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脏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郭建明;谷涌泉;崔世军;郭连瑞;佟铸;李昂;吴英锋;李学锋;李建新;张建

    目的 探讨内脏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9例内脏动脉瘤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包括脾动脉瘤7例、肝右动脉瘤1例、胃左动脉瘤1例、胰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2例、肠系膜上动脉瘤、结肠中动脉瘤和左结肠动脉瘤各1例、肾动脉瘤2例。其中破裂12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介入栓塞治疗组13例,开放手术组6例。结果 4例栓塞后再出血,2例行手术探查止血、2例行二次栓塞后都得以成功止血。8例动脉瘤破裂伴休克患者术后均停止出血。1例胰十二指肠动脉瘤栓塞后出现十二指肠不全梗阻。2例脾动脉瘤患者术后出现部分脾梗死。术后随访18例,随访2 ~ 103个月,无动脉瘤复发。结论 以支配脏器和动脉解剖的特点作为内脏动脉瘤选择手术方案的主要依据。腔内治疗和开放手术在治疗内脏动脉瘤方面均有效,而对于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腔内治疗效果满意。

  •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20例的治疗

    作者:张鸿坤;李鸣;金炜;单平;潘松龄;汪忠镐

    目的 探讨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0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肾血管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肾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20例患者中行肠系膜上动脉移位术3例,行左肾静脉移位术2例,行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术15例(16次).结果 (1)术后肾血管超声检查左肾静脉近端平卧位流速明显增快,站立15 min增快更明显,流速(131±54)cm/s;平卧位左肾静脉宽和窄处内径比为4.4±1.6,站立15 min后为8.1±1.7,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本组患者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平均夹角为(30±5)度,对照组为(64±16)度;左肾静脉造影示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平均压差为(14±5)mmHg,支架植入后压差为(2.9±1.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例患者手术和介入治疗顺利,2例因腹膜后血肿和支架移位而再次手术和植入支架.20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6年,18例患者术后尿检查均阴性.2例患者术后肉眼血尿消失,但活动后仍有镜下血尿.结论 超声、MRA和左肾静脉造影可确诊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经股静脉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术创伤小,是今后的治疗方向之一.

  • 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慢性缺血88例

    作者:赵渝;时德;代远斌;孙英信;乔正荣;向志;蒲庆华;黄文;任为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广泛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对广泛动脉闭塞无流出道的慢性缺血患者88例(104条肢体)施行大隐静脉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加腰交感神经节切除.结果104条肢体中,随访82条,随访6个月至6年,平均3年.所有患者间歇性跛行明显减轻,夜间疼痛好转,创面愈合良好,下肢无肿胀.结论本术式可使动脉血流通过大隐静脉通道,改善或重建缺血下肢的血液循环.

  • 近肾腹主动脉完全闭塞11例的诊治体会

    作者:蒋京军;张学民;李伟;沈晨阳;焦洋;李清乐;张小明

    目的 探讨近肾腹主动脉完全闭塞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2004年7月至2006年9月期间诊治的11例近肾腹主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伴肾动脉狭窄.采用腹正中切口,充分游离腹主动脉近肾段,清除病灶,术中结合动脉造影,行腹主动脉-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均得到改善,其中7例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2例无跛行距离较术前明显增加,2例下肢静息痛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均获6~27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吻合口通畅率为100%.结论 近肾腹主动脉完全闭塞的病例采用肾动脉下切口清除病灶,术中结合动脉造影,并行腹主动脉-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疗效满意.

  • 90例重症下肢缺血的治疗体会

    作者:王鹏;施娅雪;张皓;张纪蔚;张柏根

    目的 探讨重症下肢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 90例(97条肢体)重症下肢缺血患者中76.3%(74/97条肢体)行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流出道直接位于膝上者为36.5%(27/74条肢体),膝下者31.1%(23/74条肢体),多节段旁路转流32.4%(24/74)条肢体;21.6%(21/97)条肢体一期行截肢术;2.1%(2/97)条肢体保守治疗.结果 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保肢率为90.5%,围手术期死亡率4.4%.术后平均随访(26±24)个月,肢体缺血改善率84.4%,保肢率92.2%,血管通畅率75%.结论 重症下肢缺血患者通过选择恰当的血管重建方式,可以获得满意的血管通畅率和保肢率.

