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对初诊2型糖尿病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付军

    本文旨在观察对2型糖尿病(T2DM)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能否诱导出一个长的“蜜月期”,从而使患者的自然病程向后倒退到几年前的“糖调节异常”阶段,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全部观察对象选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我院内科门诊的42例初诊T2DM,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且空腹血糖(FBG)>13.9mmol/L.

  • 上海黄浦区社区糖调节异常居民生活方式干预效果评价

    作者:周建军

    目的 评价生活方式干预对中国城市社区糖调节异常人群的效果.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上海黄浦区2个社区,将社区232名>35岁糖调节异常居民随机分配至运动干预组(58人)、膳食干预组(57人)、综合干预(运动+膳食)组(59人)和对照组(58人),接受6个月的干预.在研究开始和结束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包括空腹血糖、OGTT、HbA1c、总胆固醇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运动干预、膳食干预还是两者结合的综合干预.社区IGR居民的空腹血糖、OGTT、HbA1c、总胆固醇、BMI、WHR和血压均明显降低(P<0.05);运动干预组和综合干预组血脂的降低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密度脂蛋白只有综合干预组观察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P<0.05);而不同干预组之间低密度脂蛋白的改变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的糖尿病6个月累积发病率为8.6%,而各干预组中均未发现糖尿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P=0.002);对照组6个月累积的血糖转为正常率为3.4%,低于各干预组(分别为8.6%,14.0%和16.9%),但是只有综合干预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OR=5.74,95%CI1.19~27.64,P=0.029).结论 短期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改善上海市社区糖调节异常居民的代谢相关指标,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和促进向正常血糖转化,特别是综合干预措施效果明显.

  • 嘉定区安亭镇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的患病率调查

    作者:陈惠芬;潘志坚;沈初;侯旭宏;贾伟平

    目的 了解安亭镇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的患病现况.方法 于2008年6月-2008年7月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安亭镇3个社区20~74岁的1906名居民进行糖尿病(DM)及糖调节受损(IGR)患病率调查.0使用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家族史、既往疾病史,包括既往糖尿病史等资料.对已知糖尿病患者进行馒头餐试验,对既往无糖尿病史者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对糖耐量状态进行判断.结果 1906例调查者中,DM患病率为7.9%,其中新发DM55人;IGR为13.0%.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患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P<0.001),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9.8%,女性5.6%.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海嘉定区安亭镇DM患病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IGR患病率较高,有相当的DM患者未能被及时发现.

  • 全民共筑抗击糖尿病的钢铁长城

    作者:梁晓春

    2型糖尿病正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伴随而来的慢性并发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就成为全球卫生工作的重点.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就是要做到"未病先防"积极对全民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和教育,"防患于未然"."既病防变"就是要"见微知著",积极干预糖调节异常,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目前的中西医干预或研究的重点大多着眼于糖调节异常人群,如果能把预防糖尿病的重点进一步前移,全民总动员一起投入预防糖尿病的队伍之中,共同构筑抗击糖尿病的长城,就有可能遏制2型糖尿病增长的势头.

  • 佛山地区正常人群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GLP-1与胰岛b细胞功能的研究

    作者:卢昉;钟树奇;汤煜媛;王婉桃;林俊杰;魏爱生

    目的: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探讨佛山地区糖耐量正常人群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特点,以阐明佛山地区正常人群和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GLP-1与胰岛b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正常人群和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56例,其中正常人1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38例,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观察空腹及OGTT中各时间点的血糖、血浆胰岛素和GLP-1水平的变化.结果:糖耐量正常组与T2DM组胰岛素、GLP-1和血糖的分泌呈单时相;糖耐量正常组胰岛素、GLP-1及血糖的达峰时间早于T2DM组;两组的胰岛素及GLP-1值在OGTT后30min及60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血糖值在所有观察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胰岛素及GLP-1的达峰时间较正常糖耐量组延后,二者的分泌量峰值均较正常糖耐量组降低,这可能提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已现早期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

