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先天性巨结肠并发重度小肠结肠炎、肠造瘘的护理

    作者:肖小娥;王婉秋;周红霞;王红梅;曹萍;陈久霞

    先天性巨结肠的根治术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而小肠结肠炎是其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结肠炎,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手术行回肠末端双管造瘘术是解除肠梗阻的理想选择.因此,对此类危重病人,术前、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症及病情变化,有效维持造瘘口的功能,自制灌肠管改进传统的给药方法,细致的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工作,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通过医护协作,科学诊治,精心护理,患儿转危为安.

  • 母乳喂养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效果

    作者:宗小敏;梁萍;戈桂琼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效果.方法:收治新生儿10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配方奶粉喂养,观察组应用母乳喂养.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乳喂养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较好.

  • 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X线检查与影像分析

    作者:陈志凯

    目的:总结3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X线检查方法及特征影像表现,为临床提供客观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收治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共30例,进行腹部X线检查,并对影像学诊断资料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30例患儿,男性16例、女性14例;肠间隙增厚16例、肠壁积气15例、肠梗阻9例、气腹8例、肝门静脉积气2例.结论:X线征象检查有利于早发现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变化情况,并且X线片显示部分肠壁小囊状积气征象对诊断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具有重要价值,早期诊断对患儿治疗意义有重大作用,及时进行X线腹部拍摄检查及复查,以提高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水平,有效改善预后.

  • 2005-2011年河南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状况

    作者:穆玉姣;赵嘉咏;郭秋生;郭晓醇;景怀琦;夏胜利

    目的 了解2005-2011年河南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情况.方法 于2005-2011年在监测点郑州、睢县和登封采集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各种家禽家畜的粪便标本,苍蝇,以及生、熟肉制品涂抹标本,共6700份.采用冷增菌方法进行目的菌分离.对不同宿主样品中分离到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系统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生物分型和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 从11种常见宿主和食品中共分离到216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29.6% (64/216)分离自猪.所分离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主要流行的血清型是0∶5和0∶8,所占比例分别为23.2%(50/216)和20.4%(44/216);生物分型以1A型为主,占84.7% (183/216);不同宿主的优势血清型及生物分型各不相同;猪分离株中致病性菌株多,为16株,其次是腹泻患者和犬分离株,均为6株.结论 河南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宿主分布广泛,猪是主要宿主.

  •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β-N-乙酰葡萄糖胺酶调控机制及AmpD蛋白对AmpCβ-内酰胺酶表达的作用

    作者:张婧;梁俊容;段然;秦帅;肖萌;景怀琦;王鑫

    目的 研究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β-N-乙酰葡萄糖胺酶(NagZ)的调控机制及AmpD蛋白对AmpCβ-内酰胺酶表达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3个AmpD蛋白同系物(AmpD1~3)基因(ampD1~3)、低分子量青霉素结合蛋白(LMM PBPs)基因(pbp4、pbp5a、pbp5b、pbp7)、NagZ基因(nagZ)以及ampR基因进行敲除或回补,以构建基因突变株,并利用头孢西丁对突变株进行诱导;采用检测头孢硝噻吩水解法测定诱导组和非诱导组突变株AmpCβ-内酰胺酶活性(单位为U),采用luxCDABEreporter系统检测AmpCβ-内酰胺酶启动子活性[单位为相对光单位(RLU)],采用对硝基苯-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为显色底物测定NagZ酶活性(单位nmol/L).结果 AmpD1蛋白的功能较强,YEΔD1突变株的AmpCβ-内酰胺酶表达量出现上升,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分别为(3.29±1.58)和(4.08±1.75)U.YEΔ5b、YEΔ4Δ5b、YEΔ5aΔ5b和YEΔ5bΔ7突变株AmpCβ-内酰胺酶启动子活性增强,其中YEΔ4Δ5b突变株活性高,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分别为(106903.16±61910.61)和(205427.45±45352.17)RLU.缺失3种基因的菌株中,YEΔ4Δ5bΔ7突变株AmpCβ-内酰胺酶启动子活性高,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分别为(304108.04±99274.53)和(531440.21±68891.02)RLU;缺失4种基因的菌株中,YEΔ4Δ5aΔ5bΔ7突变株AmpCβ-内酰胺酶启动子活性高,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分别为(1013810.99±260955.96)和(1230214.59±205526.79)RLU;敲除nagZ基因后,YEΔD1D2D3ΔZ突变株AmpCβ-内酰胺酶活性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而YEΔ4Δ5aΔ5bΔ7ΔZ突变株活性下降明显,诱导组和非诱导组分别为(0.30±0.20)和(0.29±0.21)U,基本降至野生株水平.结论 在肠杆菌科细菌中发现多个AmpD蛋白参与ampC基因的三级调控机制;发现以PBP5b为主,PBP4、PBP5a和PBP7共同参与的ampC基因调控模式;同时还证实了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具有NagZ依赖和非依赖两种ampC基因调控途径.

