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风子科植物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柴兴云;陆亚男;任宏燕;屠鹏飞

    综述了近10年来与我国药用资源有关的大风子科12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该科植物主要含有芳香苷、木脂素苷、二萜、环戊烯氰醇苷等主要成分,其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我国的大风子科植物中山羊角属、栀子皮属和山桂花属的研究尚属空白,对这些属植物进行系统的化学及生物活性研究,对新的天然产物和新的活性成分的发现,以及对该属植物的分类均有重要意义.

  • 油橄榄叶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郑洁;魏鉴腾;刘建飞;刘晔玮

    橄榄油是“地中海膳食模式”中重要的部分之一,很多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地中海饮食的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皮肤癌和结肠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均低于世界其他人群.地中海饮食的健康效果,不仅归因于橄榄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等营养素,还与以抗氧化作用而得名的酚类化合物有关.研究表明,油橄榄叶中含有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大大多于油橄榄果实,橄榄苦苷和类黄酮等多酚类物质是油橄榄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油橄榄于1956年代少量传人我国,后在福建、两广、台湾、四川、陕西、云南等地广泛种植,甘肃陇南是油橄榄全国种植面积大的区域.在每年冬天修剪油橄榄时会产生大量油橄榄叶,可以成为高附加值产品(酚类化合物)的丰富来源.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油橄榄叶提取物生物活性包括抗微生物、抗肿瘤、抗氧化、对大脑及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糖尿病和镇痛、抗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可能的机制进行分类汇总,同时展望了油橄榄叶提取物的发展前景,油橄榄叶提取物的活性成分种类多、含量高,并存在抗氧化协同作用,为油橄榄叶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油橄榄叶提取物具有丰富且廉价的来源和良好的生物利用率,为医药和保健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天然药物中植物雌激素样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作者:袁婷婷;张乃丹;何勇静;李媚;许红涛;张巧艳

    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中,能与机体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雌激素样作用的非甾体类化合物.根据化学结构,可将植物雌激素分为异黄醌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及其他结构类型的化合物.植物雌激素为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对乳腺癌,前列腺癌,心血管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症等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但对子宫和乳腺等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其他组织器官不会产生刺激增生等副作用.长期暴露或过量使用植物雌激素对雄性生殖系统和胎儿的造血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植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评价标准、不良反应、作用机制等需要进一步探讨.该文综述了植物雌激素的植物来源、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等新研究进展,以为其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 散沫花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李倩;高文芹;赵余庆

    散沫花Lawsonia inermis,千屈菜科Lythtaceae散沫花属植物,其叶、花、果实、种子都可以作为传统中药使用.现代研究发现散沫花含有醌、苯丙素、黄酮、三萜、酚酸和脂肪酸等多种类型的化合物,并具有抗菌、抗肿瘤、抗氧化、抗寄生虫等广泛的药理活性,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因此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文对散沫花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其深入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 木脂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张国良;李娜;林黎琳;王明伟

    木脂素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物质,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保肝及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生理功能.随着植化分离手段和结构鉴定方法的提高,先进的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之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该类化合物和相关生物活性被相继报道.作者从芳基萘,二苄基丁内酯,四氢呋喃,二苄基丁烷,联苯环辛烯,新木脂素等6个方面对这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总结,旨在促进对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开发.

  • 黄酮类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作者:张庆建;赵毅民;杨明;王莹

    目的:综述有关黄酮类化合物对神经系统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10年来国内外期刊中有关黄酮对神经系统作用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综述.结果:总结了黄酮在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活性,其中以抗抑郁和抗焦虑等精神调节活性为主.结论:黄酮类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作用机理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和途径,这些活性及其作用机理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黄酮化合物作为高效低毒的神经类药物的前景十分广阔.

  • 升麻属植物环菠萝蜜烷型三萜化合物研究进展

    作者:夏红旻;戴衍朋;孙立立

    升麻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类成分是该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根据结构特征分为升麻醇、氢化升麻醇、shengmanol、cimiacerogenin、阿克特醇、16,23-二酮、绿升麻醇及兴安升麻醇等类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细胞毒、抗骨质疏松、抗病毒、抗炎、抑制核苷转运、神经保护、抗氧化及抑菌等多种药理作用.该文对升麻属植物的资源分布、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的骨架结构及生物活性进行了归纳,以期为该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鼠尾草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彭勍;刘建勋

    唇形科鼠尾草属包括大约1 000余种植物,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温带和热带地区.许多鼠尾草属植物是历史悠久的重要药用植物,其中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的干燥根和根茎)是许多亚洲国家常用的传统植物药材之一.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类型有倍半萜类,二萜类,三萜类,甾体类和多酚类等;这些化合物多具有抗菌,抗寄生虫,抗氧化,抗炎,抗肿瘤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鼠尾草属植物,该文对近5年来从该属植物中发现的新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