  • 原位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缺血34例

    作者:邓洪儒;吴庆华;张煜亚;寇镭;陈忠;杨宝钟

    目的探讨原位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用自制的静脉瓣膜刀为34例患者行原位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其中3例做膝上动脉吻合,16例行膝下动脉吻合,11例行胫后动脉吻合,4例行胫前动脉吻合.结果 26例出院时静息痛消失,7例患者间歇跛行消失,平均踝/肱比由术前的0.34(0~0.52) 提高到0.78(0.48~1.2).本组6、12、24、36、48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1.18%、88.14%、84.99%、80.52%、80.52%.结论原位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能有效地改善或消除肢体缺血,自制静脉瓣膜刀能有效破坏大隐静脉的瓣膜,保证了移植静脉良好的通畅率.

  • 创伤性血管病变的腔内治疗

    作者:郭伟;刘小平;盖鲁粤;杨庭树;梁发启;张国华;李荣

    目的探讨微创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创伤性血管病变的可行性.方法对已进行腔内治疗的6例创伤性血管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创伤性血管病变包括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锁骨下动静脉瘘、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髂动静脉瘘、髂动脉假性动脉瘤、股浅动脉假性动脉瘤各1例.所有病变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经腔内移植物治疗后均立刻重建血流通道.6例均得到随访,2个月至4年内所有移植物均通畅.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腔内技术治疗创伤性血管病变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损伤小等优点,可望成为创伤性血管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

  • 联合动静脉瘘对流出道不良患者动脉旁路术通畅率的影响

    作者:李天润;董国祥;赵军;栾景源

    目的通过对流出道不良患者行动脉旁路术联合动静脉瘘通畅率的分析,强调对流出道不良患者积极手术抢救患肢的重要性,并探讨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动脉旁路术(ePTFE)联合动静脉瘘手术治疗的26例下肢流出道严重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28条肢体)患者中,有14例行浅组(膝部大隐静脉)动静脉瘘,有12例联合行深组(腘、胫腓干、胫后静脉)动静脉瘘.24例获随访,平均随访8个月,近期通畅率两组均为78.6%,远期通畅率深组为78.6%,浅组为57.1%.结论动脉旁路术联合动静脉瘘可提高流出道不良的下肢缺血患者术后通畅率.

  • TASC C型和D型主髂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及评价

    作者:袁海;金星;张十一;种振岳;吴学君;林峰

    目的 探讨广泛主髂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32例慢性广泛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52~81岁,平均69.7岁.其中有明显的静息痛者27例(84.38%),足部局限性坏疽者5例(15.62%).32例中TASC C型患者13例(40.6%),TASCD型患者19例(59.4%),闭塞段的长度范围为4.5~19.5 cm,平均为(14.6±1.2)cm.术前均评估均为高龄、高危病例或不能耐受传统开腹手术的患者.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针对闭塞血管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或结合股总动脉内膜剥脱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除3例未能开通外,其余29例均获开通,手术成功率为90.63%,并发症发生率为3.45%.21例患者临床症状中度改善,8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73±0.12,较术前(0.32±0.09)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4~26个月,平均(13.9±6.2)个月.术后6个月初次通畅率及二次通畅率分别为81.82%、89.09%,术后12个月初次通畅率及二次通畅率分别为63.64%、80.18%.结论 对于合并广泛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腔内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张小明;张学明;李伟;沈晨阳;李清乐;蒋京军;焦洋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从1994年起共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54例,其中男39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2.6:1.发病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1岁.所有瘤体均为良性和单侧发病.手术方法包括:单纯颈动脉体瘤瘤体切除12例;瘤体加颈外动脉切除5例;颈动脉体瘤切除加颈内动脉血管重建6例(其中4例应用大隐静脉,2例应用直径6 mm的PTFE人工血管);借助颈动脉内转流切除瘤体32例(包括3例颈内动脉重建者);因瘤体位置太高需打断下颌骨切除瘤体者2例.结果 54例瘤体均完全切除,无复发,无转移病例.无1例发生脑缺血并发症.颈部神经损伤7例,其中交感神经和喉上神经损伤各2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结论 颈动脉转流管有助于颈动脉体瘤切除,需切除颈内动脉者应予以重建,瘤体位置过高者打断下颌骨可增加显露.

  • JNK、p38 MAPK在移植静脉血管重塑过程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胡新华;杨军;刘程伟;张宏伟;张强

    目的研究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p38蛋白激酶(MAPK)在移植静脉血管重塑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Wistar大鼠80只,建立自体移植静脉模型,术后随机分为6 h, 1、3、7,14、28、42、56 d等8组,于相应时点取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JNK和p38MAPK的mRNA表达,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JNK和p38的蛋白产物及磷酸化蛋白产物表达,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定位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变化.结果移植静脉术后6 h,JNK和p38的mRNA表达增强,在术后14 d达到高峰,表达值分别为(26±10)%和(59±26)%,与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NK、p38的蛋白产物表达在14~28 d达高峰,在56 d时仍维持一定表达量(1/4~1/2).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提示阳性表达多位于移植血管中层或增生内膜中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p38与凋亡呈正相关(r=0.8922,P<0.01).结论 JNK和p38MAPK通路的激活是移植静脉内膜增生以及血管重塑的关键环节,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 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朱云峰;朱永斌;王红粉

