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模式镇痛在膝关节单髁置换中的应用

    作者:张自强;祁文兵;白明华;王小刚

    目的 探讨采用多模式联合镇痛对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后疼痛控制效果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8例初次行单侧膝关节单髁置换患者,按随机序列法分为2组:观察组14例,以鸡尾酒(酮咯酸氨丁三醇30 mg+吗啡5 mg+肾上腺素0.3 mg+利多卡因200 mg混悬液)注射于假体周围关节囊、肌腱起止点及深筋膜等组织;对照组14例,以生理盐水注射在以上相同区域,比较2组术后6,12,24,48 h静息痛程度以及术后24,48 h的运动痛程度;比较术后24,48 h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6,12,24,48 h静息痛程度以及术后24,48 h的运动痛程度,观察组均较对照组疼痛评分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24,48 h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镇痛可使UKA术后早期静息痛和活动痛得到明显减轻,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提示围术期多模式镇痛能有效缓解UKA术后疼痛,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为骨科术后疼痛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 多模式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汪利辉;刘刚;李叶萍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9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多模式镇痛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2组患者术后第1~7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除了术后第7天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V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模式,可有效改善膝关节术后患者的疼痛感,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术后康复训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多模式镇痛应用于脊柱侧弯病人围术期的效果观察

    作者:魏栋;郭锦丽

    [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方法应用于脊柱侧弯病人围术期的效果.[方法]将60例行脊柱侧弯矫形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方法,比较两组病人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2 h、6 h、12 h、24 h、36 h、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3 d镇痛满意度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病人在住院期间均未出现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多模式镇痛,可以有效缓解脊柱侧弯病人术后疼痛,提高病人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优化护理服务质量.

  • 多模式镇痛在膝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

    作者:陈海霞;胡利敏;高琼;王倩;杜杏利;廖志品

    [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在膝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膝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所有病人都在清醒后立刻连接病人自控镇痛泵(PCA),镇痛泵配方统一.观察组于手术结束前0.5h经静脉注入0.9%氯化钠溶液5 mL和帕瑞昔布钠40 mg混合液,回病房后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静脉推注,每日2次,连续3d;后改为口服止痛药(西乐葆)3d.对照组于病人手术结束前0.5h从静脉注入生理盐水5 mL,未主动给予其他镇痛措施,出现疼痛后给予对症处理.观察两组病人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镇痛泵药物用量及按压次数、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静息和活动(咳嗽、翻身、深呼吸等)时VAS评分在各时间点都低于对照组,PCA药物用量及按压次数低于对照组,病人术后24 h睡眠时间、首次功能锻炼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术后镇痛期间阿片类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比单独使用一种镇痛方式显著降低了膝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发病率,有利于病人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缩短住院时间.

  • 多模式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早期功能锻炼的影响

    作者:缪桂华;陈潇;何富乔

    [目的]研究多模式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早期功能锻炼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2年6月6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人术前3 d给予塞来昔布200 mg 口服,于手术室进行术侧股神经阻滞后施以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于术中假体安放完毕后行切口浸润镇痛后关闭切口;对照组不做局部浸润直接关闭切口。两组病人均不使用静脉病人自控式镇痛泵(PCA),观察两组病人麻醉清醒后2 h、6 h、12 h、24 h、48 h、72 h、出院时静息和活动 VAS评分,术后24 h、48 h、72 h关节活动度,阿片类药物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各观察点静息及运动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2 h~48 h静息 VAS、术后24 h以后运动 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对阿片类药物需求少于对照组,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出现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多模式镇痛在术后镇痛效果优于传统镇痛,病人可以更好地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 术后静脉镇痛临床用药新进展

    作者:武娜;李李

    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其机制一方面是由于外科手术过程引起神经末梢机械损伤,对组织细胞是一种伤害性刺激,继而引起损伤组织释放大量炎性致痛物质,引起组织水肿等炎性反应,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对机体的伤害性刺激导致周围和中枢神经细胞敏感性增高,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强度增加,引起痛阈下降[1]。由于术后疼痛对身体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因此积极有效治疗术后疼痛在临床工作中意义重大。如果术后疼痛早期未给予积极有效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增加手术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人自控镇痛术(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是一种新的镇痛给药方法,根据其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静脉 PCA (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硬膜外PCA、皮下PCA和外周神经阻滞PCA。近年来,PCA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总结了大量成功经验,有研究证实术后积极PCIA能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使患者在术后恢复阶段减少因疼痛引起的不良反应,是安全可靠的镇痛方法。以下对PCIA的临床用药,以及多模式镇痛的新研究进行综述。

