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例颈段巨型哑铃形神经纤维瘤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张根莲

    神经纤维瘤是椎管内肿瘤中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好发于髓外、硬膜内,多生长在神经根及脊膜,尤其多见于脊神经后根.我院于2001年3月5日至4月16日收治1例颈段巨型哑铃形神经纤维瘤患者,经积极术前准备,精心手术,术后精心治疗与护理,痊愈出院.

  • 中药兰草合剂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金梅;钱斐

    带状疱疹是由属于DNA病毒组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婴幼儿期初次侵犯宿主,潜伏于脊神经后根或脑神经元,遇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导致的,以受累神经分布区疼痛剧烈及相应皮肤区疱疹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其带状疱疹痛与后遗神经痛是一种非常顽固的痛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睡眠等.本研究采用中药与抗病毒、神经阻滞联合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的护理

    作者:陈洁

    小儿脑性瘫痪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态异常,其症状在2岁以前出现[1].自2005年8月份以来,我院开展了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SPR),以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后遗症,解除患者肢体痉挛和改善肢体功能,已全部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

    作者:徐罗刚;李珊;龚海燕;何桦波

    目的观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对51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施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随访24个月,观察痉挛解除情况并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术后疗效优298例、良187例,优良率达93.8%.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显著.

  • 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临床研究

    作者:蒙辉能;黄恒良;黄荣赐;苏红岩;成端辉;赖应森;唐茂情

    目的:通过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的结果临床研究.方法:我院1999年6月以来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58例小儿痉挛性脑瘫患者.结果:术后一年对48例随访,按Ashworth 5级肌力标准判断,术前平均患肢肌张力为3.8级,术后平均1.5级,平均下降2.3级.其中,痉挛肢体基本解除12例占25.7%,痉挛肢体明显缓解20例占41.6%,痉挛肢体有所缓解16例占33.3%.随访中5例伴有轻度肢体乏力,余未见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小儿脑瘫,起到明显解除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协调肢体平衡功能的目的.

  • 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体会

    作者:吴光月;布庆侠

    我国脑瘫(cp)发病率为1.8~6‰[1],先天性痉挛性双侧瘫患儿占65%,患儿肌张力高,不能端坐、站立和行走.自1991年徐林[2]在我国开展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SPR术)取得满意效果以来,SPR术在我国广泛开展.腰段SPR主要目的就是改善患儿的行走功能[3],为了行走提供了锻炼条件,功能恢复需要配合功能锻炼.我们自1996年以来开展腰骶段SPR术并配合行为康复,取得了满意效果.

  • 表面肌电图在脑瘫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苗素华;马羽;陈业涛;陈莹;王世杰;张玉琪

    目的 分析患者手术前后下肢肌电活动的变化,探讨表面肌电检测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方法 对218例痉挛型脑瘫患者行神经外科治疗,其中周围神经缩窄术171例,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切断术47例.采集患者表面肌电信号,时域法分析患者肌电信号的均方根(RMS),改良Aswoah痉挛量表(MAS)评估肌张力,徒手肌力检查法(MMT)评估肌力.方差分析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RMS的变化,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RMS与MAS和MMT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随访病例203例,失访15例.随访期限22~30个月.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发现:被动活动时,患者术后内收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RMS均较术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也较术前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主动收缩时,术后内收肌和小腿三头肌的RMS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股四头肌的RMS较术前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是随访期间内收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RMS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AS评分分析:内收肌组术后痉挛缓解率为91%(318/350),随访期间为98% (343/350);股四头肌组术后痉挛缓解率为82% (161/197),随访期间为95%(187/197);小腿三头肌组术后痉挛缓解率为93% (348/374),随访期间为99% (370/374).MMT评分分析结果:内收肌组术后肌力减低9%(31/350),随访期间肌力增加23%(80/350);股四头肌组术后肌力减低21%(41/197),随访期间增加19% (37/197);小腿三头肌组术后肌力减低18%(67/374),随访期间肌力增加29%(108/374) .MAS、MMT和RMS相关性分析显示:MAS、MMT与RMS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表面肌电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检测手段能够客观评价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患者双下肢痉挛肌肉的肌张力明显减低,肌力无明显减低.

  • 可复式椎板截骨显露法在SPR术中的应用

    作者:石宗义

    目的 设计可复式椎板截骨显露椎管开展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自L2~S1各棘突、椎板的上1/3水平截骨,小关节突内缘两侧椎板向上凿开,将棘突、椎板、黄韧带向上掀起,显露椎管,节段切开硬脊膜行SPR术.结果 治疗下肢痉挛性瘫17例,经7~18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该术式不破坏脊柱的完整性,又便于SPR术的操作,能避免脊柱不稳和硬脊膜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研究

    作者:陆生林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综合征,痉挛性瘫痪是脑瘫中常见的一种,以往的治疗包括中医针刺,软组织松解,神经肌支切断、关节融合等,由于不能有效解除痉挛,疗效十分有限.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临床护理

    作者:王月秋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 术前对所有病人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术后对病人进行预防褥疮、肺炎、泌尿系感染的预防性训练,指导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 结果本组病人术后效果满意,无1例因护理不当而出现并发症而影响疗效. 结论术前和术后的全面周到的系统护理措施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获得成功的主要保证.

  • 脑瘫患儿SPR手术

    作者:韩巧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病房里,做完腰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阻断术(SPR)7天的4岁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母亲兴奋地说:"原来孩子只能侧身睡,现在能平躺了."