    目的总结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经验.方法选择FontaineⅢ、Ⅳ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共23例.入选标准:膝上无理想的用于旁路术的流出道,股深动脉主干长度达到或超过股骨干中点且与腘动脉间有侧支血管,近端动脉病变导致股深动脉内无正常动脉血流.采用旁路术、取栓术及股深动脉成形术重建股深动脉血流.结果全部FontaineⅢ期病例于术后肢体静息痛消失;9例FontaineⅣ期病例中术后肢体静息痛消失7例,6例于术后10 d行截足(趾)术,1例于术后1周行膝上截肢术.手术后踝/肱血压指数显著增加(P<0.01).术后22例随访2个月至6年,移植血管3年通畅率为82%.结论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简单、安全、有效.

  •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血管闭塞原因分析

    作者:谷涌泉;张建;齐立行;俞恒锡;李建新;李学锋;郭连瑞;崔世军;罗涛;陈兵;吴英锋;齐一侠;佟铸;汪忠镐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闭塞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49例下肢动脉旁路移植后移植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49例患者中,糖尿病下肢缺血者23例,占46.9%;非糖尿病下肢缺血26例,占53.1%.结果 在术后13~24个月移植的血管容易闭塞,本组占36.8%(18/49);其次是6个月以内的血管也容易闭塞,占26.5%(13/49);而在6~12个月和25~48个月期间进入一个比较平稳的阶段.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移植血管闭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吻合口内膜增生导致的血管闭塞原因和在使用抗凝药方面,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血管近、远段动脉病变方面,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动脉旁路移植后血管闭塞除了内膜增生外,动脉硬化进一步发展,使移植血管近段或远段闭塞也是导致移植血管闭塞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

  • 腔镜交通静脉结扎治疗原发性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中长期疗效观察

    作者:罗定远;黎洪浩;王培顺;龙淼云;彭新治;黄明清;邢越

    目的 探讨腔镜交通静脉结扎对治疗CEAP分级CA ~ C6级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B2组:A组为交通静脉结扎组(SEPS组),B组为非交通静脉结扎组(非SEPS组).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彩超或顺行性静脉造影确诊,术后CEAP临床分级、CEAP临床症状评分、累积溃疡愈合率及累计溃疡复发率评估两组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术前2组患肢的CEAP临床分级、CEAP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A、B组患肢肿胀、脂肪硬化症及静脉性溃疡等症状CEAP临床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年,A组肿胀、愈合性溃疡、活动性溃疡患肢少于B组(P<0.05).A组与B组术后总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肿胀、色素沉着、溃疡等症状缓解明显优于B组(P<0.05).Kaplan-Meier分析,2组的溃疡的中位愈合时间分别为2.3、3.7个月;Log-rank检验对组间累积溃疡愈合率远期差异敏感(x2=4.063,P=0.044);而Breslow检验对组间累积溃疡愈合率近期差异敏感(x2=5.471,P=0.019).术后A组患肢累积溃疡愈合率显著高于B组(P<0.05),而B组累积溃疡复发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浅静脉切除联合交通静脉结扎显著增强临床疗效,促进溃疡愈合,中长期溃疡复发率明显降低,疗效优于单纯浅静脉手术.

  • 髂股血管创伤29例分析

    作者:蒋劲松;叶再元;张静霞;卢惟钦

    目的 探讨髂股血管损伤的特点及救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6年11月收治的29例髂股动静脉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29例中,行血管修复27例,其中动静脉联合人工血管移植端端吻合11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端端吻合7例,利用自体大隐静脉行血管缺损修补6例,动脉内膜修复取栓并修补2例,血管端端吻合1例.结果 本组29例,27例血管修复成功,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肢体血液供应良好,深静脉修复的4例长期站立时有下肢不同程度的肿胀.另2例由于肢体已发生坏死或血管床广泛栓塞而截肢.无死亡病例.结论 髂股血管损伤发病凶险,早期表现隐匿.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彩色多普勒检查有助于尽早发现,而手术探查仍然是好的诊断方式.早期诊断及尽早恢复肢体血运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合并重要血管重建56例

    作者:李滨;陈福真;杨珏;蒋俊豪;戈小虎;蔡铭智

    目的探讨累及重要血管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及受侵犯重要血管的处理方法,以提高切除率. 方法总结1994年7月至2002年6月的56例累及重要血管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及血管重建的经验. 结果本组获随访51例,随访时间6~97个月,平均4.8年,移植物血栓栓塞2例,其中1例左髂动脉移植物术后8个月发生血栓栓塞因延误就诊导致左下肢坏疽行左髋关节解脱;1例术后7个月髂静脉移植物血栓栓塞,肢体稍肿胀.生存期大于1年者47例,生存期大于3年 38例,大于5年16例.随访过程中6例肿瘤复发再次切除. 结论对累及重要血管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合并大血管重建手术是安全的,可明显提高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延长存活时间.

