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桥出血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康复治疗1例报道

    作者:高飞;何静杰

    目的 探讨脑干出血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的临床表现和康复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脑桥出血继发HOD患者的临床资料.本例患者除原发病所致功能障碍外,逐渐出现右侧肢体不自主抖动并逐渐加重.给予理学疗法、作业疗法、针灸、水疗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 经过1.5个月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患者从病情严重时站立不稳,不能行走,Berg平衡量表评分28分,改良Barthel指数70分,改善至可以独立站立和行走,Berg平衡量表评分38分,改良Barthel指数80分.右侧肢体不自主抖动减轻.结论 脑桥出血继发HOD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后,症状缓解,障碍减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所改善.

  • 脑桥出血继发双侧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一例

    作者:王本孝;王俊珺;秦彬;刘建魁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种少见的跨突触变性,继发于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Guillian-Mollaret三角区)病变,HOD临床上较为少见,其临床特点为延迟于原发病变后出现头晕、视物不清、眼震、软腭阵挛、肢体震颤、共济失调,以及MRI显示局限于下橄榄核的长T2信号.现将作者所在科室诊治的1例脑桥出血继发双侧HOD患者进行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期望对临床有所帮助.

  • 脑桥出血后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文献回顾

    作者:邢岩;邹昕颖;张洁;张茗

    目的探讨脑桥出血后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inferior olivary degeneration,HO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3月北京航空总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例HO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3例患者均为男性,表现为肢体不自主多动、腭肌阵挛、走路不稳等锥体外系症状,均完成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结果3例患者既往均有脑桥出血史,其中患者1和2为高血压性脑桥出血,患者3为外伤后脑桥出血,临床症状距脑桥出血的时间分别为8个月、12个月和14个月。3例均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要表现,患者1表现为面下颌、躯干、四肢不自主扭转抖动;患者2仅有言语不清及腭肌阵挛;患者3表现为头晕、走路不稳,查体偏侧肢体共济失调。患者1和2出血部位位于脑桥双侧被盖部,患者3位于脑桥左侧被盖部,3例病变部位均为双侧下橄榄核腹外侧孤立局限性病灶。患者1口服氯硝西泮联合丙戊酸钠1周、患者2单纯口服氯硝西泮1周后症状缓解,患者3应用激素治疗2周后症状有所好转,但体征改变不显著。
      结论 HOD可由脑桥出血继发,脑桥出血治疗病情稳定后若出现锥体外系症状需注意继发HOD的可能。氯硝西泮和丙戊酸钠对症状控制可能有效,激素疗效不确切。

  • 脑桥出血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二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王汉旻;陈晓丽;杨慧民;袁湘芝;张扬;朱振国;夏君慧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是一种少见的跨突触变性,继发于小脑齿状核、中脑红核、延髓下橄榄核(又称格-莫三角)联系环路病变.现将我院诊治的2例脑桥出血继发HOD患者报道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例1女,50岁,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010年8月因“突发头晕、四肢无力伴意识不清20h”收治于我院脑血管科,当时头颅CT显示脑桥出血,以被盖部为主(图1).入院期间发现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于正常,诊断为脑桥出血、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经对症、抗炎等治疗,患者神志转清,肢体肌力明显恢复;但存在构音障碍,双眼球水平方向活动明显受限.出院后在家继续降压、降糖治疗,构音障碍和肢体肌力进一步好转,能自行进食.约半年后,患者出现四肢及头部抖动,查体:神志清楚,四肢及头部不自主震颤,以左侧肢体为著;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右偏,构音障碍,左眼内收及右眼外展受限,双侧眼肌自发水平阵挛,侧视及上视可引出水平、旋转及垂直眼震,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5级,双下肢及左上肢肌张力增高,两侧指鼻及跟膝胫试验阳性,双上肢可见意向性震颤,双侧病理征阳性.头颅MRI:延髓双侧下橄榄核区T2加权像高信号,且体积明显增大,脑桥背侧陈旧性出血改变(图2).诊断:HOD、脑桥出血恢复期、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予加用左乙拉西坦片、地西泮等药物后,患者全身抖动有所好转.

  • 影响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黄凯滨;姬仲;吴永明;王胜男;林镇洲;潘速跃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南方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发病30d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34例)和死亡组(26例).分别对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连续性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判定其截断值.结果 60例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30d病死率为4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体温、心率、出血量、是否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血肿是否破入脑室、血肿部位与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30 d病死率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优势比(OR=0.745,95%可信区间(95%CI)为(0.585,0.949)]、出血量[ OR=1.438,95%CI( 1.077,1.919)]以及血肿部位[基底-被盖型,OR=0.120,95%CI(0.016,0.904)]为影响原发性脑桥出血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及出血量的截断值分别为7.5分和5.5 ml.结论 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血肿位于基底-被盖部、入院时GCS评分<7.5分、出血量≥5.5 ml者提示30 d预后不良.

