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浆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作者:刁慧芳;刘美玲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0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患者,根据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52例与不稳定斑块组52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24例、中度狭窄组42例、重度狭窄组38例;同时选取52例健康人群做对照.测定各组Fg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IMT、Fg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不稳定斑块组IMT、Fg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均<0.05);颈动脉硬化狭窄组IMT、Fg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各颈动脉硬化狭窄组IMT、Fg水平差异显著(P<0.05),随着狭窄程度越重,IMT及Fg含量越高.结论 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狭窄程度均与Fg水平相关,Fg可能通过增加IMT影响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狭窄程度.

  • 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侯书杰;刘洋;南栗岩;才丽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均高,且大部分幸存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1].Hamsten等[2]报道因纤维蛋白原基因水平的变异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变占所有因素的51%,纤维蛋白原基因的多态性决定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功能表达状态,基因多态性是影响血浆维蛋白原水平的主要遗传因素.有报道称,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3.03 g/L时,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可增高近2倍[3].本文对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20例临床研究

    作者:苏成程;唐艳芬;尤菊松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汤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汤剂,2组疗程均为2周。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患者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中药汤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能显著改善AECOPD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提高临床疗效,能改善AECOPD患者的血栓前状态。

  • 前列腺素 E1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作者:柳张化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 E1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影响。方法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前列腺素 E1,对照组只应用常规药物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 h 尿蛋白定量、Cys C 和 Fg 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 <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而 Scr 和 BUN 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 >0.05)。结论应用前列腺素 E1治疗糖尿病肾病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生命。

  • 疏血通对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作者:邢雪梅

    目的 观察疏血通对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除对症治疗外,给予疏血通注射液静脉滴注21 d,监测21 d前后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Fg),并进行分析.结果 风痰淤阻型脑梗死患者的Fg水平与其余各型比较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疏血通对于风痰淤阻型纤维蛋白原改善更为明显,这对临床辨证选择药物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患者血浆浮动均值法用于PT、APTT、Fib质量控制探讨

    作者:丛玉隆;王俊艳;殷宗健

    目的探讨并建立患者血浆XB分析进行PT、APTT、Fib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应用Sysmex CA6000全自动凝血仪进行PT、APTT、Fib检查.完全随机选取每天30例共计20 d手术患者术前检查的PT、APTT、Fib均值,比较XB分析法与质控血浆质控法在常规检查中的意义.结果每天随机选取的患者三参数均值变化在很小的范围内,两种方法的质控图变化趋势完全一致.结论患者血浆XB分析可用于PT、APTT、Fib检查的质量控制.

  • 用国产凝血酶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方法与评价

    作者:刘蕊;段樱;许家相;李达维

    用国产凝血酶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产生纤维蛋白单体(FM),FM在FXⅢ及Ca离子作用下产生稳定的纤维蛋白,所生成纤维蛋白的时间与Fib的含量呈反比.线性范围1.13~7.70 g/L;准确性测定平均绝对误差0 . 16 g/L;批内与批间平均变异分别为3.75%,4.57%;平均回收率为85.5%;与进口试剂比较r=0.974(P<0.05),Y=0.02+1.005X.采用国产凝血酶测定Fib的方法灵敏、准确、简便、快速,适合于全自动、半自动凝血仪.

  • 低分子肝素钙对老年AECOPD病人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宏亮;沈华;鲍磊;秦海东;张铮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病人凝血纤溶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50例老年AECOPD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后凝血纤溶标志物:血浆内皮素-1(ET-1)、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imer,D-D)、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气分析指标的差异及治疗效果. 结果 2组治疗后凝血纤溶标志物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差值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在老年AECOPD治疗中能进一步改善病人凝血纤溶指标,改善病人血气分析指标,进而改善治疗效果,减少病人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降纤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万玉鸿;巢为农;金鹏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降纤酶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具有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降低红细胞压积的作用,具有显著差异( P<0.01).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均有显著差异(P<0.01).对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无明显影响.结论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降低致残率,安全性高.

