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生物显微镜与传统B超诊断睫状体脱离的比较

    作者:李舒茵;靳伟民;李建新

    目的:探讨睫状体脱离时传统B超表现.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对25例27眼单纯睫状体脱离和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UBM诊断为单纯睫状体脱离者10例12眼均表现为环周脱离,传统B超均发现鼻侧极周边球壁浅层膜状隆起及余处球壁均匀增厚,15例15眼UBM诊断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者,传统B超除上述表现外,尚见1~4个象限脉络膜脱离.结论:传统B超发现鼻侧极周边球壁浅层膜状隆起,应高度怀疑睫状体脱离.

  • 短脉冲模式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

    作者:叶海昀;金陈进;蔡小于;王忠浩;田臻;钟晓菁;林婉意;黄创新

    目的 观察短脉冲全视网膜光凝术(pattern scan laser photocoagulator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ASCAL-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眼前段的早期影响.方法 DR患者41例74只眼,应用短脉冲多点扫描式光凝系统(pattern scan laser photocoagulator,PASCAL)行一次性全视网膜光凝(PRP),观察分析患眼光凝术前、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房角开放距离、睫状体及前段脉络膜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较,短脉冲PASCAL-PRP术后第3天,患眼各象限前房角明显变窄,前房变浅(P<0.05).25只眼(33.8%)同时发生全周睫状体脱离合并前段脉络膜浅脱离.24只眼(32.4%)未出现任何脱离.前房深度变化值与房角开放距离变化、鼻侧、下方、颞侧前房角的改变、睫状体脱离高度以及前段脉络膜脱离高度呈显著相关,但与年龄无明显相关关系.患眼发生的脱离(除4只眼外)均于术后第7天复查时自行消退恢复.结论 短期观察中,短脉冲一次性PASCAL-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虽会引起部分DR患者早期暂时性前房角变窄、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等眼前段改变,但均可自行消退恢复.

  • 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作者:胡庆军;张舒心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12只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只眼经1~3次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抽玻璃体水囊联合前房注气术后,3只眼眼压恢复正常,1只眼前房不恢复,改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余8只眼均一次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压控制正常,前房形成.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为难治并发症.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抽玻璃体水囊治疗有效,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

  • 小梁切除术后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恶性青光眼

    作者:弭岚;孙丽;张舒心

    恶性青光眼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均为青光眼滤过术后的并发症,两者同时存在极易漏诊,本文报告16例小梁切除术后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恶性青光眼.

  • 睫状体脉络膜脱离55例的临床观察

    作者:左磊

    目的 探讨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病因、临床特点,检查和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睫状体脉络膜脱离55例(56眼)检查和治疗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进行眼B超和超声生物显微镜等检查时均有典型征象.超声生物显微镜在检查眼前段的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及进行房角漏的定位时,更有帮助.55例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各种手术等.结论 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方法并结合临床体征及病史采集等.通过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恰当的治疗,其预后较好.

  • 外伤性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作者:孔祥端;蔡素贞;吴曼力

    外伤性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是一种严重的眼外伤.预后多不良.其特点是:有明显的眼外伤史;视力低于0.04,眼压极低甚至5.5/20以下;往往有前房积血;晶状体浑浊.B超检查即能确诊.本病机制与青光眼术后的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相同.主要是房水通过睫状体与巩膜间裂隙进入睫状体脉络膜上腔而形成.建议对于眼外伤后低眼压,视力低下病人除进行房角、三面镜、UBM等检查外还应行B超检查,以确定有无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 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影像特点

    作者:史大鹏;李舒茵;冯敢生

    目的 探讨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影像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包括浆液性睫状体脉络膜脱离9例、脉络膜血肿7例和单纯睫状体脱离3例)的超声、MRI和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和MR检查,11例行CT检查.结果 浆液性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超声(9例)表现为眼球壁膜状隆起,范围不等,其后连赤道或视盘附近球壁,前界无法探及,膜下为无回声液性暗区;MRI(9例)示眼环鼻侧、颞侧均可见脱离薄膜,前界不超越睫状体眼环附着部,后缘止于眼环后部,脱离薄膜下为长T1、长T2液体信号;CT(5例)表现为眼环轻度增厚,眼球密度轻微增高.脉络膜血肿超声(7例)表现为眼球壁半球形或弧形膜状隆起突向玻璃体腔,膜下为大量弱回声光点;MRI(7例)和CT(5例)表现为眼环后部或眼环鼻、颞侧半球形、梭形及弧形隆起,CT呈等或稍高密度,T1WI和T2WI呈中或高信号;其中1例血肿区T2WI见分层信号表现.单纯睫状体脱离除超声(3例)发现异常外,Mm(3例)和CT(1例)无异常发现.结论 影像检查可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及治疗