  • 氯诺昔康联合地佐辛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

    作者:田文华;高嵩;杨帆;魏常;汤世玉

    目的 评价术后镇痛中氯诺昔康对术后地佐辛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60例ASA Ⅰ-Ⅱ期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双盲分为研究组(氯诺昔康组)和对照组(氯化钠组),每组各30例.手术结束前30 min研究组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 mg,12h后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 mg.对照组于相同时点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两组均采用地佐辛进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观察给药后24 h地佐辛的用量、病人自控镇痛(PCA)总次数、给药后2,4,8,12,24h的疼痛强度(VAS评分)、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患者给药后2,4,8,12,24 h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给药后24h地佐辛用量和24 h PCA有效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静脉给予氯诺昔康8 mg,每日2次,可减少术后地佐辛用量,镇痛完善,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 多模式镇痛对胆囊术后病人凝血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武丽芳;于建设;郝伟

    目的::观察术后不同镇痛模式对凝血功能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哪种镇痛模式对病人术后凝血功能改善佳,及凝血功能和应激反应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方法:择期行胆囊切除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例,术后给予不同方式的镇痛,A组为无镇痛组;B组给予静脉恒速镇痛(2mL/h);C组给予硬膜外恒速镇痛(2mL/h);D组手术开始前给予地佐辛5 mg,术毕给予手术部位区域阻滞,硬膜外恒速镇痛;分别于麻醉前( T0)、术毕( T1)、术后24 h( T2)、术后48 h( T3)各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皮质醇( COR)和APTT、PT、TT、FIB并于术后12、24、48h各时间点对病人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结果:APTT、PT、TT四组组间组内各时间点比较虽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FIB四组于T2、T3时升高,A组T2、T3时升高明显(P<0.05),B、C、D组T3时升高明显(P<0.05),组间比较T2、T3时B、C、D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质醇(COR)T2、T3时B、C、D三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A组T2时升高显著;VAS:术后12、24hA组评分比其余三组高(P<0.05);组间术后12、24h,C、D组较B组有所降低(P<0.05);术后24h D组较C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1.有效的术后镇痛能改善病人术后凝血功能及降低病人的应激反应;2.多模式镇痛可使术后病人的凝血功能改善的更加完善3.应激反应同凝血功能存在一定联系。

  • 多模式镇痛促进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快速康复的临床研究及对IL-6的影响

    作者:武丽芳;郝伟;于建设;刘婧;刘桧;王金虎

    目的::探讨融入快速康复外科( FTS)理念的多模式镇痛对胃肠道肿瘤病人的有效性、安全性、优越性及对IL-6的影响。方法:100例择期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的病人按随机编号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A组为多模式镇痛组,B组为对照组,A组术前术后均给予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并行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 B组采用传统镇痛模式,术毕硬膜外腔给予吗啡2mg,于术后2h、24h、48h比较两组病人舒适度( BCS评分)及静息和咳嗽时镇痛效果(VAS评分),并抽静脉血5mL检测IL-6水平;记录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肺炎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总费用。结果:A组病人术后24h、48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满意度高于B组;24h、48h的IL-6水平A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组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总费用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模式术后镇痛可以显著减轻病人疼痛和应激反应,从而加快病人康复的速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整体医疗消耗,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 多模式镇痛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作者:蒋涛;瞿玉兴;许建安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围置换期急性疼痛广泛存在,阻碍了早期康复锻炼,增加并发症发生.虽然有研究者提出一系列的新方式并证实了其有效性,但滥用药物及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无法避免,寻找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镇痛方案成为当前关节置换的重要课题.目的:观察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1-05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0例,分为2组,对照组(n=38),接受股神经阻滞或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实验组(n=42),采用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6 h,12 h,24 h,2 d,3 d内,实验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降低(P < 0.05).但在置换后第4,5天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置换后短期内疼痛减轻明显,置换后主动、被动屈膝90°时间明显缩短,且助行器辅助下地行走时间明显提前(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由于引流合理使用,未见伤口感染或延迟愈合出现.提示多模式镇痛方案可作为一种安全镇痛方案,能显著减少置换后疼痛.

  • 氨酚曲马多在人工全膝关节围置换期镇痛中的作用及安全性

    作者:管大伟;李艳;王超;陈辉;张鹏;张伟

    背景:镇痛治疗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有效功能锻炼、提高围术期生活质量的保证.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联合应用氨酚曲马多和静脉自控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09/2011-09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70例,多模式镇痛组使用静脉自控镇痛的同时口服氨酚曲马多至置换后第7天;对照组仅使用静脉自控镇痛.结果与结论:多模式镇痛组置换后的前3 d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功能锻炼开始后两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多模式镇痛组置换后第7天膝关节活动度和治疗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可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应用氨酚曲马多结合静脉自控镇痛能提高功能锻炼的质量和治疗满意度,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 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快速康复措施

