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远端静脉留置管在腓骨肌瓣移植中血供监测的应用

    作者:廖天安;王鸿;马心赤;邱勋永;符珠桃

    自Hidalgo于1989年首次报告利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以来[1],游离腓骨瓣在下颌骨重建中的应用迅即为头颈重建外科医师所接受.游离腓骨骨皮瓣已经成为修复各种类型下颌骨缺损常用的方法[2].其修复部位通常为深部组织缺损,为了监测深部移植的游离组织瓣血供情况,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我们对14例深部移植腓骨肌瓣设计外置的远心端静脉留置管观察血供,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CTA及CAD\CAM技术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瓣下颌骨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张韬;张燕;李彦生;归来;毛驰;陈永宁;赵继志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技术(CTA)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CAD\CAM)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瓣移植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游离腓骨瓣下颌骨复杂缺损重建的患者7例,术前常规行下肢CTA检查;并经CAD\CAM技术模拟下颌骨切除及重建、制作手术模板,进行游离腓骨瓣下颌骨重建.结果 患者术前CTA检查顺利,术前拟了解的下肢解剖情况显示清晰.手术过程顺利,所有游离腓骨瓣及皮岛均成活(成功率100%),外形基本对称,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CTA及CAD\CAM技术在游离腓骨瓣复杂下颌骨重建的术前供区评价选择、手术设计及术中腓骨瓣塑形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游离腓骨瓣移植术前常规下肢血管造影的必要性探讨

    作者:毛驰;蔡志刚;彭歆;柳登高;俞光岩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瓣移植术前常规下肢血管造影的必要性.方法对游离腓骨瓣移植术前行常规下肢血管造影的49例和40例未行常规血管造影的患者作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前下肢血管的物理检查和血管造影两种方法的结果,结合游离腓骨瓣术中所见情况,分析下肢血管的变异情况,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游离腓骨瓣移植术中的意义. 结果 49例行常规血管造影的患者中,2例因血管变异而改用其他修复方法,其余47例中,46例完成腓骨瓣移植,1例因术中发现腓静脉病变而放弃.40例未行血管造影的患者中,39例完成腓骨瓣移植,1例因术中发现腓静脉病变而放弃手术.全部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下肢缺血症状. 结论游离腓骨瓣术前的常规下肢血管造影并无必要,血管造影仅适用于下肢血管临床检查有异常者、下肢有严重外伤史者和周围血管病变者.

  • 正颌外科手术联合游离腓骨瓣同期矫治颌骨获得性畸形

    作者:丁建芬;伊彪;李自力;毛驰;张雷;王洋

    获得性颌骨畸形是因治疗肿瘤切除部分或全部颌骨引起的骨缺损,或因颌骨骨折错位愈合造成的畸形.主要表现为面部不对称畸形,即下颌偏斜及双侧面部大小比例不对称、颏偏斜或颏不对称、颏点偏离中线,并伴有上颌骨双侧牙槽高度、宽度不对称及咬合平面偏斜,咬合关系紊乱.单纯手术难以解决如此广泛的复杂的畸形.现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成功诊治的两例报告如下.

  • 游离腓骨瓣术后术肢康复训练的效果研究

    作者:杨悦;彭歆;张芳;李楠;崔洁;赵春燕

    目的 评价游离腓骨瓣术后患者下肢康复训练的效果,为该术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59例游离腓骨瓣手术患者分为干预组(A组=28例)和对照组(B组=31例),A组接受系统下肢康复训练,B组无系统下肢康复训练,A、B组分别于手术前、术后2周、1~6个月,应用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系统进行主观评价,通过测量踝关节肿胀、内翻、外展、跖屈、背屈角度、(足母)趾肌力和抗阻力量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①术后3个月时,A组术侧踝关节肿胀发生率(61%)明显低于对照组(84%)(P<0.05);②术后6个月时,踝关节内翻评分(B组17.80±7.90、A组19.10±8.05)和外展(B组8.90±3.03、A组11.25±3.99),以及(足母)趾肌力评分(B组4.77±0.61、A组4.96±0.18)和(足母)趾抗阻力量评分(B组3.96±0.97、A组4.62±0.64),各项评分A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5);③术后6个月时,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系统中,在自我感受评分(B组4.5 ±0.5、A组4.5±0.1)、行走能力评分(B组4.5±0.5、A组4.9±0.3)和总分(B组27.5±1.4、A组28.2±1.1)方面,A组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对游离腓骨瓣术后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 不携带肌袖的游离腓骨瓣制备技术

