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黄花倒水莲皂苷C抑制单核-内皮细胞黏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柏勇平;张国刚;石瑞正;谭桂山;李元建;卢桂静

    目的 研究黄花倒水莲皂苷C(RC)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单核-内皮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HPLC和ELISA法分别测定人单核细胞培养液中的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单核-内皮细胞黏附率. 结果 ox-LDL(100 mg/L)孵育24 h能显著增加单核-内皮细胞的黏附率以及细胞上清夜中ADMA[(1.91±0.10)μmol/L]和TNF-α[(130.23±3.55)ng/L]的水平;预处理RC(1、3、10 μmol/L)4 h能抑制ox-LDL诱导的单核-内皮细胞黏附率增加[(226±18)、(203±13)、(186±15)个/高倍视野]及ADMA[(0.69±0.06)、(0.65±0.01)、(0.55±0.07)μmol/L]和TNF-α[(150.02±6.06)、(87.08±8.12)、(80.24±3.65)ng/L]释放增加,且呈浓度依赖性. 结论 RC对ox-LDL诱导的单核-内皮细胞黏附有抑制作用,其作用与降低ADMA和TNF-α水平有关.

  • ABCD和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预后的比较

    作者:钟芳芳;宋水江;王黎萍;吴承龙

    目的 比较年龄、血压、临床特征和持续时间(ABCD)评分、ABCD2评分、ABCD+低密度脂蛋白评分(ABCDL)和ABCD2+低密度脂蛋白评分(ABCD2 L)4种评分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的价值. 方法 分别用4种评分法对在我院住院的235例老年TIA患者进行评分,观察患者2d、7d内脑梗死的发病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4种评分方法的预测准确性;同时依据ABCD2L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采用x2检验比较各组间脑梗死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预测TIA后2d卒中风险时,ABCD、ABCD2、ABCDL及ABCD2L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 (95%CI:0.59~0.76)、0.71 (95% CI:10.62~0.80)、0.73 (95% CI:0.65~0.82)、0.77(95%CI:0.69~0.84);预测TIA后7d脑梗死风险时,4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5 %CI:0.66~0.81)、0.77 (95%CI:0.70~0.84)、0.80 (95%CI:0.74~0.87)、0.83 (95%CI:0.76~0.89).进一步依据ABCD2L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低危组(0~2分)28例、中危组(3~5分)143例和高危组(6~8分)45例,各组患者2d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0%(0例)、9.1%(13例)和32.8%(21例),7d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0%(0例)、11.9%(17例)和56.3%(3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26.15、58.87,均P<0.05). 结论 在预测老年患者TIA早期预后时,ABCD2评分优于ABCD评分,结合LDL可增加ABCD2评分的预测准确性.

  • 不同糖耐量状态下空腹血浆肥胖抑制素水平及其与脂代谢的相关性

    作者:顾朋颖;康冬梅;夏媛;郑辉;王卫东;周剑;赵翠平;陈燕

    目的 探讨不同糖耐量状态下血浆肥胖抑制素(obestatin)的水平变化及其与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 将84例既往无糖尿病史受试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正常糖耐量组(NGT)、糖耐量异常组(IGT)和2型糖尿病组(DM),比较各组间空腹血浆obestatin水平及代谢指标的差异,并分析obestatin与各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空腹血浆obestatin在NGT(3.55±0.57)ng/ml、IGT(3.25±0.29)ng/ml及DM(2.82±0.78)ng/ml组间递减(P<0.01);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在3组内递增(P<0.05);obestatin与腰臀比、TG及LDL-C独立相关(P<0.01),回归方程为obestatin=6.953-3.412×W/H-0.175×TG-0.123×LDL-C.结论 IGT和DM患者空腹血浆obestatin水平下降,Obestatin水平可能与脂代谢相关.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活化与大鼠增龄骨丢失关系的研究