    作者:朱诗白;翟洁;蒋超;叶灿华;陈曦;翁习生;钱文伟

    背景:快速康复外科即加强术后康复,是指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处理的一系列优化措施,以减少降低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刺激,从而加速患者康复。近年来,随着手术、麻醉技术的提高,其已成为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关节外科,并在临床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应用优化措施的临床研究。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7年1月至2016年9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Joint replacement,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multi-mode analgesia, diet management, steroid hormones”;中文检索词“关节置换,快速康复,多模式镇疼,饮食管理,类固醇激素”。共检索到81篇相关文献,另外纳入1部专著。
      结果与结论:①膝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由外科医生、麻醉科医生、护理人员、营养师等共同参与通过进行术前健康教育、缩短术前禁食、禁水时间,术前超前镇疼,不放置导尿管;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及适当的收肌管阻滞镇疼、规范氨甲环酸使用;术后多模式镇疼,麻醉恢复后尽早功能锻炼,早期进水,预防恶心呕吐等快速康复方案显示关节置换后患者的住院时间已从4-12 d减少至1-3 d,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入院率等方面均无显著提高;②研究还表明,快速康复方案可适用于绝大多数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包括高龄、术前合并心肺疾病、2型糖尿病以及术前吸烟、饮酒等患者。

  • 腰椎融合后的多模式镇痛

    作者:李欢;丁文鸽;朱鼎;严伟洪

    背景:疼痛生理病理机制包括中枢和多个外周神经传导机制和环节,治疗手段上经历了传统的镇痛药物注射、口服镇痛药物、自控硬膜外镇痛、自控静脉镇痛等方法,减轻了临床疼痛,但仍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多模式镇痛方案从多个机制层面达到完全镇痛的目的,具有一定的临床创新性,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目的:探讨切口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腰椎后路融合后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共收治行腰椎后路融合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9例采用切口周围注射多模式镇痛药物(吗啡+酮咯酸+罗哌卡因+肾上腺素)治疗,对照组39例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所有患者记录融合后即刻、6h、12h、24 h、48 h、7d的目测类比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以及融合后首次吗啡使用时间、吗啡使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间在年龄、性别、主要病因、体质量指数、手术节段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统计学可比性.在融合后6,12,24,48 h内,试验组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但在融合后第7天时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融合后首次吗啡使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迟(P=0.002),同时吗啡使用量也明显降低(P=0.041),有效控制了临床围手术期的药物使用并保证了镇痛的效果.提示对于腰椎后路融合后患者,多模式镇痛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案使用,可以显著降低融合后疼痛程度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超前和多模式联合镇痛的比较

    作者:田渊;王智勇;张志强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围置换期多模式镇痛方案较多,但是尚无理想的方案。目的:探讨多模式及超前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因重度骨关节炎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120例,按照不同镇痛方案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30例。对照组置换前和置换术中均无相应镇痛措施,超前镇痛组置换前口服塞来昔布,鸡尾酒镇痛组置换过程中行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多模式联合镇痛组置换前口服塞来昔布+置换过程中行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各组置换后均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分别测量4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静息、活动状态下的目测类比评分及膝关节KSS评分,并记录置换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静息、活动状态下的目测类比评分及膝关节KSS评分方面,超前镇痛组、鸡尾酒镇痛组和多模式联合镇痛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多模式联合镇痛组均优于超前镇痛组及鸡尾酒镇痛组(P均<0.05),而超前镇痛组和鸡尾酒镇痛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4组患者中置换后2周内出现的恶心、呕吐例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未出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切口坏死感染情况。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前超前镇痛、置换过程中局部注射镇痛、置换后应用静脉自控泵的联合镇痛效果比较理想,不良反应并未增加,且操作简单安全。目前多模式联合镇痛已为大家所接受,但真正做到全膝关节置换后无痛,尚需更多努力。

  • 全膝关节置换后局部浸润的持续镇痛效果

    作者:陆慧红;李桂凤;白浪;孙继雄;姜桢;尹峰

    背景:多项研究证实了局部浸润镇痛法的优良镇痛效果,但从文献分析其佳效果往往限于全膝关节置换后第1天或更短时间内。
      目的: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较低浓度局麻药硬膜外镇痛的基础上应用局部浸润镇痛法,观察静息状态下和运动时的镇痛效果。
      方法:将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局部浸润镇痛组,均给予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塞来昔布和置换后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2组患者均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全膝关节置换,置换过程中对照组给予150 mL生理盐水于关节周围注射,局部浸润镇痛组给予同等容量的混合药液,其中包括罗哌卡因300 mg、吗啡5 mg和肾上腺素10μg。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2组患者置换后6,12,24,36,48 h的静止痛及运动痛,观察置换后恶心、呕吐、下肢麻木感和肌无力感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记录患者置换后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除置换后48 h的静止痛在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局部浸润镇痛组患者运动痛、静止痛目测类比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局部浸润镇痛组在6,12 h的静止痛与运动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患者均未见恶心、呕吐症状,2组各2例患者主诉下肢曾有轻微的麻木感,但并未因肌无力影响功能锻炼。2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切口感染。提示联合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和置换后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镇痛技术可以在全膝关节置换后提供优良且持续的镇痛效果,且无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出现。

