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07例同种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的体会

    作者:李澍;朱继业;栗光明;朱凤雪;申占龙;王福顺;彭吉润;冷希圣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手术中肝动脉重建技术的要点和影响肝动脉重建结果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总结107例肝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脏移植手术中可能影响肝动脉重建的因素,以及肝动脉重建的技术要点. 结果肝脏移植术中肝动脉重建与外科手术方式相关.供肝动脉的完整性、供体受体动脉的重建方式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是影响肝动脉重建结果的重要因素. 结论供肝动脉的质量、动脉的重建方式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是肝动脉重建的关键.

  • 孤立性髂动脉瘤19例诊治经验

    作者:冯勇;胡海地;陈喆;常青;刘翀;张健;段志泉;辛世杰

    目的 探讨孤立性髂动脉瘤(solitary iliac aneurysms,SIA)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8年1月23年间19例SI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例,年龄39~77岁,平均(62±7)岁.19例患者中16例行择期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1例行腔内修复术,1例破裂性SIA急诊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1例破裂性SIA未手术即死亡.结果 19例患者共有30个SIA,其中25个(83.3%)位于髂总动脉,4个(13.3%)位于髂内动脉,1个(3.3%)髂外动脉瘤.11例(57.9%)患者具有多发性动脉瘤,其中9例(47.4%)为双侧髂动脉瘤,另2例合并其他部位的动脉瘤.2例(10.5%)合并动脉闭塞性疾病.2例破裂SIA,1例抢救成功,1例抢救无效死亡.开腹手术的17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无盆腔脏器缺血等并发症;1例腔内修复术治疗后无内漏等并发症.术后移植血管通畅,无新发动脉瘤形成早期诊断和治疗SIA非常重要,应通过CTA等方法明确诊断及有否合并多发性动脉瘤或动脉闭塞性疾病.SIA的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应长期随访,注意有否吻合口动脉瘤或新生动脉瘤.

  • 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

    作者:谷涌泉;张建;俞恒锡;李建新;齐立行;李学锋;郭连瑞;崔世军;罗涛;陈兵;齐一侠;吴英锋;佟铸;汪忠镐

    目的 观察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 对2004年10月至2006年5月采用腔内成形术治疗的41例患者共48条患肢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6条患肢有静息痛(54.2%);9条患肢发生足部溃疡(18.7%),13条患肢合并有足趾或足部组织坏疽(27.1%).19条患肢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为0,22条患肢在0.1~0.5之间,7条患肢在0.51~0.6之间.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93.8%.术后33条患肢疼痛缓解(73.3%),其中27条患肢无疼痛(64.3%).10条患肢症状减轻(22.2%),其中3条复发.足部溃疡的9条患肢中,1条患肢足部小溃疡愈合.13条足趾或足部组织坏疽的患肢,2条行膝下截肢,2条行半足截除.24条患肢术后ABI增加0.5以上,12条增加0.31~0.5,7条增加0.1~0.3.42条患肢被随访,随访率为93.3%;时间平均为8.5个月(1~18个月).本组共截肢5条患肢,总救肢率为88.1%.结论 膝下小动脉腔内成形术在无法接受动脉旁路移植的严重下肢缺血的患者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 一期杂交手术治疗弓部和胸腹段主动脉病变