  • 肾病综合征血浆血栓球蛋白β、血小板因子4、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

    作者:夏阳波;朱爱国;赵歆晖;唐志君

    目的 观察肾病综合征血浆血栓球蛋白β、血小板因子4、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方法 分别测定35例肾病综合征(NS)患者治疗前后、3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CRF)患者治疗前、35名健康成年人血浆血栓球蛋白β(β-TG)、血小板因子4(PF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D-dimer),并予以统计分析.结果 ①NS组及CRF组治疗前患者β-TG、PF4、Fib、D-dimer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S组患者β-TG、PF4、Fib、D-dimer 显著高于CRF组(P<0.05);②在糖皮质激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基础上,予以低分子肝素、双嘧达莫治疗后NS组患者病情好转,β-TG、PF4、Fib、D-dimer显著下降(p<0.05).结论 肾病综合征存在血小板异常活化、凝血纤溶异常,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是肾病综合征中的重要环节.

  • 四种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方法学比较

    作者:张起佑;卢丹

    本文以双缩脲比色法为经典方法,对纤维蛋白原测定的热沉淀比浊法、免疫比浊法、硫酸铵比浊法进行了方法学评价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比浊方法在10.0g/L范围内线性良好,30分钟内比浊稳定,与双缩脲法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479,0.8558和0.8808,结果经差值t检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可作为临床常规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较好的方法,并对干扰因素作了一些观察,供采用中参考。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变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李凤山;王振海;刁士元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检测86例脑梗死患者(CI组)、2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CI组)和48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浆Fib及CRP含量.在CI患者入院当天和4周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结果 CI组和LCI组血浆Fib、CRP水平和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NDS重型患者血浆Fib、CRP含量明显高于中型、轻型患者(均P<0.01);中型患者血浆CRP含量显著高于轻型患者(P<0.01).血浆Fib和CRP含量异常组患者住院4周时显著进步和进步的比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而无变化和死亡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结论 ACI患者血浆Fjb和CRP水平均明显升高,病情重的患者升高更明显;血浆Fib、CRP含量升高的患者预后较差.

