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肩部闭合性血管损伤的处理体会

    作者:宓士军;高景春;张远成

    肩关节创伤临床上比较常见,但合并闭合血管损伤并不多见,我院自1989年8月~2003年1月共收治8例,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4~52岁,平均38.6岁.损伤原因:车祸伤7例,高处坠落伤1例.合并伤:颅脑损伤2例,内脏损伤1例,臂丛神经损伤1例,全部病例合并肩部骨折或脱位.其中合并肩关节脱位1例,肱骨外科颈骨折4例,肱骨头骨折1例,肱骨上端骨折2例.另有1例同时合并有肱骨髁间骨折,1例同时合并同侧锁骨骨折.血管损伤部位:腋动脉损伤2例,旋肱后动脉4例,旋肱前动脉1例,肩胛下动脉1例.

  • 以胸背血管分叉平面作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下界的研究

    作者:李玉阳;王永胜;周正波;刘岩松;李永清;于志勇

    目的判断乳腺癌患者胸背血管分叉平面下方组织内是否存在淋巴结及其转移情况,分析能否以此平面作为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胸背血管的解剖终点.方法在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时,将胸背血管分叉平面下方组织切除后标以胸背血管分叉处淋巴结另送病理检查.结果112例患者中有99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88.4%;97例(86.6%)胸背动脉分叉平面下方为脂肪组织,有15例(13.4%)存在淋巴结,均未发现癌细胞转移.结论多数病例胸背动脉分叉平面以下组织内不存在淋巴结.不论患者原发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病理类型等因素如何,该处组织均未发现转移,且胸背血管分叉处位置较为固定,变异较少,可作为腋清扫范围的下界.

  • 肩胛下动脉与胸外侧动脉共同起点1例

    作者:李文远;宋晓峰;王丽丽

    作者制作人体上肢血管标本时,发现一老年男尸右侧腋动脉分支存在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并为腋窝、肩区及胸壁外科手术提供参考,对腋动脉分支的起止、管径和分布等情况进行了观测,报告如下.

  • 右侧肩胛下动脉变异1例

    作者:郭晓娟;张廷才;司道文

    1 个案报告在解剖一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右侧肩胛下动脉起始于腋动脉第一段(即胸小肌上缘水平).该例肩胛下动脉自腋动脉第一段发出后沿肩胛下肌下缘下行.在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之间发出胸外侧动脉、胸背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后,延续为旋肩胛动脉穿三边孔至肩胛区,见图1.

    关键词: 肩胛下动脉 变异
  • 左侧腋动脉变异一例

    作者:张凯辉;段晨颖;王丽娜;司道文

    笔者在解剖1具男性尸体(169 cm,60岁左右)时,见其左侧腋动脉第2段发出一粗大的变异主干并被正中神经的2个根夹持,该变异主干发出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肱深动脉5个分支.为积累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工作提供形态学依据,现报道如下.左侧腋动脉(外径5.32 mm)在第1段发出胸上动脉(外径1.92 mm)和胸肩峰动脉(外径1.96 mm).腋动脉在第2段发出粗大的变异主干(外径4.46 mm),且该变异主干被正中神经内外侧根夹持.

  • 左侧腋动脉多发分支伴胸内侧神经异常一例

    作者:赵晓博;马建军;李德媛;杨璐璐

    制作成年男性左侧上肢标本时,见其腋动脉分支、肱深动脉与尺侧上副动脉起源等多处变异,双支胸内侧神经,十分罕见,报道如下.其腋动脉第2段发出外径为6.34 mm的粗大变异干,斜向内下至大圆肌上方,距变异干起点27.22mm处发出4大分支:旋肱后动脉、肱深动脉与尺侧上副动脉的共干支、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5.90mm、3.14mm、5.66 mm、1.72 mm.