    作者:郑月宏;蔡念;邓鸿儒;郭昌宇;Rui Furtado

    目的 总结单中心手术结合微创的杂交技术,同期治疗弓部、胸腹段主动脉病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在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应用杂交技术,同期治疗主动脉病变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胸降主动脉瘤累及半弓合并夹层1例,弓降主动脉瘤1例,DebarkeyⅢ型急性主动脉夹层1例,累及双侧髂总、髂内动脉的肾下腹主动脉瘤2例.弓部近端锚定区分类,ZAP 0区2例,ZAP 2区1例.弓降主动脉瘤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至双侧颈总人工血管搭桥+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同期导管室血管造影(digital seduction angiogram,DSA)下经股动脉释放Zenith覆膜支架.Debakey Ⅲ型夹层行左颈总至左锁骨下动脉搭桥后释放覆膜支架封闭破口.对于累及双侧髂内动脉的腹主动脉瘤,预先髂内、外动脉搭桥后释放腹主动脉分叉支架.结果 手术5例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和随访CTA无内漏发生,随访期2~10个月.出血量约200~600 ml之间,均未输血.1例弓部杂交术后相继发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及急性左心衰,经积极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因心肌梗塞死亡.2例弓部杂交治疗病例各颈动脉阻断时间均小于10 min,均无神经并发症或者轻微神经症状.另1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杂交术后恢复正常,无并发症.结论 应用手术结合微创这一新型杂交技术治疗胸腹各段主动脉病变,有利于减少外科创伤和体外循环等所带来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 肾下腹主动脉重建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和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风险比较

    作者:陈斌;王玉琦;符伟国;徐欣;郭大乔;蒋俊豪;杨珏

    目的探讨肾下腹主动脉重建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和主髂动脉闭塞症(aortoiliac occlusive disease ,AIOD)中的手术风险,分析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 方法回顾性总结340例(222例腹主动脉瘤和118例主髂动脉闭塞症)肾下腹主动脉重建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手术总死亡率为7.6%,其中主髂动脉闭塞症手术死亡率为11.9%,明显高于腹主动脉瘤的5.4%(χ2=4.551,P<0.05).手术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4%,其中主髂动脉闭塞症为28.8%,明显高于腹主动脉瘤的18.9%(χ2=4.346,P<0.05).多脏器功能衰竭为两组中主要的死亡原因,呼吸系统感染为主要的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中,男女性别比、吸烟状况、糖尿病3个因素在AOID组明显高于AAA组(P均<0.01),高血压、心电图ST段改变、肺功能不全等AIOD组也高于AAA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年龄构成、肾功能不全和手术时间等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输血量AAA组明显高于AIOD组. 结论主髂动脉闭塞症手术风险高于腹主动脉瘤,吸烟、糖尿病、重要脏器功能状况是造成手术风险差异的主要原因.

  • 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11例的体会

    作者:李松奇;叶财盛;林勇杰;常光其;吕伟明;王深明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术前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及栓塞的意义.方法对1995~1999年间收治的11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再行手术切除.结果经动脉栓塞后再行瘤体切除,术中平均出血量350 ml,与未行动脉栓塞组出血量650 ml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同时栓塞后的瘤体均可一期切除.结论颈动脉体瘤术前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提高肿瘤切除率.

  • DSA监视下急性下肢缺血的介入联合手术治疗

    作者:郭曙光;周兴立;方伟;尹存平;张鹏;段丽红;陈翠菊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缺血手术与介入联合的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72例(76条肢体)急性下肢缺血患者在DSA监测下行下肢动脉重建的临床资料.72例患者手术方式包括:(1)Fogarty导管取栓术45例;(2)Fogarty导管取栓+股总动脉分叉处内膜剥脱+补片成形5例;(3)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2例;(4)Fogarty导管取栓术+球囊扩张4例;(5)Fogarty导管取栓+人工血管架桥术6例,其中股-股转流3例、腋-双股转流1例、股-腘转流1例、腹主动脉-双股动脉转流1例.(6)Fogarty导管取栓+截肢(二期)6例;(7)Fogarty导管取栓+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术.结果 72例中,56例(59条肢体)救肢成功;7例(7条肢体)术前趾端坏死截除后愈合;6例(6条肢体)截肢;3例(4条肢体)围手术期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DSA监测下手术与介入联合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有助于提高重建下肢动脉供血成功率.手术的效果取决于肢体缺血的时间和程度以及对并发症的有效处理.