  • 术中颈内动脉转流在颈动脉体瘤切除中的应用

    作者:赵纪春;马玉奎;黄斌;杨轶;曾国军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体会,以及术中颈内动脉转流在切除复杂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8年12月30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其中4例患者采用术中颈内动脉转流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39.2±2.3)岁,男10例,女20例.左侧15例,右侧14例,双侧1例,平均直径(4.9±0.3)cm.术前经彩超、CT、MRI、CTA等明确诊断.手术方式采用单纯颈动脉体瘤切除16例,颈动脉体瘤切除加颈外动脉结扎10例,颈动脉体瘤切除加术中颈内动脉转流自体大隐静脉血管重建4例.结果 30例手术顺利成功,术后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均为颈动脉体瘤,4例患者存在血管壁包膜侵犯.术后并发症:声嘶15例,呛咳11例,舌歪17例,面部麻木2例,呼吸困难1例,吞咽困难3例.4例术中行颈内动脉转流下顺利切除瘤体,术后无脑梗塞.全部病例术后无死亡.结论 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治疗方式是外科切除.复杂Shamblin Ⅲ型CBT术中必要时采用颈内动脉转流下切除瘤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与手术治疗

    作者:王茂华;吴学君;金星;张精勇;仲海

    目的 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PAES)的影像学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本组11例(13条下肢)PAES患者,经CTA和MR(A)等检查确诊.其中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28±19)岁;2例累计双下肢.间歇性跛行是主要的症状.12条肢体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平均为0.47±0.27.结果 影像学结果 证实:6条患肢为Ⅰ型,3条患肢为Ⅱ型,3条患肢为Ⅲ型,另外1条患肢为Ⅳ型.11例患者中12条患肢接受了腘动脉探查或周围组织松解术,其中7条因动脉闭塞或动脉瘤同时施行了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本组随访11例(12条患肢),随访时间0个月至6年,平均(19 ±20)个月.术后平均ABI为0.81±0.30,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1天死于肺栓塞,1例患者(1条患肢)术后腘动脉血栓形成,其他手术肢体间歇性跛行症状治愈.结论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早期确切的影像学诊断和及时的外科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孙岩;袁海;刘洋;何玉祥;金星;张十一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1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得以终确诊.采用Shamblin分型标准分型:Ⅰ型3例,Ⅱ型11例,Ⅲ型2例,本组全部行外科手术治疗.3例ⅠⅠ型患者行单纯摘除术.11例Ⅱ型患者中,3例行单纯摘除术,3例行摘除术并颈外动脉切除,3例行摘除术、颈外动脉切除并颈动脉修补术,2例行摘除术、颈外动脉切除并颈内动脉重建术.2例Ⅲ型患者,1例行摘除术、颈外动脉切除并颈动脉修补术,1例行摘除术、颈外动脉切除并颈内动脉重建术.结果 16例患者病理均证实为颈动脉体瘤.无手术死亡、偏瘫和失明.术后并发症中以颅神经损伤多见,共有7例(43.75%),经对症治疗,6例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遗留永久性13角歪斜.随访13例(81.25%),随访时间2~76个月,平均(42.0±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颈动脉体瘤应首选手术治疗,可根据瘤体与血管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术式.

  • Klippel-Trenaunay-Weber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作者:刘全芳;王伟中;杜嘉林;区金锐

    目的探讨Klippel-Trenaunay-Weber综合征(KTWS)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14例KTWS患者行患肢动脉造影,分别以平阳霉素+超液化碘油、聚乙烯醇颗粒(PVA)、氰丙烯酸盐黏合剂(NBCA)、钢圈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患肢血管瘤(痣)病变和浅静脉曲张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栓塞区域疼痛(9例)、水肿(14例),3例患者出现整条患肢水肿,10例在术后7~9 d自然消退.术后随访1个月,栓塞区域血管瘤(痣)病变有进一步改善,患肢大腿中部周径和膝下10 cm周径分别缩小(2.1±0.3)cm和(2.0±0.2)cm,3例患肢淋巴水肿和3例股浅静脉返流均有所改善.结论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KTWS效果是显著的.

528 条记录 4/27 页 « 12345678...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