  • 小儿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康复方法探讨

    作者:袁海斌;张国勋;陶莹;陈乐云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提高手术疗效的可行性康复训练方法.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泡洗并结合简易矫形方法,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对照组疗效优16例(47.1%),良13例(38.2%),可5例(14.7%),优良率85.3%.治疗组疗效优19例(63.3%),良11例(36.7%),优良率100.0%.两组优良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78,P<0.05).结论在SPR术后使用中药泡洗加用简易矫形方法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脊神经背根病理改变与临床意义

    作者:张大光;张新;徐鹏;王刚;张吉亭;王溪原;赵亮

    目的研究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脊神经后根病理改变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 27例,采用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SPR)切断 L5~ S1两侧脊神经后根,对标本进行计算机辅助图象分析处理,测定各种指标与患儿 Ashworth 肌张力分级的关系.结果所有脑瘫患儿手术切除的脊神经后根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以粗有髓神经纤维病变明显,主要为脱髓鞘病变.无髓神经纤维以其周围的雪旺氏细胞病变为主,神经受损无修复与再生.髓鞘厚度、病理改变程度与 Ashworth 肌张力分级正相关.结论脊神经后根的病理变化是继发性退行性改变,这种改变与 Ashworth 肌张力分级有关.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现状及其进展

    作者:吴鹤鸣;李鸣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2004年,《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将脑瘫定义为: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发生可以由脑损伤所致,也可以由脑发育缺陷所致[1].脑瘫的发病率世界各国报道均不一致,约为1.5‰~4‰[2],在西方国家其患病率为2‰~ 3‰[2],洪世欣等[3]报道我国为1.2‰ ~2.7‰.脑瘫已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发育,也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脑瘫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欧洲脑性瘫痪监测组织(surveillance of cerebral palsy in Europe)的临床分型原则,在当代常用的小儿脑性瘫痪临床分型方案中,将小儿脑瘫主要分为痉挛型脑瘫、运动障碍型脑瘫以及共济失调型脑瘫三大类.

  • 胸脊神经后根的应用解剖与临床

    作者:刘仰斌;邱晖;盛瑶环;李启华

    目的: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提供后根分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例(60侧)成人尸体胸部脊神经后根的自然分束和后根间神经纤维的联系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1)一条脊神经后根有4~6根神经小束组成,然后形成2~4根神经亚束,后形成上、下2股神经束.(2)后根间神经纤维联系出现率为55.4%,根据形状,可分为5型,根据位置,可分为3类.结论:胸部脊神经后根各级神经分束较易分离,神经纤维联系较为简单,有利于临床医生进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 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91例锥体束系痉挛性脑瘫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罗鹏刚;熊龙;张兰亭

    目的 观察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锥体束系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 对91例锥体束系痉挛性脑瘫患儿施行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痉挛解除情况并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91例患者术后81例痉挛完全消失,10例明显缓解,解痉有效率100%;术后行走能力评分5分43例,4分30例,3分12例,总有效率93.5%;步态明显改善49例,有所改善26例,总有效率82.4%.结论 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锥体束系痉挛型脑瘫疗效显著.

  • 胸痛

    作者:高红梅;张丽华;郭泉山

    胸痛(chestpain)是胸部的疼痛感.可以由胸廓或胸壁疾病引起,也可来源于胸腔内脏器病变.此外,腹部病变也可引起胸痛.上述部位的各种病变和理化因素,如炎症、缺氧、内脏膨胀、机械压迫、异物、外伤和肿瘤等刺激了分布在该部位的感觉神经末梢,兴奋传导到大脑皮质,便会产生痛觉.有时脏器与体表某部位受到脊神经后根同一传入神经支配,内脏的刺激在大脑皮质可产生相应体表的痛觉,即放射痛.

  • 脊神经后根轴突再生研究及应用前景

    作者:唐晓军;李贵涛;陈为坚;罗狄鑫;黄文填

    脊神经前、后根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并不与脊神经完全相同.后根损伤除了导致感觉传导受损,还间接影响肌肉运动和协调功能的完整性.后根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复杂、再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各种修复和功能重建方法均处于实验阶段,其临床应用尚值得进一步研究.

  • Tarlov囊肿

    作者:刘立成;孙成良;张佐伦

    1938年,Tarlov在30例终丝标本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经周围囊肿的存在,其中5例的骶神经后根处还可见到多发的硬膜外囊肿.组织学检查表明这些囊肿位于脊神经后根与神经节交界处、神经内外膜之间.囊肿或围绕整个神经根或位于神经根内部而被受压的神经根所包绕.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Tarlov囊肿的成因、分类、自然史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拟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回顾.

  • 山羊脊神经后根逆向吻合生长的超微结构

    作者:李贵涛;郭延奎

    目的:探索山羊脊神经后根逆向吻合生长后的超微结构.方法:选择山羊右侧L3~S1脊神经后根,每根取1/2切断,然后将L3与L5、L4与S1切断的脊神经后根的远端,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端端吻合,4个月后取吻合段脊神经后根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吻合区既有有髓鞘神经纤维通过,也有无髓鞘神经纤维生长.结论:在蛛网膜下腔脊神经后根离断并逆向吻合后能和周围神经一样生长.山羊脊神经后根逆向吻合生长后,脊神经后根的微细结构发生变化,即在该脊神经后根纤维中,在外周段出现电兴奋传导方向相反的神经纤维,在中枢段出现来自拮抗肌的神经纤维,因此该脊神经后根的功能可能发生某些变化.

    关键词: 脊神经后根 生长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