  • 内脏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舒畅;罗明尧;李全明;姜晓华;黎明;周建平

    目的 总结腔内技术和外科手段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内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6例,年龄28~74岁,平均(56 ±13)岁.其中脾动脉真性动脉瘤5例,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肠系膜上动脉瘤2例,腹腔干结核性假性动脉瘤1例,肾动脉瘤1例.结果 1例腹腔干假性动脉瘤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1例脾动脉瘤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失败,改为开腹手术治疗,另外8例直接行开腹手术治疗.手术均获成功,康复出院.术后住院时间7~18 d,平均(10±5)d,本组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6年,平均(27 ±12)个月.无死亡病例,无动脉瘤复发,无胃肠道、肝脏、脾脏、肾脏缺血梗死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脏动脉瘤开放手术治疗疗效可靠,而腔内治疗则是一种有前途的微创治疗手段.

  • 下腔静脉阻隔术及置网术预防肺栓塞44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严;管珩;刘昌伟;李拥军

    目的总结下腔静脉(IVC)阻隔术及置网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继发肺栓塞的临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LEDVT 4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IVC阻隔术者10例,IVC置网术者34例.评估手术死亡率、肺栓塞复发率及LEDVT脱落情况. 结果 IVC阻隔术组(10例)术后肺栓塞症状好转者7例,围手术期无死亡或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例3月至1年,无死亡,3例出现非致命性肺栓塞.所有病例下肢症状均无明显变化.置网术组(34例)术后肺栓塞症状好转者24例,下肢症状好转者26例,住院期间2例发生肺栓塞,1例死亡.20例平均随访10月,无肺栓塞复发. 结论 IVC阻隔术与置网术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置网术更具优势.

  • 多普勒血流检查评价下肢动脉旁路术流出道的价值

    作者:周晗;吴庆华;陈忠;罗小云;张煜亚;杨培

    目的 探讨多普勒血流检查中节段性压力比值对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远端动脉流出道的应用价值,以对人工血管旁路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1998--2005年收治的16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人工血管旁路术患者的资料,分析流出道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等与人工血管通畅率相关的因素,比较人工血管通畅组与阻塞组术前流出道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的差异.结果 流出道的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是影响人工血管术后通畅率危险程度高的相关因素之一.人工血管通畅组与阻塞组流出道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分别为0.12±0.09和0.24±0.1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人工血管通畅组流出道的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的95%可信区间为(0,0.27).结论 多普勒血流检查是一种量化的检查方法,节段性压力比值差值的区间范围可以作为临床上评价流出道及预测手术通畅率的参考.

  • 双侧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蒋京军;张学民;李伟;贺致宾;赵俊来;何长顺;孙占国;张小明

    目的 探讨双侧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4年以来收治的5例双侧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例,女4例,2例女性为姐妹,年龄26~48岁,平均(37±10)岁.5例患者均表现为双侧颈部无痛性肿物,术前行喉镜检查了解声带活动情况,双侧肿瘤均分次切除,先切除肿瘤体积较小一侧.2例Shamblin Ⅰ型和2例ShamblinⅡ型行单纯肿瘤切除;3例ShamblinⅡ型行肿瘤加颈外动脉切除;3例ShamblinⅢ型切除肿瘤并行颈内动脉重建,2例应用自体大隐静脉,1例应用直径6 mm人工血管,动脉重建过程中使用转流管保持颈内动脉血供.结果 5例患者双侧肿瘤均完整切除,病理证实为良性颈动脉体瘤,无肿瘤残留者,未发生脑缺血并发症,未出现颈部血肿,未出现压力感受器调节失效综合征,2例术后出现颅神经损伤.随访时间6~39个月,平均(25±13)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3例颈内动脉重建者未发现颈动脉血栓形成.结论 双侧颈动脉体瘤分次手术切除是安全的,颈动脉转流管有助于术中肿瘤切除.