  •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报告

    作者:黄俊德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临床诊断较难,易于误诊,现报告1 例如下.1 病例女,21岁.因分娩后频繁四肢抽搐4天,伴神志不清3天而于1999年4月2 2日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4天初次足月顺产一健康女婴.分娩后4小时下床解小便时突然意识丧失、全身肌肉强直,继而四肢抽搐、两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嘴唇青紫,持续5 分钟自行缓解,但诉头痛,不久又昏睡伴有躁动、惊叫.每2~3小时四肢抽搐发作1次.次日抽搐更加频繁,约每小时1次,且神志由嗜睡、谵妄逐渐转入昏迷.起病以来有不规则发热 ,无呕吐.无癫痫病史,产前未患过妊高征.查体:浅昏迷状态,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 mm,对光反应存在.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鼻唇沟对称. 四肢肌张力正常,无瘫痪征,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减弱,颈项抵抗.克尼格征(-),布鲁金斯基征(-),双侧Babinski征(+).血白细胞13.8×109/L,中性粒细胞0.865,淋巴细胞0.11,单核细胞0.025,红细胞沉降率55 mm/h,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查均正常.腰穿脑脊液压力25.5 kPa,细胞计数及糖、蛋白、氯化物含量正常.入院诊断:原发性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给予吸氧、20%甘露醇脱水、安定、苯巴比妥抗痫以及皮质激素,神经营养类药物治疗,同时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2天后神志清楚,语言低沉、缓慢,应答切题,定向力正常,未再发生抽搐,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乃逐渐减少甘露醇、安定、苯巴比妥等药物用量直至完全停用.住院第5天脑电图(EEG)检查示以10 c/s中等波幅α节律为主,双侧顶、颞区α波活动减弱,其中混有少量不规则的中至高波幅θ波.EEG诱发试验未发现癫痫波型.后诊断: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临床治愈出院 .2 讨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种类型, 其病因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非感染性者,多见于高血凝状态的产褥期,尤其产后 1~2周内,此时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可超过正常50%,同时纤维蛋白原溶酶活性降低,其他凝血因子亦可增加,如凝血因子Ⅱ、Ⅷ、Ⅸ、ⅩⅡ等.这些变化均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故易于发生血栓形成.其发病率约占5‰ .多发生于30岁以下的初产妇.临床表现与血栓部位及其病理过程有关.首先使CSF回流受阻而发生急性颅内压增高征象,继而浅静脉与上矢状窦交接处发生狭窄,引起相应区域血流量减少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如旁中央小叶受损时则双下肢麻木、瘫痪,排尿功能障碍,也可出现失语、黑等.因其为非感染性, 故治疗原则主要是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控制癫痫发作,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一般均能恢复良好(何宗荣,马荣祥.实用神经医学,1992).本例患者为21岁初产妇,分娩后4小时频繁癫痫发作,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征象,EEG检查显示广泛轻-中度异常,经脱水、抗痫等治疗2天后即迅速恢复正常,符合产褥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本例患者早期未能确诊的原因,主要是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只根据患者有抽搐发作单一症状而满足于常见"癫痫”的诊断,而未将其发病诱因,与分娩时的血高凝状态联系起来,同时对患者既往无癫痫史、妊娠期无妊高征等情况未加以全面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其病因.故对产妇,尤其30岁以下初产妇以往无癫痫史、妊娠期正常、在分娩后1~2周内发生肢体抽搐、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征者,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血栓前体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作者:俞龙;徐耀;吴健;袁成林

    国内外的研究证实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升高是活动性血栓形成的重要标志.本研究对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浆TpP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进行检测,以探讨TIA与TpP及Fg水平的关系.

  • 辨证分型治疗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血浆FIB及血脂的影响

    作者:李松;张敏州;邹旭;陈伯钧;严厦;李健;王侠;林晓忠;邓铁涛

    目的探讨辨证分型治疗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75例行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根据辨证分型分为气虚痰瘀(36例)和气虚血瘀(39例)证型,分别给予冠心方和通冠胶囊治疗,并以常规西医治疗为对照(43例),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性、手术参数,测定其治疗前后的血浆FIB和血脂水平.结果各组治疗前的基线水平一致,3组间治疗前的相关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3组血浆FIB含量均无差异,但均较正常人高(P<0.01),气虚痰瘀患者总胆固醇(TC)含量较气虚血瘀患者高(P<0.05).通冠胶囊组在治疗后30 d血浆FIB含量显著降低(P<0.01);冠心方组和通冠胶囊组在治疗后30 d血中T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0.05);冠心方组治疗后30 d血中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其他组则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通冠胶囊有显著改善凝血功能作用,冠心方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两方有一定的降总胆固醇作用.

  • D-二聚体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比值测定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唐晓洪;来青伟;胡朋;李青云;李昕昱;袁蕊;樊红彬

    目的:检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的水平,探讨D-D/Fg( D/F)比值在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3例CVST患者,所有患者均行Fg测定,其中19例患者同时测定D-D并计算D/F值。门诊健康体检者2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CVST组F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ST组D/F比值及D-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D-D诊断CVST的灵敏度(Se)为94.7%,特异度(Sp)为95.7%,D/F比值诊断CVST的Se为94.7%,Sp为100%。结论血浆D/F比值及D-D水平可以作为筛查诊断CVST快捷的实验室指标,其中D/F比值诊断CVST更有特异性。

  • 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智明;高连如;费宇行;徐洪涛;李贤峰;王浩;王志国;张宁坤;唐朝枢

    血栓前状态(PTS)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及血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这些因素在血栓发生之前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有关实验室检测,有可能识别血栓前状态[1],我们观察了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D-二聚体和偶联因子6,结果报告如下.

