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冷应激对心肌细胞Cx43蛋白的影响及药物干预的研究

    作者:黄强辉;胡建新

    目的:研究急性冷应激时乳鼠心肌细胞间传导的变化及抗心律失常肽(APP10)干预后对细胞间传导的影响。

  • 抗心律失常肽10对柯萨奇B3病毒感染小鼠原代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的影响

    作者:伍琼;杨波

    目的:建立原代心肌细胞柯萨奇B3病毒(CVB3)感染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模型,使用抗心律失常肽10(AAP10)对该疾病模型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小鼠原代心肌细胞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影响。
      方法:选取出生1~3天的BALB/C小鼠10只进行原代心肌细胞培养,分别用不同剂量的抗心律失常肽10的培养液进行干预100倍组织细胞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CVB3感染的心肌细胞,将原代小鼠心肌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病毒对照组、低剂量干预组、高剂量干预组4组,每组8孔,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水平。
      结果:缝隙连接蛋白43相对表达水平低剂量干预组[(71.46±2.69)%]和高剂量干预组[(83.56±3.74)%]明显高于病毒对照组[(44.92±4.49)%],随着干预剂量增加,其缝隙连接蛋白43相对表达水平进一步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
      结论:抗心律失常肽10可保护心肌细胞,增加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减少病毒性心肌炎的心肌损害。

  • 冷刺激对乳鼠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的影响及药物干预的研究

    作者:黄强辉;洪葵;程晓曙;胡建新

    目的:在急性冷刺激乳鼠心肌细胞模型下,评价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的表达及研究急性冷刺激时乳鼠心肌细胞间传导的变化及其机制。
      方法: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4℃组;实验0℃组;并在实验4℃组和实验0℃组分别加入100 nmol/L抗心律失常肽(APP)10,每组乳鼠8只。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x43及其磷酸化水平在基因和蛋白上的表达。
      结果:FCM结果显示:实验4℃组和实验0℃组随着冷刺激程度加强和低温时间的延长,心肌细胞的凋亡率增加;同时PCR结果显示:实验4℃组和实验0℃组Cx43 mRNA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4℃组和实验0℃组随着刺激强度和低温时间的延长,Cx43蛋白表达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磷酸化的Cx43(P-Cx43)蛋白表达亦下降,而AAP10干预后可提高两组Cx43和P-Cx43蛋白的表达。
      结论:心肌细胞在急性冷刺激时Cx43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Cx43表达亦下降,而AAP10能提高Cx43和P-Cx43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细胞间的传导。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对抗心律失常肽分泌的影响

    作者:娄唯鸣;齐敬华;张立博

    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对抗心律失常肽(AAP)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1例,分别在正常时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抽血查AAP浓度并加以比较.结果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患者血清中抗心律失常肽分泌明显升高.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促使抗心律失常肽分泌增加的因素之一.

  • 抗心律失常肽对陈旧性心肌梗死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作者:任勇;张存泰;吴杰;阮燕菲;卜军;贺莉;吴蔚;陈柏迪;王文广;王琳

    目的 观察缝隙连接激动剂抗心律失常肽(AAP10)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OMI组和AAP10组,每组各10只.Sham组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OMI组和AAP10组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普通饲料喂养3个月后制备兔左心室楔形心肌块的灌注模型.Sham组和OMI组灌流正常台氏液,AAP10组灌流正常台氏液+AAP10(80 nmol/L).灌流全程同时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内膜下心肌、外膜下心肌跨膜动作电位和跨壁心电图,并观察心外膜下心肌的刺激反应间期(stimulus-response-interval,SRI)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诱发率.结束试验后测量梗死周边区心室壁的厚度、左室重、全心重.结果 OMI组和AAP10组兔均存在显著的心肌重构,并且OMI组兔有较高的室速诱发率(80%).OMI组与AAP10组相比,AAP10显著缩短SRI[SRI-1为(28.71±0.55)ms与(20.59 ±0.79)ms;SRI-2为(38.67±0.49)ms与(30.42±0.74)ms,P<0.01],而且AAP10明显降低室速的诱发率(20%),但对动作电位形态和时程均无影响.结论 AAP10可以在不影响动作电位形态和时程的前提下提高缝隙连接的传导速度,并可降低OMI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 潜在的房颤治疗药:抗心律失常肽

