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接触镜致角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史芳荣

    目的分析研究长期戴矫正近视的接触镜引起的角膜病变.方法对32例(64眼)曾长期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观察组)和38例(76眼)戴框架眼镜(对照组)要求行LASIK手术的近视者进行术前的角膜形态学检查、裂隙灯检查及泪液检查.结果长期配戴接触镜所致角脱新生血管18例36眼,占56.25%,眼干燥症10例20眼,占31.25%.对角膜中央内皮测量进行两组间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戴角膜接触镜致角膜病变的发病率高于戴框架眼镜(对照组)者,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者.

  • 几种儿童屈光性眼病的接触镜应用

    作者:谢培英;王丹;杨丽娜

    目的探讨各类接触镜在矫正不同儿童屈光异常眼病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具体分析几种疑难性屈光性儿童眼病的接触镜选择、验配、使用方法,对比框架眼镜的矫正效果并观察戴镜后屈光度改变和眼部反应.结果 (1)35例(62眼)圆锥角膜(包括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患儿全部选择配戴了透气性硬性接触镜(RGPCL).RGPCL矫正视力(RGPVA)≥0.8者占70%,按轻、中、重度分组,各组RGPVA均显著高于框架镜矫正视力(SPVA).戴镜1.5年左右复查,可见部分病例近视度和散光度降低,部分视力尚有提高.(2)眼外伤术后51例(52眼),59.6%使用了软性接触镜(SCL),矫正视力>0.6的比例,框架镜25.8%,SCL 29.1%.40.4%使用了RGPCL,RGPVA0.7~0.9占23.8%,1.0~1.2占23.8%,SPVA0.7~0.9占14.3%,1.0~1.2占4.8%,并使多数病例恢复了双眼单视.(3)RGPCL对96只高度散光及高度近视眼,30只近视、散光眼,28例屈光参差矫正效果良好,RGPVA均高于SPVA,高度散光眼为显著.21例有复诊记录,近视度平均降低1.16D±0.97D,散光度平均降低1.22D±0.56D,5只眼视力提升1~2行.(4)SCL用于7例屈光参差,8只高度近视眼和22只近视、散光眼,矫正视力与SPVA相近,但明显消除了不等像视,扩大了视野.(5)低视力儿童8例(先天性虹膜、脉络膜缺损,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白化病,马凡综合征,眼球震颤,角膜白斑,高度近视,高度散光)选择配戴了加虹膜色彩的SCL和RGPCL,并配合光学助视器有效提高了功能视力,使患儿能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全部病例均对接触镜矫正满意,未发现明显角、结膜并发症而停用接触镜者.结论充分发挥接触镜的光学矫正优势,可有效提高矫正视力,促进儿童双眼视觉功能发育,并有可能不同程度控制近视和散光发展.儿童对接触镜的接受程度与成人无异,医师与患儿及其家长密切配合下的科学使用基本可保证戴镜安全.

  • 少年儿童眼外伤术后无晶体眼的接触镜矫正

    作者:谢培英;王丹;王静;郑英德;郑燕;梁宗钦;夏春红

    目的探讨少年儿童单眼外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接触镜(CL)矫正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观察81名少年儿童眼外伤术后患者的眼部改变,并根据其屈光状态的变化、对侧眼的状态及其生活的实际需要,选择验配了软性接触镜(SCL)、托力克软性接触镜(TSCL)、透气性硬性接触镜(RGPCL)、加虹膜色彩的非透气性硬性接触镜(PMMA虹彩片)和软、硬组合型镜片系统(Piggyback CL),并比较视力矫正效果.结果与对侧健眼比较,外伤术后眼角膜曲率半径值显著改变,角膜散光度明显增加.52眼选用SCL和TSCL,矫正视力与框架眼镜比较无明显差异;22眼选用RGPCL,4眼选用PMMA虹彩镜,3眼选用Piggyback CL,三种镜片矫正视力比框架眼镜明显提高.PMMA虹彩镜和Piggyback CL用于外伤后角膜白斑、术后无晶状体、虹膜严重损伤眼,除显著提高视力外,还明显改善了羞明症状和眼外观.结论在严格的医疗化管理下,利用CL矫正少儿眼外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高度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恢复双眼视觉是安全、有效的.硬性接触镜(HCL)的视力矫正效果明显优于SCL.

