方法学性能验证.评估酶法检测sdLDL-C试剂盒的正确度、精密度和线性范围.收集2016年7月至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体检120名表面健康人群(平均年龄45.8岁,其中男59名,女61名)建立sdLDL-C参考区间.收集因胸闷胸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患者212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110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阴性102例.分别比较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sdLDL-C水平;使用Gensini积分判断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分为冠状动脉堵塞严重组(Gensini积分>30)和冠状动脉堵塞轻微组(Gensini积分≤30),比较两组间sdLDL-C水平;进一步采用Logistic二元逐步回归方程分析sdLDL-C与冠状动脉堵塞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1水平校准品重复检测均值1.40 mmol/L,偏倚3.7%,符合厂商的允许偏差范围;3水平混合血清的批内、批间精密度分别为1.77%和1.49%,1.07%和1.65%,1.75%和1.46%,符合厂商声明;在0.06~2.45 m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Y=0.993 7X-0.106 3,R2=0.99).120名表面健康人群建立血清sdLDL-C参考范区间0.15~0.97 mmol/L,年龄、性别无需分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sdLDL-C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冠状动脉堵塞严重组的sdLDL-C水平明显高于冠状动脉堵塞轻微组(P<0.05);经过Logistic二元逐步回归方程分析得到sdLDL-C是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独立风险因素(OR=3.101,P<0.05).结论 酶法检测sdLDL-C试剂盒的检测性能符合要求.sdL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生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是冠心病严重程度的重要独立风险因素.

  • 血清总胆固醇、总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标准物质的研制

    作者:周伟燕;张传宝;董军;王抒;张江涛;国汉邦;李红霞;胡翠华;赵海舰

    目的 研制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T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冰冻血清标准物质.方法 实验性基础研究.2008年11月在卫生部北京医院募集年龄20~50岁的健康志愿者28名,男14名,女14名,采集志愿者血清,根据TC的浓度制备3种不同水平的混合血清池.用常规方法进行均匀性和同步稳定性研究.用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D-LC/MS/MS)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为TC定值,HPLC、ID-LC/MS/MS和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ID-GC/MS)法为TTG定值,DCM法和超速离心/HPLC法分别为HDL-C和LDL-C定值.计算各检测项目的不确定度.结果 均匀性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种血清池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均匀性良好.同步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3种物质在-70 ℃保存至少可稳定1年.3种血清的定值结果(标准值±扩展不确定度,mmoL/L)为:TC分别为6.798±0.075,4.470±0.050,3.221±0.042;TTG分别为1.327±0.024,0.824±0.017,0.659±0.014;HDL-C分别为1.640±0.028,1.652±0.027,1.184±0.022;LDL-C分别为4.577±0.097,2.492±0.072,1.788±0.041.结论 本研究成功研制了TC、TTG、HDL-C和LDL-C冰冻血清标准物质.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且与再发卒中风险相关的研究

    作者:吴嘉;时永辉;程婧;樊春荔;李卓玲;汪俊军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的水平及其对TIA后再发卒中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12月南京总医院TIA患者96例、健康对照者44名,检测血清sdLDL-C水平;计算TIA患者ABCD3-I评分,将其分为低危(0~3分,37例)、中危(4~7分,36例)、高危(8~13分,23例)三组;同时分析TIA患者和对照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TIA患者血清sdLDL-C水平与ABCD3-I评分的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sdLDL-C对TIA的预测评估价值.结果 TIA组血清sd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5.202,P<0.001);且高危组sdLDL-C水平显著高于中危组(t=3.534, P=0.001)、低危组(t=4.154,P<0.001).TIA患者血清sdLDL-C水平与ABCD3-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17, P=0.002);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血压及其他血脂水平的影响后,TIA患者血清sdLDL-C水平是ABCD3-I评分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β=0.481,P=0.032,校正R2=0.18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血压及其他血脂水平的影响后,血清sdLDL-C仍与TIA的发生密切相关(OR=2.84,95% CI=1.42~5.70,P=0.003).结论 TIA患者血清sdLDL-C水平升高,并与ABCD3-I评分显著独立相关.血清sdLDL-C水平有望作为TIA患者再发卒中风险评估的新指标.(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41:316-320)