    作者:黄世杰

    常见的持久性心律失常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它增加卒中、死亡危险,预计今后40年,此种病人的人数将增加1倍.目前上市的抗心律失常药疗效有限,而且副作用严重,主要是致死性室性心律不齐.调节缝隙连接的抗心律失常肽,代表新一类抗心律失常药,其作用是增加心肌细胞间缝隙连接的通讯.rotigaptide是合成的抗心律失常肽的类似物,可以预防代谢应激引起的心房传导速度(CV)减慢和迅速逆转CV.在狗缺血性房颤模型和慢性心房扩大引起的房颤模型上,该药有明显抗心律失常效应,且安全性也较好.

  • 抗心律失常肽研究新进展

    作者:张智睿;陈沅

    抗心律失常肽(antiarrhythmic peptide,AAP)是1980年日本学者Aonuma等从牛心房肌分离、纯化出的一种生物活性肽,因其初发现时具有强大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而得名.由于AAP具有既可对抗心律失常又不易引发新的心律失常之特点,从而成为合成新的、更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方向和热点,如目前人工合成的AAP10和ZP123.本文就AAP在体内浓度变化与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关系、AAP抗心律失常机制和AAP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抗心律失常肽RIA的建立及其应用

    作者:吴志坚;张永学

    笔者建立了血清抗心律失常肽(AAP)的放射免疫测定(RIA)方法,并探讨了血清AAP水平与血压之间的关系.

  • 抗心律失常肽的研究进展

    作者:尹瑞兴

    抗心律失常肽(AAP)具有强大的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提示AAP在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抗心律失常肽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作者:黄琼;党瑜华;邱春光;申文祥

    目的:观察缝隙连接激动剂抗心律失常肽(AAP10)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组、AAP10低浓度组、AAP10中浓度组、AAP10高浓度组,每组10只.缺血再灌注组灌流正常台氏液稳定后停灌40 min再灌.AAP10组灌流正常台氏液+AAP10(100 nmol/L、500 nmol/L、1 000 nmol/L)稳定后停灌40 min再灌.采用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观察刺激反应间期(SRI)、动作电位形态和时程、VT的发生率、IR后心肌恢复时间.实验结束后测量左室楔形心肌块质量、左室质量、全心质量.结果:①各组左室楔形心肌块质量与左室质量之比、全心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AP10组用药前后其心内膜及心外膜的动作电位形态和时程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③不同浓度AAP10组,SRI较IR组均明显缩短(P均<0.01).④缺血再灌注组、AAP10低、中、高浓度组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分别为100%(10/10)、50%(5/10)、20%(2/10)和1%(1/10),P<0.05.⑤不同AAP10浓度组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恢复时间均较IR组明显缩短(P均<0.01).结论:AAP10可以在不影响动作电位形态和时程的前提下提高缝隙连接的传导速度,降低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保护受损心肌,有望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新方法.

  • 血浆心脏扩张肽与心脏病及心脏增大的关系

    作者:谭翌;张忠平;邱海云;余斌;王小敏;万青;何晓星

    近十余年,心脏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已被医学专业人员所接受.它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多肽,如心钠素、心舒血管素、抗心律失常肽等.目前,除对心钠素研究较全面外,而其他研究尚少.我们近三年对属于心舒血管素的心脏扩张肽(CDN)与心脏病及心脏增大的关系做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大鼠心肌急性缺氧时缝隙连接蛋白43磷酸化水平的改变及心律失常肽10对其影响