  • 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的疗效观察

    作者:谢立信;董晓光;曹景;张怡

    报告儿童白内障42只眼行现代囊外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其中3岁以上儿童34只眼均同期成功地囊袋内植入了后房型人工晶体,随访3个月~1年,除1只眼术后玻璃体前表面有部分纤维膜形成外,其余全部保持后囊中央切开区透明,术中及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对手术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 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的人工晶体植入

    作者:谢立信;董晓光;张怡;曹景;范玉香

    报告55例(55只眼)4~14岁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后随访3~33个月的结果,矫正视力在0.5以上者35只眼(63.64%).术后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是后囊混浊,激光截囊术的成功率仅为71.43%.并对人工晶体植入屈光度的选择进行了讨论.作者指出,儿童外伤性白内障行人工晶体植入并非是单纯手术学问题,而是一项复杂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应非常慎重地进行处理.

  • 儿童白内障术后近视漂移的研究进展(续)

    作者:梁惠文

    4.单侧眼患病:单侧白内障术后眼镜、接触镜或人工晶状体的固定焦距均无法与对侧健眼在追随持续不断变化的物像时正常晶状体的快速调节功能相配合,微小的不聚焦几乎是持续存在的,再加上眼镜或接触镜度数不合适,接触镜丢失,依从性差、不坚持戴镜等原因,得不到适当的屈光矫正易发生弱视.研究发现,白内障手术年龄较小的单侧患儿易发生眼轴过度增长和近视漂移率增大[2,4,19].

  • 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范艳华;彭清华;曾自明;唐承峰

    目的探讨与近视眼患者角膜中央厚度有关的因素.方法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检测510例(1003眼)近视及近视散光眼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内压呈正相关(r=0.456,P=0.000),斜率为0.042mmHg/μm.角膜中央厚度大约每增加23.8μm,眼内压上升1mmHg.角膜中央厚度与屈光度呈正相关(r=0.122,P=0.000).角膜中央厚度与是否戴角膜接触镜有关.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540.26±31.71(μm),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548.89±27.69(μm),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结论近视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内压、屈光度及是否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等因素有一定相关性.

  • 戴接触镜致角膜病变临床分析

    作者:姚慧

    接触镜因其戴用方便、美容、清晰度高及舒适而被广泛接受,尤其是作为近视眼的一种有效矫正工具得到大、中学生的青睐.本校医院近年来对大学生体检统计显示屈光不正占总查体人数的70%.配戴接触镜者有所增多,因各种原因,戴接触镜引起角膜病变的机率也增高,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以下是我校医院对大学生中配戴接触镜引起角膜病变的统计分析.

    关键词: 接触镜 角膜
  • 哌仑西平对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眼的作用

    作者:欧阳朝祜;褚仁远;胡文政

    目的评价眼表应用选择性M1受体拮抗剂哌仑西平对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眼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4周龄豚鼠15只,均右眼戴-10.00 D透镜,左眼不戴镜.随机分为2个组:对照组(7只)双眼滴用0.24%氯化钠缓冲液,实验组(8只)右眼滴10%哌仑西平眼液,左眼滴上述缓冲液.用药11 d后摘去眼镜并停药,以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的变化来评估透镜诱导或药物的效应,摘除所有30只眼球作病理组织学切片行光镜检查,以了解哌仑西平可能的毒性作用.结果戴镜11 d后,与左眼比较,只有对照组右眼诱导出-2.45 D的相对近视(t=3.141,P<0.05),眼轴相对延长0.05 mm(t=2.500, P<0.05);实验组双眼及对照组左眼的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无明显毒性反应.结论哌仑西平眼液能有效抑制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眼眼轴的延长,抑制实验性近视发展,无明显眼部毒性反应.