  • 狼毒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叶云云;韩璐;魏萍;苏国柱;苏田田;白长财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瑞香科Thymelaeaceae狼毒属Stellera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萜类、香豆素、黄酮、木脂素及挥发油等化合物;药理学研究表明狼毒属植物中二萜及双黄酮成分具有抗肿瘤、抗HIV病毒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的活性.该文对狼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该属植物活性物质的深入研究、药用价值的提升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三裂叶海棠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活性测定

    作者:蔡光华;王晓玲

    目的:分离鉴定三裂叶海棠Malus sieboldii中内生真菌,并检验其抗病原真菌,抗肿瘤,抑制蛋白酶活性.方法:传统形态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菌种,采用杯碟法,MTT法,和BRpNA法测试真菌活性.结果:内生真菌按形态学归为22类,其中Non-sporulating,Alternaria,Colletotrichum,Aspergillus,Fusarium,Gliocladium,Cunninghamella是主要群落.通过对ITS rDNA测序,确定了有活性Non-sporulating的种属.活性测试结果显示30的菌株对至少1种植物病原菌有活性,菌株3,4分别具有细胞毒和蛋白酶抑制活性.结论:首次对三裂叶海棠的内生真菌进行了系统的分离、鉴定和活性筛选工作,证明三裂叶海棠是一种寄生活性内生真菌的潜在资源.

  •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现状及几个关键问题的商榷

    作者:杨光;曾燕;郭兰萍;黄璐琦;金艳;郑玉光;王永炎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是解决中药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方法之一,对促进中药市场的优质优价有着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使用的《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制定在30年以前,中药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已经与现代市场不符.该文综述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文献,认为与单一或少数化学成分相比,生物活性更能反映商品规格等级的内涵;对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使用对象、涵盖范围、功能定位、与需求多样性的协调、与药典标准的关系、尺度等问题进行了商榷,提出了中药材规格等级划分应着重解决中药材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反映主要品质差异,中药材商品规格划分权重应视具体品种而定,等级不应只看大小.该文认为部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可以涵盖切片;以三七为例介绍了规格等级标准范例,对中药材生产、管理和中药经济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 美洲大蠊研究现状及其研究中关键问题分析与展望

    作者:李奇娟;王战国;刘巧;谢余;胡慧玲

    美洲大蠊,是我国传统中药蜚蠊的基源药材之一,应用历史悠久,具有健脾消疳,活血通脉,利水消肿生肌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多种消化道疾病、慢性心力衰竭、皮肤及黏膜损伤、手术后伤口创面的修复、牙周炎等;常用的代表制剂有康复新液、心脉隆注射液、肝龙胶囊、消癥益肝片等.该文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角度对美洲大蠊现代药用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并首次对美洲大蠊及其相关制剂质量控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针对美洲大蠊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为其进一步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

    作者:王本祥;周秋丽

    什么是中药有效成分的问题,至今大家在认识上仍有很大的不同,致使各自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亦有所不同,终导致彼此所开发药物的质量标准和药效都有很大差异。目前,我国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与发达国家的药品质量标准有较大差距,致使我国的中成药很难进入发达国家的药品主流市场。为早日改变我国中成药在国际药品市场上的不利地位,我国中药研究工作者必须对中药的有效成分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然后确立一种科学的研究、分析和制备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使我国中成药的质量标准符合发达国家的药品质量标准。本着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精神,就有关中药有效成分的概念、来源及分析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等几个重要问题与同道们商榷,以期求得共识和达到加速中药现代化的目的。1 何谓中药有效成分  至今,关于什么是中药有效成分的认识很不一致。有人提出中药介于药物和食品之间的论点,认为中药材中所有化学成分都是有效成分(简称全成分论)[1]。当然我们的认识与这种观点差异较大,否则就不会探讨和分析中药有效成分的问题了。  近10年来,在报章杂志和学术会议上经常有人提出中药复方的作用为多成分和多靶点综合效应的观点(简称多成分论)[1]。提出这种论点的学者们的论据很简单,他们说因为中药复方由多味中药组成,如果一味中药含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成分,那么一个复方就可能含几十种乃至上百种成分,所以一个中药复方的作用是几十种乃至上百种成分的综合效应。

  • 银杏叶中内酯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作者:耿婷;申文雯;王佳佳;黄文哲;王振中;萧伟

    银杏内酯类成分作为银杏叶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银杏内酯类化学成分、构效关系、分析方法、生物活性及药代(ADME)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更加深入地开发利用银杏内酯提供参考依据.