  • 1997-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致病性的基因特征

    作者:郝琼;刘翔;郭邦成;闫立群;谢明英;金东;王鑫;崔志刚;景怀琦

    目的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主要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和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于1997-2010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共分离得到283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用PCR法分析其黏附侵袭位点基因(ail)、耐热肠毒素A基因(ystA)、ystB、黏附素基因(yadA)、毒力活化因子基因(virF);应用限制性内切酶Not Ⅰ酶切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染色体DNA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利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09株O∶3、O∶9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ail、ystA、yadA、virF毒力基因阳性,ystB为阴性的占97.6%( 204/209);O∶8血清型和未开展血清分型的菌株5种毒力基因全部阴性;11株O∶5血清型有9株5种毒力基因全部阴性。将致病性菌株进行PFGE分型,根据染色体DNA的Not Ⅰ酶切图谱,将29株O∶3血清型分成12个PFGE带型,包含5株以上的优势PFGE带型有2种。180株O∶9血清型菌株分成13个PFGE带型,包含10株以上的优势PFGE带型有4种,各自是从同一地区猪与家鼠、猪与犬、猪与野兔分离。结论 宁夏地区O∶3、O∶9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具有致病性,O∶3逐步成为如今的优势血清型;O∶5、O∶8与血清未分型的菌株无致病性。

  • 1984-2011年宁夏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变异变迁分析

    作者:郭邦成;詹军;郝琼;闫立群;刘翔;谢明英;景怀琦;王鑫;梁俊容

    目的 了解宁夏地区1984-2011年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型变迁情况及遗传进化特征.方法 对1984-2011年由腹泻患者、猪、鼠类、羊和犬标本中分离的296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血清分型、生物分型及黏附侵袭位点基因( ail)、肠毒素基因A(ystA)、ystB、黏附素基因A(yadA)、毒力因子基因F(virF)等毒力基因检测,同时对O:3和O:9血清型菌株进行PFGE分型,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96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猪是主要的宿主,占菌株分离总数的65.20%(193/296),其次是鼠类,占32.43%(96/296).血清型和生物型在不同时期均具有各自的优势型别,1984-1985年共分离2株O:3和3株O:9血清型菌株,均为生物3型,菌株较少,优势型别不明显;1997-1999年分离到177株O:9血清型菌株,为这一时期的优势型别,生物2型分离株有178株;2007-2011年分离到54株O:3血清型菌株,为此时期的优势型别,其次为O:5血清型,分离到26株,生物型以1A和3型为主,分别为44、59株.PCR检测将分离到的24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携带情况分为4型,其中致病性菌株均为Ⅰ型(ail+、ystA+、ystB -、yadA+、virF+);采用PFGE分型将O:3血清型菌株分为12个型别,K6GN11 C30021、K6GN11 C30012为主要带型,占所有分型菌株的63.64%(42/66);O:9血清型分为14个型别,K6GN11C90010、K6GN11C90008、K6GN11C30018、K6GN11 C90003为主要型别,占所有分型菌株的89.01% (162/182).结论 宁夏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菌株的血清型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优势菌型,且生物型随着血清型的改变亦发生动态变化.分离自不同年代的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变异较大.

  • 一起丁酸梭菌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暴发事件的实验室诊断与溯源

    作者:李颖;董银苹;张迪;李凤琴

    目的 对一起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暴发事件进行实验室确证诊断与溯源.方法2016年10—11月,以我国山东省某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同一病区3例以便血为主要表现的NEC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其粪便、进食乳粉、母乳及其所住病房内环境和使用的新生儿护理用品等样品,共37份,进行梭状芽胞杆菌分离鉴定;对病房进行彻底消毒后再次采集同类样品进行检测,共24份;对分离的菌株进行PFGE溯源分析.结果 NEC暴发期间采集的37份样品中,17份(46%)被梭状芽孢杆菌污染,其中15份样品检出丁酸梭菌,包括10份样品仅检出丁酸梭菌,5份样品既检出丁酸梭菌又检出生胞梭菌,其余2份样品仅检出生胞梭菌.在医务人员手涂抹、病房仪器设备表面涂抹、患儿进食的奶粉样品中只检出丁酸梭菌;母乳样品和母乳保鲜袋内壁涂抹样品仅检出生胞梭菌;母乳盒内壁、储藏母乳的冰箱、患儿所用暖箱表面涂抹样品和患儿粪便中不仅检出丁酸梭菌,还同时检出生胞梭菌.15株丁酸梭菌和7株生胞梭菌菌株的PFGE分型显示,15株丁酸梭菌和7株生胞梭菌均分别呈同一PFGE型.对病房彻底消毒后未再出现新发NEC病例,消毒后采集的所有样品中均未检测到任何梭状芽孢杆菌.结论 本次NEC暴发与院内感染丁酸梭菌密切相关.