  • 脑桥出血早期患者脑皮质结构变化的磁共振研究

    作者:莫本成;张自力;敖锋;刘振华;杨凡;李华菊

    目的:探讨脑桥出血早期患者脑皮质结构变化,并分析与感觉运动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本院接诊的16例脑桥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1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给予结构磁共振( MRI)检测,通过基于体素形态学方法对MRI的结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大脑灰质体积区域的改变。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患者脑皮质结构的改变与运动感觉功能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与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轻触觉评分、针刺觉评分以及运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基于体素形态学方法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双侧初级感觉中心、初级运动中心及其辅助运动区发生了灰质体积减小的现象( P<0.05);观察组结构异常区域萎缩发生程度经相关分析与轻触觉评分、针刺觉评分以及运动评分无相关性( P>0.05)。结论脑桥出血早期患者初级感觉中心、初级运动中心及其辅助运动区发生了灰质萎缩,但是萎缩程度与患者轻触觉评分、针刺觉评分以及运动评分无关。

  • 伴脑桥出血的高血压脑干脑病两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周中和;杨璐;张景华;陈会生;曲方

    目的 探讨伴有脑桥出血的高血压脑干脑病(HB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2例伴脑桥出血的HBE临床资料.结果 HBE临床特点为:存在控制不良的严重高血压;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头痛和轻度意识障碍;影像学表现严重,主要表现为以脑桥为主的弥漫性脑干受损.给予及时降压治疗,临床预后良好.结论 HBE是高血压脑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早期的诊断和快速控制血压是保证良好预后的关键.

  • 脑桥出血60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林青;李丽莉;武慧燕

    目的:探讨脑桥出血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60例经头颅CT、头颅 MRI证实的脑桥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小量脑桥出血临床表现不典型,但预后好,出血量大于5 mL 者临床表现典型,预后差,死亡率高。结论脑桥出血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典型病例早期诊断困难,容易误诊,影像学检查对脑桥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头颅 MRI。

  • 脑桥大量出血患者一例的护理

    作者:李占肖;薛姗;费丽

    目的 探讨脑桥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5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1例脑桥大量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期间,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中枢性高热、脑水肿、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横纹肌溶解等严重并发症,经神经内科治疗85 d、转康复科理疗47 d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结论 准确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有利于脑桥大量出血患者的康复.

  • 闭锁综合征3例

    作者:袁魁珍;何慧君;张芳

    闭锁综合征( lock-in-syndrome)是一种以脑桥基底部受损的多原因造成的综合征,预后不良,病死率高[1].其病因以脑血管病为主,占75%,其中脑干梗死占60%[2],其他少见的病因包括脑桥出血、肿瘤、脱髓鞘病、脑干脑炎、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或头部外伤[3].笔者自1999年10月~2011年5月共诊治3例,报道如下.

  • 原发性脑桥出血的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戴晓蓉;王浩;代玲;魏青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登记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83例,失访7例,完成随访76例,其中男性45例(59.2%),女性31例(40.8%)。随访患者,记录发病后1年的生存状态(生存组和死亡组)。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患者1年生存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76例中,死亡32例,总病死率为42.1%;1个月内死亡28例,1个月病死率为36.8%。存活组平均血肿体积(2.58±2.18)mL,死亡组平均血肿体积(11.02±8.33)mL,两组比较,t=5.625,P=0.000。不同部位的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1年病死率比较,被盖型(4/26例)与混合型(21/29例)比较(χ2=17.983,P=0.000)。存活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13.27±3.19)分,死亡组GCS评分(6.13±3.66)分,两组比较(t=9.055,P=0.000)。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影响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1年死亡的主要因素有:血肿体积(RR=1.061,95%CI:1.013~1.111),入院时GCS评分(RR=0.825,95%CI:0.738~0.922)。结论 GCS评分和血肿体积是原发性脑桥出血预后的临床和影像学预测指标,GCS评分低、血肿体积大提示预后差。

  • 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桥出血16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志强;章超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桥出血显微外科治疗的手术指征、手术技巧、效果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高血压脑桥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及随访资料.结果 16例患者均于显微镜下清除血肿,无术中死亡.10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得到改善,4例症状加重持续昏迷,2例术后死亡.术后随访6~18个月,8例生活基本能够自理,6例长期卧床.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高血压脑桥出血,效果较为良好.