    作者:朱亦堃;乔振华;史书红;郗光霞;赵宝珍

    目的 观察自然增龄大鼠骨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表达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骨量的关系,探讨其在大鼠自然增龄骨丢失发生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不同月龄(6、12及18月龄)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逆转录PCR(RT-PCR)检测骨髓PPARγ2、核因子-kB活化受体配体(RNAKL)、骨保护素(OPG)、核因子-kB活化受体(RANK)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骨髓上清Ox-LDL、脂肪酸结合蛋白(aP2)水平,图像分析仪测定骨髓脂肪组织含量并检测股骨骨密度.结果 骨密度随增龄进行性减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组织HE染色,6月龄大鼠骨髓腔中脂肪极少,而在18月龄约占40%骨髓腔空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脂肪髓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r=0.762),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626);骨髓中aP2及Ox-LDL浓度随增龄明显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PARγ2表达随增龄明显升高,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ANKL表达随增龄呈进行性升高,而OPG在18月龄组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RANK随增龄无明显变化.结论 随增龄Ox-LDL水平升高可激活骨髓PPARγ2转录活性,引起骨髓脂肪生成增多并参与骨量减低的发生,是Ⅱ型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生的可能机制之一.

  • 小分子载脂蛋白(a)表型的脂蛋白(a)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作者:卢桂静;李方雄;张国刚;杨天伦

    目的 观察携带小分子载脂蛋白(a)[apo(a)]表型的脂蛋白(a)[Lp(a)]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动脉壁上的累积率.方法 荧光探针DiI标记来自同一个体的Lp(a)和LDL[DiI-Lp(a)和DiI-LDL].采用0.1 g/L的DiI-Lp(a)和DiI-LDL灌注3个月的雄性SD大鼠的颈动脉,定量荧光显微镜测量DiI-Lp(a)和DiI-LDL累积在动脉壁上的累积率.结果 apo(a)大小是19KringleⅣ重复数,DiI-Lp(a)的累积率比DiI-LDL高70%[(7.3±1.0)、(4.3±0.7)ng/min/cm2,P<0.05],灌注后的颈动脉组织学分析显示,DiI-Lp(a)累积在内皮、内皮下层及中层,明显多于DiI-LDL.结论 小分子apo(a)表型的Lp(a)比LDL更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且支持Lp(a)是在动脉壁中致动脉粥样硬化.

  •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功能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作者:庞庆丰;郦明芳;胡维诚;陈琪;李晓宇;范乐明

    目的分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功能变化,寻找基因突变位点;阐明该基因突变类型对LDLR 功能的影响.方法患儿及其父系、母系三代共30人检查血脂和临床表现,作系谱分析,确定该患儿符合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的诊断;培养患儿皮肤成纤维细胞,用受体的放射性配体结合技术,定量测定细胞的LDLR的功能;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对LDLR基因的相应外显子进行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结果系谱分析发现11个杂合子及1个纯合子;纯合子患儿LDLR结合功能基本正常,但其内移和降解功能只有正常人的3.6%及1.7%;DNA测序结果证实患儿第17外显子的第599和600密码子间插入一个碱基G,导致框移突变; 第842密码子发生CCA→CCG的无义突变.结论首次报道了一个新的LDLR突变位点;初步明确该突变位点对患者的影响较为显著.

  • 新突变致复合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的基因检测

    作者:陈康;母义明;汪保安;郭清华;吕朝晖;窦京涛;陆菊明

    目的 对临床诊断为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患者所在家系成员的相关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和分析,探讨该病的分子诊断方法 和发病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以该家系中3代共6人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的全部18个外显子和启动子以及载脂蛋白B-100(Apo B-100)基因3500-3531区域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后对PCR产物直接测序.测序结果 与GeneBank中该基因的正常序列对比找出突变,结合该家系成员临床表型证实突变.结果 在ApoB-100的3500-3531区域未发现突变,而在先证者LDLR基因的第4外显子发现新的点突变685delA杂合性腺嘌呤缺失和386A>G杂合错义突变,其父存在685delA杂合性腺嘌呤缺失,其母存在386A>G杂合错义突变.结论 证实家系先证者是存在LDLR突变的复合杂合子,发现的新的LDLR基因突变位点386A>G和685delA分别来源于父系和母系的遗传,可能是该家系发病的分子基础.