  • 视觉矫正质量评价研究

    作者:瞿佳;吕帆;毛欣杰;毛崇溶

    目的探讨视敏度和对比敏感度函数与视网膜光学成像质量的关系,评价各种屈光矫正方法获得的视觉质量.方法 23例近视眼患者(41只眼)近视度数范围为-1.25 D~-9.25 D, 散光度数<0.50 D,每例患者用3种方式全矫:(1) 同一品牌树脂镜片的框架眼镜(spectacles,SP);(2)同一品牌的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 (3)同一材料和设计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permeable lens,RGP).分别在全矫状态下进行远距和近距的LogMAR视敏度检测和对比敏感度函数检测.为了避免主观误差,3种矫正方式的先后顺序随机决定,所用的视力表和对比敏感度函数视力表为同一设计类型,但视标方向不同.结果远距视力RGP矫正的视敏度明显好于SCL(P<0.001)和SP(P<0.05),SCL和SP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在低频率点(1.5及3.0 cpd),3种方式的对比敏感度函数差异无显著意义,在高频率点(6.0、12.0及18.0 cpd)RGP对比敏感度函数曲线明显高于SCL和SP.结论视力对比敏感度函数可以较好的表达矫正的视网膜光学成像质量;RGP相对于SCL及SP而言,可提供较好的视觉质量.

  • 角膜塑形镜塑形后眼客观视觉质量变化

    作者:杜显丽;韩燕敏;陈敏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治前后眼客观视觉质量变化.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设计.选取2013年1至6月在青岛眼科医院行角膜塑形镜矫治的近视眼儿童患者25例(48只眼),采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测量矫治前、矫治1周、1个月及3个月客观视觉质量参数,包括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客观对比度视力、客观泪膜质量变化;并采用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散光及e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组内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行LSD校正进行两组间对比.结果 矫治前及矫治1周、1个月、3个月球镜度数分别为(-3.65 ±1.75)、(-0.30 ±0.64)、(-0.08 ±0.20)、(-0.05±0.22)D,柱镜度数分别为(-0.39±0.39)、(-0.65±0.57)、(-0.79±0.56)、(-0.81±0.53)D,UCVA分别为3.97±0.51、4.95±0.12、5.00±0.06、5.00±0.05,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9,6.1,74.4;P<0.05).角膜地形图指标e值矫治前后分别为0.37±0.24、-0.23±0.42、-0.29±0.39、-0.30±0.37,矫治后e值变为负数,且与矫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3,P<0.01).3 mm范围角膜散光度数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6,P≥0.05).MTF截止频率分别为(36.6±12.0)、(34.2±8.9)、(27.9±12.6)、(27.7±11.6)周/度,矫治后MTF截止频率下降,1个月、3个月时与矫治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OSI为0.59±0.47、0.99±0.66、1.47±1.17、1.49±1.03,矫治后OSI上升,与矫治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100%、20%及9%对比度视力矫治后虽有轻微下降,但与矫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1.58,2.19;P≥0.05).客观泪膜质量OSI均值1.27±1.12、2.09±1.67、2.07±1.12、2.10±1.33,矫治后上升,与矫治前有统计学差异(F=3.13,P<0.05).结论 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内,柱镜度数增大,角膜中心散光度数不变;e值变负,OSI上升,MTF截止频率及客观泪膜质量下降;该变化在矫治1个月内随矫治时间延长而明显,1个月后较稳定.经短期角膜塑形治疗,在塑形效果显现的同时亦可引起眼屈光系统光学质量下降,但下降程度轻微.