    作者:任艳竹;张丽;张轶天;杨凤娟

    目的 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特征及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UBM检查证实的56例(58眼)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快速降低后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眼压情况、UBM图像特征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56例(58眼)入院时眼压(38.71±15.03) mm Hg(1 mm Hg=0.133 kPa).UBM显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双眼2例,单眼54例;脱离范围:< 1/2象限22眼,1/2~ 3/4象限24眼,4个象限12眼.58眼均行青光眼滤过手术,随诊6~1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无浅前房发生.结论 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快速降低后可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青光眼滤过手术联合适量糖皮质激素及睫状肌麻痹剂治疗能有效控制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作者: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眼科急症,急性发作期通过典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即可作出正确的诊断,如能及时进行药物和激光或手术治疗,眼压可以下降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前房往往很浅,因此临床上较难观察到是否存在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近我们对一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眼前段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biomicroscopy,UBM)检查,发现一些患者伴有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现报告如下.

  • 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中的应用

    作者:李娟娟;黎铧;盛智超;胡竹林

    目的 探讨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S)患者睫状体脱离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确诊为VKHS的患者采用Visante OCT进行0°、90°、160°、180°、340°等方向连续扫描,进行脱离范围和脱离高度的分析. 结果 21例(42只眼)有睫状体脱离, 5只眼可见前部脉络膜脱离,2只眼睫状体上腔与前房沟通.13只眼脱离范围小于90°,7只眼脱离范围为90°~180°,1只眼为360°全周脱离.脱离高度平均值为50%巩膜厚度.睫状体脉络膜脱离高度和范围随治疗好转.结论 前节OCT能发现较为轻微的睫状体脱离,提供激素用量调整的临床依据,是一项有效手段.

  • 全身用药引起抗青光眼术后迟发性低眼压2例

    作者:肖林;曲建芝;付晨

    青光眼滤过术后低眼压常伴有浅前房,常见原因多为结膜伤口渗漏,滤过过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等.小梁切除后早期发生低眼压,只有10.5%[1].以后由于抗瘢痕形成药物的使用如丝裂霉素等常见术后并发症为持续性低眼压[2].现报告小梁切除术后未用抗瘢痕药物而术后较晚期发生低眼压并与全身用药有关的2例病例.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2例

    作者:吴鸿雁;尹金福;吴仁毅;刘俊;姜节凯

    目的 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高眼压状态患者并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 .方法 回顾性研究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B超等检查证实22例31眼高眼压状态合并睫状体、脉络膜上腔积液与脱离的APACG患者,对该组患者的眼前部结构、UBM、B超图像特征及治疗结果 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22例31眼首诊时眼压(37.61±10.94)mmHg(1 kPa=7.5 mmHg),中央前房深度(1.68±0.10)mm,眼轴长度(22.80±0.67)mm.UBM显示:睫状体脱离双眼9例、单眼13例;脱离分级:1级15眼,2级10眼,3级6眼;脱离范围:1/2象限6眼,3/4象限7眼,4个象限脱离18眼.4例(7眼)合并脉络膜脱离.临床治疗10眼作YAG激光虹膜切开术,21眼行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随访所有病例眼压控制良好.结论 APACG高眼压患者可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常规抗青光眼及联合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有效控制该类患者眼压.

  • 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与恶性青光眼

    作者:卢艳;戴惟葭;郭丽

    目的讨论抗青光眼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与恶性青光眼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住院病人小梁切除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并发恶性青光眼8例8只眼.结果8只眼均于术后1月内出现扁平前房,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贴,眼压24~50mmHg,平均29 .5mmHg,其中7只眼行脉络膜上腔放液+前房注气术,1眼行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 +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术中8眼均于脉络膜上腔放出淡黄色液体,术后前房加深,眼压降至正常.结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可能是恶性青光眼发病过程中的一个步骤,或二者为同一病体中的两种表现.抗青光眼术后出现扁平前房,眼压正常或偏高应警惕恶性青光眼.脉络膜上腔放液治疗有效.