  •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作者:范雪松;王恩世;贺建勋;胡荣;勇强;袁慧

    目的 评价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诊断颈动脉斑块标志物的价值.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顺序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北京安贞医院体检中心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者174名,根据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IMT)异常组(92例)和对照组(82名),其中IMT异常组分为IMT增厚组(32例)和斑块组(60例),颈动脉斑块组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发斑块组(33例)和多发斑块组(27例).所有受试者均检测BMI、空腹sdLDL-C、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采用Pearson′s及Sperman相关分析颈动脉斑块、sdLDL-C和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方程及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评估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在颈动脉斑块中的诊断价值.结果sdLDL-C(1.02 ±0.42 vs.0.97 ±0.46 vs.0.61 ±0.29,F=21.07,P<0.001)和sdLDL-C/LDL-C(0.34 ±0.17 vs.0.34 ±0.17 vs.0.21 ±0.09,F=16.34,P<0.001)的水平在斑块组和IMT增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LDL-C水平正常的受试者中(LDL-C<2.59 mmol/L),颈动脉内膜异常组的sdLDL-C (0.94 ±0.41 vs.0.56 ±0.25, t=4.00, P<0.01)和sdLDL-C/LDL-C比值(0.43 ±0.19 vs.0.24 ± 0.08,t=4.45,P<0.01)水平依然高于对照组.sdLDL-C是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诊断颈动脉多发斑块的AUC分别为0.882(95% CI:0.819~0.945,P<0.01)和0.830(95% CI:0.747~0.914,P<0.01),cut-off值分别为0.90 mmol/L (灵敏度,88%;特异度,79.3%)和0.30(灵敏度,84.0%;特异度,74.5%).结论 sdLDL-C水平和颈动脉斑块相关,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具有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价值.

  • 南通地区健康体检人群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调查

    作者:丛辉;王惠民;鞠少卿;金庆辉

    目的 初步调查南通地区健康人群小而密LDL(胆固醇和蛋白质)的分布情况.方法 体格检查和实验窜检查均无异常的健康人群254名(男137名,女117名),按年龄分成20~29岁(65名)、30~39岁(65名)、40~49岁(46名)、50~69岁(35名)、和370岁(43名)5组.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芯片电泳技术.结果 小而密LDL胆固醇和蛋白质水平均值为(0.39±0.14)mmol/L和(241±158)mg/L,小而密LDL胆固醇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性较好(r=0.67、0.35、-0.42和0.46,P均<0.01),小而密LDL蛋白质与这些血脂指标相关性较好(r=O.54、0.24、-0.32和0.52,P均<0.01).小而密LDL蛋白质和胆固醇水平随年龄增高呈上升趋势,而70岁以上人群呈下降趋势;男性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女性[(0.40±0.11)mmol/L vs.(O.37±0.17)mmol/L,P<0.01;(253±59)mg/L vs.(237±95)mg/L,P<0.05],P

  • 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13外显子点突变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潘晓冬;王绿娅;吴成爱;蔺洁;刘舒;杜兰萍

    目的 探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13外显子点突变筛查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16例临床诊断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DNA,扩增LDLR基因第13号外显子片段,组合优条件进行SSCP电泳并银染.对异常条带进行DNA序列测定确定其突变性质和位置.结果 优化SSCP电泳条件为:不含甘油8%凝胶,在10℃条件下电泳;含5%甘油的8%凝胶,在常温条件下电泳(交联度均为49:1).凝胶厚度均不超过0.4 mm,电泳电压为5 V/cm,在此条件下进行SSCP电泳均可以得到满意电泳图谱.对发现的异常条带,结合DNA测序证实有4例患者LDLR基因第13外显子分别发生A606T,D601N,Y601D,或G636V错义突变,同时均存在1959碱基C→T同义突变.另外4例患者13外显子仅存在1959碱基C→T同义突变.结论 通过优化各种条件进行的PCR-SSCP银染方法,是高胆固醇血症病LDLR基因13外显子点突变初步筛查的有效手段.