  • 腋动脉及臂丛分支变异一例

    作者:黄子钧;谭宇鑫;张志英

    笔者在对1具中年女性尸体的解剖过程中,发现其左侧腋动脉部有较少见的变异,右侧未见变异,现报道如下.左侧腋动脉于第2段中1/3处发出一较粗变异动脉干,起始处外径为5mm,该动脉干自腋动脉发出后行向外下方,被臂丛的内侧、外侧和后束围绕,其分支有:(1)肱二头肌支,于起始1.5 cm处发出分支,行向外下,营养肱二头肌;(2)肩胛下肌支,于肩胛下动脉近侧0.3cm处发出分支,行向内下,营养肩胛下肌;(3)肩胛下动脉,自起始处3 cm发出,向内下行1 cm分出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旋肩胛动脉又分出1支旋肱后动脉;(4)旋肱前动脉,向外穿肱二头肌短头,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5)变异干终末支为另一支旋肱后动脉,与腋神经和由旋肩胛动脉分出的旋肱后动脉伴行,向后穿四边孔至三角肌深面与旋肱前动脉吻合.

  • 右侧腋动脉分支变异一例

    作者:郭朋朋

    在解剖学实验操作中,发现1具成年男尸右侧腋动脉分支变异,报告如下:右侧腋动脉在第2段发出深、浅2条分支.深支被臂丛的3个束包绕,是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肩胛下动脉和肱深动脉4支的共干血管,另外肱深动脉还发出1支肌支(营养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和尺侧上副动脉.浅支走行正常,其内侧有腋静脉伴行,在大圆肌下缘续于肱动脉;肱动脉没有发出肱深动脉和尺侧上副动脉;其左侧腋动脉分支及其走行无变异.

  • 非支气管动脉与支气管动脉联合双重栓塞治疗大咯血

    作者:付渡关;赵大兵;李晖;曹平;宋萍

    目的 探讨非支气管动脉与支气管动脉联合双重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1例急性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与非支气管动脉(包括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胸上动脉、肩胛下动脉、隔动脉等)造影,并对异常血管用PVA颗粒、明胶海绵和/或钢圈双重栓塞.结果 21例大咯血患者,共栓塞74支异常血管.其中支气管动脉32支,肋间动脉22支、胸廓内动脉9支,胸上动脉6支,膈动脉3支、肩胛下动脉2支.术后即刻止血14例,咳血量明显减少5例,有所减少2例,即刻止血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1.4%、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时,同时仔细寻找并栓塞参与供血的非支气管动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提高疗效,降低复发.

  • 背阔肌瓣血管化治疗四肢慢性缺血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

    作者:胡骥琼;王道明;吕大伦;陈帮领

    目的用带血管蒂的背阔肌瓣构建侧支循环治疗四肢慢性缺血性疾患,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在34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上,对肩胛下动脉的起始、分支及在背阔肌外缘深部表面的分布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肩胛下动脉起始外径(3.9±0.3)mm,设计的带肩胛下动脉的血管化的背阔肌瓣长(12.2±2.3)cm,临床观察肌瓣肿胀不明显,术后四月肢端血氧饱和度明显增高.结论带肩胛下动脉的背阔肌瓣构建侧支循环治疗四肢慢性缺血性疾患有一定的可能性,临床效果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 带血管背阔肌瓣构建侧支循环治疗闭塞性脉管炎的应用解剖

    作者:胡骥琼;陈志林;王道明;吕大伦;姚凯

    目的:为吻合血管的背阔肌瓣构建膝周侧支循环治疗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4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标本上,分别对肩胛下动脉及腘动脉的起始、分支、及分布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肩胛下动脉与腘动脉分支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起始外径分别为3.90、4.68、42.9、27.3 mm,以肩胛下动脉为蒂的背阔肌瓣可以在膝周构建一支相当重要的侧支循环.血管闭塞的位置决定着切口的选择.结论:肩胛下动脉为蒂的背阔肌瓣血管化后对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有一定的可行性.