  • 成人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及代谢综合征与卒中相关性研究

    作者:邢小燕;李光伟;姚崇华;饶克勤;孔灵芝

    目的 分析血LDL-C水平升高伴或不伴代谢综合征(MS)对中国成人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 将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42 626例25~75岁成人,根据LDL-C水平分为<2.00 mmol/L组、2.00~2.50 mmol/L组、2.51~3.31 mmol/L组、≥3.32 mmol/L组.MS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的诊断定义.比较各组MS和卒中的患病率,以及伴或不伴MS时致卒中危险性.结果 (1)MS和卒中的患病率均随LDL-C水平升高而增加.与LDL-C<2.00 mmoL/L组相比,LDL-C≥3.32 mmol/L组MS和卒中的患病率分别增加了2.5倍(7.9%比20.1%)和4.2倍(0.5%比2.1%),P值均<0.01.(2)在同-LDL-C水平组,卒中患病率均为伴MS亚组高于不伴MS亚组,P值均<0.01.(3)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后显示,LDL-C、MS与卒中发生正相关,致卒中的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2.35和3.15,P值均<0.0001.(4)与LDL-C<2.00mmol/L不伴MS亚组相比,LDL-C 2.00~2.50、2.51~3.31和≥3.32 mmol/L不伴MS各亚组发生卒中的OR值分别为1.03、1.89和2.08.LDL-C水平相似的伴MS亚组与不伴MS亚组相比,致卒中危险增加约3~4倍(OR值分别为4.38、5.23和6.15),P值均<0.0001.结论 LDL-C水平升高和MS均为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当二者并存时这种危险将进一步增加.对二者同时进行干预治疗对防治卒中十分重要.

  • 炎症诱导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失调在终末期肾病患者桡动脉泡沫细胞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马坤岭;刘晶;高民;倪杰;张洋;张晓良;刘宏;黄海泉;陈珑

    目的 观察微炎症状态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途径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泡沫细胞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AS)进展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激活在炎症致LDLr途径失调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将30例ESRD患者分为对照组(16例)和炎症组(14例),取动-静脉内瘘手术时部分切除的桡动脉组织,观察脂质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同时检测mTOR、LDLr及其基因转录调节相关因子的表达,如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及SREBP裂解激活蛋白(SCAP);免疫荧光染色检测SCAP与高尔基体的共转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病因、年龄、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血糖、血脂谱等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炎症组患者桡动脉TNFα及MCP-1表达增加,并伴随大量泡沫细胞形成和脂质沉积;炎症组患者桡动脉LDLr表达及SCAP由内质网膜向高尔基体的转位显著增加(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炎症组LDLr表达增加与mTOR表达上调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733,P<0.05);且炎症组mTOR与SREBP-2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炎症状态下,ESRD患者AS进展加速,其机制可能与炎症诱导mTOR通路激活,破坏LDLr负反馈调节,导致泡沫细胞形成增加有关.

  •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类型的筛查

    作者:庞庆丰;王影;徐明;丁雷;董薇;茅佩鹃

    目的调查我国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类型.方法以患者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该基因的18个外显子.用单链构象多态性方法分析检测PCR产物,对电泳结果异常者进行DNA测序;错配引物PCR引入MspI酶切位点检测常见的载脂蛋白B基因突变类型R3500Q.结果经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发现,7个先证者有异常电泳条带出现.DNA测序证实,先证者存在9个突变位点.经文献检索发现除C255R外,其余均系尚未报道的新突变类型.在所有FH患者中未检测出载脂蛋白B基因突变.结论中国人FH患者可能存在独特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谱.

  • 对氧磷脂酶-1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红漫;邓华聪;刘万里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对氧磷脂酶-1(PON-1)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 与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功能的关系,以及对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影响. 方法用酚乙酸酯为底物的速率法测定91例2型DM患者血清PON-1,用ELISA法测定 ox-LDL,同时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浆颗粒膜蛋白(GMP 140),并与正常人作对照.以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DM患者分成三组. 结果血清PON-1活性在2型DM三组中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血浆ox-LDL浓度则显著升高(P<0 .01),二者在 DM三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PON-1与尿白蛋白呈显著性负相关( P<0.01),ox-LDL则与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二者之间呈负相关( P<0.01). PON-1与血NO呈正相关 ,与GMP 140呈显著负相关;ox -LDL与血NO呈负相关 ,与VWF、GMP 140呈正相关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ox-LDL是DN的危险因子.结论 DM的高血糖和脂代谢紊乱造成的PON-1酶活性下降以及脂质过氧化物的堆积,使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及功能受损,同时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明显增强.它们的共同作用与D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三个家系的基因测序研究