  • 糖调节异常者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案的编制及疗效

    作者:卢勤;张岚;李旭;李晓靖;陈蒂丝;廖红;宫飙;孙学礼

    目的:编制一套针对糖调节异常者的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案,并初步考察方案对糖调节异常者血糖控制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在深度访谈、文献分析、专家论证基础上编制心理治疗方案.选取糖调节异常者38例,随机分为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组(简称团体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另外,对团体治疗组进行连续6次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通过血糖测试、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两组在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及心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团体治疗组治疗后空腹指尖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低于治疗前[(5.8±0.7) mmol/Lvs.(6.6±1.1) mmol/L,(8.9±2.3)mmol/Lvs.(11.0±3.1) mmol/L;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空腹指尖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1 ±0.8)mmol/L vs.(6.2±0.7)mmol/L,(9.2±2.8) mmol/L vs.(9.1±2.2) mmol/L;均P>0.05];团体治疗组治疗后SAS和SDS得分均下降[(40.2±5.4) vs.(45.3±9.6),(32.5±4.2) vs.(37.9±8.3),均P<0.05],SSRS总分及主观支持得分上升[(41.0±8.0)vs.(39.5±8.0),(22.8±3.9)vs.(19.6±3.9);P<0.05或0.001],而对照组未发生显著变化(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糖调节异常者的血糖水平及抑郁、焦虑情绪、社会支持等具有改善效果.

  • 糖调节异常患者中芪贞降糖颗粒的干预效果观察

    作者:秦淑红

    目的 探究糖调节异常患者中芪贞降糖颗粒的干预效果.方法 从本院2014年5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糖调节异常患者中选择90例,使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芪贞降糖颗粒,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观察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白介素(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FBG、2hPG、FINs、HOMA-IR、IL-6及hs-CRP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2hPG、HOMA-IR及hs-CRP为明显,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 对糖调节异常患者临床中采用芪贞降糖颗粒治疗,可以促使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改善,值得应用.

  • 青岛地区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血尿酸水平的变化

    作者:南海荣;董砚虎;钱薇薇;高维国;王娜;钱荣立

    从青岛地区糖尿病(DM)和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中,排除既往已诊断糖尿病者,对资料完整者3125例,按照不同糖代谢状态、BMI、高血压(HT)和TG水平分组,比较血尿酸(SUA)水平的变化.调整年龄、BMI和TG后,新诊断DM的SU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糖耐量组(NGT)和糖调节受损组(IGR)(P均<0.05),其中在男性,NGT组的SUA水平高(390±3μmol/L),而在女性IGR组SUA水平(328±5μmol/L)明显高于NGT和新诊断DM组(P均<0.05);BMI>27.8 kg/m2亚组的SUA水平为高(P<0.01);高血压组和高TG组的SUA水平均分别高于正常血压和正常TG组(P分别为<0.05和<0.01).随着NGT、IGT到新诊断DM糖代谢异常的加重SUA水平下降,可能是机体抗氧化反应减弱的一种表现,而在高血压组的SUA升高可作为血管并发症的预测指标.

  • 美国糖尿病学会空腹血糖受损新标准对青岛市居民糖调节异常诊断的影响

    作者:董砚虎;张磊;王娜;钱薇薇;南海荣;钱荣立

    2033例青岛人群整群抽样研究发现,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按新诊断切点5.6 mmol/L是28%,而按6.1 mmol/L切点则为11%.相应的糖耐量受损患病率也由29%升到52%.但新切点相应的心血管危险程度则下降.

  •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与糖代谢状况关系的研究

    作者:霍丽丽;纪立农

    目的 探讨糖尿病高危人群在不同糖代谢状态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对871例门诊行糖耐量筛查患者,按照糖代谢状况分为新诊断的T2DM组285例,糖调节受损(IGR)组407例,正常糖耐量(NGT)组179例,比较各组血清ALT的变化,分析ALT的相关因素及其与T2DM患病率的关系. 结果 (1)在校正了年龄、BMI、腰围、TG和HDL-C的影响后,血清ALT水平T2DM组和IGR组均高于NGT组(P=0.001,P=0.032).(2)血清ALT水平与BMI、腰围及HOMA-IR关系为密切(r分别是0.303、0.316、0.322).(3)在校正了性别、年龄、BMI和腰围的影响后,随着血清ALT水平的增加,T2DM患病率明显增加,其中第四分位组患T2DM的危险性是第一分位组的2.16倍(95%CI 1.41~3.32).在进一步校正了血脂和HOMA-IR的影响后,这种关联仍存在,但有所减弱. 结论 血清ALT水平的升高与T2DM的发生有关联,且这种相关可能独立于肥胖、血脂、胰岛素敏感性和分泌功能而存在.