  • 2008-2009年山东省生物1A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子亚型的研究

    作者:孙文魁;胡彬;毕振旺;寇增强;侯配斌;王鑫;毕振强

    目的 对山东省73株生物1A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株进行PFGE分型,分析菌株相关性及PFGE分型与菌株生物学特征的联系.方法 于2008-2009年在山东省高密市和五莲县2个监测点的动物粪便和肉制品中共分离生物1A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73株.通过动力试验、血清凝集实验和毒力基因检测了解菌株生物学特征;采用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并分析PFGE分型与动力、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型的关系.结果 73株菌中5株动力中等,其余68株动力良好.血清型O∶5(17/73)和O∶8(14/73)为优势血清型,其次为O∶9(5/73)、O∶7,8(1/73),未见O∶3血清型,另有36株菌血清型无法确定.黏附侵袭位点基因(ail)、耐热肠毒素A基因(ystA)、黏附素基因(yadA)和毒力调节因子基因(virF)等毒力基因检测均为阴性,耐热肠毒素B基因(ystB)阳性率为72.6% (53/73).73株菌可分为54个PFGE型别(K6GN11SD0001 ~K6GN11SD0054),大部分型别只含1~2株菌,无优势PFGE型.相同或相近的聚类簇中,均包含不同宿主来源的菌株;各血清型,毒力基因型在聚类树中分散存在,与PFGE分型亦无特异性关联.5株动力中等的菌株有4株聚类在同一分支,相似度为80.9% ~ 100.0%,且毒力基因型均为B型.结论 生物1A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存在多克隆系,PFGE分型与血清型、毒力基因型、宿主未发现有联系,与动力有定相关性.

  • 中国四省份禽肉中耶尔森菌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研究

    作者:彭子欣;邹明远;徐进;关文英;李莹;刘丹茹;张淑红;郝琼;闫韶飞;王伟;余东敏;李凤琴

    目的 了解我国4省份禽肉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间型耶尔森菌和弗氏耶尔森菌的耐药特征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2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2株中间型耶尔森菌和1株弗氏耶尔森菌来源于2016年全国污染物监测网,其中1株分离自宁夏回族自治区, 3株分离自山东省,16株分离自河北省,5株分离自黑龙江省.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25株分离菌对14类25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将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与抗生素抗性基因数据库(ARDB)比对,对基因组中的耐药基因进行预测.结果25株耶尔森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唑啉全部耐药,其中2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对头孢西丁、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分别为63.7%(14株)、22.8%(5株)、4.6%和4.6%(1株).25株菌全部耐3类及以上抗生素(多重耐药株),耐4类及以上抗生素的比例为64.0%(16株),且4株分离自鸡肉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对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出现了中介耐药.25株菌株中有20株携带有相同的6种耐药基因(簇),分别为mdtG、ksgA、bacA、blaA、rosAB和acrB,有5株分离自新鲜鸡肉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还携带有耐药基因dfrA1、catB2和ant3ia.结论 我国部分地区生禽肉中耶尔森菌的耐药性严重,携带有多种耐药基因.

  • 益生菌干预对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胃肠激素、炎症介质及Toll样受体4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

    作者:赵启晖;李刚;李梅;蒲万里

    目的 分析益生菌对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炎症介质、胃肠激素与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患NEC早产儿60例,出生时体重均低于1500g,随机分成益生菌组与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抗感染,益生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益生菌口服,取30例健康足月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NSE早产儿的治疗效果,并分析三组的炎性指标、胃肠激素、免疫功能水平与TLR4表达水平.结果 ①有效率:益生菌组为93.33%,常规组为70.00%,益生菌组疗效优于常规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益生菌组治疗后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上升,均比常规组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治疗前的TLR4呈现为高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组治疗后的TLR4表达下降,低于常规组,组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治疗前的免疫功能较弱,比对照组低(P<0.05),益生菌组于治疗后各项免疫功能水平显著提升,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治疗前的炎性水平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益生菌组的IL-1β、IL-10、TNF-α水平下降,且小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患NEC早产儿补充益生菌,有利于降低炎性水平,提升免疫功能,调节胃肠激素,改善TLR4高表达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 回肠造瘘术在新生儿重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穿孔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杜俊鹏

    目的 总结回肠造瘘术在新生儿重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并发肠穿孔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54例行回肠造瘘术的重症NEC患儿临床资料,统计治愈率、死亡率,记录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54例患儿住院时间为(23. 52 ± 5. 32)d.其中49例治愈(90. 74% ),5例死亡(9. 26% ).死亡5 例皆是腹腔感染严重患儿,其中2例患儿家属放弃治疗、3例在肠管暂时性造瘘后病情加重,均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 49例患儿术后随访6个月,患儿体质量为5. 7~13. 1(7. 01 ± 1. 36)kg,生长发育均正常.结论 回肠造瘘术治疗重症NEC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提高NEC患儿治愈率;但要重视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进而提高患儿生存率,帮助新生儿尽早恢复健康.