    作者:王荣;张存泰;阮燕菲;刘念;王琳

    目的:研究急性缺氧时缝隙连接蛋白Cx43磷酸化水平的改变及抗心律失常肽(AAP)10对其影响.方法:大鼠体外心脏灌流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30 min组、AAP10干预组,每组各9只.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Cx43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用免疫荧光双标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技术显示Cx43分布的改变.结果:Western-Blot结果显示:缺氧30 min组总Cx43蛋白表达下降(P<0.05),而去磷酸化的Cx43(NP-Cx43)蛋白表达不变.AAP10干预组能提高总Cx43蛋白表达(P<0.05),但对NP-Cx43蛋白表达无影响.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缺氧30 min组总Cx43和NP-Cx43蛋白分布均明显减少,且AAP10干预组仅能提高总Cx43蛋白表达,但对NP-Cx43蛋白无影响.结论:急性缺氧时细胞间通讯功能下降主要由于磷酸化的Cx43蛋白水平下降,而其中NP-Cx43蛋白的内化也可能参与该影响因素.而AAP10改善传导主要通过促进Cx43磷酸化而发挥作用.

  • 抗心律失常肽在兔肥厚心肌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作者:孙萌;张存泰;贺莉;黄深;王岚;黄琼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开放剂抗心律失常肽(AAP10)抗肥厚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并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左室肥厚组(LVH组)、AAP10组.LVH组和AAP10组行腹主动脉缩窄术,Sham组开腹但不行腹主动脉缩窄术.术后喂养8周.制备左室楔形心肌块灌注模型.Sham组和LVH组灌注正常台式液,AAP10组灌注含100 nmol/L的AAP10台式液.利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楔型心肌块跨壁心电图和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程序电刺激起搏,记录早期后除极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采取Western blot检测3组Cx43表达;采取免疫荧光方法显示3组Cx43的分布.结果:Sham组、LVH组、AAP10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0、40%、10%.与Sham组相比,LVH组Cx43表达下降(50.7±6.1)%(P<0.05),AAP10组与LVH组相比,Cx43表达上升(20.9±4.7)%,P<0.05.免疫荧光显示肥厚心肌Cx43分布紊乱,由正常的端端分布成为细胞表面随机分布,加入AAP10后可改善其分布.结论:肥厚心肌有较高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肥厚心肌细胞Cx43表达下降并且排列紊乱,AAP10可提高Cx43的表达及改善其分布,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 缝隙连接在长QT综合征2型电活动不稳定中的作用

    作者:倪明科;张存泰;李连东;阮磊;王琳

    目的 探讨缝隙连接(GJ)的功能改变在长QT综合征2型(LQT2)模型中电活动不稳定中的作用.方法 纽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QT2组和抗心律失常肽(AAP10)组.应用0.5 μmol/L的E-4031对兔左室楔形心肌组织块进行灌流制备LQT2模型.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心电图.观察各组QT间期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变化,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GJ的分布和磷酸化状态的改变.结果 ①LQT2组QT间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TDR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以及缝隙连接去磷酸化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P<0.01);② AAP10组QT间期较LQT2组显著缩短(P<0.05),TDR较LQT2组显著减小(P<0.05或0.01)以及缝隙连接去磷酸化水平较LQT2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③三组的Cx43总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GJ的功能改变是LQT2模型中电活动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 缝隙连接对心肌肥厚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作者:贺莉;张存泰;马业新;阮燕菲;刘念;吴蔚;任勇;陈伯迪;肖志超

    目的 研究兔慢性压力超负荷模型中缝隙连接(GJ)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30只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肥厚组(LVH组)和抗心律失常肽组(AAP10组).LVH组和AAP10组通过缩窄腹主动脉制备兔左室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模型, Sham组仅游离腹主动脉未进行缩窄.动物饲养3个月后制备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的灌注模型,Sham组和LVH组灌流台氏液,AAP10组灌流含AAP10的台氏液,记录不同起搏周长下容积心电图、跨室壁离散度(TDR)及刺激反应间期( SRI ), 并观察早期后除极( EA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在不同频率起搏下,LVH组SRI和TDR与Sham组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而AAP10组的SRI和TDR与LVH组比较明显减小(P<0.05).Sham组无1例诱发EAD和室性心律失常;在5 000 ms起搏时LVH组和AAP10组EAD的发生率分别为 10/10、3/10,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10,1/1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 GJ激动剂AAP10减轻了心肌肥厚时SRI的延长和TDR增加,相应的减少了EAD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 抗心律失常肽与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和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关系