  • 实验性低眼压动物模型

    作者:李维娜;孙兴怀

    低眼压模型建立的方法有破坏睫状体、睫状体分离或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建立瘘道、诱导炎症反应、建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模型等,均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眼压.但有各自的缺点,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建立理想的低眼压动物模型,可为研究其病理生理改变,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实验依据.综述实验性低眼压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及降眼压的效果.

  • 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诊断

    作者:陆炯;邢茜;顾正

    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能提供类似低倍光学显微镜效果的眼前节二维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实时非干扰、无创伤、不受组织透光度影响等优点,可在活体状态下了解眼前节结构及大多数眼前段病变.本研究采用UBM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ngle-closure glaucoma,ACG)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报告如下.

  • 青光眼滤过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作者:钟珊

  •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并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作者:姜兴华;唐冲;代友明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并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接受小梁切除术及准分子激光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302例(326眼)中24只眼术后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在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4只眼中,小梁切除术23只眼(8.58%),准分子激光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1只眼(1.72%),术前眼压>40mmHg者14只眼(58.33%),术后同时伴浅前房20只眼(83.33%),术后眼压在0~5mmHg者19只眼(79.16%).结论 明确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脉络膜脱离的原因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达到预防及治疗目的.

  • PACG急性发作后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作者:玛琮;朱勤;胡竹林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眼压、前房深度的变化,探讨继发性睫状体脱离的原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8/11住院治疗的84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患者,发作缓解后,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B超发现,19例出现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用非接触式眼压计及UBM测量急性发作前后和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的眼压和前房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发作期眼压50.4±6.5mmHg,中央前房深度1.65±0.12mm;发作缓解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眼压7.93±4.3mmHg,中央前房深度1.29±0.1mm.UBM及B超检查显示:继发单纯脉络膜脱离10例,单纯睫状体脱离4例,睫状体脉络膜脱离5例,给予常规抗青光眼手术联合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全部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均复位.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常可合并睫状体及脉络膜脱离,且治疗前眼压越高,缓解时间越短,缓解后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几率越高,其直接征象为眼压过低、前房更浅,UBM为其可靠的检查方法,常规抗青光眼手术联合适量糖皮质激素为该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 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慢性低眼压诊断和治疗的动态监测

    作者:杨建刚;熊全臣;王肖华;权彦龙;冯朝晖

    目的:一组以UBM诊断为基础的慢性低眼压患者,经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UBM 3~6 mo的动态监测,了解低眼压的恢复情况,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说明UBM在低眼压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慢性低眼压45眼(眼压≤8mmHg),平均眼压为5.59(2~8)mmHg,病史超过1mo.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眼压检查、前房角镜、间接检眼镜、UBM检查,治疗分为药物组和手术组,于治疗后1wk;1,3和6mo进行随访检查.结果:经UBM检查有24眼(53%)为钝伤性低眼压,主要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16眼(36%)为各种内眼手术后所致的低眼压;1例(0.04%)患者为风性心脏病继发双眼葡萄膜炎.基线眼压与治疗后随访眼压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眼压和基线眼压之间无相关性,而和病史及发病年龄均呈强的负相关性.42眼(93%)UBM检查有形态学结构改变,睫状体异常占87%.药物组和手术组的基线眼压分别为5.91和4.95mmHg,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组病史明显长于手术组,而手术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药物组,随访的末次眼压分别为10.42和11.25mmHg,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治疗两组眼压均有显著提高,手术组的患者病情明显重于药物组,治疗前眼压低,发病年龄小,但治疗后眼压效果相似.UBM无论在低眼压的诊断,还是治疗后监测中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前房成形联合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作者:贺严;刘存宁;张亚林

    目的:探讨前房成形联合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有效性。
      方法:选取2008-07/2012-02在唐山市眼科医院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患者95例95眼,适时采用前房成形术联合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脉络膜上腔间隙。
      结果:术后观察患者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睫状体脉络膜上腔间隙,前房成形术联合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治愈率达86%,有效率达96%。
      结论:前房成形术联合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是治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