  • 糖调节受损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骨连接素水平改变

    作者:索朗曲珍;杨刚毅;李志勇;朱伟;吴丹冬;李伶;瞿文娟

    目的 探讨NGT、IGR和T2DM患者血浆骨连接素(SPARC)水平的变化及其与BMI、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ns、血脂等的关系.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54例T2DM患者、53名IGR人群和53例NGT患者的血浆SPARC水平,并分析了血浆SPARC水平与BMI、WHR、FIns、HOMA-IR等的关系. 结果 T2DM患者血浆SPARC水平明显高于IGR患者和NGT人群[(16.74±6.99vs14.04±8.03或11.72±4.47) μg/L,P<0.05和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浆SPARC水平与BMI、体内脂肪百分比(Fat%)、TG、FIns、2 hIns、HOMA-IR呈明显正相关(r=0.19,r=0.20,r=0.22,r=0.21,r=0.16,r=0.27,P<0.05或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G和HOMA-IR是血浆SPARC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血浆SPARC水平的改变与糖代谢紊乱和IR有关,并可能参与了IR和T2DM的发生和发展.

  • 2013年北大糖尿病论坛纪要

    作者:中国糖尿病杂志编辑部

    2013北大糖尿病论坛(PUDF)于5月3~5日在北京九华山庄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有来自全国的参会代表1500余人.每年PUDF紧扣糖尿病及相关领域的新学术进展确定当年的主题,今年PUDF的主题为"肥胖与糖尿病新解".早在2006年PUDF就曾以"肥胖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为主题,第一次讨论了肥胖与糖尿病的问题.鉴于近年来全球肥胖问题日益严重,今年论坛再次邀请近20位中外专家,以全新视角解读肥胖与糖尿病问题,首先由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从人群流行病学分析肥胖合并糖调节异常人群的特征.

  • 空腹血糖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作者:李玲;王贵新;厉平;尚小静;刘聪;王艳军;岳桂英

    目的探讨美国糖尿病协会2003年修订的空腹血糖受损(IFG)下限新切点(5.6 mmol/L)划分出的中国血糖调节异常(IGR)者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方法选取糖调节正常者(NGR)9例;以新标准划分的单纯IFG者9例;空腹及糖负荷后血糖均异常的糖调节受损者共20 例,其中以新空腹血糖(FPG)切点划分的新联合糖耐量低减(IGT)者10例;以旧FPG切点划分的旧联合IGT者10例;2型糖尿病患者10例.以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测定受试对象的胰岛素敏感性,以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评估其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结果 (1)新单纯IFG组、新联合IGT组和旧联合IGT组的葡萄糖输注率(GIR)[分别为(7.2±0.8、7.0±1.5、4.8±0.4) mg·kg-1·min-1]明显低于NGR组[(10.3±0.9)mg·kg-1·min-1, P值均<0.05];旧IGT组和DM 组[(5.6±1.0 )mg·kg-1·min-1]处于相近水平.(2)空腹胰岛素水平在所有IGR组均升高,在DM组下降.(3)新IFG组的胰岛素一、二相分泌量和NGR组相似,但随糖代谢紊乱程度加重,胰岛素一相分泌量进行性下降,而二相分泌水平先逐渐升高,后有所降低.结论 (1)新空腹血糖切点划分出的中国IGR者已经出现胰岛素抵抗.(2)随糖代谢紊乱程度的加重,胰岛素分泌缺陷趋于明显.

  • 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血糖管理

    作者:张微微

    糖尿病是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糖调节异常是亚健康状态的代表性标志之一~([1]).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急性期大多产生应激性血糖升高现象,部分患者糖调节异常可伴随疾病的发展进程,并严重影响预后.同样,低血糖对全脑的危害不容置疑,对缺血性卒中/TIA的康复也有极大的影响.由于卒中预后与血糖水平的密切相关性,很有必要制订缺血性卒中/TIA血糖管理的共识,基于此,本期发表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为临床医师治疗这部分患者提供了依据.

  • 山东沿海地区Graves病患者糖调节异常特点分析

    作者:黄艳波;黄庆先;郇芹;王坤;韩云凤;孙汉辰;侯为开

    目的 探讨山东沿海地区汉族Graves病(GD)患者糖调节状态变化,并比较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不同阶段糖调节状态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来自山东沿海地区的Graves病患者106例,男性45例,女性61例,平均年龄(34 ±5)岁.按患者所处治疗阶段分为3组,即初治组(GD1组,35例)、治疗期组(GD2组,37例)和减量期组(GD3组,35例),并选取年龄相当的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NC组).入选患者均继续接受正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作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nsRT),观察血糖、胰岛素、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I30/△G30),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GAUC)和InsRT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NSAUC)的变化.应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比较.结果 基线时,GD各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NC组(F =29.85,P <0.05);OGTT后血糖、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NC组(F=22.54、87.96,均P<0.05);GD各组△I30/△G30显著低于NC组(F=17.22,P<0.05);GAUC、INSAUC均显著高于NC组(F=79.09、112.77,均P<0.05);GD各组间相比,GD1、GD2组血糖、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GD3组(F=17.19、48.88,均P<0.05);治疗6个月后,GD各组血糖、胰岛素均显著低于基线水平(F=13.06、55.72,均P<0.05);GAUC、INSAUC均显著低于基线水平(F=53.08、96.98,均P<0.05).结论 沿海地区GD患者存在糖调节异常,主要特点是胰岛素早期分泌时相受损,高胰岛素血症;甲状腺功能正常后糖调节改善,糖耐量异常减轻和高胰岛素血症改善,但胰岛素早期分泌时相并无明显改善.