  • 实验性近视眼视网膜多巴胺转运蛋白研究

    作者:席晓勍;褚仁远;周行涛;卢奕;刘兴党

    目的研究鸡眼视网膜多巴胺转运蛋白(dopamine transporter, DAT)的分布及其在实验性近视眼形成中的变化和可能作用.方法孵化第2 d的30只雏鸡随机分为Ⅰ~Ⅳ组,Ⅰ、Ⅱ及Ⅲ组小鸡单眼分别戴-10.00 D、-20.00 D透镜及半透明眼罩, 对侧眼为正常对照眼;Ⅳ组为正常对照组.3周后检测各组小鸡双眼屈光状态及眼轴长度.各组小鸡于一侧大腿肌注射125碘-2β-甲氧羰基-3β-(4-碘苯基)托烷, 2 h后将其处死, 摘出双眼球并解剖出全层视网膜组织(Ⅰ和Ⅳ组)或将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分别取下(Ⅱ和Ⅲ组),应用γ-计数器检测各组标本的DAT放射性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Ⅱ组小鸡双眼的RPE组织标本的DAT放射性计数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t=9.173,4.295;P<0.01);Ⅲ组小鸡双眼的RPE组织标本的DAT放射性计数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t=13.848,9.674;P<0.01).Ⅰ、Ⅱ及Ⅲ组全层视网膜组织标本或RPE组织标本的DAT放射性计数分别与对侧正常对照眼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t=5.585,4.923,5.791;P<0.01).结论鸡眼视网膜DAT主要分布在RPE.视网膜DAT可能参与小鸡形觉剥夺性近视及透镜诱导性近视的形成.

  • 特殊设计的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治继发性圆锥角膜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丹;谢培英;周建兰

    目的 探讨特殊设计的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治继发性圆锥角膜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89例(102只眼)来北京北医眼视光学研究中心就诊的继发性圆锥角膜患者通过病史询问和裂隙灯检查法、角膜地形图、综合验光仪、角膜内皮细胞检查及A超和角膜厚度测量进行综合分析,同时针对不同的角膜形变选择不同材料和设计的角膜接触镜进行屈光矫正,并定期观察视力的稳定性和角膜改变.采用配对t检验对框架眼镜与RGPCL矫正视力,戴镜前与戴镜后的角膜曲率和角膜地形图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角膜屈光手术后继发圆锥角膜有56例(67只眼),其中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53只眼,光学性角膜切削术后4只眼,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10只眼.病变区域角膜厚度<400 μm,有些存在薄翳或斑翳,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局域性前突,角膜强主径线屈光力(SK)为47.56~ 69.72 D,角膜散光度数4.00~14.00D,不规则形变明显,可见不同程度基质条纹样改变和Fleischer环.外伤术后继发圆锥角膜有31例(31只眼),除有角膜损伤的瘢痕混浊,角膜内皮密度降低和多形变之外,尚有15只眼为无晶状体眼,另外存在不同程度的虹膜、瞳孔、玻璃体和视网膜的损伤.抗青光眼手术、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继发圆锥角膜1例(2只眼).另有1例(2只眼)病毒性角膜炎反复发作后继发性圆锥角膜,病变区大片斑翳,轻度薄化,多量新生血管侵入,角膜表面凹凸不平.上述102只眼裸眼视力均较低下,采用非球面、中心及周边多弧面、Rose K、Piggyback等特殊设计高透氧或超高透氧RGPCL配戴后,90%视力可提高至4.9或以上.随访发现RGPCL矫正视力基本保持稳定,尚有一些病例有一定提高.戴镜前患者散光度数、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及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分别为(5.21±3.39)D、1.55±0.65、2.71±1.33,戴镜后分别为(4.25±2.97)D、1.22±0.44、1.86 ±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89,2.645,2.255;P<0.05).戴镜后未见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的明显改变.结论 采用特殊设计的RGPCL矫正角膜屈光手术后或外伤术后继发性圆锥角膜,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矫正视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角膜平坦化、规则化,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 配戴角膜矫形镜对角膜形态和单色光波阵面像差的影响