    作者:吕风华;王洪如;张建生;郭萍;郭志坤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既往很多学者从心电生理等方面对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作了很多报道,但关于抗心律失常肽(AAP)与人心律失常的关系尚未见临床报道。本文的目的是检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患者、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患者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AAP的含量,探讨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 1998年1~2月我院收住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房颤患者25例。经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确诊。其中男15例,女10例,风心病史8~12年,房颤病史约2~3年。冠心病并频发室早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冠心病病史10~16年,室早次数5次/分,其中二联律者2例。冠心病诊断依据1980年广州全国内科学会议制定的标准。按1964年纽约心脏协会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遴选出心功能Ⅳ级不伴有心律失常患者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以上各组年龄均为41~50(46.51±3.50)岁。正常人相同年龄段对照组26例。分别取血3.0 ml于肝素处理后的抗凝试管中冷冻分期送检。取血1.0 ml+磷酸缓冲液1.0 ml,超声波提取,超声离心,取上清液。PITC-AAP衍生1.0 ml。日本津岛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测定。标准对照品来自美国Penninsula实验室。所得结果以均数±标准表示,各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正常男性血中抗心律失常肽的含量

    作者:郭萍;吕风华;郭志坤;陈永凤

    抗心律失常肽为6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肽,其氨基酸的序列为:甘-脯-羟-甘-丙-甘。1980年Anuma等从牛心房肌中发现并命名为抗心律失常肽(antiarrhythmicpeptide,AAP)。既往不少学者从动物实验中证实它具有强大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正常人血清中AAP值及年龄变化如何,目前尚未见报道。为此本文检测了不同年龄段正常人血清中AAP的含量,以供进一步临床研究参考。

  • 抗心律失常肽对乳鼠心肌细胞急性缺氧时细胞间传导的影响

    作者:王荣;张存泰;刘念;阮燕菲;王琳

    目的 研究抗心律失常肽(AAP10)对乳鼠心肌细胞急性缺氧时细胞间传导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缺氧2 h组和100 nmol/L AAP10干预组,每组n=9.采用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测定细胞间通讯,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 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结果显示:缺氧组细胞间传导下降,而AAP10干预后能促进荧光黄的扩散.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缺氧组总Cx43蛋白表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P<0.01,而去磷酸化的Cx43(NP-Cx43)蛋白表达不变;AAP10干预组能提高总Cx43蛋白表达,与缺氧组比较P<0.01,但对NP-Cx43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 急性缺氧时磷酸化的Cx43(p-Cx43)蛋白表达下降,而AAP10改善传导主要通过促进Cx43磷酸化.

  • 抗心律失常肽对抗柯萨奇 B3病毒的体外研究

    作者:伍琼;盛蕾;洪李锋

    目的:观察抗心律失常肽(AAP10)对柯萨奇B3病毒(CVB3)感染的原代小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原代心肌细胞分为7组,每组12孔,分别为细胞对照组,病毒对照组,药物干预组(A组、B组、C组、D组、E组)。用不同浓度的AAP10培养液干预100 TCID50 CVB3感染的心肌细胞,对比每组的细胞活性。结果药物干预组细胞活性高于病毒对照组( F=7.489,P<0.05)。其细胞活性与药物浓度( r=0.942,P=0.005)及作用时间( r=0.993,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 AAP10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活性,呈剂量时间相关性,对CVB3感染的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 缝隙连接重构和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胡笑容;江洪

    缝隙连接是心肌细胞间直接联系并交换信息的重要途径,在许多心脏疾病中,心肌组织都有缝隙连接的改变,即缝隙连接的重构.缝隙连接的含量、分布及自身磷酸化状态的改变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缝隙连接重构与电重构和自主神经之间可能有密切关系.仅仅应用以缝隙连接为靶点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能是不够的.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