    作者:陈君柱;尚云鹏;李京湘;刘斌;陶谦民;朱建华;韩华

    目的检测3个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家系的基因突变位点,评价双脱氧链终止基因测序法诊断FH的价值.方法应用双脱氧链终止基因测序法对各样本DNA进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基因测序.结果临床诊断3个家系43例中纯合子FH 5例,杂合子FH者10例,正常28例;对照组30例.LDLR基因测序发现三个突变位点:Exon10 TGG 1448 TAG(Trp-Stop)、Exon11 ATG 1592 AAG (Met-Lys)、Exon4 GAG 683 GCG(Glu-Ala);后两者为首次发现.临床判断和基因测序结果69例一致,符合率为94.5%.对于4例不一致的结果,分析认为基因测序结果更合理.结论双脱氧链终止基因测序法对LDLR基因进行突变的检测是确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方法.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新突变一例

    作者:赵卫红;刘玉洁;杨艳玲;范佳;陈丽君;戚预

    目的分析中国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的情况,并为在婴幼儿时期此病的症前筛查提供确诊方法.方法以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首先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基因的启动子和全部18个外显子,然后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分析PCR产物,后对电泳结果异常者进行DNA测序.结果在1个家系中检测出患儿和其父亲LDL-R基因的一种新突变,即在第4外显子的444位碱基发生杂合突变(T→A),相应的氨基酸由半胱氨酸变成终止密码子,其母亲LDL-R基因正常.结论 LDL-R基因此位点的突变可引起FH,PCR-SSCP方法可用于筛查出的高危人群的确诊.

  • 植物甾醇酯奶粉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

    作者:孙建琴;徐丹凤;谢华;王彦;陈敏;常锡峰;潘逸茹;刘渊;薛惠君;赵虎;陈艳秋;肖菲

    目的:观察添加植物甾醇酯的低脂奶粉能否有效降低中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的水平。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年龄40~70(60.28±6.98)岁。 LDL-C在3.4~6.0 mmol/L的女性和男性志愿者(19名男性,40名女性)以顺序方式随机分配到对照组(n=29)或植物甾醇组(n=30),试验周期为6周。植物甾醇组奶粉采用添加了植物甾醇酯的低脂奶粉(每日摄入2.5g植物甾醇酯(等同于约1.5g的植物甾醇)。干预周期中,两组受试者的生活方式与初始时保持不变。主要观察指标是LDL-C 的变化,次要观察目标是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甘油三酯和血糖等变化。结果两组在干预前血脂水平及干预前后临床和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植物甾醇组LDL-C水平在试验3和6周后由基线的(4.18±0.54)mmol/L 分别下降至(3.44±0.61) mmol/L (-17.7%, P <0.05)和(3.35±0.39) mmol/L (-19.9%, P<0.05),对照组由基线的(4.11±0.54) mmol/L 分别下降至(3.47±0.60) mmol/L (-15.57%, P<0.05)和(3.61±0.39)mmol/L (-12.17%, P<0.05);植物甾醇组TC水平在试验3周和6周后由基线的(6.30±0.86)mmol/L分别下降至(5.92±0.75)mmol/L (-6.03%, P>0.05)和(5.43±0.77)mmol/L (-13.8%, P<0.05),对照组由(6.20±0.76)mmol/L分别下降至(5.70±0.76)mmol/L (-8.06%, P<0.05)和(5.84±0.75)mmol/L (-5.81%, P<0.05)。干预6周后,植物甾醇组LDL-C的降幅较对照组降低7.69%(-0.33 mmol/L, P<0.05),TC降幅较对照组降低8.00%(-0.51 mmol/L, P<0.05);两组HDL-C和甘油三酯( 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无需特别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情况下,使用以低脂奶粉为载体的植物甾醇酯能够有效降低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LDL-C和TC水平。