    作者:毛欣杰;吕帆;瞿佳

    目的探讨角膜矫形镜对角膜形态和单色光波阵面像差的影响,评价角膜形态的改变对眼球光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近视眼志愿者25例(50只眼),屈光不正等效球镜度数为 -1.75~-4.75D,受检眼均在配戴前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佳矫正视力的检查、角膜地形图检查和单色光波阵面像差测量.受检者夜戴镜片至少7 h,配戴后 1 d、1、2、4、8、12周晨起戴镜片检查,详细记录配戴者戴镜的天数和夜戴的时间.分别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佳矫正视力检查、角膜地形图检查,12周后随访检查再次作单色光波阵面像差的测量.结果受检者戴镜前的矫正视力为 -0.0628±0.0286(LogMAR),而戴角膜矫形镜12周后的矫正视力为-0.0120±0.031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F=17.821,P<0.001);戴镜前单色光波阵面像差Zernike函数值的均方根RMS(Root-Mean-Square)为(0.5766±0.4771)μm,而戴镜90 d后单色光波阵面像差Zernike函数值的均方根RMS值为(1.3731±0.8039)μm,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F=36.513,P<0.001),与各级像差相关的Zernike 函数值的RMS值均增加;角膜地形前表面偏心率下降,但后表面偏心率增加.结论降低近视度数的角膜矫形镜可引起患者视觉质量的下降.角膜矫形镜配戴后角膜形态改变引起的单色光波阵面像差增大可能是视觉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华眼科杂志,2004,40:471-473)

    关键词: 接触镜 角膜 视觉
  • 透气性硬性接触镜矫正圆锥角膜的视觉质量评价

    作者:谢培英;王丹;杨丽娜;周文娟

    目的评价透气性硬性接触镜(RGPCL)和框架眼镜矫正圆锥角膜的视觉质量差异.方法对27例(54只眼)轻、中、重度圆锥角膜患者利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主观式波阵面像差仪和对比敏感度仪观察框架眼镜和RGPCL矫正时的角膜形态和视觉质量变化.结果轻度圆锥角膜30只眼,中度圆锥角膜13只眼,重度圆锥角膜11只眼,总体平均近视度和散光度分别为(6.92±3.66)和(5.75±1.85)D.66.6%的患眼裸眼视力≤0.15,96.3%的患眼裸眼视力≤0.3.矫正视力≥0.6者,戴用框架眼镜者为59.3%,戴用RGPCL者为100.0%;矫正视力≥1.0者,戴用框架眼镜者为20.4%,戴用RGPCL者为66.7%.配戴RGPCL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散光基本消除(<0.75 D),表面形态显著球面化和规则化.圆锥角膜随病变程度加深,总体波阵面像差和各阶像差均显著增加.戴RGPCL的波阵面像差比裸眼明显降低,各阶 R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体RMS从3.63 μm降至1.39 μm,2阶RMS从2.64 μm降至0.81 μm,去除2阶的总高阶RMS从2.35 μm降至1.10 μm,3阶RMS从1.78 μm降至0.68 μm,为显著.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曲线在全频段特别是中、高频段 RGPCL比框架眼镜有显著升高.结论角膜前突变形引起的角膜不规则散光是圆锥角膜视觉功能低下,像差增大的主要原因,框架眼镜往往无法矫正,配戴适宜的RGPCL通过与泪液镜的有效弥合重塑成新的圆滑的中心光学界面,因而可有效消除角膜散光,减少像差,提高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曲线,明显改善视觉质量,使患者迅速回归正常学习与生活.