  • 一个纯合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的检测

    作者:丁军发;ZHENG Fang;周新;CHENG Xiao-huan;马俊婕;CHEN Yong-mei

    目的 检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的基因突变.方法 提取家系中,临床通过典型特征和血脂检测诊断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基因组DNA,首先检测载脂蛋白B100(apoB100)基因R3500Q突变,以排除家族性apoB100缺陷症(Familial defective apoB100,FDB).然后用降落聚合酶链反应(TOUCH-DOWN PCR)扩增该基因的启动子和全部18个外显子,再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分析PCR产物,并对电泳结果异常者进行DNA测序分析.用ANTHEPROT 5.0软件对突变LDLR进行二级结构分析,然后对突变LDLR进行SWISS MODEL在线三级结构预测.结果 通过SSCP和DNA测序发现该家系患者13号外显子存在A606T的纯合突变,采用ANTHEPROT5.0软件的GORⅠ法对突变型和野生型蛋白质进行二级结构分析,可见突变蛋白的突变区域部分螺旋结构被转角结构和无规卷曲取代,其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突变LDLR三级结构预测未发现主链结构的变化.结论 结果表明.LDLR基因A606T的突变可能是此高胆固醇血症家系的致病原因所在.

  • 血脂管理新理念助推临床血脂检验的发展

    作者:宋佳希;汪俊军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大量证据表明,有效控制血脂异常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近年来,血脂领域的相关研究颇为活跃,欧美和我国相继对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进行了更新.新指南虽然在是否应坚持LDL-C达到目标值,血脂检测是否需要空腹等方面有一些分歧,但无一不更加强调了不同危险分层人群血脂水平控制的重要性,强调降脂治疗应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目前我国的血脂检验结果报告方式大多不能适应《血脂管理指南》中不同危险程度患者需要不同治疗目标的要求,合理的血脂指标的医学决定水平如何更好的体现在临床检验报告单中,这也是未来检验医师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二例的LDLR基因复合杂合新突变分析

    作者:代艳芳;潘晓冬;孙立元;杨娅;宋砾;蔺洁;王绿娅

    目的 探讨2例临床确诊的湖北籍FH患者的LDLR基因突变状况,为FH的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例临床确诊的FH患者及其父母血脂检测指标等临床资料,通过PCR扩增LDLR基因的1~18个外显子和内含子区域,再将扩增产物进行正、反双向核苷酸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中LDLR基因的正常序列对比找出突变后,结合FH先证者的临床表型证实致病突变的类型.结果 氧化酶法测定1号、2号FH先证者血浆TC,分别为12.79、11.98 mmol/L;经核苷酸序列分析,其ApoB100基因涵盖的3 500~3 531区域均未见突变;LDLR基因均为复合杂合突变,1号FH先证者LDLR基因第4外显子的665位碱基G>T为杂合错义突变,且该突变为新的点突变,第9内含子的1 358+32位碱基C>T突变也为新的点突变,并均由其父母遗传.2号先证者第9外显子1 257位碱基C>A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但其核苷酸改变与比利时报道的C>G不同,第13外显子检测到1 879位碱基G>A杂合错义突变,且分别来源于其父母.结论 2例FH先证者均存在LDLR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号FH先证者的第4外显子665位碱基G>T和第9内含子1 358+32位碱基C>T、2号FH先证者的第9外显子1 257位碱基C>A突变均为新突变,这可能是导致FH的分子机制.

  • 血清脂蛋白亚类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化速率的生物学变异

    作者:国汉邦;李红霞;满永;王抒;董军;陈文祥

    目的 研究血清HDL亚类(HDL2-C、HDL3-C)、LDL亚类(LDLa-C、LDLb-C)、FERHDL和MERHDL的个体内和个体间的生物学变异(CVI、CVG).方法 选取2010年9-10月卫生部北京医院2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女各10名.每隔2周采集空腹静脉血1次,共采集4次,用超速离心-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各脂蛋白亚类水平及FERHDL和MERHDL,计算其CVI和CVG,并给出各项指标的分析质量要求.结果 不同血脂指标的生物学变异不同,HDL3-C和HDL2-C的平均CVI分别为5.5%和7.2%,但两者的CVG差别较大,分别为8.7%和45.5%;LDLa-C和LDLb-C平均CVI分别为11.2%和18.7%;FERHDL和MERHDL的CVI分别为11.9%和12.3%,其中FERHDL的CVG (49.5%)大于MERHDL的CVG(30.6%).CVI存在较大个体差异.结论 本研究考察了血清脂蛋白亚类和HDL胆固醇酯化速率的生物学变异,可为这些血脂类危险因素的分析质量控制及心血管病危险分析奠定基础.