  •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及并发症

    作者:乔彤;刘长建;刘晨;黄佃;王炜;冉峰;张明;周敏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手术治疗及其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收治的25例颈动脉体瘤临床资料,均经临床影像学检查诊断,均行手术切除肿瘤.25例中18例行颈动脉外膜下剥离切除肿瘤;4例同时切除部分颈外动脉未重建;余3例同时切除部分颈内、颈外动脉,其中2例行颈内动脉重建,包括颈外-颈内动脉吻合1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1例,另1例行颈内动脉结扎.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前的Horner综合征、声嘶等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本组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2%(4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声嘶、呛咳、舌瘫各1例;迷走神经切除者因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抢救1例.无偏瘫、失语发生.本组25中,2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90个月,平均(44±6)个月.随访中声嘶、呛咳痊愈,1例舌瘫改善不明显;肿瘤复发2例,其中死亡1例.结论 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治疗要求充分细致的术前准备,切除彻底和预防严重并发症才能保证满意的治疗效果.

  • 彩超辅助下股浅静脉瓣膜环包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67例体会

    作者:俞景奎;李燕

    目的 评价术中彩超辅助下股浅静脉瓣膜环包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67例(76条患肢)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间段将患者分为两组,非彩超辅助组(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33例(38条患肢),在股浅静脉和股深静脉汇合处稍远侧找到股浅静脉的第1对瓣膜,用人工血管片缩窄该处血管周径约1/3;彩超辅助组(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34例(38条患肢),彩超确定股浅静脉第1对瓣膜的位置及返流程度,人工血管片均匀环包瓣膜,缩窄该处血管周径约1/4~1/3.结果 术后1年两组间比较,彩超检查股浅静脉瓣膜返流时间,彩超辅助组≤1 s的患肢明显增加,1~6 s的患肢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X线造影检查股浅静脉瓣膜功能,彩超辅助组患肢0级明显增加;Ⅰ~Ⅲ级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术中彩超辅助下确定股浅静脉瓣膜的位置、返流程度,从而确定人工血管片环包位置确切、程度恰当.与传统股浅静脉瓣膜环包术比较有明显的优越性.

  • 腔内治疗过程中髂动脉破裂的预防及处理

    作者:于小滨;李晓强;钱爱民;孟庆友;桑宏飞;戎建杰;朱礼炜;雷锋锐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中髂动脉破裂的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 2004年6月至2013年7月,在施行腔内治疗过程中共发生髂动脉破裂病例12例;其中球囊扩张引起的5例,由导管导丝穿破引起的4例,支架移植物输送鞘损伤1例,支架末端刺破血管(迟发)1例,双腔取栓管回拉损伤1例.发生于髂总动脉4例,发生于髂外动脉者8例.结果 4例导管导丝相关性血管破裂均治愈;5例球囊扩张后血管破裂,经行球囊封堵及覆膜支架置入后均治愈,1例支架移植物输送鞘损伤者术中行开放性血管修复成功,但在术后第1天因DIC死亡;1例迟发性支架刺破血管者经置入覆膜支架后治愈;1例双腔取栓管患者,行裸支架置入术后第2天因消化道大出血死亡.6例覆膜支架置入患者平均随访(56±12)个月,结果显示支架均通畅,未见支架内再狭窄及局部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 术前充分评估髂股血管及闭塞原因,选择合适尺寸的球囊及柔韧性较好的金属支架可预防术中发生髂动脉破裂;覆膜支架置入是髂动脉破裂有效的处理措施.

  • 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与开放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作者:姚陈;王深明;常光其;李晓曦;黄雪玲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与开放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4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腔内治疗组(15例)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组(19例)的术前状况、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及手术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数据.结果腔内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明显少于手术组(P=0.005、P=0.015).腔内组术后平均禁食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较手术组明显缩短(P<0.01、P=0.001).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腔内组(P<0.01).术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腔内组明显低于手术组(P=0.020);术后第5天红细胞计数及血肌酐水平在腔内组均明显高于手术组(P=0.011、P=0.034).结论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安全、微创、对人体内环境干扰小的优点,近期疗效较传统开放手术好.