  • 糖调节异常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组织毛细血管渗透性和出血转化的影响

    作者:贾茜;赵性泉;王辉;郑华光;王伊龙;王拥军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缺血组织毛细血管渗透性变化特点,分析糖调节异常对缺血组织毛细血管渗透性和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临床信息、实验室指标、影像资料等.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进行糖调节异常类型的诊断.对患者进行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灌注成像和渗透性表面(permeability surface,PS)彩色图像叠加后处理,评价缺血脑组织的毛细血管渗透性.对患者进行头颅磁共振梯度回波成像或CT平扫,评价缺血组织发生出血转化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调节异常对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影响.结果 研究期间共入组4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与糖调节正常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组织低灌注区的毛细血管渗透性显著升高(P=0.006).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缺血组织毛细血管渗透性较未发生出血转化者有增加趋势[(5.79±3.01)ml/(100 ml·min)vs(4.82±3.29)ml/(100 ml·min),P=0.5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发病(14±3)d空腹血糖升高,是缺血性卒中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 ratios,OR)1.44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7~2.061,P=0.04)].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组织毛细血管渗透性显著升高;糖调节异常可能通过增加缺血组织毛细血管渗透性,继而增加卒中患者HT的风险.

  • 糖调节异常285例3年后自然转归的比较

    作者:翟绍忠;孙良阁;王守俊

    目的探讨糖调节异常(IGR)的自然转归及比较空腹血糖受损(IFG)和葡萄糖耐量异常(IGT)之间相关因素的异同.方法对329名不愿干预治疗的ICR患者随访3年,对OGTT等检测结果进行相应分析、比较.结果单纯IFG(I-IFG)糖尿病年转化率10.35%,单纯IGT(I-IGT)糖尿病年转化率11.90%,IFG/IGT糖尿病年转化率20%,I-IFG组病人和I-IGT组相比,发病年龄较年轻,体重指数、腰围数较小,肥胖者较少,而且高血压、高胆固醇程度也较轻,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IGT和IFG都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显著相关,而大危险是IGT/IFG人群,I-IFG组和I-IGT组相比,其胰岛素抵抗程度比较轻.

  • 糖调节异常与听力损害

    作者:卢彬;段金萍;孟岩;吴小娟;闫倩;庄晓明;刘博

    听力损失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糖尿病引起的听力损失日益得到关注,主要表现为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发病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前主要认为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关。临床中多应用纯音测听、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等对听力损失特点、程度及受损部位进行评估。糖调节异常作为糖尿病前期阶段,已出现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使得内耳神经及滋养神经的微血管受累,终导致听力减退,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对糖调节异常与听力损害予以综述。

  • 纯音测听在糖调节异常患者听功能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孟岩;刘刚;卢彬;刘博;庄晓明

    目的:通过检测糖调节异常(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患者的纯音测听情况,探讨其在IGR患者听觉功能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组筛查入选无耳聋症状的IGR患者30例,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正常人30例作为对照组。对入选人群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结果①IGR组30例中11例(36.67%)存在听力损失,正常对照组30例中3例(10%)存在听力损失,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3,P=0.015)。②IGR组各频率纯音听阈均较对照组升高,在4000 Hz及8000 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3)。③IGR组有耳鸣症状者11例,其中伴听力损失3例,与无耳鸣症状者比较,两组听力损失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6)。结论 IGR患者听力损失发生率高,且表现为高频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可发生于耳聋症状前。

  • 冠心病、糖尿病“孪生问题”的“阜外解决模式”——访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诊治中心副主任吴永健教授

    作者:凌寒

    2012年6月2日,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在京闭幕.此前记者了解到,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北京阜外医院冠心病诊治中心副主任吴永健教授,长期工作在心血管疾病临床第一线,积累总结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尤其擅长各种类型的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由于他在国际上早提出糖尿病影响冠脉侧枝循环的形成的学术观点,并在国内早设立了心血管领域内的糖调节异常门诊,因此,在会议间隙,本刊记者围绕与冠心病、糖尿病此二者相关的临床热门 话题,对吴永健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81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