  • CVD风险人群的脂蛋白管理共识

    作者:美国糖尿病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庄稼英

    CVD风险患者,往往也表现异常脂蛋白血症,异常脂蛋白血症指的是:偏低的HDL C,抬高的甘油三酯,和/或尺寸小的LDL颗粒数量增加.我们建议,患者存在的每个风险因素都进行针对性治疗,并以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为重点.在异常脂蛋白血症治疗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大多数CMR成年患者的异常脂蛋白血症治疗,首选他汀类药物;●对于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CMR患者,使用apoB测量值来指导治疗的调整;也就是说,在以LDL C和non HDL C为治疗目标之后,如果没有达标,以apoB为治疗目标;●表1总结的治疗目标,可使伴有异常脂蛋白血症的CMR患者在生存方面获益;●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临床试验,以确定以降低致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脂蛋白为目的的药物治疗,是否具有安全性和成本效益;●有利于人口减少CVD事件的策略重点,在于生活方式干预.

  •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循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内皮损伤的关系

    作者:董红梅;黄岚;晋军;武晓静;赵刚;宋耀明;李爱民;覃军;耿召华;宋明宝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变化与冠状动脉(冠脉)内皮损伤及相关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54例冠心病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脉狭窄,测定其冠状窦和外周血中ox-LDL、一氧化氮(NO)及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组,比较两组与正常对照组(20例)间相同和不同部位之间指标的差异.结果 UA组、SA组患者冠状窦血中NO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ox-LDL和CEC均明显增高.冠状窦血中NO含量均明显低于外周血,ox-LDL和CEC均明显高于外周血.对照组冠状窦与外周血相比三项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别.结论冠心病患者冠脉局部ox-LDL升高与冠脉内皮损伤相关,并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一致,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病情恶化以及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 辛伐他汀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作者:周长勇;车志宏;顾华丽;马先福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猪冠状动脉SMC培养技术,以3H-TdR的参入量表示冠状动脉的SMC DNA合成情况,应用划线方法测定冠状动脉SMC的迁移距离,观察辛伐他汀对OX-LDL诱导的冠状动脉SM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浓度为10-8~10-5 mol/L的辛伐他汀可使猪冠状动脉SMC的3H-TdR参入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药物浓度越高,参入量越少.10-8~10-5 mol/L辛伐他汀均可使猪冠状动脉SMC的迁移距离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OX-LDL诱导的猪冠状动脉SMC的增殖和迁移.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跟腱厚度相关性的初步临床研究

    作者:林玲;王蓓;潘丽丽;何成毓;万象新;郑志昂;黄正新;邹朝宝;符明昌

    目的:研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跟腱厚度(ATT)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2014-03至2015-03期间收集18~75岁、血清LDL-C水平高于正常上限(≥3.37 mmol/L)的患者154例,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分为LDL-C边缘升高(3.37~4.12 mmol/L)组(n=50)和LDL-C升高(≥4.14 mmol/L)组(n=104);另以血清LDL-C水平正常(<3.37 mmol/L)者作为对照组(n=51)。采用标准化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术测量三组受试者的ATT,进行比较,并分析血清LDL-C水平与ATT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LDL-C升高组的ATT平均值[(9.42±3.63)mm]高于LDL-C边缘升高组[(8.24±1.73)mm]和对照组[(6.05±0.28)mm],三组受试者ATT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LDL-C水平与ATT平均值的相关系数r=0.346(P<0.001)。
      结论:本研究小样本初步观察发现,血清LDL-C水平越高,ATT越厚,血清LDL-C水平与ATT呈正相关,该现象及其意义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

  • 单纯性肥胖青少年血清脂蛋白亚组分水平分析

    作者:国汉邦;孙明晓;黄秀清;董军;李红霞;满咏;王抒;黎健

    目的 探讨青少年单纯性肥胖与血清脂蛋白及其亚组分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超速离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0例肥胖青少年和19例体重指数正常者血清脂蛋白及其亚型水平.使用双能量X线吸收仪检测所有受试者全身及躯干部体脂比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肥胖组血清TC(4.47±0.90)比(3.79±0.50)mmol/L、TG(1.02±0.41)比(0.72±0.34)mmol/L、LDL-C(2.56±0.81)比(1.95±0.35)mmol/L、LDLa-C(2.39±0.83)比(1.74±0.37)mmol/L平均水平显著增高,而HDL-C(1.18±0.23)比(1.35±0.16)mmol/L、HDL2-C(0.73±0.21)比(0.91±0.16)mmol/L平均水平明显降低(P<0.01).BMI、腰围、全身体脂及躯干体脂比率分别与TC、TG、LDL-C、LDLa-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HDL-C、HDL2-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结论 单纯性肥胖青少年存在与肥胖相关的早期脂质代谢紊乱的趋势.