  • 青少年近视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七年的角膜厚度和内皮观察

    作者:郭曦;谢培英

    目的 观察青少年近视眼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总体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2000年到2005年间在北京北医眼视光学研究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且连续配戴7年及以上并可按时复查的30例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均选择右眼进行研究统计(共30只眼),使用A超、角膜内皮显微镜等进行连续追踪检查,采集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率,角结膜并发症发生率等检测数据.选取其中22例患者分为两组,中低度组12例(24只眼),屈光度数≤-4.00 D;偏高度组10例(20只眼),屈光度数≥-5.00 D,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对戴镜前及戴镜后6个月、1年、3年、5年和7年的各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对中低度和偏高度患者之间各参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戴镜前角膜中央厚度检测值平均为(549.45±33.72) μm,戴镜7年后为(538.97±34.28)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49,P=0.076).鼻侧、上方、颞侧、下方的角膜厚度初诊与戴镜7年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戴镜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测值为(3188.53 ±272.25)个/mm2,戴镜7年后为(3186.64±278.69)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04,P=0.088).戴镜前六角型细胞比率检测值为66.18% ±6.42%,戴镜7年后为64.65% ±8.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97,P=0.085).戴镜7年期间平均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F=2.143,2.114;P>0.05).中低度和偏高度近视眼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内皮细胞及总体角膜厚度亦无明显差异.戴镜期间1或2级角膜表层点染(发生率<7%)等轻度角结膜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青少年近视眼患者长期科学配戴设计合理的高透氧系数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各项指标无明显影响,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 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的角膜缘改变

    作者:荣蓓;晏晓明

    目的 探讨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角膜缘改变的情况.方法 2004年10至11月及2006年5至10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接受屈光手术术前检查者和常规体检者中选取22例有屈光不正并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10年以上者(22只眼,年龄23~50岁)作为长期戴镜组;另选取38例有屈光不正但未配戴角膜接触镜者(38只眼,年龄18~52岁)作为未戴镜对照组.常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后,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受检眼上、下方角膜缘进行检查,各层角膜缘图像均被记录,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对细胞密度进行计数并分析.结果 全部受检眼所获角膜缘各层图像均比较清晰.长期戴镜组角膜缘上皮细胞排列欠整齐,大小欠一致;22只眼中均有细胞间强反光点或强反光线出现,其中16只眼可见细胞间微囊形成.而未戴镜组角膜缘上皮细胞排列整齐,大小一致;38只眼中均未见细胞间强反光点或强反光线及微囊形成.长期戴镜组上方和下方角膜缘上皮下郎格罕细胞平均密度均分别高于未戴镜组(P<0.05).长期戴镜组22只眼的角膜缘基质中均可见圆形高反光点,未戴镜组38只眼中均未见此改变.长期戴镜组上方和下方角膜缘前基质细胞、后基质细胞平均密度及角膜缘基质层平均厚度均分别低于未戴镜组(P<0.05).结论 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导致角膜缘上皮细胞间微囊形成、上皮下郎格罕细胞平均密度增高、基质内沉积物微粒出现及基质细胞密度减少等角膜缘系列改变.

  • 硬性透气性接触镜停戴后角膜前表面像差变化分析

    作者:于青;吴江秀;张和宁;叶盛;董世奇;张晨昊

    目的 通过对角膜前表面波阵面的测量,研究配戴RGPCL及停戴之后角膜前表面的形态变化.方法 临床观察.使用客观波阵面仪测量30人(60只眼)在配戴RGPCL之前及停戴之后的30 min及1、3、7、14 d后的角膜前表面像差,并进行各时间点的对照分析.对停戴后各时间点、各像差项及各组间进行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结果 配戴RGPCL前、停戴后30 min及1、3、7、14 d时配戴者双眼角膜前表面7阶32项Zernike像差均方根值分别为1.438±0.328,1.076±0.355、1.362±0.402、1.373±0.398、1.387±0.415及1.448±0.423.其中停戴30 min时,2阶、3阶像差几乎全部改变(Z3、Z4、Z5、Z6、Z7、Z8),4阶中的四叶草(quadrafoil Z10)和球差(spherical Z12)2项改变,这些改变中除Z8、Z9、Z10增大外,其余均为减少.停戴后1 d相比配戴前,Z5、Z6减少,Z12比戴前有所增加(F=2.869~5.549,P=0.001~0.042).停戴后3 d,Z5、Z6依然比配戴前减少,而Z9和Z10又再次出现增加,Z12恢复到配戴前水平.停戴7 d后,只有Z6和Z9略有改变,其余均恢复至配戴前.停戴14 d时各阶像差与配戴前已无变化(F=0.018~1.876,P=0.154~0.650).结论 配戴RGPCL能显著减少角膜前表面总像差,这种改变在停戴后30 min为明显,随着停戴时间延长慢慢减少,低阶像差基本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戴前水平,在恢复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过性的高阶像差,但所有改变均在停戴2周内停止.