  • 新出现的寄生虫病-隐孢子虫病

    作者:薛燕萍

    隐孢子虫病是隐孢子虫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新出现的寄生虫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其病原体隐孢子虫曾被认为仅感染多种哺乳动物.人体隐孢子虫病病例首先于1976年由Nime与Meisel分别报道.Nime[1]从一重症急性小肠结肠炎幼儿患者的直肠活检中发现了隐孢子虫.Meisel[2]则由经环磷酰胺与强的松龙治疗后重症腹泻的大疱类天疱疮患者的空肠与回肠活检标本发现严重的黏膜损伤及隐孢子虫.隐孢子虫病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特别是艾滋病患者有相当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该病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新发传染病.2004年,隐孢子虫被列为"WHO Neglected Diseases Initiative"[3].

  • 酚妥拉明静脉注射治疗新生儿NEC临床观察

    作者:李艳娜

    目的 探讨酚妥拉明辅助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疗效.方法 对平顶山市郏县妇幼保健院NEC患儿63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3例,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酚妥拉明0.1~0.3 mg/(kg·次),每6 h一次静脉注射,比较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67.6%,对照组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P<0.05),无不良反应.结论 酚妥拉明静脉注射辅助治疗NEC疗效可靠.

  • 伪膜性肠炎21例分析

    作者:刘晓政;范亚硕

    对我院2002-05~2004-05伪膜性肠炎21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35~83岁,平均56岁,其中>60岁12例(52%).本组中手术后7例,胃癌2例,肺癌2例,多发骨折1例,慢支并肺部感染6例,急性肠道感染3例.

  • 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32例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作者:赵巍;常晓华

    目的:总结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探讨其诊断方法.方法:分析32例结肠镜检查发现、病理及便培养确诊的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的相关资料.结果:治愈30例.死亡2例.结论: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易引起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临床医师应提高认识,尽早预防.

  • 保守治疗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0例分析

    作者:高静云

    现将我院2005-01~2006-10小儿内科收治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0例分析如下.

  •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误诊3例分析

    作者:白虎;王永兴;乌力吉;王洪儒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Acute hemorrlaagic necrotizing en-teritis,AHNE)是一种主要累及小肠,以小肠广泛出血及坏死为特征的急性蜂窝组织炎,多见于儿童,成人少见,病变早期即有腹痛、血便,继而出现肠管坏死、穿孔、腹膜炎、休克等全身症状,延误诊治或者治疗失当可于数日至数周内死亡,死亡率可达20%~27%<'[1]>.但因临床少见,且起病初无特异性,常被误诊为中毒性细菌性痢疾、肠梗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极易造成误诊,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本文收集的3例AHNE患者,初期均未能及时诊断.现报告如下.

  • 伪膜性肠炎误诊为细菌性痢疾1例分析

    作者:苟雪琴

    对伪膜性肠炎误诊为细菌性痢疾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87岁.因反复头昏、心悸6 a,复发1个月、腹泻10 d第2次入院.患者患高血压、冠心病6 a,长期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肠溶阿司匹林,倍他乐克等药治疗,症状可控制.3 a前第一次住我院,诊断同上.1个月前头晕、心悸加重且伴有心前区压榨感住外院,仍诊断高血压病、冠心病当时无腹泻,但有肺部感染,经抗感染(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美洛西林、阿奇霉素等药)、降压、扩冠、抗心衰治疗十几天头晕、心悸、心前区压榨感减轻,但继之出现腹泻,初为2~3次/d,黄色糊状,无黏液脓血及里急后重感,无畏寒、发热,后每日十余次,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感,继续院外治疗(不详)无效,患者自动出院前来我院就诊,第2次住我院.

  • 急性坏死性小肠炎误诊为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1例分析

    作者:刘防震;尹长恒;王成君;张书亭;刘继攀

    对急性坏死性小肠炎误诊为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54岁.因中下腹部持续性疼痛10 d伴便血4 d而就诊.查体:T:37 ℃,P 120次/min,R 24次/min,BP 110/80 mm Hg,中下腹部胀满,有明显压痛,轻度肌紧张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

315 条记录 1/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