  • 髋膝关节置换后塞来昔布的多模式镇痛

    作者:徐锋;杨玉珍;郝杰

    背景:髋膝关节置换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术,相对比较复杂,风险也相对比较高,使得患者置换后镇痛效果并不理想。围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已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在髋膝关节置换后多模式镇痛中的效果。方法:从重庆市东南医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髋膝关节置换患者中选择80例进行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置换后不使用塞来昔布镇痛,试验组置换后采用塞来昔布镇痛。观察两组患者置换后1-5 d的疼痛情况,记录止痛泵撤除时药物所剩剂量及阿片类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统计患者使用镇痛药物后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在镇痛疗效方面,试验组镇痛方案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95%,85%,P <0.05);试验组95%对镇痛满意,显著高于对照组65%(P <0.05)。两组患者置换当天、置换后第4,5天手术切口疼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试验组置换后第1,2,3天手术切口疼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置换后止痛药物剩余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 <0.05),阿片类药物使用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显著低于对照组18%(P <0.05)。提示髋膝关节置换后多模式镇痛下使用塞来昔布镇痛效果理想,能够减少止痛药物使用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少。

  • 多模式镇痛对肾移植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洪;罗远国;张旭;曾军;王东;袁振宇;袁峰;眭维国;陈洁晶

    背景:多模式镇痛模式应用于肾移植受者可有效减轻疼痛,并有利于移植肾功能恢复。目的:观察地佐辛多模式镇痛对肾移植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合适的移植后镇痛药物及方式。方法:40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间断肌注镇痛药物,地佐辛多模式镇痛组给予地佐辛超前镇痛+术后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记录麻醉前,移植后12,24,48 h的心率、动脉平均血压、血氧饱和度;抽取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和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结果与结论:与麻醉前比较,对照组移植后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P<0.05)。地佐辛多模式镇痛组CD4+、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移植后12 h低于麻醉前(P<0.05),移植后24 h则恢复至麻醉前水平。CD8+、CD4+/CD8+与移植前比较变化不明显。白细胞介素10水平在移植后48 h明显高于移植前,但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可见地佐辛多模式镇痛对肾移植后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患者移植肾肾功能短期转归和移植物的长期存活起积极作用。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对多模式镇痛的满意度现状研究

    作者:田义华;陈洁;唐永利

    目的 调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对多模式镇痛的满意度. 方法 以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控制态度量表及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患者术后对多模式镇痛的满意度. 结果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不同时段的VAS评分低为(1.19±0.62)分,高为(2.14±1.21)分,对多模式镇痛的总体满意度为80.04%(136.06/170.00), 但对疼痛控制教育的满意度为63.20%(37.92/60.00),不同年龄与文化程度的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56.4%(62/110)的患者认为止痛是有害的,62.7%(69/110)的患者不了解疼痛对身体的影响,59.1%(65/110)的患者不了解常用的镇痛方法,63.6%(70/110)的患者不了解止痛措施的不良反应. 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对多模式镇痛的止痛效果满意度较高,但对疼痛控制教育的满意度较低,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进行多模式镇痛的健康教育.

  • 急性战创伤疼痛及围术期镇痛新进展

    作者:李林;刁玉刚;张铁铮

    战伤疼痛严重影响军队战斗力.与外军对比,我军目前在战伤镇痛方面的研究形势有待加强.本文就近十年来术后急性疼痛的易感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阿片诱导的痛觉超敏、术后持续性疼痛及其处置、围术期疼痛的基因治疗现状等进行回顾;对多模式镇痛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并介绍了未来可能应用于临床的局麻药控释技术.

  • 阿片类药物在院前镇痛中的应用

    作者:匡华勇;江山;何绍明

    院前镇痛的情况特殊、意义重大,阿片类药物作为临床上主要的伤害性刺激镇痛药物,如何在院前环境中安全有效、简便易行地应用始终是个问题.近年来学者们对常用阿片类药物单一或复合用药的特点和优劣分别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对给药方案、给药途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等方面作了比较和分析.但目前此类药物在院前镇痛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关药物使用率不高以及适应证把握等问题应值得关注.而多模式镇痛可能是未来院前镇痛的发展方向.

382 条记录 6/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