    关键词: 像差 接触镜 角膜
  •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的形变与角膜形态的关系

    作者:吴江秀;于青;张和宁;董世奇;叶盛;张晨昊

    目的 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在眼表面的形状稳定性及角膜形态对其的影响.方法 22名志愿者42只眼,用鹰式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像差后给予验配RGPCL,同样仪器测量RGPCL的像差后派发给志愿者,连续配戴1个月后回访,分别测量戴镜状态下以及摘镜30 min后的角膜地形图.采用配对t检验、W检验及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RGPCL戴到眼表面后,主要表现为离焦C4增加,右眼为离体(1.003 ±0.131) μm,在体(1.065 ±0.160) μm(P =0.015);左眼为离体(1.003±0.130) μm,在体1.069(0.851,1.594)μm,(P =0.017),水平/垂直散光C5变负,右眼为离体(0.072±0.083) μm,在体(-0.312 ±0.232)μm(P<0.001);左眼为离体(0.066±0.056) μm,在体(-0.349±0.242)μm(P< 0.001),以及球差C12增加,右眼为离体(0.264±0.039)μm,在体(0.295±0.048) μm (P<0.001);左眼为离体(0.266±0.035) μm,在体0.290(0.215,0.471) μm(P <0.001).角膜像差在戴镜前后发生改变的像差项有C4,C5,C7和C8等.在体RGPCL像差C4、C5、C12均与相应的戴镜前角膜像差呈正相关(右眼:r=0.557、0.596、0.581,P<0.01,左眼:r=0.684、0.497、0.543,P<0.01).结论 RGPCL戴在眼表面后,镜片前表面有一定程度的变平,球差增加,并且出现趋向于角膜的散光.RGPCL的配适不宜过于平坦.

  • 角膜接触镜配戴前后球结膜微循环改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亮;舒徐鹏;徐杨扬;程健;许志强;王建华;吕帆

    目的 探讨角膜接触镜配戴前后球结膜微循环的改变及其与主观不适症状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本研究纳入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双眼配戴月抛软性角膜接触镜的在校研究生进行研究,取右眼作为实验对象.于戴镜前与戴镜后1个月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填写,检查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 Ⅰ)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TBUT),并采用功能性裂隙灯生物显微镜对球结膜血流速度和微血管网密度进行评估,观察各指标在戴镜前后的变化并分析配戴者主观感受与球结膜微循环参数的相关性以及影响配戴者主观感受的主要因素.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戴镜前后的OSDI、血流速度、微血管网密度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戴镜前后Schirmer Ⅰ和TBUT的差异.球结膜微循环参数与OSDI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干眼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估影响角膜接触镜配戴主观感受的主要因素.结果 27名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8名,女性19名,年龄(22.7±1.6)岁.OSDI评分戴镜前为(11.860±7.783)分,戴镜后为(24.017±12.181)分,戴镜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56,P<0.001),球结膜血流速度戴镜前为(0.534±0.132) mm/s,戴镜后为(0.587±0.134)mm/s,戴镜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6,P=0.048).戴镜后1个月OSDI与血流速度呈正相关(r=0.383,P=0.048),广义估计方程模型中自变量的检验结果显示,时间、血流速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接触镜配戴后球结膜血流速度增加,配戴者的主观不适症状与球结膜血流速度呈正相关.

158 条记录 2/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