  • 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关系

    作者:陈刚;秦勤;李杨;任蓓;路雅茹;寇璐;杨宁;冯津萍;赵炳让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LDL-C)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所有受试者分为两组,(1)对照组:250例,男性147例,女性103例,年龄39 ~81(60.26±7.52)岁.(2)冠心病组:267例,男性153例,女性114例,年龄37 ~77(60.79 ±9.63)岁.血浆脂联素水平采用竞争酶联免疫方法(ELISA)测定;血浆sLDL-C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采用ELISA的方法测定;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脂联素SNP rs1501299和rs266729基因多态性.结果 (1)冠心病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06.17 ±74.52) mg/L比(321.78±86.28)mg/L],而sLDL-C和ox-LDL的血浆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276.30±45.55) ng/L比(249.00±32.02) ng/L和(545.06±115.46) μg/L比(497.74±106.09)μg/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脂联素、sLDL-C和年龄与冠心病密切相关.(2)脂联素的血浆水平与sLDL-C呈显著负相关,sLDL-C和ox-LDL呈正相关.(3)脂联素SNP rs1501299和rs26672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对照组和冠心病组之间无明显差异.(4)脂联素2个位点的基因型和血浆脂联素、sLDL-C和ox-LDL水平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脂联素和sLDL-C呈负相关,低脂联素水平和高sLDL-C水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联素SNPrs1501299和rs266729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无明显相关.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复合纯合突变一例

    作者:王绿娅;曹守春;蔺洁;吴邦俊;刘舒;潘晓冬;杜兰平;秦彦文;陈保生

    目的检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点突变,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间的关系,探讨其分子病理机制.方法以1例临床诊断为FH纯合子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降落 PCR方法,在同一程序中分别对LDL-R基因的启动子和全部18个外显子片段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并检索FH突变数据库(www.ucl.ac.uk/fh).此外采用PCR-限制性内切酶技术,检测载脂蛋白(Apo)B100基因Q3500R突变,以排除家族性Apo B100缺陷症.结果该患儿及其父亲第4外显子发生Cys122→Tyr(C122Y)杂合错义突变,同时患儿及其母第9外显子发生Thr383→Ile(T383I)杂合错义突变,因此该患儿LDL-R基因第4、9外显子各存在一个杂合突变,上述突变尚未在FH突变数据库见到.未检测出患儿及其父母Apo B100 Q3500R突变.结论此患儿为LDL-R基因存在C122Y、T383I复合纯合突变并分别来自其父母;以上两位点突变可引起FH;是FH患者LDL-R基因的一种新突变类型.

  • 高脂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易感性及调脂药物干预的影响

    作者:黄芸;戴闺柱;冯宗忱;王秋芬;聂福鼎;李景东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对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易感性的影响以及调脂药物干预后的改变.方法应用短程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分离血浆LDL,对11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口服微粒化非诺贝特200mg/d、1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口服普伐他汀10mg/d治疗4周前、后和6例正常人的LDL在体外以CuCl2诱导氧化,测定LDL开始氧化的迟滞期和氧化速率.结果 (1)LDL氧化的迟滞期:在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43.8±11.6)min]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40.8±10.7)min]均较正常组[(70.5±14.6)min]明显缩短(P均<0.01).(2)LDL的氧化速率:在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0.036±0.004)A/min]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0.031±0.011)A/min]均较正常组[(0.020±0.011) A/min]明显增快(P均<0.05).(3)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于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后LDL氧化的迟滞期[(62.4±5.0)min]显著延长(P<0.01),氧化速率[(0.031±0.003)A/min]明显减慢(P<0.05).(4)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于普伐他汀治疗后LDL氧化的迟滞期[(58.8±6.1)min]明显延长(P<0.05),氧化速率[(0.025±0.009) A/min]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LDL氧化易感性增高, 微粒化非诺贝特和普伐他汀能够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及高胆固醇血症患者LDL的氧化易感性.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新突变类型与表型关系的研究

    作者:蔺洁;王绿娅;陈立伟;勇强;潘晓冬;杜兰平;秦彦文;赵庆;陈保生

    目的检测中国汉族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家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类型,研究基因型与表型间的关系,探讨FH发病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血脂测定、心电图、心脏及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法结合扩增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检测LDLR基因启动子和全部18个外显子片段,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该基因正常序列比对找出突变并检索FH突变数据库(www.ucl.ac.uk/fh).此外,采用PCR-限制性内切酶技术,检测载脂蛋白B100(Apo B100)基因Q3500R突变,以排除家族性Apo B100缺陷症(FDB).结果 DHPLC分析发现该患儿及其父母LDLR基因第3外显子存在一异常波峰,DNA测序证实该患儿第3内含子5′剪接位点存在G→A纯合剪接突变,其父母相同位点表现为野生型和突变型杂合现象;同时未检测出患儿及其父母Apo B100 Q3500R突变.结论国内首次发现LDLR基因第3内含子G→A纯合剪接突变;该突变可能是FH发病的分子基础并导致其严重的临床表型;PCR-DHPLC法可用于FH可疑人群的确诊.