  • 熊果酸药理学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张新华;朱萱

    熊果酸( ursolic acid,UA)又名乌索酸、乌苏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植物中的天然三萜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木犀科植物女贞的叶,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全草,杜鹃花科植物熊果的叶、果实中,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玄参科植物毛泡桐的叶中,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不良反应小,其生物活性可涉及抗肿瘤、护肝、心血管、糖尿病、抗炎、抗病毒等多个领域[1,2].本文现将近几年UA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葡萄籽原花青素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涛;朱忠宁;曹华;李增宁

    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或procyanidin,PC)是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一大类多酚化合物的总称,属于生物类黄酮大家族中的一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以其高效、低毒、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而著称.PC来源广泛,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果实、种子、花和外皮中,也存在于某些饮料(茶叶,啤酒)、蔬菜、水果和粮食中[1].自1961年KarlF等[2]首次从英国山楂的新鲜果实中提取出该物质,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其间人们从众多不同植物中提取PC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它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治疗作用,其中从葡萄籽中提取的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cyanidin extract,GSPE)的含量极高,因此对其研究多.笔者就GSPE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机制作简要综述.

  • 白藜芦醇对糖尿病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沈利兰;王晓敏;何柏林

    白藜芦醇亦称芪三酚,是一种植物多酚类化合物,存在于虎杖、葡萄、花生、桑葚等植物和果实中,其中新鲜葡萄皮中含量高.白藜芦醇在1924年被发现,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法国悖论"现象的出现,它才受到研究者关注.法国人有高脂饮食的习惯,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却比较低,有研究者推测这可能与长期饮用富含白藜芦醇的红葡萄酒有关[1].随后研究证实白藜芦醇具有保护心血管、抗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2].从动物实验中获得的大量数据显示,白藜芦醇对糖尿病还能产生保护效应,它可通过多种机制改善糖尿病动物体内的高血糖、胰岛素β细胞损害以及胰岛素抵抗现象.笔者就近几年相关的研究做一综述.

  • 猪骨髓基质抗原2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作者:张廷虹;赵协;曹广明;张振杰;常维山

    研究目的是克隆猪骨髓基质抗原2 (Bonc marrow stromal antigen 2,BST- 2)基因并进行真核表达,获得具有抗病毒活性的重组BST-2蛋白.研究通过RT-PCR从猪瘟弱毒疫苗和聚肌胞(Poly Ⅰ:C)刺激的猪肾细胞(PK-15)中扩增出猪BST-2 cDNA,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5-His,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BST-2,转染HEK293T细胞,纯化BST-2蛋白并经Bradford法定量,Western blot检测,研究BST-2抗病毒生物学活性.酶切鉴定和核酸序列测定证实pcDNA-BST-2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转染HEK293T细胞后,经间接免疫荧光能够检测到绿色荧光.生物学活性测定重组BST-2蛋白具有一定的抗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H9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活性.结果表明,重组BST-2具有一定抗病毒生物功能,为进一步研究重组BST 2蛋白的活性以及BST-2抗病毒药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 T4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健敏;涂长春;任兆钧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是由Smith于1985年首先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生物技术[1],它能将表达的外源多肽或蛋白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展示在噬菌体的表面,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构象和原有的生物活性[2].常用的噬菌体表面展示系统主要有丝状噬菌体、λ噬菌体及T4噬菌体展示系统等.虽然它们都具有噬菌体展示系统的优点,但对于丝状噬菌体来说,它不能展示那些难以分泌的肽和蛋白质,而且它的N端可融合外源多肽的容量有限,较大蛋白的融合会造成空间障碍,影响噬菌体的装配,使其失去感染力.而对于λ噬菌体,大分子蛋白的融合会抑制噬菌体的组装,使其生长受到影响,因此这两种噬菌体更适用于构建短肽库和cDNA表达文库[3],而不适于构建重组疫苗和表达分子量大具有完整结构域的蛋白质[4,5].

  • 人干扰素和脑啡肽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生物学活性

    作者:吕宏亮;陈勇;李武平;段招军;魏开坤;赵军;侯云德

    以INFα-m基因为模版,采用overlapping PCR技术构建甲硫氨酸脑啡肽干扰素表达质粒pBV220/Enk-/Met-INFα-m,转化大肠杆菌DH5α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包涵体经分离、变性、复性,然后经CM-Sepharose-FF、DEAE-Sepharose-FF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al-HR100分子筛纯化,获得较纯的Enk-IFNα-m融合蛋白.生物活性检测表明,融合蛋白不仅具有干扰素的抗病毒、抗增殖、增强NK细胞功能的活性,而且具有脑啡肽的脑内镇痛作用.

2032 条记录 8/102 页 « 12...567891011...10110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