    作者:毛驰;彭歆;俞光岩

    目的介绍一种不携带肌袖的改良游离腓骨瓣制备方法.方法通过分析腓骨血供的解剖学特点,设计一种不携带肌袖的游离腓骨瓣制备方法.手术时,按外侧面、前面、后面和内侧面的顺序依次剥离附丽于腓骨四周的肌肉,重点是腓骨后方拇长屈肌和腓骨内侧面胫后肌的剥离,应仔细分离、切断和结扎腓动脉发至上述两块肌肉的细小分支.结果采用此方法共完成游离腓骨瓣下颌骨重建35例,全部腓骨瓣均在1小时内完成制备,无一例损伤腓动静脉,术后全部腓骨瓣及其所携带的皮岛均获得成活,无一例出现血管危象和受区血肿,无一例出现供区并发症,患者术后下肢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传统腓骨瓣术后的患者.结论不携带肌袖的游离腓骨瓣制备技术大限度地保留了小腿肌肉的完整性,减少了术后受区和供区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不会影响腓骨瓣血供的可靠性,值得进一步观察和应用.

  • 双皮岛游离腓骨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复合缺损

    作者:毛驰;俞光岩;彭歆;郭传瑸;黄敏娴;张益

    目的探讨双皮岛游离腓骨瓣在口腔颌面部复合缺损修复中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9月至2003年2月完成的12例双皮岛游离腓骨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病例,分析缺损的类型、所采用腓骨瓣的设计、皮岛的大小、血供来源、皮岛的作用、皮岛的成活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2例腓骨瓣中,9例用于下颌骨缺损的修复,3例用于上颌骨缺损的修复,24块皮岛均由腓动脉的隔皮穿支供血,其中10块皮岛用于口内缺损的修复,6块用于口外缺损的修复,4块用于组织充填,2块用于鼻腔粘膜缺损的修复,2块用于腓骨瓣血供的监测.全部游离组织瓣均获得成活,无一例发生坏死和部分坏死,全部24块皮岛均获得100%成活,受区和供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结论双皮岛游离腓骨瓣提高了游离腓骨瓣的修复效能和效果,在口腔颌面部复合缺损的修复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安全可靠,制备简便,供区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46例口腔颌面部游离腓骨瓣移植的临床分析

    作者:毛驰;俞光岩;彭歆;郭传瑸;黄敏娴;张益

    目的对46例口腔颌面部游离腓骨瓣移植作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所采用腓骨瓣的设计、受区血管、血管吻合方式和技术、组织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有可能影响皮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 46例腓骨瓣中41例用于下颌骨重建,5例用于上颌骨重建,其中44例获得成活,成功率为 95.7 %.1例腓骨瓣因术中损伤血管而改用游离腓骨移植,另1例因静脉血栓而失败.组织瓣移植术后血栓的发生率为 8.7 %,抢救成功率为50%;受区和供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21.7 %,除了4例供区并发症外,其余的并发症均不严重,没有造成明显的后果;吸烟、饮酒、放疗和年龄(高龄和儿童)等均非影响游离组织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结论游离腓骨瓣在颌骨缺损的修复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安全可靠,制备简便,供区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在游离腓骨瓣皮岛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毛驰;彭歆;俞光岩;郭传;黄敏娴;张益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在游离腓骨瓣皮岛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腓骨后缘中下份小腿外侧皮肤的腓动脉穿支,根据穿支的位置设计腓骨复合瓣的皮岛,结合术中所见情况进行比较,并观察术后皮岛的存活情况.结果3l侧腓骨后缘中下份的小腿外侧皮肤共测得腓动脉穿支89支(1~4支/侧,平均2.87支/侧),术中发现穿支的总数为87支(1~4支/侧,平均2.8支/侧),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腓动脉穿支的准确率为91.0%,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分别为8.98%和6.90%.皮岛面积大12cm×8cm,小3cm×1.5cm.3l例腓骨瓣中,1例因静脉血栓经抢救无效后去除,其余的30例均获得成活,所有的皮岛均获得100%成活.结论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可以较为准确地探测到小腿外侧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提高了游离腓骨瓣皮岛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外科模板在游离腓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术中的应用