  • 腋动脉分支变异1例

    作者:陈钜涛;阿卜杜萨拉木·艾尼;刘晓晴;廖波;刘孝鑫;间颖;王得志

    我们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左侧腋动脉分支变异(图1),现报道如下:左侧腋动脉长8.90 cm,起始口径为6.85 mm,经正中神经内侧根的前面下行,于大圆肌腱下缘延续为肱动脉(中段外径3.74mm).该侧腋动脉在第二段外下缘发出一变异动脉干(长4.41cm,起始外径5.30 mm).该动脉干从正中神经内、外侧根之间穿过后行向外下,分为内、外2个分支:(1)内侧支为变异肩胛下动脉,长2.03 cm,起始外径为4.11mm.该动脉沿肩胛下肌下缘行向内下方,除了发出正常行程的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外,还在距起点0.64 cm处发出肌支至肩胛下肌(起始外径为1.05 mm).

  • 应用吻合一组血管联合皮瓣修复巨大创面的探讨

    作者:范启申;周祥吉;赵晓东;高学建;朱宁

    目的 探讨吻合一组血管的联合皮瓣的应用价值. 方法 本组36例均为车祸伤,损伤部位在膝、小腿或踝足部、上肢.创面超大,皮肤缺损伴骨关节、肌腱裸露,选用吻合一组血管的联合皮瓣修复,其中吻合肩胛下血管肩胛—侧胸联合皮瓣7例,大为70 cm×10 cm;吻合肩胛下血管侧胸—背阔肌联合皮瓣9例,大为42 cm×24 cm(1008 cm2);吻合肩胛下血管的肩胛—背阔肌联合皮瓣2例;吻合旋股外侧血管与股外侧皮神经的大腿前内侧—阔筋膜张肌联合皮瓣8例;吻合胫前血管与腓浅神经的踝前—足背联合皮瓣5例;吻合足背血管与腓浅神经的趾伸短肌—足背联合皮瓣5例. 结果 随访1.5 ~25.0年,其中有23例随访19年,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全部得到覆盖,感染伤口治愈,未再发生溃疡,皮瓣外观好;皮肤恢复了感觉;骨折愈合,保住了肢体,未发生截肢;5例前臂屈肌腱及4例膝关节行松解,为功能恢复创造了条件. 结论 吻合一组血管的联合皮瓣能代替吻合多组血管的组合皮瓣,节时、省事,成功率高,拓宽了适应证.

  • 右侧腋动脉变异1例

    作者:何梦鸽;陈军凤;蒋萌萌;姬龙;贺桂琼

    腋动脉变异较多,多见于胸外侧动脉与肩胛下动脉的起点变异,笔者在对一具中年女性尸体的解剖过程中,发现右侧腋动脉存在极罕见变异,而左侧未见变异,其右侧腋动脉变异位置高,合并双肱动脉变异,并且胸上动脉缺如,存在双上肩胛下动脉等情况出现于同一例标本实属罕见。为了给解剖学及血管外科学累积国人腋动脉分支的统计学资料,帮助编撰出更符合国人实际体质的教材,便于教学,同时也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参考,现报道如下。

  •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作者:陈强;熊革;易红卫;潘烈;杨俊杰

    目的:探讨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合并大段主干血管缺损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可行性。方法2011年1月—2013年6月,采用带肩胛下动脉及旋肩胛动脉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合并大段主干血管缺损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4例,其中桡动脉缺损3例,胫前动脉缺损1例,血管缺损达4.0~6.0 cm,4例均二期修复。根据创面大小设计带肩胛下动脉及旋肩胛动脉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创面,将血管蒂嵌入桥接受区主干血管缺损处,分别与近、远端血管形成“T”形或“Y”形吻合。在保证皮瓣血运同时,重建肢体远端血液循环。静脉一支与伴行静脉吻合,另一支可与浅静脉吻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及肢体远端血运。结果术后4例皮瓣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正常。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外形良好,供区功能无影响。结论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合并大段主干动脉缺损的软组织缺损,既能保证皮瓣血运又能重建肢体主干血管的连续性,保证肢体正常血供,手术操作与一般游离背阔肌肌皮瓣无异,临床应用简单,对修复伴有大段主干血管缺损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