  • 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104例颈椎退变性眩晕

    作者:徐昕;金忠棋;周君富

    近年来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而对颈椎病的治疗报道 尚少。为探讨低能量氦-氖激光对颈椎退变性眩晕的疗效,1997年以来对104例颈性眩晕患 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 入选病例 选择104例临床症状典型,经X线摄片等检查符合颈 椎病椎动脉型诊断标准, 排除合并其它疾病,诊断为颈椎退变性眩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年龄 31~71岁,平均52.4岁,其中男28例,女26例,病程3天~5年,平均7个月;对照组50例, 年 龄33~70岁,平均51.3岁,其中男26例,女24例,病程5天~6年,平均8个月。临床表现为 头 晕头痛,头部转动眩晕加重,颈背部酸痛,视物模糊,或视力减弱,耳后牵胀感,耳鸣。查 体:颈椎棘突、横突均有不同程度压痛,转头、前后屈时加剧。X线片示颈椎椎体有不同程 度骨质增生和椎体间隙变窄或椎间盘突出等。经TCD检查,65例为单侧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39例为双侧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所有病例均经五官科检查无前庭器官功能性改变。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用QY-6型牵引椅行颈椎牵引,每次3 0分钟,1次/日。治疗组同 时采用HNL-ILB型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仪,输出激光波长632.8nm,末端输出 功率1.5~3.0mw。取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穿刺,每天照射1次,每次60min。10次 为1个疗程,平均治疗20次,每10次中间相隔1周。3 观察指标 (1)症状、体征消失时间;(2)血液流变学指标,治 疗前后早晨空腹抽静脉血观察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4 疗效标准 (1)控制:眩晕等症状和体征消失,3个月内不发病 ;(2)显效:眩晕程度、持 继时间有明显改善,伴发症状和体征多数消失,3个月内发病次数比原来下降50%以上;(3) 好转:眩晕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及伴发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3个月内发病次数比原来 下降20%~50%;(4)无效:眩晕和其它伴随症状、体征无改善或综合改善不足20%。

  • 心脑健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31例

    作者:余国友;李夏玉;高寒

    纤维蛋白原(Fbg)是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促进血小板与红细胞聚集,减慢血流,增加血液粘稠度,是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心绞痛及脑血管意外的独立的危险因子。我们用心脑健胶囊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31例,取得较好效果。1 资料与方法 本组31例均系多年的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39~69岁,平均55.7±7.5岁。服药前纤维蛋白原均>4.0g/L。均予口服心脑健胶囊(杭州千岛湖中药厂生产),每次2粒,每日3次,1疗程28天。观察期间停用其他抗凝药物。采用自身对照,服药前后空腹抽血检查,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采用热沉淀比浊法,肝素抗凝;所用pH6.3 PBS磷酸盐缓冲液,由宁波慈城生化试剂厂生产;56℃水浴恒温15min,所用CR-ⅢAZb1-79型恒温箱由上海医疗器械厂生产。

  • 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分析

    作者:王玉斌;刘晓棠;陈文俊;傅益谋;孙红雨;张武

    目的 观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抗肿瘤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188例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FIB含量,11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 恶性肿瘤组FIB含量(5.05±1.12)g/L较健康体检组(2.91±0.87g/L)显著升高(P<0.01).临床Ⅲ、Ⅳ期患者FIB含量(5.13±1.48g/L)显著高于Ⅰ、Ⅱ期(4.62±1.26g/L)的患者(P<0.05).治疗后有效的患者FIB含量(2.92±1.33g/L)较治疗前(4.85±1.36g/L)显著下降(P<0.01).无效者治疗前FIB含量(5.41±1.05g/L)与治疗后(4.85±1.26g/L,)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血浆FIB含量在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

378 条记录 10/19 页 « 12...78910111213...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