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组织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变化

    作者:陈競芳;吴斌;彭桂兰;谢辉;沈彤

    目的 动态观察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过程中肠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变化及其与肠损伤关系,为进一步阐明NEC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0只新生SD大鼠按简单随机法分成模型组(M)32只,对照组(C)8只.模型组大鼠出生48 h开始鼠配方奶人工喂养,并予以3次缺氧和冷刺激建立NEC模型,缺氧冷刺激开始后24 h(M24)、48 h(M48)、72 h(造模结束,M72)及后一次缺氧和冷刺激后24h(M96)分别空腹断头处死8只;实验结束时处死对照组大鼠,分别留取肠管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肠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性检测.结果 建模后,模型组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M24、M48、M72、M96及对照组肠组织损伤评分分别为(1.25±0.56)、(1.46±0.31)、(2.79±0.40)、(3.33±0.59)和(0.08±0.15)分,肠组织NO含量分别为(2.07±0.38)、(2.88±0.32)、(3.09±0.40)、(3.98±1.15)和(0.94±0.44) μmol/gprot,总NOS活性分别为(2.21±0.42)、(2.77±0.58)、(2.95±0.32)、(3.80±1.08)和(1.49±0.25)U/mgprot,诱导型NOS活性为(1.25±0.27)、(1.94±0.46)、(2.06±0.18)、(2.86±1.07)和(0.55±0.23)U/mgprot.随缺氧和冷刺激时间延长,模型组肠组织损伤评分、肠组织中NO、总NOS、诱导型NOS的含量逐渐增加,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肠组织NO、总NOS、诱导型NOS含量与肠组织损伤程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65、0.743、0.807,P均<0.05).结论 NO可能是参与肠道屏障损伤过程的重要介质,在NEC肠道屏障损伤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肠三叶因子在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中对Bax和Bcl-2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易小莲;张丙宏;严彩霞;赵日红;张海霞

    目的 通过研究肠三叶因子(ITF)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模型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肠道组织中蛋白酶Caspase-3、蛋白Bax和Bcl-2的含量变化,探讨ITF对NEC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30只新生1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干预组,每组10只.实验组为NEC模型后加生理盐水0.2 ml腹腔注射;干预组为NEC模型后予以腹腔注射TTF 0.2 mg(0.2 ml);正常对照组未予处理.第4天处死所有大鼠,取肠组织待检,取近回盲部1~2 cm肠道组织,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查Caspase-3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道组织中Bax及Bcl-2的含量变化并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Caspase-3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干预组(P均<0.05),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ax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干预组(P均<0.05),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干预组Bcl-2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干预组(P均<0.05),实验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的肠组织病理学未见异常,病理评分为0分;实验组HE染色切片见肠壁损伤轻重不一,可见全肠黏膜绒毛坏死,病理评分的中位积分为3分;干预组肠上皮细胞少量脱落,顶端绒毛坏死,病理评分的中位积分为1分.与实验组比较,ITF治疗后NEC导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结论 注射ITF可通过减少Caspase-3、Bax表达和增加Bcl-2表达减轻NEC肠道损伤.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黄艳;梁小琴;张敏;詹媛丽;马丽亚;陈幽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本院新生儿科确诊NECⅡ期及以上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后不同分为治愈组和预后不良组(包括死亡或因危重放弃治疗病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新生儿NEC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54例Ⅱ期及Ⅱ期以上NEC病例,治愈40例(74.1%),预后不良14例(25.9%);NEC患儿预后不良发生率随病情加重而逐渐增加,不同NEC分期预后不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出生体重小于治愈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休克、NEC伴血小板减少(<100×109/L)、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并发败血症等比例大于治愈组,发病前低血红蛋白和低红细胞压积低于治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并发休克(OR=11.195,95% CI 2.141~58.532)和血小板减少(OR=19.186,95% CI 2.002 ~ 183.856)是NE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EC预后不良由多因素造成,极低出生体重、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贫血、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败血症等可能影响NEC患儿预后,并发休克和血小板减少是NE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需高度重视.