  •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奥利司他对肥胖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

    作者:胡予;高鑫;蒋小红;诸骏仁

    目的观察奥利司他对中国肥胖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的影响. 方法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采用3%~16%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的方法测定血清LDL颗粒的大小.6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肥胖患者被随机分成奥利司他组和安慰剂组,治疗2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测量血清LDL颗粒的大小.结果奥利司他治疗24周后,平均LDL直径有明显的增大(25.3 nm 比 25.9 nm, P=0.001),但安慰剂组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的改变(25.9nm 比25.6 nm,P=0.152). LDL直径的变化值在奥利司他组明显高于安慰剂组(0.6nm比-0.2nm,P=0.001).小而密LDL的比例在奥利司他组从60%下降到28.9%(P=0.003),而在安慰剂组没有明显的改变(56.5%比56.5%,P=1.00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39).结论奥利司他减重治疗24周后,LDL的直径有显著增加,血清小而密LDL的比例有明显下降,这种改变较安慰剂组更为明显.奥利司他减重治疗可以通过降低小而密LDL的水平来减少心血管的危险性.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γ双激动剂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敲除糖尿病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张步春;李宪凯;车文良;李伟明;侯磊;魏毅东;徐亚伟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γ双激动剂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敲除(LDLr-/-)糖尿病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取4周龄雌性LDLr-/-小鼠45只,高糖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即对照组、2型糖尿病模型组(DM组)和PPARα/γ双激动剂替赛格列他(tesaglitazar)糖尿病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仅给予高糖高脂饮食喂养.DM组给予高糖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治疗组饲料中混合20μg/kg tesaglitazar喂养.随机分组后继续高糖高脂饮食喂养6周.药物干预6周后处死小鼠,分别于药物干预前和处死前测定小鼠体质量、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血糖(Glu)水平.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头臂干动脉斑块炎症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黏附分子1(V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油红O、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头臂干动脉斑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头臂干动脉斑块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巨噬细胞表面分子-3(Mac-3)表达.结果 DM组小鼠血清TC、TG和Glu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2.34±3.26) mmol/L比(16.17±1.91) mmol/L、(3.57 ±0.99) mmol/L比(2.21 ±0.11) mmol/L和(15.21±4.67) mmol/L比(6.89±0.83) mmol/L(P均<0.01).DM组小鼠头臂干动脉斑块炎症因子ICAM-1、VCAM-1和MCP-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31 ±0.35比1.34 ±0.21,1.65±0.14比0.82±0.26和2.27±0.16比1.56±0.23(P均<0.01).DM组小鼠血管斑块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4.597±1.260)×103 μm2比(0.075 ±0.030)×103 μm2],脂质、α-SMA、Mac-3和胶原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23±2.64)%比(9.67±1.75)%、(5.54±1.17)%比(2.13±0.41)%、(19.15 ±3.51)%比(1.72±0.16)%和(4.27±0.74)%比(0.43±0.09)%(P均<0.01).治疗组小鼠血清TC、TG和Glu水平均显著低于DM组(P均<0.01),分别为(30.47 ±3.18)mmol/L、(3.14 ±0.71) mmol/L和(7.92±1.28) mmol/L.治疗组小鼠头臂干斑块炎症因子ICAM-1、VCAM-1和MCP-1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DM组(P<0.05或P<0.01),分别为1.84±0.22、1.27±0.11和1.83±0.24.治疗组小鼠血管斑块面积[(1.283 ±0.410)×103 μm2]小于DM组(P<0.01),脂质含量和Mac-3表达水平亦低于DM组(P均<0.01),分别为(23.52±1.39)%和(12.84±3.22)%.但治疗组小鼠头臂干动脉斑块内胶原含量[(6.32±1.15)%]和α-SMA含量[(9.46±1.47)%]均高于DM组(P均<0.01).治疗组小鼠主动脉脂质沉积和Mac-3表达含量则低于DM组小鼠(P<0.01).结论 tesaglitazar可以减轻2型糖尿病LDLr-/-小鼠血管斑块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增加斑块内胶原和α-SMA含量,利于斑块的稳定.

525 条记录 6/27 页 « 12345678...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