  • 不同手术入路在重症脑桥出血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作者:贾永军

    目的:探讨颞部入路立体定向手术对重症脑桥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05-2014-06收治的86例重症脑桥出血患者分为 A 组和 B 组。A 组采用颞部入路立体定向术,B 组采用横窦下小脑入路立体定向术,术后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 B 组相比,A 组术后病死率有所下降,临床总有效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方面,2组以肺部感染、再出血、肾功能不全、脏器衰竭以及脑积水为主,A 组发生率明显低于 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颞部入路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重症脑桥出血患者疗效确切,且在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立体定向微创术联合活血利水醒脑中药治疗脑桥出血疗效观察

    作者:李卓先;陈瑶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创术联合活血利水醒脑中药治疗脑桥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脑桥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各18例。对照组西医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立体定向微创置管、引流术+活血利水醒脑中药+西医常规治疗。观察对比指标包括清醒时间及清醒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及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因肺部感染死亡2例,存活16例,病死率11.11%;对照组18例患者中存活1例,随访3个月后死亡,其他病例均于发病后14 d内死亡,平均死亡时间12.25 d ,病死率100%。观察组的GOS评分、清醒时间及清醒率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采用立体定向微创术联合活血利水醒脑中药治疗脑桥出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脑桥出血30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徐丰;尹明慧;王爱华;刘泽晶;杨钊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出血病的20~30%,发病率为60~80人,10万/人口/年,急性期病死率达30~40%,其中脑桥出血占10%[1].脑桥出血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社会参与能力.

  • 脑桥出血后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作者:祝淑贞;卢达国;田时雨

    目的 探讨脑桥出血后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症(hypertrophic inferior olivary degeneration syndrome,HO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脑桥出血的65例,其中63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并对随访过程中发现有继发性下橄榄核变性症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HOD发生影像学改变时仅有3例患者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眼震、软腭阵挛、躯干粗大震颤.脑桥出血均发生在被盖区.头颅MRI下橄榄核信号改变距离出血时间平均为4.05个月.出血病灶9例中有8例存在含铁血红素沉着.肥大的橄榄核直径多数在0.7~ 0.8 cm左右,下橄榄核信号改变6例为等T1WI,长T2WI改变,3例为长T1WI长T2WI改变,其中2例长T1WI患者出现典型临床症状.7例Flair显像为高信号,1例低信号,1例为等信号.治疗上,1例患者先后予森福罗、氯硝西泮、心得安、氟哌啶醇、美多巴等治疗,其中氯硝西泮及心得安有效.结论 HOD多发生在脑桥被盖部出血1个月后,头颅MRI特征为下橄榄核区的圆形的T2WI长信号改变;予心得安及氯硝西泮可能有效.

  • 自发性脑桥中等量出血36例临床预后分析

    作者:陈德忠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桥中等量出血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自发性脑桥中等量出血的患者36例,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用自制表格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死亡组意识障碍较重,入院时舒张压较高,眼征、呼吸节律异常、神经原性低血压出现较多,使用机械通气的较多.出血部位以基底被盖部多见,出血量稍大.结论 自发中等量脑桥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复杂,其血肿大小和出血部位是关键,意识水平、血压变化也有一定影响,呼吸异常、高热、眼征等现象是脑桥结构受损所致.

    关键词: 脑桥出血 预后 分析
  • 原发性脑桥出血56例临床分析

    作者:宋丽

    在原发性脑干出血中,脑桥出血比较常见,现将我科收治的56例原发性脑桥出血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6例脑桥出血,男34例,女22例,年龄38~85岁,平均67.3岁.有高血压史39例,脑血管病9例,糖尿病8例;活动状态下发病32例,安静状态下发病24例.

  • 脑桥出血早期患者脑皮层结构变化的 MRI

    作者:莫本成;刘振华;李华菊;杨凡;张自力

    目的:探讨脑桥出血早期患者大脑皮层结构变化,并分析与感觉运动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3月我院接诊的16例脑桥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1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给予结构磁共振成像(M RI )检测,通过基于体素形态学方法对M RI的结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其与健康者大脑灰质体积区域的改变。并分析其与运动感觉功能的关系。结果:两组受试者在年龄与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的轻触觉评分、针刺觉评分以及运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M RI结果分析显示,观察组的双侧初级感觉中枢、初级运动中枢及其辅助运动区发生了灰质体积减小的现象(P<0.05);观察组结构异常区域萎缩发生程度经相关分析与轻触觉评分、针刺觉评分以及运动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与健康组比较,脑桥出血早期患者初级感觉中枢、初级运动中枢及其辅助运动区发生了灰质萎缩,但是萎缩程度与患者本身的轻触觉评分、针刺觉评分以及运动评分无关。

  • 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研究进展

    作者:唐海军;姚祖培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主要包括基底节区出血、脑叶出血、脑桥出血和小脑出血.脑出血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和高血压所致的小动脉硬化.近年来,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脑出血取得一些进展,现综述如下.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