  • 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冯宗太;吴铭;陈璐璐;汪健

    目的 探讨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并手动检索作为补充,收集i-FABP对NEC的诊断性试验,进行筛选评价,提取诊断信息,采用RevMan5.3.5、Meta-DiSc1.4与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及其95% CI,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Q*指数.结果 共纳入11项研究,共700例新生儿,其中NEC组308例,对照组392例.疑似NEC症状出现时采集i-FABP标本组汇总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56(95% CI0.44 ~0.67)、0.93(95% CI0.87~0.97),AUC=0.8282,Q*指数=0.7610;临床诊断NEC后采集i-FABP标本组汇总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78(95% CI0.72~0.83)、0.81 (95%CI 0.76~0.86),AUC=0.8680,Q*指数=0.7985.结论 i-FABP对NEC的诊断效能较高,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超声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高红霞;杨佳卉;易彬;张悦

    目的 系统评价超声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截止时间为2015年7月24日.按照诊断试验的纳入标准筛选关于超声对NEC诊断价值的诊断试验,采用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价(QUADAS)条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采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 共纳入7项研究,包括485例病例.超声检查的敏感度为0.65(95%CI 0.58~0.71),特异度为0.61(95%CI 0.55~0.67),S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结论 超声并未显示较好的诊断价值,应将超声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超声的诊断价值.

  • 2005-2014年广东省部分地区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特点及变化

    作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目的 探讨2005-2014年广东省部分地区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临床特点及变化.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广东省6家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Bell's分期Ⅱ期及以上NEC患儿资料,分析前后五年(2005-2009年和2010-2014年)足月儿NEC的临床特点及变化,并与同期早产儿NEC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期间符合入选标准的足月儿NEC共365例(2005-2009年119例,2010-2014年246例),早产儿NEC共455例.2010-2014年足月儿NEC病例男婴比例、出生体重、入院日龄及病死率均低于2005-2009年[59.3%比76.5%,(3 010 ±595)g比(3 155 ±495)g,4(2,9)d比6(3,16)d,5.3%比16.8%],基础疾病中可疑感染/败血症比例和早发型NEC比例高于2005-2009年(31.7%比20.2%,62.6%比5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NEC常见死因为感染性休克(65.0%)、败血症(55.0%).与早产儿NEC比较,足月儿NEC主要基础疾病为感染/败血症(27.9%),发病时间多在生后7d内(58.6%),早产儿NEC主要基础疾病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1.0%),发病时间多在生后7d以后(64.8%);发病时临床表现均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比例更高(23.1%比12.6%),足月儿NEC Bell'sⅢ期比例及病死率低于早产儿(21.9%比31.2%,9.0%比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05-2014年广东省部分地区足月新生儿NEC病例中女婴比例有上升趋势,基础疾病中感染和败血症比例有所升高.与早产儿NEC相比,足月儿NEC发病时间多在生后7d内,临床表现较典型,发展至Bell'sⅢ期的严重病例较少,病死率较低,常见死因为感染性休克和败血症.

  • 白色念珠菌性大隐静脉坏死性静脉炎一例

    作者:汪军;姜会庆;陈一飞

    患者女,38岁,火焰烧伤93%TBSA,Ⅲ度65%TBSA,深II度28%TBSA,伤后1 h入院.因静脉穿刺困难,遂经创面行双侧大隐静脉切开留置导管进行补液抗休克治疗.全身应用青霉素及丁胺卡那霉素抗感染,创面应用磺胺嘧啶银霜.休克期平稳度过.伤后第3天,拔除右侧大隐静脉导管,由左侧导管输入复达欣(1.0 g/8 h)、脂肪乳及复方氨基酸,静脉切开处给予每日换药.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四肢严重坏死性筋膜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龙珠;李大伟;申传安;李东杰;蔡建华;庹晓晔;张琳