  • 腘动脉瘤外科治疗25例

    作者:胡海地;刘翀;常青;任延英;蔡永昌;段志泉;张健;辛世杰

    目的 总结腘动脉瘤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12年1月间25例腘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4例,年龄13 ~72岁,平均(56±16)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18例,外伤6例,腘动脉陷迫综合征1例.本组症状主要为腘窝部搏动性肿物、患肢疼痛、急慢性远端缺血、患肢肿胀等.结果 25例患者中23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动脉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4例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1例行动脉瘤结扎术,1例行动脉瘤切除、对端吻合术.23例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1例患者术后第45天发生吻合口血栓形成,导致远端缺血坏死行膝上截肢术.术后21例(84%)获得随访,平均随访(6.5±0.5)年,1例双侧腘动脉瘤术后4年又发现右锁骨下动脉瘤,手术成功切除.另2例保守治疗.结论 腘动脉瘤可发生破裂或肢体远端缺血,积极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并需加强术后随访.

  • 腹部穿透伤致大血管损伤18例的治疗

    作者:李学东;李宝玉;李艳奎;吴义生;陈剑秋;许戈良

    目的 总结腹部穿透伤致大血管损伤的诊治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3年1月至2014年10收治的18例腹部穿透伤致大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过程.结果 本组累及18例大血管损伤,占同期穿透伤16.21% (18/111),及时行剖腹探查术;动脉损伤8例,动静脉同时损伤4例,静脉损伤6例,动、静脉破损行侧壁修补和成型术,脾动静脉破裂1例行血管结扎后并脾切除术,合并其他脏器损伤行相应毁损脏器修补和切除,本组未行血管移植,血管修复成功率100%.术中出血量500 ~6000 ml,平均(3 750±670) ml,手术时间2.5 ~7.0h,平均(3.9±0.8)h,平均住院日(10±4)d,全部临床治愈,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2例,6例失访,采用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2 ~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 ±7)个月,随访采用彩超结合物理检查,结果显示修复血管血流通畅,未发生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等并发症. 结论 腹部穿透伤致大血管损伤及时救治,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抗休克,早期手术,快速控制出血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重视血管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作者:吴庆华

    近年来我国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诊出率均有增高的趋势,我国的血管外科医师开展的血管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的项目和例数不断增加.但是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各种相关并发症时有发生,已经成为亟需关注的课题.2005年4月,由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社和北京世纪坛医院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血管外科疾病诊治规范与手术合并症的预防、处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内外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就各种血管疾病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专家和中青年医师一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何降低手术并发症问题是此次研讨会的重点.

  • 普及血管外科基本知识提高血管疾病诊治水平

    作者:吴庆华

    国内血管外科专业从无到有历经数十年的发展,诊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血管外科手术和介入性治疗等方法在较大规模的医院中已普遍开展起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等高难度的手术,在国内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小口径的人工血管和自体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可使血管架桥到足背或胫后动脉,使很多患者得以康复.各类颈动脉血管重建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技术的开展,使颅外颈动脉闭塞的患者有了生的希望.血管镜技术的应用及带膜支架介入治疗各种动脉瘤,外伤性动静脉瘘等,使介入治疗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布加综合征的各种转流术已在国内广泛地开展,经皮经腔穿刺针破膜球囊扩张成形术及下腔静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布加综合征等方法已在国内一些专科医院获得可喜的成果,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监护设施的应用使得患者的安全系数及治愈率进一步得以提高.

  • 紧邻下腔静脉的肝血管瘤13例的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彭淑牖;刘颖斌;彭承宏;江献川;吴育连;蔡秀军;牟一平

    目的 总结本院3年中对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3例紧邻下腔静 脉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手术经验。 方法 断肝时均采用间歇性入肝血流阻断,每次10min间歇2min。长总阻断时间180mi n而术后肝功能未受影响。用PMOD刮吸法断肝,切除肿瘤。 结 果 有2例瘤体大面积与膈肌紧贴并有许多血管相交通造成术中大出血, 出血量达8000~11000ml,均经填塞止血治愈。其余11例出血量在600ml以下。结论 间歇入肝血流阻断,可使总阻断时间延 长,为施行高难度肝切除创造有利条件。

528 条记录 5/27 页 « 12345678...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