  •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及其单克隆抗体调脂研究进展

    作者:周莹;杜志民

    2003年,法国学者Abifadel等[1]首次报道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基因突变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高胆固醇血症(autosomal dominant hypercholesterolemia,ADH).随后的研究发现,PCSK9主要的生理作用是介导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降解,减少LDLR对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olesterol,LDL-C)的摄取,导致LDL-C水平升高,在LDL-C代谢中扮演关键角色.LDL-C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证据表明降低LDL-C水平可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抑制肝细胞LDLR的降解,增强LDLR对LDL-C的摄取,降低血浆LDL-C水平,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冠心病的风险.PCSK9是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的新型治疗靶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针对该靶点的特异性抑制剂已研发成功,两种PCSK9单克隆抗体REGN727、AMG145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PCSK9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在血脂调节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 普罗布考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

    作者:黄盼盼;聂田;张娟;周星佑;蒋敏海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联合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阿托伐他汀20 mg/d)和观察组44例(阿托伐他汀20 mg/d;普罗布考500 mg/d,2次/d),治疗4个月后随访.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测2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2组治疗4个月后较治疗前TC、TG、LDL-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HDL-C明显增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小(P<0.05,P<0.01);观察组治疗4个月后较对照组TC、TG、LDL-C、ox-LDL、hs CR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协同调脂、抗氧化及抗炎作用,其比阿托伐他汀单独应用能有效提高近期疗效.

  •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性别差异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作者:石玉芝;王春雪;王安心;刘改芬;张宁;张玉梅;李菁晶;王拥军

    目的 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脑梗死相关血脂指标的性别差异.方法 选择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中4189例首发脑梗死患者,依据TOAST病因学分型分为LAA组1919例、小血管闭塞(SVO)组716例和非LAA&SVO组1554例.分析TG、TC、HDL-C、LDL-C水平与LAA的相关性.结果 3组除TG外,女性TC、HDL-C、LDL-C水平均高于男性(P<0.01).LAA组vs非LAA组,LAA组vs非LAA&SVO组的2个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均显示:TC、LDL-C水平与LAA发生相关.男性患者TG水平与LAA的相关性有显著意义,TG每升高1个四分位数区间,LAA组较非LAA组、非LAA&SVO组发生的可能性分别增加8.6%和15.0%.结论 相较于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亚型,TC、LDL-C增高与LAA的发生密切相关;TG在预测颅内外LAA风险时,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性除常规关注TC、LDL-C外,还需将TG考虑在内.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剂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宝辉;刘杰;李卫;陈陵霞;魏雅楠;郏蓉;褚琳;孙宁玲;苗懿德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 metalloproteinase-9,MMP 9)及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 1)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330例,应用高分辨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特患者分为4组:IMT正常组(26例)、IMT增厚组(80例)、稳定性斑块组(135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89例),测定血清生化指标、MMP 9、TIMP-1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IMT正常组、IMT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MMP-9、TIMP-1水平逐渐增高,不稳定性斑块组MMP-9/TIMP-1比值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所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颈动脉IMT与年龄、收缩压、LDL-C、空腹(一)糖相关(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与体重指数、收缩压、LDL-C、logMMP-9相关(P<0.05,P<0.01).取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斑块是否稳定与收缩压、LDL-C、logMMP 9(模型1,P<0.05,P<0.01)或收缩压、LDL-C、logMMP-9/TIMP-1比值(模型2,P<0.05)相关.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MMP-9水平、MMP-9/TIMP-1比值与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及其稳定性密切相关.

  • 脂肪细胞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的初步探讨

    作者:于健;汪琳姣;叶瑶;朱丽丽

    目的 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及网膜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选择NAFLD患者50例(NAFLD组),无NAFLD患者50例(对照组).测定2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DL-C、LDL-C、TC、TG、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RBP-4及网膜素,同时计算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NAFLD组体重指数、丙氨酸转氨酶、TG、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RBP-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网膜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Pearson相关分析,NAFLD组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年龄、血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TC、TG、LDL-C、RBP-4呈正相关,与HDL-C、网膜素呈负相关(P<0.05,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进入回归方程的有RBP-4、TG、体重指数、网膜素(P<0.05,P<0.01).结论 RBP-4和网膜素与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有关.

525 条记录 2/27 页 « 12345678...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