    目的 探讨VSD技术在四肢严重坏死性筋膜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8例在外院经传统碘伏纱布换药治疗21 ~365 d,均因创面迁延不愈并出现感染扩散致全身中毒症状而转入的四肢严重坏死性筋膜炎患者.入院后予及时清创,取患处坏死组织行HE染色后观察形态.术后行负压为-100~-80 kPa VSD治疗,同时经冲洗管持续滴入0.2 g/L呋喃西林溶液并经充氧管持续灌注氧气(2 L/min).根据创面清洁程度反复行清创术并更换VSD材料继续行VSD治疗,待创面新鲜后拉拢缝合或移植自体皮封闭.记录清创术次数、VSD材料更换次数、创面愈合情况、本院治疗时间,另进行远期随访. 结果 HE染色显示患处坏死组织中广泛脂肪、纤维结缔组织弥漫性坏死,正常组织结构消失,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清创术次数为2~10(3.9±2.8)次,VSD材料更换次数为2~ 10(4.0±2.9)次.2例患者创面缝合痊愈;6例患者创面部分缝合,残余创面经自体皮移植封闭.本院治疗时间为20 ~49(33±10)d,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2 ~ 24个月,患者患处情况好、无溃破,均未复发坏死性筋膜炎. 结论 VSD技术能持续有效地清除筋膜间隙坏死组织和渗液,促进肉芽组织增生,是临床治疗四肢严重坏死性筋膜炎的有效措施.

  • 左上臂坏死性筋膜炎误诊为肩周炎1例报告

    作者:王成祥;王宏沛;郭健;李子涵;秦锐

    我科收治1例左肩及左上臂坏死性筋膜炎误诊为肩周炎患者,入院诊断为左肩关节周围炎.常规治疗无效,后经软组织穿刺证实存在皮下软组织液化坏死.行局部穿刺减压、冲洗并抗生素治疗后左上臂疼痛症状缓解,治疗效果满意.

  • 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

    作者:郭静;王英明;朱荣坤;张虹;姜帅;弭杰;董蒨

    目的 探讨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 对2013年1月 —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行小肠吻合术病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1例病儿术中采用吻合口近端小肠置管减压引流(置管组),29例病儿行常规小肠吻合术(常规组),比较两组病儿手术时间及术后首次排便时间 、进食时间 、住院时间 、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所有的病儿手术过程顺利,均于排便而且无腹胀后第2天拔除胃管.两组病儿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首次排便时间 、进食时间 、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60、4.58,t'=3.84,P<0.05).两组病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258,P<0.05).病儿随访4个月 ~5年,均无吻合口狭窄 、吻合口瘘及肠扭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小肠吻合术病儿应用肠腔减压引流安全有效,有助于降低术后首次排便时间 、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

  • 广泛口底蜂窝组织炎32例护理分析

    作者:郭荣珍;郝云霞;史丙霞

    口底蜂窝组织炎曾被认为是颌面部严重而治疗困难的感染之一[1],是发生于颌骨周围肌间隙疏松结缔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临床分为化脓性和腐败坏死性两种,病情发展迅速,其主要危险是呼吸道梗阻及全身中毒反应,容易并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我院口腔颌面外科2003年3月至2007年12月,对32例广泛口底蜂窝组织炎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益生菌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秦桐;金金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胃肠道疾病,在以前的研究中往往认为,早产或者是感染,或者是缺血缺氧是造成新生儿坏死性结肠炎的主要因素.但是近些年来大量的事实表明,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是引发新生儿坏死性结肠炎的一个重要因素.新生儿在出生之后,其肠道获得健康的共生菌,从而阻断因为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失衡所导致的肠炎或者损伤,这是降低新生儿坏死性结肠炎的关键因素.提供益生菌可以维持肠道内的菌落的平衡,可以使致病的微生物生态系统转换为健康的微生物模式.这样能够抵御肠道内的危害组织,来防止新生儿患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疾病.

  • 分析微生态制剂在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 应用效果

    作者:方蕊

    目的:在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过程中应用微生态制剂,探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8月2017年12月作为研究时间,从中选取60例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对原发病进行治疗,而在观察组中则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微生态制剂,比较两组患者的小肠结肠炎发生情况以及体质量变化.结果: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小肠结肠炎发病率明显较低(P<0.05);而在住院期间,观察组新生儿的日体质量增加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过程中应用微生态制剂,可降低小肠结肠炎发病率,同时可增加患儿体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613 条记录 31/31 页 « 12...23242526272829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