    作者:邓旭亮;彭歆;孟兆强;毛驰;胡晓阳;俞光岩

    目的探讨外科模板在上颌骨切除同期自体腓骨瓣移植修复术中的作用.方法 7例因上颌骨肿瘤需行上颌骨切除术并同期自体腓骨瓣修复的患者,术前取研究模型,根据拟行的手术范围进行模型外科设计,确定牙槽突缺损范围,并将模型修整成需要重建的理想解剖形态,制作模板.外科医生在术中根据模板对腓骨瓣塑形,并确定腓骨瓣固定的位置.术后取研究模型观测腓骨瓣的就位情况,三维CT评价腓骨与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结果经过外科模板的术中定位,腓骨瓣与下颌骨达到正常相对位置关系,垂直向间隙适合常规义齿或种植义齿修复.患者戴用义齿后的咀嚼效率明显提高.结论外科模板是修复医生和外科医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载体,为患者术后功能和外形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 游离腓骨瓣皮岛的血供来源及其可靠性探讨

    作者:毛驰;俞光岩;彭歆;郭传瑸;黄敏娴;张益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瓣皮岛的血供来源及其可靠性.方法对1999年6月至2002年3月所完成的178例游离腓骨瓣作回顾性分析,分析腓骨瓣所携带皮岛穿支血管的类型及皮岛的成活情况.结果178例游离腓骨瓣中,3例因术中未发现明确的皮肤穿支血管而未制备皮岛,其余的175例术中均发现有明确的穿支血管,除3例为肌皮穿支外,其余均为隔皮穿支.2例患者因术中损伤穿支血管而放弃皮岛,其余173例均完成皮岛的制备和转移,其中8例为双皮岛转移,皮岛大面积22cm×8cm,小2cm×1cm.178例腓骨瓣中,2例因术后腓静脉栓塞而将皮岛连同腓骨瓣一起去除,其余的176例腓骨瓣的179块皮岛均获得100%的成活.结论绝大多数患者的游离腓骨瓣均可制备有明确穿支血管供应的皮岛,且绝大多数的穿支血管为隔皮穿支.只要有明确的穿支血管,游离腓骨瓣皮岛的血供十分可靠.

  • 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上颌骨重建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彭歆;毛驰;俞光岩;郭传瑸;朱恒山

    目的对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重建上颌骨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了解重建上颌骨的承力情况及应力分布.方法应用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上颌骨切除,腓骨瓣修复,分析新的上颌骨复合体在承受咀嚼压力情况下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重建上颌骨的应力传导束集中在颧牙槽嵴;水平截面上,重建上颌骨模型的平均等效应力、大等效应力和正应力较正常上颌骨模型有显著增加,而矢状截面上的应力增加幅度不及水平截面.结论颧牙槽嵴是腓骨瓣上颌骨重建后咀嚼压力的主要受力部位,腓骨瓣上颌骨重建时要加强颧牙槽嵴的固定,重建骨性颧突支柱.

  • 截取腓骨瓣术中见小腿血管罕见变异1例

    作者:张森林;杨震;孟昭业

    血管化游离腓骨瓣是下颌骨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之一.由于一些患者小腿血管变异而不适合作腓骨瓣移植,所以多数学者[1]主张术前进行血管造影检查,以明确是否有血管变异情况.毛驰等[2]则认为术前只需作下肢血管的临床检查,对临床检查异常者再作血管造影.我科收治1例术前临床检查血管正常而术中发现变异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 游离腓骨瓣在口腔下颌骨功能性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毛驰;俞光岩

    游离腓骨骨皮瓣(Fibula osteocutaneous free flap,FOFF)[1~4]日益在临床的应用广泛.1989年,Hidalgo[5]首次报告利用FOFF修复口腔下颌骨缺损,全部12例FOFF的腓骨均获得成活,以后,相继有牙种植体应用于FOFF恢复咀嚼功能的报道[6,7].1992年,Hayden[1]介绍了FOFF皮岛的神经支配,使其成为一具有神经感觉功能的复合瓣.本文结合作者完成25例FOFF的临床体会,对此复合瓣的解剖、制备和优缺点作一简介.

  • 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李丽;李健珍

    因下颌骨肿瘤切除术后或下颌骨外伤后,均可造成下颌骨的部分缺损,从而导致严重的颜面畸形及语言咀嚼功能障碍.血管化的腓骨瓣有较好的血供,组织瓣感染率低,能大限度恢复下颌骨的外形和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我科近期完成了游离腓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16例,均获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3D打印技术在显微骨修复外科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作者:孔旭;梁久龙;金元;何景涛;马书丹;刘双阳;陶凯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显微外科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对8例骨缺损患者,采用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修复缺损区.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常规进行CT扫描,制作3D打印模型.同时,根据术前设计的截骨量和截骨角度,制作截骨导板;术中根据手术导板进行骨块切取、分块和组合,并移植于缺损区行坚强内固定;同时记录手术时间和失血量,评价截骨块与 受区的匹配度.术后对患者疗效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8.5个月,骨瓣均愈合良好.手术时间4~8h,平均6.5 h.结论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8.5个月,骨瓣均愈合良好.手术时间4~8h,平均6.5 h.

  • 游离腓骨瓣移植修复前臂毁损离断伤桡骨长段缺损1例

    作者:戴醒明;赵东升

    病人,女,32岁.因车祸致左前臂中段毁损性离断,桡骨缺损14 cm,桡骨远端存在4 cm,前臂皮肤、伸屈肌群、血管、神经挫伤较重.手术分两期实施:第1期急诊在臂丛+局麻下行左前臂清创再植术,将尺骨缩短2 cm,两端分别修成阶梯形对合后以三棱针内固定,桡骨以外固定支架固定,中间骨缺损部以骨水泥塑形成桡骨状长约 12 cm 填充.

  • 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瓣移植修复尺骨骨缺损

    作者:耿树岩;张文强;王成琪;马振杰;窦洪磊;唐胜建

    目的 介绍应用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瓣移植修复尺骨骨缺损.方法 切取带有腓血管供血的腓骨上3/4段修复尺骨骨缺损13例,对其中4例伴有皮肤缺损者,采用腓骨骨皮瓣联合修复;腓骨移植长度为6~16cm;腓骨骨皮瓣面积为15cm×8cm~25cm × 12cm.术后分别于1、3、6、12个月对前臂拍摄X线片,术后12个月测定患肢功能.结果 13例9块腓骨瓣、4块腓骨骨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1例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腓骨瓣与尺骨完全骨性愈合时间为4~6个月.前臂旋转功能:优2例,良6例,差3例,优良率为72.7%.按Enneking系统评分:平均为21分,平均恢复了肢体功能的70%.供骨区踝关节活动正常,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无异常.结论 应用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瓣修复尺骨骨缺损,方法可靠,既保持了尺骨长度,又为骨折愈合提供了血供,是一种治疗骨缺损的理想手术方法.

  • 血管化腓骨瓣修复涉及髁突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韬;毛驰;彭歆;俞光岩;郭传瑸;黄敏娴;陈永宁;赵继志

    目的:对累及髁突的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采用游离腓骨瓣修复的方法、经验进行总结.方法:2001年10月-2004年10月,53例累及下颌升支上部的颌骨良性病损,行下颌骨切除后采用游离腓骨瓣进行下颌骨重建,分别采用了腓骨代替髁突法(30例)、游离髁突法(7例)及保留髁突法(16例)3种方法进行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分析总结临床方法经验,并对患者术后外形和功能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本组血管化游离腓骨瓣移植成活率98.1%(52/53);41例患者术后随访,进行了临床检查及外形、功能评价,经Fisher检验,腓骨替代髁突组、游离髁突组及保留髁突组患者在术后外形和进食、语音功能上无显著差别.结论:3种不同髁突处理方法进行游离腓骨瓣下颌骨缺损重建,在临床上实用可行,可依据患者病损的具体情况选用.

  • 三维模拟技术在游离腓骨瓣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陈旭兵;柳兆刚;袁建兵;田宏伟

    目的:探讨在游离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应用三维模拟技术(CAD/CAM)的方法.方法:对11例患者(成釉细胞瘤8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下颌牙龈癌2例)术前应用三维模拟技术进行模拟手术,利用快速成型机制作出与患者下颌骨实际大小和外形完全一致的实体模型和手术辅助导板,在模拟修复完成的下颌骨模型上预成形重建钛板.手术中,一组根据术前设计的截骨方案切除病变下颌骨;另一组利用辅助导板在不断蒂状态下对腓骨进行精确的分段截骨,将截开的腓骨段准确塑形后,用预成形重建钛板加以固定,待受区准备完成后断蒂移植.结果:11例患者移植的腓骨肌(皮)瓣均存活,术中移植腓骨所截取的长度合适,截骨、塑形、定位速度明显加快.术后随访1~24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下颌骨重建形态及固位良好,颞下颌关节就位准确,口内检查剩余牙列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在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应用三维模拟技术,不仅能够降低手术难度与风险,节省手术时间,还可提高手术质量,保证手术效果.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